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叢林
熱帶叢林中生活著大量的野生物,從猿和猴子到世界上體型最大的昆蟲。但是,這些野生物的大部分都面臨著危機,因為熱帶叢林的面積正在日益縮小。
熱帶地區分布著兩個不同類型的叢林。一種是大部分人都經常聽到的熱帶雨林,主要生長在赤道附近,那里的氣候全年都是溫暖而潮濕的。這種濕氣很重的環境會讓人類感到不舒服,但卻是樹木和很多其他植物的絕佳生活地。另一種,被稱為季節性或者季風性叢林,存在于熱帶地區的邊緣,那里,每年都會有很長一段時間的干旱季節,在這樣的環境中,植物和動物需要適應傾盆大雨和長達幾個月的干旱。
交替變化的季節
在季節性叢林中,雨季的到來很隆重,常常開始于閃電點亮夜空之后。最初,這些風暴很干燥,但是幾天之后,降雨開始了,厚厚的云層壓來,葡萄般大小的雨便隨之而來,重重地敲打著叢林的地面。叢林里便漫起了大水,而樹木也正需要這些降水,因為此時正是它們生長的時候。
大約6個月之后,干旱達到了頂峰,叢林看上去完全不同。洪水被干旱所取代,大部分樹木都已經凋零了,空氣在高溫下灼燒,枯葉在腳下碎裂。由于大部分樹木都是光禿禿的,讓人感覺是進入了冬季的叢林。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樹木都開始了休眠,有一種非常有名的被稱為藍花楹木的干旱時期的植物卻會在這個時候開滿淡紫色的花朵。在熱帶國家,這種顏色鮮艷的樹種被種植在各地的公園和花園里。
頂級貓科動物
季節性叢林分布在熱帶的各個地區,從中美洲和南美洲到東南亞和澳大利亞北部。在亞洲,季節性叢林中生活著犀牛和世界上最大的3種貓科動物,其中老虎是體型最大的,也是最讓動物保護主義者擔心的。一個世紀前,大量老虎生活在南亞地區,而如今,它們的數量正在快速下降,并且幾乎完全是因為人類捕獵所致。

亞洲熱帶叢林中生活著世界上3/4的老虎,其中一些是最為危險的食肉動物之一。
老虎是很危險的動物,所以人類不想要它們太靠近自己的家園也就不足為奇了。
但安全因素并不是老虎被獵殺的主要原因,其中更為重要的因素是錢。老虎的身體部件被出售用做東方國家的傳統醫藥,價格可以賣到非常之高,比如,單單一根虎腿骨就可以賣到5 000美元左右。出售老虎身體部件是違法的,但是在如此之高的利益驅動之下,這種貿易依然在進行著。
第二種大型貓科動物為亞洲獅——與非洲獅有著很近的親緣關系。亞洲獅曾經廣泛地分布在印度次大陸上,但是如今它們只生活在印度西北部的吉爾森林保護區內。生存下來的亞洲獅數量大約在400只左右,好在它們的森林庇護所已被嚴加防范,因此它們的未來應該是有希望的。從遠處看,這些亞洲獅與它們的非洲獅兄弟很相像,但是可以通過兩個特征而將它們區別開來——亞洲獅的鬃毛比較短,而且在它們的下腹部覆蓋有一塊奇特的折疊狀皮層。
與老虎和獅子相比,豹子最擅長于應付人類和生活環境的變化。像大部分貓科動物一樣,它們主要是在夜間活動的,但它們對食物并不是那么挑剔的——豹子可以殺死一頭成年的鹿,但如果這種食物不容易找到,它們也會把目標定在更小的獵物上,包括嚙齒類動物甚至大型昆蟲。豹子在食物方面涉獵廣泛,所以可以度過各個食物匱乏時期。
爭奪陽光
在季節性叢林中,植物和動物都需要努力適應季節的變化,而且都會選擇一個特定的時期繁殖后代。但是在熱帶雨林,事實上根本沒有四季的變化,因此生物在全年中都保持著一樣的生長熱情。對于熱帶雨林的植物而言,需要占據的最大優勢就是獲得足夠的陽光——這是在一個密密地長著各種植物的棲息地中必然要展開的戰爭。森林中體型高大的樹種自然而然地擋住了體型矮小的植物的陽光。這些高大的樹種可以長到12層樓的高度,它們的樹冠看上去就像是長滿樹葉的小島漂浮在深綠色的海洋上。
在這種大樹達到其最大體型前,它們需要從茂密的叢林底部努力向上生長。因此,很多樹都會采用“等待”戰術,它們先是專心向上生長,并不橫向長粗,因此它們需要的能量就相對較少。有些不能熬過這一階段的樹,就會在來到陽光充足的高處前死去,而幸運地熬過來的,也就生存了下來。如果一棵老樹倒下,就能夠突然給地面帶來一大片陽光,這就給小樹以很大的機會,它們會拼命地生長,來爭奪這一空隙,勝利者也就長成了這塊區域中的參天大樹。
“私人”棲木
一些熱帶雨林植物有自己的一套獲取陽光的本事,它們并不是向上生長,而是一生都在樹枝和高高的樹干上度過。這類植物被稱為附生植物,包括幾千種蘭花和刺葉的鳳梨科植物及蕨類植物。很多附生植物都很小,可以放入火柴盒里,但有些則像一個垃圾箱那么大,重量可達到1/4噸。
與寄生植物不同,附生植物并不從它們的附主那里盜取任何東西,而是從雨水中獲取水分,從塵土和落葉中獲取營養。有些鳳梨科植物有自己的儲水庫,由一圈葉子組成,另一些則能夠通過一種特殊的鱗苞結構,可以像棉層一樣吸收水分。生長于澳大利亞的鹿角蕨類甚至還通過收集落葉形成自己的肥料堆,利用這些肥料堆中的養分,這種蕨類可以長到兩米左右。
致命“乘客”
附生植物并不會給樹木帶來什么傷害,但是如果體重過大也會導致樹枝的折斷。而一些棲居植物則有著非常險惡的生活方式:對于熱帶雨林樹木而言,最危險的莫過于絞殺榕,這種植物屬于寄生植物,會慢慢地使寄主窒息而死。
一株絞殺榕開始于寄生在樹枝上的一粒種子,隨著種子萌芽,慢慢地便長成叢狀。這些植物叢會伸出細長的根,問題便開始產生了——這些根雖然只有像鉛筆一樣細,但是會像蛇一樣纏在樹干上,一直蔓延到地面。一旦根部接觸到地面,絞殺榕就會比它的寄主生長得更快,其根部變得越來越粗壯,直至其在樹干外構成了一件活的“緊身衣”。隨著時間一年一年過去,這棵充當寄主的樹木就會窒息而死。
一旦寄主死去,其樹干就會慢慢腐爛,只留下寄生植物。在絞殺榕內部是中空的樹干——寄主留下的可怕的遺體。
森林中的合作者
絞殺榕的傳播需要依賴鳥類,因為鳥類幫助它們播撒種子——鳥類以絞殺榕的果實為食,但是種子卻被完好無損地排出體外。當一只鳥停留在樹枝上,它常常會留下一些含有絞殺榕種子的糞便。就這樣,鳥類和絞殺榕實現了雙贏。

這株絞殺榕正在慢慢地將“網”收緊,其各處的根部已經融合在一起了。
像這種合作者關系在熱帶叢林中是很常見的,因為有如此多不同種類的植物和動物肩并肩地生活在一起。動物不僅可以幫助傳播種子,而且可以幫助授粉。在溫帶叢林中,傳粉動物基本上都是昆蟲,但是在熱帶叢林中,許多不同種類的動物都在充當著這個角色,其中包括食蜜鳥類,比如蜂鳥和鸚鵡,以及幾百個不同種類的蝙蝠。與昆蟲相比,鳥類和蝙蝠體型較大且笨重,因此吸引它們的花朵必須大而強韌。通過蝙蝠授粉的花朵一般呈乳白色,并且在日落后會散發出濃烈的麝香氣味,可以吸引蝙蝠的到來。
很多傳粉動物接觸的花朵種類都比較寬泛,但是有些卻僅限于一種花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來自馬達加斯加島的一種天蛾,它的舌頭可以伸長到30厘米,可以像一根超長型吸桿一樣使用,一直伸到蘭花的最深處。天蛾吸完花蜜后就會卷起長舌,然后飛向下一頓美餐。
甲蟲獵食者的天堂
科學家也不能確定到底有多少種昆蟲生活在熱帶叢林中,但是其中至少包括了5 000個不同種類的蟋蟀,4萬個不同種類的蝴蝶和飛蛾(以及它們饑餓的幼蟲)和10萬個不同種類的甲蟲。其中一些是昆蟲界的“巨人”,如來自中非的歌利亞甲蟲是世界上最重的昆蟲,大約是一只老鼠重量的3倍。來自南美的長角甲蟲則長著最長的觸角。如果這些觸角完全伸直,它們幾乎可以和本頁書的寬度一樣長。
如果要找到這些昆蟲,則需要很大的耐心,因為它們通常都是在夜晚的時候才開始活躍起來。但是螞蟻就比較容易找到,因為它們大部分都是在白天工作。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叢林中,當太陽升起的時候,切葉蟻就從它們的地下巢穴中涌到了樹上,來到最細的嫩枝上,它們會干凈利落地把葉子折斷,然后帶回地下。切葉蟻用樹葉來種植一種真菌,以作為自己的食物。它們出奇地勤奮,但是在大雨來臨的時候,它們是絕不工作的。看到雨滴的第一眼,切葉蟻就會丟掉自己的“貨”,留下的一串葉子碎片,一直延伸到蟻穴入口。
巢穴的襲擊者
切葉蟻相對是沒有危害的,但是熱帶叢林中有很多種螞蟻具有很強的撕咬和叮咬力。織布螞蟻生活在草叢和樹林里,雖然它們體型很小,但是任何靠近它的東西都會遭到猛烈的攻擊。這些小小的螞蟻用葉子建造出袋子狀的蟻窩,用自己的黏絲將葉子“縫合”在一起。行軍蟻或者兵蟻則更加危險,這些游牧昆蟲大群地生活在一起,每一群的數量可以達到10萬只之多。它們在叢林地面上“洶涌”而過,制服所有體型過小或者來不及逃離的生物。夜幕降臨的時候,其中的工蟻就會停下來,用它們的身體連接起來做成一個臨時的帳篷,也叫做露營地,這個帳篷可以像一個足球那么大,蟻后則躲在里面。

很多生活在叢林中的昆蟲常常利用其鮮明的顏色來警告來襲者。圖中這只長腳甲蟲正在虛張聲勢,因為其本身是并沒有什么殺傷力的。
很少有動物敢吃行軍蟻,只是偶爾有幾只鳥會在蟻群周圍鼓翼逗留一會,這種鳥類被稱為螞蟻鳥。它們這樣做是為了在行軍蟻群中尋找那些試圖逃跑的其他昆蟲或動物。但是也有一些叢林哺乳動物,其中包括來自南美洲的小食蟻獸和來自非洲和亞洲的布滿鱗片的穿山甲,非常擅長搗毀蟻穴,它們都是攀爬高手,而且長有又長又黏的舌頭用來舔食自己的食物。
8只腳的捕食者
一些生活在雨林中的蜘蛛雖然沒有刺,但是長得很像螞蟻,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護自己。
熱帶雨林中還居住著大型的球狀網蜘蛛,可以織出直徑達1.5米的大網。但是世界上最大的蜘蛛網是由群居蜘蛛織出的,它們通常幾千只生活在一起,用500多米長的絲編織起巨大的蜘蛛網。通過齊心協力,它們可以比單獨作戰捕捉到更大的獵物。但是,雨林中最有名的蜘蛛根本不織網——白天,它們躲在地下,晚上才出來捕獵。雖然這些蜘蛛被稱為食鳥蜘蛛,其實它們的獵食范圍很廣,它們靠直接的接觸來捕捉獵物,多毛的足部可以長達28厘米。一旦這種蜘蛛將其獵物纏住,其帶有劇毒的尖牙就開始發揮作用了。鳥類通常能試圖逃走,但是昆蟲、青蛙和其他小型動物就沒有這么幸運了。這種蜘蛛通常當場將獵物吃掉,而無需在天亮拖回自己的洞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