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
入選理由
繪畫美、動態美、音樂美的完美結合
以詩為文,文中有詩
收入中學課本
我第二次到仙巖的時候,我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
梅雨潭是一個瀑布潭。仙瀑有三個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邊,便聽見花花花花的聲音;抬起頭,鑲在兩條濕濕的黑邊兒里的,一帶白而發亮的水便呈現于眼前了。我們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對著那條瀑布;坐在亭邊,不必仰頭,便可見它的全體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這個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巖石上,上下都空空兒的;仿佛一只蒼鷹展著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個環兒擁著;人如在井底了。這是一個秋季的薄陰的天氣。微微的云在我們頂上流著;巖面與草叢都從潤濕中透出幾分油油的綠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響了。那瀑布從上面沖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幾綹;不復是一幅整齊而平滑的布。巖上有許多棱角;瀑流經過時,作急劇的撞擊,便飛花碎玉般亂濺著了。那濺著的水花,晶瑩而多芒;遠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紛紛落著。據說,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覺得像楊花,格外確切些。輕風起來時,點點隨風飄散,那更是楊花了。——這時偶然有幾點送入我們溫暖的懷里,便倏的鉆了進去,再也尋它不著。

1933年朱自清與妻女攝于清華園

1948年朱自清攝于清華園
梅雨潭閃閃的綠色招引著我們;我們開始追捉她那離合的神光了。揪著草,攀著亂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過了一個石穹門,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邊了。瀑布在襟袖之間;但我的心中已沒有瀑布了。我的心隨潭水的綠而搖蕩。那醉人的綠呀,仿佛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呀。我想張開兩臂抱住她;但這是怎樣一個妄想呀。——站在水邊,望到那面,居然覺著有些遠呢!這平鋪著,厚積著的綠,著實可愛。她松松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她輕輕的擺弄著,像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著,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令人想著所曾觸過的最嫩的皮膚;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卻看不透她!我曾見過北京什剎海拂地的綠楊,脫不了鵝黃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見過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綠壁”,重疊著無窮的碧草與綠葉的,那又似乎太濃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愛的,我將什么來比擬你呢?我怎么比擬得出呢?大約潭是很深的,故能蘊蓄著這樣奇異的綠;仿佛蔚藍的天融了一塊在里面似的,這才這般的鮮潤呀。 ——那醉人的綠呀!我若能裁你以為帶,我將贈給那輕盈的舞女;她必能臨風飄舉了。我若能挹你以為眼,我將贈給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睞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著你,撫摩著你,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著她了。我送你一個名字,我從此叫你“女兒綠”,好么?
·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祖籍浙江紹興,生于江蘇揚州。1916年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習。1922年,他同俞平伯、葉圣陶等創辦《詩》月刊,這是“五四”以來最早的一個詩刊。1931年到英國留學,并漫游歐洲數國。1932年回國主持清華大學文學系。在我國現代散文作家中,朱自清的散文結構縝密,脈絡清晰,婉轉曲折的思緒中有種溫柔敦厚的氣氛;文字清秀、樸素而又精到,最具有我國散文的傳統美學風范。主要作品有長詩《毀滅》,散文《綠》、《春》、《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散文集《歐游雜記》、《倫敦雜記》等。1948年6月,他為抗議美國的扶日政策,在拒絕領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簽名,后因胃病復發,醫治無效,終在貧病中死去。毛澤東贊揚他“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我第二次到仙巖的時候,我不禁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
作/品/賞/析
朱自清的散文多用口語,簡潔樸素,平易自然。為了表情達意的需要,他十分注重語言的錘煉加工,注重遣詞造句,努力以生動而傳神的語言創造出詩的意境,于樸素之中見風華,把讀者帶到一個高超的審美境界。《綠》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一篇。概括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的美感特征:動態美、繪畫美、音樂美。動態美,作者筆下梅雨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巖石上,上下都空空兒的;仿佛一只蒼鷹展著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一個“踞”字,氣勢盡出;一個“浮”字,神態畢現;一“踞”一“浮”,化靜為動,把凌空而立、翼然石上的梅雨亭寫得惟妙惟肖、神采飛揚。繪畫美,如作者在描寫山間瀑布時,“鑲在兩條濕濕的黑邊兒里的,一帶白而發亮的水便呈現于眼前了”。以一個“鑲”字描繪瀑布處在山間的狀態,既準確恰切,又形象逼真,使瀑布富于立體感。音樂美,《綠》的語言有著鮮明的節奏感和明朗、和諧的旋律,讀起來朗朗上口,娓娓動聽,能使讀者陶醉在美妙的音樂之中,產生“既能悅耳,又可賞心,兼耳底而有之”的審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