- 每天學點口才學大全集
- 王光波
- 5字
- 2019-01-03 13:42:43
上篇 技巧篇
第一章 口才定律
比林定律:不該答應的事就要拒絕
比林定律是美國幽默作家比林提出的,指的是,人的一生,幾乎有一半的麻煩是由于太快說“是”,太慢說“不”造成的。
因此在與人交往中,要懂得發言的藝術,考慮問題不能急躁,也不能怠慢。覺得自己無法做到的事情,就要明確而快速地告訴對方,以免給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一般人都不太好意思拒絕別人,但在很多情況下,我們為了避免多余的困擾,對一些不合理或不合自己心意的事有必要拒絕,但怎樣既不傷害對方自尊心又能達到拒絕的目的呢?當對方提出請求后,不必當場拒絕,你可以說:“讓我再考慮一下,明天答復你。”這樣,既使你贏得了考慮如何答復的時間,也會使對方認為你是很認真對待這個請求的。
某單位一名職工找到上級要求調換工種。領導心里明白調不了,但他沒有馬上回答說“不可能”。而是說:“這個問題涉及好幾個人,我個人決定不了。我把你的要求帶上去,讓廠部討論一下,過幾天答復你,好嗎?”
這樣回答可讓對方明白:調工種不是件簡單的事,存在著兩種可能,使對方思想有所準備,這比當場回絕效果要好得多。不僅給人留住了面子,也使自己擺脫尷尬的境地。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某位作家接到老朋友打來的電話,邀請他到某大學演講,作家如此答復:“我非常高興你能想到我,我將查看一下我的日程安排,之后回電話給你。”
這樣,即使作家表示不能到場的話,他也就有了充裕時間去化解某些可能的內疚感,并使對方輕松、自在地接受。
陳濤夫妻倆下崗后,自謀職業,利用政府的優惠貸款開了一家日用品商店,兩人起早摸黑把這個商店辦得紅紅火火,收入頗豐,生活自然有了起色。陳濤的舅舅是個游手好閑的賭棍,經常把錢扔在了麻將臺子上,這段時間,手氣不好又輸了,他不服氣,還想扳回本錢,又苦于沒錢了,就把眼睛瞄準了外甥的店鋪,打定了主意。一日,這位舅舅來到了店里對陳濤說:“我最近想買輛摩托車,手頭尚缺五千塊錢,想在你這借點周轉,過段時間就還。”陳濤了解舅舅的嗜好,借給他錢,無疑是肉包子打狗。何況店里用錢也緊,就敷衍著說:“好!再過一段時間,等我有錢把銀行到期的貸款支付了,就給你,銀行的錢可是拖不起的。”這位舅舅聽外甥這么說,沒有辦法,知趣地走了。
陳濤不說不借,也不說馬上就借,而是說過一段時間,等支付銀行貸款后再借。這話含多層意思:一是目前沒有,現在不能借;二是我也不富有;三是過一段時間不是確指,到時借不借再說。舅舅聽后已經很明白了,但他并不心生怨恨,因為陳濤并沒有說不借給他,只是過一段時間再說而已,給了他希望。
因此,處理事情時,巧妙地一帶而過比正面拒絕有效,且不傷和氣。
波特定律:批評宜曲緩而不宜直接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用到批評這種手段,但我們有些人批評起人來簡直讓人無地自容,下不了臺。其實,這種批評方式不但無法達到讓他人改正錯誤的目的,而且有礙于你的人際關系,嚴重時甚至會毀掉一個人。
波特定律原是經濟管理方面的術語,由美國心理學家萊曼·波特提出。本意是指當遭受許多批評時,下級往往只記住開頭的一些,其余就不聽了,因為他們忙于思索論據來反駁開頭的批評。正因這個原因,在口才交際方面,在批評他人時,就必須照顧到被批評者的心理感受,注意批評的方式,以較為緩和的語氣來表達自己的意見。因此,批評他人,宜曲緩而不是直接“放大炮”。
宋朝知益州的張詠,聽說寇準當上了宰相,對其部下說:“寇公奇才,惜學術不足爾。”這句話一語中的。張詠與寇準是多年的至交,他很想找個機會勸老朋友多讀些書。
恰巧時隔不久,寇準因事來到陜西,剛剛卸任的張詠也從成都來到這里。老友相會,格外高興。臨分手時,寇準問張詠:“何以教準?”張詠對此早有所考慮,正想趁機勸寇公多讀書。可是又一琢磨,寇準已是堂堂宰相,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怎么好直截了當地說他沒學問呢?張詠略微沉吟了一下,慢條斯理地說了一句:“《霍光傳》不可不讀。”回到相府,寇準趕緊找出《漢書·霍光傳》,從頭仔細閱讀,當他讀到“光不學無術,閹于大理”時,恍然大悟,自言自語地說:“此張公謂我矣!”是啊,當年霍光任過大司馬、大將軍要職,地位相當于宋朝的宰相,他輔佐漢朝立有大功,但是居功自傲,不好學習,不明事理,這與寇準有某些相似之處。因而寇準讀了《霍光傳》,很快明白了張詠的用意。
張詠與寇準過去是至交,但如今寇準位居宰相,直接批評效果不一定好,而且傳出去還會影響寇公的形象;批評太輕了,又不易引起其思想上的變動。在這種情況下,張詠的一句贈言“《霍光傳》不可不讀”,可以說是絕妙的。別看這僅僅是一句話,其實它能勝過千言萬語。“不學無術”,這是常人難以接受的批評,更何況是當朝宰相,而張詠通過教讀《霍光傳》這個委婉的方式,就使寇準愉快地接受了自己的建議。正所謂:“借它書上言,傳我心中事。”
有一次,幾個屬鼠的男同學在期中考試中考了滿分,挺得意,有點飄飄然。他們的班主任發現了,就對他們說:“怎么,得意了?你們知道得意意味著什么嗎?請注意今天下午的班會。”那幾個男學生猜想:糟了!在下午的班會上,等待他們的準是狂風暴雨!可奇怪的是,在班會上,班主任的批評卻妙趣橫生,他說:“樹林子要是大了,就什么鳥兒都有,自然,天下大了,就什么老鼠都有。我就聽說過這么一個故事。有只小老鼠外出旅游,恰好兩個孩子在下獸棋,小老鼠就悄悄地看。
“它發現了一個秘密,那就是,盡管獸棋中的老鼠可以被貓吃掉,被狼吃掉,被虎吃掉,卻可以戰勝大象。于是立刻認定,我才是真正的百獸之王呢!這么一想,小老鼠就得意起來了,從此瞧不起貓,看不起狗,甚至拿狼開心。
“有一天,它還大搖大擺地爬到老虎的背上,恰好老虎正在打瞌睡,懶得動,就抖了抖身子。小老鼠于是更加得意,它還趁著黑夜鉆進了大象的鼻子。大象覺得鼻子癢癢,就打了個噴嚏,小老鼠立刻像出膛炮彈似的飛了出去。飛了好半天,才‘撲通’一聲掉在臭水坑里!好,現在就請大家注意一下,‘臭’字的寫法,怎么寫的呢?‘自’‘大’再加一點就是‘臭’。有趣的是,今年正好是鼠年,咱們班有不少屬鼠的同學,那么,這些‘小老鼠’們會不會也掉到臭水坑里呢?我想不會,但必須有一個條件,這就是永不驕傲!”說到這兒,這位班主任還特意看了看那幾個男同學,那幾個男同學當然明白,老師的批評全包含在那個有趣的故事中了!他們挺感激老師,很快改正了自己的缺點。
間接指出別人的錯誤,要比直接說出口來得溫和,且不會引起別人的強烈反感。那些對直接的批評會非常憤怒的人,間接地讓他們去面對自己的錯誤,會有非常神奇的效果。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不可能沒有批評,但要學會巧妙地批評,讓他人既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同時也理解你善意批評的意圖,使他內心里對你心存感激。批評最好的方式就是進行暗示。
波什定律:背后和推測性贊美最好
波什定律指的是出于人們對他人肯定的強烈渴望,故而對方一旦有所成就,就要毫不保留地稱贊對方,它的好處在于,一旦知道了什么地方做得很好,人們就會去努力把這一地方做得更好。而在眾多的稱贊方式中,背后贊美和推測性贊美更能調動人們的積極性。
1. 背后贊美
世上背后道人閑話的人不少,大家都很清楚,被說之人一旦知道便會火冒三丈,輕則與閑話者絕交,重則找閑話者當面算賬。因此,要引以為戒,不要犯背后說他人閑話的忌諱。但是,背后說人優點卻有佳效。
背后說別人的好話,遠比當面恭維別人或說別人的好話,效果要明顯好得多。不用擔心,我們在背后說他人的好話,是很容易就會傳到對方耳朵里去的。
贊美一個人,當面說和背后說所起到的效果是很不一樣的。如果我們當面說人家的好話,對方會以為我們可能是在奉承他、討好他。當我們的好話是在背后說時,人家會認為我們是出于真誠的,是真心說他的好話,人家才會領情,并感激我們。
在日常生活中,背著他人贊美他往往比當面贊美更讓人覺得可信。因為你對著一個不相干的人贊美他人,一傳十,十傳百,你的贊美遲早會傳到被贊美者的耳朵里。這樣,你贊美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想贊揚一個人,不便對他當面說出或沒有機會向他說出時,可以在他的朋友或同事面前,適時地贊揚一番。
據國外心理學家調查,背后贊美的作用絕不比當面贊揚差。此外,若直接贊美的度不足會使對方感到不滿足、不過癮,甚至不服氣,過了頭又會變成恭維,而用背后贊美的方法則可以緩和這些矛盾。因此,有時當面贊揚不如通過第三者間接贊揚的效果好。
當你面對媒體時,適當地贊美你的同行,是一種風度,也是一種藝術。
多在第三者面前去贊美一個人,是你與那個人關系融洽的最有效的方法。假如有一位陌生人對你說:“某某朋友經常對我說,你是位很了不起的人!”相信你感動的心情會油然而生。那么,我們要想讓對方感到愉悅,就更應該采取這種在背后說人好話、贊揚別人的策略。因為這種贊美比一個魁梧的男人當面對你說:“先生,我是你的崇拜者。”更讓人舒坦,更容易讓人相信它的真實性。
2. 推測性贊美
借用推測法來贊美他人,雖然這種方式有一定的主觀意愿性,未必是事實,但是能從善意的想象中推測出他人的美好東西,就能給人以美好的感受。
推測性贊美有兩種,一種是祝愿式的推測,一種是預言式的推測。
祝愿式推測,主要強調一種美好的意愿,用一種友好的心情去推測對方,帶有祝愿的特點。這種推測也未必很可行,但推測者是誠摯而善意的。
預言式推測,帶有一些必然性、預見性,可以針對工作、生活中可能會取得的成績進行預測。
當然,推測并不等于明確的結果,而是具有多種可能性,但前提是被贊美者本身有實力,有可能獲得好結果。
預言式推測較適用于同事與同事之間,或父母對孩子的推測,總之,是對身邊較熟悉的人所采用的方式。它起到一定的激勵作用。
權威效應:利用權威賦予你的權力
權威效應,又稱為權威暗示效應,是指一個人要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說的話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別人重視,并讓他們相信其正確性,使吹毛求疵或別有所求之人打消原有的念頭。
在說服別人的時候,也可以抬出權威來加強自己說話的力度,這就是權威說服法。有些推銷人員在賣人壽保險的時候,他們喜歡提到權威人士。他們說:“你們工廠的經理也買我們的人壽保險。”大家會說:“噢,我們公司的經理那么精明能干,他們都買你們的人壽保險,看來你們的人壽保險是不錯,買吧。”他沒有經過很深的判斷,他就這么做了。這就是利用了權威的心理。
有的時候沒有這種權威人士給你做宣傳,那怎么辦呢?用數字、用統計資料。一般人認為數字是不會騙人的,所以你說,“這家工廠用了我們的機器后,產量增加20%,那個工廠用了我們的計算機后,效率提高了50%”,把這些數字拿給客戶看,客戶很容易就接受了。有的時候,統計數字還太少,產品剛剛出現,還沒有那么多客戶的時候,還有一種方法,就是用前面的顧客買了他們的產品覺得滿意而寫來的信函。這個時候,這種做法對新顧客,對一些小的公司也能起一定的影響作用,這就是權威的心理。
權威效應還有另外一個內涵,即利用角色說服對方。如“讓你換成我,你該怎么辦”這種說服法利用了“角色扮演”使對方有互易立場的模擬感覺,借此模擬感覺而達到說服對方的目的。
美國人際關系專家吉普遜,他認為他的好友之一,某陸軍上將之所以有今日之成就,完全得力于他有了超人的說服技巧。他說:“他從小就憧憬著軍旅生涯,1929年美國經濟恐慌,人人被生活逼得走投無路,年輕人都一窩蜂擠入各兵種的軍事學校。他特別鐘情于西點軍校,可是有限的名額早就被有辦法人的子弟占據了。他只是個升斗小民,于是乎,他鼓起勇氣,一一拜訪地方有頭有臉的人物,不怕碰釘子,勇敢地毛遂自薦:‘我是個優秀青年,身體也很棒,我平生最大的意愿,是進西點報效國家,如果您的子弟和我一樣處境,請問你會怎么辦呢?' ”
“沒想到,這些有辦法的人物,經過他這么一說,十之八九都給了他一份推薦書。有的人更是積極為他打電話,拜托國會議員,他終于成了西點軍校的學生了。”
任何人對自己的事,總是懷有了很大的興趣和關切。這位年輕人如果不以“如果您的子弟和我一樣”作為攻心戰術的話,他哪能有今日的成就?
要說服別人,先得使他進入情境,對你的問題感同身受,興起關切之心。別人在回答“如果你是我……”的問題時,不自覺地便把自己投射在該問題中了,最起碼的收獲,他的回答已經為我們提供了較客觀的解決方法。
赫洛定律:給他最想要的一種贊美
所謂赫洛定律,是一種人際關系的需求理論,它強調滿足對方的渴求,以此獲得他人的認可與信任。就說話而言,我們與人交談,從某種意義而言,就是一種探求對方需求的過程,通過這種過程,我們知曉對方的心理活動,由此制定下一步的談話內容。
在人的一生中,有無數讓他們引以為自豪的事情,這些都是一個人人生的閃光點。這些東西又會不經意地在他們的言談中流露出來,例如,“想當年,我在朝鮮戰場上……”“我年輕的時候……”等等。對于這些引以為榮的事情,他們不僅常常掛在嘴邊,而且深深地渴望能夠得到別人由衷的肯定與贊美。
對于一位老師而言,引以為榮的往往是他教過的學生在社會上很有出息,你為了表達對他的贊美,不妨說:“你的學生×××真不愧是你的得意門生啊!現在已經自己出書了。”對于一位一生都默默無聞的母親,引以為榮的往往是她那幾個有出息的孩子,你可以對她說:“你有福氣啊,兩個兒子都那么有出息。”她一定會高興不已。對于老年人來說,他們引以為榮的往往是他們年輕時的那些血與火的經歷。
真誠地贊美一個人引以為榮的事情,可以更好地與之相處。
乾隆皇帝喜歡在處理政事之機品茶、論詩,對茶道頗有見地,并引以為榮。有一天,宰相張廷玉精疲力竭地回到家剛想休息,乾隆忽然來造訪,張廷玉感到莫大的榮幸,稱贊乾隆道:“臣在先帝手里辦了13年差,從沒有這個例,哪有皇上來看下臣的!真是折殺老臣了!”張廷玉深知乾隆好品茶,命令把家里的隆年雪水挖出來煎茶給乾隆品嘗。乾隆很高興地招呼隨從坐下:“今兒個我們都是客,不要拘君臣之禮。生而論道品茗,不亦樂乎?”水開時,乾隆親自給各位泡茶,還講了一番茶經,張廷玉聽后由衷地贊美道:“我哪里省得這些,只知道喝茶可以解渴提神。一樣的水和茶,卻從沒聞過這樣的香味。”李衛也乘機稱贊道:“皇上圣學淵源,真叫人瞠目結舌,喝一口茶竟然有這么多的學問!”乾隆聽后心花怒放,談興大發,從“茶乃水中君子、酒乃水中小人”開始論起“寬猛之道”。真是妙語連珠、滔滔不絕,眾臣洗耳恭聽。
乾隆的話剛結束,張廷玉贊道:“下臣在上書房辦差幾十年,兩次丁憂都是奪情,只要不病,與圣祖、先帝算是朝夕相伴。午夜捫心,憑天良說話,私心里常也有圣祖寬,世宗嚴,一朝天子一朝臣這個想頭。我為臣子的,盡忠盡職而已。對陛下的旨意,盡力往好處辦,以為這就是賢能宰相。今兒個皇上這番宏論,從孔孟仁恕之道發端,譬講三朝政治,雖然只是三個字‘趨中庸’,卻發聾振聵令人心目一開。皇上圣學,真是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其他人也都隨聲附和,乾隆大大滿足了一把。
張廷玉和李衛作為乾隆的臣下,都深知乾隆對自己的雜經和“宏論”引以為豪。而張李二人便投其所好,對其大加贊美,達到了取悅皇帝的目的。
一個人到了晚年,人生快要走到盡頭了,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更喜歡回味和談論自己曾經經歷的那些大風大浪,希望得到晚輩的贊美和崇敬。
一位現在已經八十多歲的老人,一生中最大的驕傲便是獨自一個人將7個孩子養大成人,現在眼見一個個孩子都成家立業,他經常自豪地對孫子們說:“你奶奶死得早,我就靠這兩只手把你爸他們幾個養大成人,真是不容易啊。”每當這時,如果他的孫子能乘機美言幾句,老人就會異常高興。
抓住他人最勝過于別人的、最引以為豪的東西,并將其放在突出的位置進行贊美,往往能起到出乎意料的效果。在這一點上,有一個很經典的實例。
一次,曾國藩用完晚飯后與幾位幕僚閑談。他說:“彭玉麟、李鴻章都為我所不及。我可自許者,只是生平不好諛耳。”一個幕僚說:“各有所長:彭公威猛,人不敢欺;李公精敏,人不能欺。”說到這里,他說不下去了。曾國藩又問:“你們以為我怎樣?”眾人皆低頭沉思。忽然走出一個管抄寫的后生過來插話道:“曾師是仁德,人不忍欺。”眾人聽了齊拍手。曾國藩十分得意地說:“不敢當,不敢當。”后生告退而去。曾氏問:“此是何人?”幕僚告訴他:“此人是揚州人。入過學,家貧,辦事謹慎。”曾國藩聽完后說:“此人有大才,不可埋沒。”不久,曾國藩升任兩江總督,就派這位后生去揚州任鹽運使。
他人最想要的贊美一定是真誠的,不是那種公式般的贊美,千篇一律,最讓人反感。
言之有物是說一切話所必具的條件,與其泛說久仰大名、如雷貫耳,不如說“您上次主持的討論會成績之佳,真是出人意料”等話,直接提及對方的著名工作。若恭維別人生意興隆,不如贊美他推銷產品的努力,或贊美他的商業手腕;泛泛地請人指教是不行的,你應該擇其所長,集中某點請他指教,如此他一定高興得多。恭維贊美的話一定要切合實際,到別人家里,與其亂捧一場,不如贊美房子布置得別出心裁,或欣賞壁上的一幅好畫,或驚嘆一個盆栽的精巧。若要討主人喜歡,你要注意投其所好,主人愛狗,你應該贊美他養的狗,主人養了許多金魚,你應該談那些魚的美麗。贊美別人最近的工作成績,最心愛的寵物,最費心血的設計,這比說上許多無謂的虛泛的客套話更佳。
口才加油站
白巖松答記者問
白巖松是中國中央電視臺著名的節目主持人,也是一個出色的記者,他不僅采訪過別人,也被別人采訪過。在答記者問中他同樣以真誠謙遜、質樸自信、機智警策的語言風格,展示了央視名嘴的風采。以下是他在悉尼奧運會解說工作結束回國后的一次答記者問。
記者(以下稱記):有媒體評論說,白巖松是中央電視臺最火的主持人。半個月的評說奧運,使億萬觀眾更加認可你了。你如何看待這種評論?
白巖松(以下稱白):我曾經跟朋友開玩笑說,把一條狗牽進中央電視臺,每天讓它在一套節目黃金時段中露幾分鐘臉,不出一個月,它就成了一條名狗。我在《東方時空》已經待了七年,如此而已。這沒有什么值得驕傲的,相反的給生活帶來了一些不便,比如沒有隨便出門逛街的自由。
記者的話無疑是對白巖松的贊揚,而這種贊揚是高規格的。面對贊揚,白巖松沒有沾沾自喜更沒有自鳴得意,他巧借一個比方表明了自己對這一問題的看法:一來是自謙,二來揭示自己的名氣與媒體的關系,尤其是與中央電視臺這種特殊媒體的關系,從而極其巧妙地把贊揚聲指向了給他帶來榮光、帶來名氣,乃至帶來些許不便的地方——中央電視臺。
記:最近我看到有傳媒把你和中央電視臺的其他名嘴作了比較,給你的打分是最高的,在強手如林的競爭中,你感覺到有對手嗎?
白:事業跟百米賽有相似的地方,我跑的時候,眼睛只向著前面那條線,而絕不會去考慮對手。但人生跟百米還不太一樣,百米就一條線,人生是你撞了一條線后還有另一條線,你得不斷去撞,直至死亡。
記者想以事實說話,用事實來證明白巖松是最棒的,并以此引出他的對手的評價以及面對競爭對手時的態度,可謂頭號的機智。而白巖松答得更為精彩,他首先從對方話中引出比方,然后尋找人生與百米賽的相同點,“眼睛只向著前面那條線”,含蓄地告訴世人——自己的心中有恒定的奮斗目標,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在向心中的那個目標邁進,無須過多地考慮對手。短短的一句話,不僅顯示了白巖松的自信,而且顯示了他看準目標,孜孜以求的堅韌。接著,白巖松又點出人生與百米賽的不同點:百米賽的目標是單一固定的,而人生的追求卻永無止境。語言是心靈的折射,從白巖松的話中,我們能不為他永不停息的精神所感動嗎?
記:你到《東方時空》時,只是一個25歲的小伙子,而且一點電視經驗也都沒有。第一次面對鏡頭,你是不是很緊張?
白:不緊張。因為我都不知道鏡頭在哪里。開拍前,導演告訴我,你要放松,就當沒有鏡頭,于是我就不去想它。現在再看那次錄像,還是很放松的。如今面對鏡頭,我感覺到的只是一種工作狀態,比如,它開機了。
這是一個回顧性的問題,旨在了解白巖松的成長過程。白巖松的回答依舊保持著他一貫的風格:實話實說——“不緊張。因為我都不知道鏡頭在哪里”;稱贊他人——“導演告訴我,你要放松”;自信務實——“我感覺到的只是一種工作狀態”。整個答問,要言不煩,語言精練,似乎未談自己的成長,但我們仍然能從“找鏡頭”到“工作狀態”看到白巖松成長的足跡。
記:無論你承認不承認,你已經是一個明星,一個傳媒明星。如何在明星和記者之間擺正自己的位置呢?
白:有一位年輕人曾求教于一位大提琴家:“我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大提琴家?”大提琴家回答說:“你先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再成為一個優秀的音樂人,然后會很自然地成為一個優秀的大提琴家。”這對我們也一樣,先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再成為一個優秀的記者或主持人。
記者的問題問得很有價值,因為對于一個明星式的記者而言這是一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白巖松并沒有正面作答,他先用類比的手法來引發我們每個人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優秀的人——音樂人——大提琴家”的三個階序列,讓我們擴大了對記者所提問題的思考范圍,無論是做主持人、記者還是其他工作,一個最基本的前提是:首先要做一個優秀的人。這樣的回答充滿了睿智,它不僅讓我們了解了白巖松的人生態度,而且也讓我們獲得了人生的感悟:事業有成的基礎和前提是什么?
記:我聽到的觀眾對你的唯一的意見是,你太過嚴肅,不茍言笑,為什么不能在屏幕上露出一點笑意呢?
白:有不少觀眾說不習慣我老是一副“憂國憂民”的臉,可如果我換上一副笑容燦爛的臉是不是就習慣了呢?我以前做的節目大都是一些學生的話題,背后有太多不適于公開的背景,我笑不出來。職業病。我也曾努力笑過,但我一笑就不會說話,平常也是這樣,一笑我所有的身體語言就都失去了。因此,我絕對不是故作深沉,而平常就是這樣。真實是最自然的。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說它有趣,是因為觀眾對白巖松的屏幕印象確實如此,許多觀眾都想知道其中原因,可以說記者問出了許多觀眾想問而沒有機會問的問題。白巖松的回答不但化解了觀眾之感,而且表明了自己的生活態度,既詼諧幽默——“老是一副‘憂國憂民’的臉”,又真摯坦誠——“我以前做的節目大都是一些沉重的話題”,而且機智警策——“真實是最自然的”。這樣的回答,不但讓我們理解了他的“嚴肅”,而且在對他的“嚴肅”深懷敬意的同時,能對自己的生活態度作出正確的定位。
看白巖松主持的節目我們能夠感受到正義的力量,聽白巖松妙答記者問我們能夠受到他人格的魅力:坦誠、質樸、謙遜、平易。在我們欣賞白巖松連珠妙語的時候,我們也真誠地祝福白巖松:在事業的旅途上不斷進取,永遠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