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一生要讀的經典
- 魯迅 黎娜
- 1179字
- 2019-01-03 12:57:28
斷章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作者簡介·
卞之琳,祖籍江蘇溧水,1910年生于江蘇海門。1933年畢業于北京大學英文系,曾任北京大學西語系教授(1949~1952),中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二級),享受終身制待遇。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二屆外國文學評議組成員,中國莎士比亞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作家協會理事等。曾做客英國牛津。抗日戰爭初年曾訪問延安,從事臨時性教學工作,回西南大后方后在昆明西南聯大任講師、副教授、定級教授。1946復員至天津南開大學任職一年。解放后多次下鄉生活,協助農村工作。2000年,病逝于北京。
主要作品有《十年詩草1930~1939》、《人與詩:憶舊說新》、《山山水水》、《小說片斷》、《莎士比亞悲劇論痕》、《莎士比亞悲劇四種》等。

卞之琳像
作/品/賞/析
這首詩選自《魚目集》,寫于1935年10月。據詩人自己說,這首詩起先只是一首詩中的四句,因只有這四句詩人感到滿意才保留下來,自成一篇。不料這首詩竟成了詩人流傳最廣、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詩。
詩只有四句,每個字、詞,每句話都通俗易懂,但細細品味便覺意味悠長,耐人尋味。詩中用幾個簡單的意象、詞語,營造了兩個優美的意境,同時帶著深深的傷感。
第一個意境的中心是橋。“你”站在橋上,看橋下流水淙淙,想那光潔的石或綠油油的青苔;聞吟吟風聲,想那深深的林中清脆的鳥鳴。一切都那樣的自然,那樣的明凈、悠揚而和諧。透過這寧靜的自然,是一個小樓,里面住著一個人;在鳥聲的背后是一雙眼睛。“你”一下就成了別人的風景。
第二個意境的中心是夜。“你”懷著淡淡的哀愁,在寂靜無人的夜里打量著世界,也許是想在人世間的美中找點慰藉。明月當空,皎潔的月光使夜蒙上了一種淺白的色調,若有若無,如夢如幻。“你”獲得了美麗的滿足嗎?也許。然而,詩人要告訴“你”:此刻的“你”正做了他人的夢境,正被人設計在哀愁的、惹人憐的形象上,滿足了別人的想象。
那橋、那夜、那風景、那夢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詩人似乎在講生活、生活的狀況,講心靈、心靈的慰藉。橋是風景,是自然純真的美;然而這美又是人類眼中的世界。夜是人心靈的歸宿,又是生活的陰暗面。人們的陰影,人們的愁會積壓在夜里,人們要從沉沉的暗夜中擺脫出來,尋找美好的生活。所以,人們需要風景,需要夢。詩歌隱含了一種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處處存在“相對狀態”,作為個體的人、自然是獨立的,互不相干的;但作為群體的人、自然,又是互相依存、互相影響的。
這首詩有著明顯的中國現代派詩歌風格,一方面吸收了西方象征主義詩歌的手法,同時又廣泛運用了中國傳統詩歌的手法:著重于意境的營造。詩歌意境空靈優美,為人們帶來了無盡的遐想;言有盡而意無窮,明白的話中有著啟人深思的哲理和觸動人心的落寞感情。這首詩也帶有卞之琳獨特的詩歌風格:冷靜的語調、對新奇意境的追求、帶有思辨意味的象征,引人深思的內在韻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