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中國古建筑是怎樣避雷的

聰慧的中國人民在很久以前就已經不自覺地使用了避雷技術。許許多多的中國古代建筑歷經千年滄桑后依然巋然屹立,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中國古建筑上的避雷技術。

古塔是我國現存最有特色的古建筑,它們也是我國古建筑避雷技術的最好見證。

我國的古塔以磚石質居多,也有木質、金屬結構的。古塔最初是從印度傳入我國的佛教建筑,其外觀造型與中國的宮殿屋宇相比,獨具特色。中國的塔平面多為方形和八角形,塔頂尖尖,高聳入云,最容易遭遇雷擊,但為什么許多古塔卻能完好地保存至今呢?這當然不是因為雷電的特殊照顧,而是古塔在雷電來臨時,能自動消除雷災。

◎ 易得的避雷針 ◎

穿著橡膠鞋走在人造纖維地毯上,橡膠鞋底就會吸收微小的電子。其實,這是一種充電現象,這會使我們身體內部的電子顆粒直達手指尖端,并在碰到接地的物體時放出小小的火花。

這種火花的電壓很高,有數千伏,但由于電流較小,因此并沒有什么危險。倘若是害怕這種火花,你可以用一把鑰匙或者一枚戒指將電導出(因為導電性能良好的金屬物件,可以把身體中的電流傳導出去),就如同屋頂上的避雷針,可以將雨云上的閃電導向大地。

實|驗|課|堂

關于古塔避雷的記載在歷史上曾多次出現。1611年的一個夏夜,浙江嘉興的東塔大放金光,宛如四散的流星。1960年的一個夜晚,雷聲大作,人們發現浙江杭州的六和塔塔頂尖端連續發光。這些都是古塔放電現象,放電以后,雷災就消除了。

上面提及的這些古建筑,雖然沒有避雷針,卻都裝有消雷、防雷的設備。最常見的避雷設備就是塔剎,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早在三國時期,我國就發明了塔剎。建成于229年的位于江蘇高淳縣的保圣寺塔,塔高31米,塔頂有一裝飾,高約4米,由覆缽、相輪和寶葫蘆等組成,這就是塔剎。這種塔剎就是人們常說的“葫蘆串”,它實際上是一個避雷裝置。正是由于安裝有“葫蘆串”,才使得這座古塔歷經2000多年而未遭受雷擊。

金屬塔剎可以避雷,但是對于磚石結構的塔與木塔中的許多謎團,我們目前尚無從解釋。就拿木塔來說吧,它為什么可以在雷雨天氣下巋然屹立呢?有人說,這是因為木塔不導電,地面又干燥,于是,木塔就有了避雷的性能。而有的人卻反對這種說法,認為當雷電襲來時,會產生很高的電壓,電流又特別大,木結構的塔也會成為導體,它又怎么能夠躲得過電壓高達幾百萬伏的雷電呢?大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盡管如此,那一座座完整的古代木塔仍然讓人們為之折服。比如山西應縣的木塔,塔高51米,全部是木結構。這種高大的建筑很容易遭受雷擊,然而,它從建成至今,已經有900多年的歷史了,卻仍高高地聳立在天地之間。

關于中國古建筑的避雷技術,最完整的文字記述源于《中國札記》一書,該書是法國旅行家戴馬甘蘭于1688年寫成的。書中有這樣的記述:“中國屋宇的屋脊兩頭各有一個高高仰起的龍頭作裝飾,龍口里的一條金屬舌頭曲折地伸向天空。舌根連著的一根金屬絲是同地面相接的,這種裝置非常奇妙,因為當碰上雷雨天氣的時候,它可以使雷電從龍舌沿鐵絲跑到地下,避免建筑物被雷電擊毀。”

這位法國人說的“龍頭”,就是我國史書中記載的“鴟尾”。相傳,漢代的時候,未央宮遭雷擊失火,有人向漢武帝建議,在宮殿的屋脊上安裝一些能消滅火災的鴟魚。于是,就有這種叫做“鴟吻”或“鴟尾”的金屬飾物出現在后來的宮殿和民房的屋脊兩頭。“鴟吻”并不僅限于龍頭,還有魚、雄雞等各種式樣。很遺憾,這些鴟尾與大地間并沒有金屬線相連,這位法國旅行家卻以自己的想象和觀察,想當然地認為它應該是同西方的避雷針相似的裝置。但到底是不是真像他說的那樣呢?目前我國的有關專家還沒有找到真實可靠的證據,沒有定論,但是遍布祖國各地的古代建筑群卻向世人證明:中國古代的勞動人民在同自然作斗爭的過程中創造了人類的奇跡!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两当县| 鄂托克旗| 融水| 广昌县| 孝感市| 浪卡子县| 萨嘎县| 同德县| 衡南县| 栖霞市| 莫力| 宾阳县| 化州市| 伊宁县| 安图县| 通辽市| 宁夏| 通江县| 同德县| 长乐市| 固原市| 长岭县| 中宁县| 长宁县| 常山县| 纳雍县| 吕梁市| 来安县| 广元市| 黔东| 定南县| 库车县| 广饶县| 惠州市| 西吉县| 深州市| 奈曼旗| 开原市| 江油市| 湘乡市| 江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