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滅蜀
鄧艾少年時期就失去了父親,以替人養牛為生。12歲的時候在碑文中看到“文為士范,行為士則”的話,于是把自己的名字改作范,因為家族里有人也叫范,就改名為艾。他有口吃的毛病,所以不能擔任重要的小吏,充當了不用多說話的稻田守叢小吏。他每次看見高山大湖,都指指點點哪些地方可以設立軍營,當時的人大多都笑話他。司馬懿覺得他很有才能,于是征召了他,不久升任他為尚書郎。
當時朝廷打算開拓田地,儲備糧食,派鄧艾巡查東南。鄧艾認為那里的土地雖然很肥沃,但缺少水源,所以應該在當地興修水利,開鑿河道,這樣既能灌溉農田,又可以開通把糧食運往京城的水路。他為此專門寫了本《濟河論》,闡述了他的治河思想。司馬懿覺得他說得很好,于是全部照辦。河渠開通后,每次東南一帶發生戰爭,都可以很方便地出動大軍順流直下,既有充足的糧食又可運大軍,這都是鄧艾的功勞。
鄧艾后來參與了對蜀國的戰爭,在戰爭中得到了鍛煉,因為抗擊蜀軍入侵有功,被封為討冠將軍,賜爵關內侯,調任城陽太守。此后多次立下戰功,為滅亡蜀國積累了經驗,也鍛煉了膽識。
后來姜維伐魏,朝廷任命鄧艾為安西將軍。當時朝中的諫官們多數認為姜維兵力已經耗盡,沒有能力再進攻。鄧艾說:“我們剛打了敗仗,對方有乘勝進攻的氣勢,而我們現在很虛弱,這是其一;敵人軍隊上下都很熟悉,兵器也鋒利,而我們剛換了將領,補充了新兵,損壞的兵器沒有修復好,這是其二;敵人用船行軍,而我們步行,勞累安逸不同,這是其三;我們有很多重要地方需要分兵把守,兵力被分散了,而敵人把兵力都集中在一起,這是其四;姜維從南安和隴西出兵,可以補充羌人的糧食,而且祁山那里有上千頃成熟的麥子,這是吸引他們來的釣餌,這是其五。所以敵人一定會繼續進攻的。”不久,姜維果然向祁山進軍,聽說鄧艾已經有了防備,兩軍在段谷激戰,姜維大敗,退了回去。兩年后,司馬昭下令討蜀,讓鄧艾牽制姜維。姜維在劍閣死守,鐘會攻了很久也沒有攻下。鄧艾建議從陰平出發,走小路經過德陽再到涪縣,那里離成都很近,在那里出奇兵向成都進攻,劍閣的守軍必然趕來援救,鐘會就可以輕松突破劍閣了。如果守軍不去援救,那么那支奇兵就可以直接把成都攻下,現在偷襲空虛的地方,是肯定可以打敗蜀軍的。
當年十月,鄧艾從陰平出發,走了700多里的不毛之地,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當地山高路險,軍隊走得很慢,糧食也吃光了,已經到了非常危險的關頭。翻越山崖時,鄧艾毅然用毛毯裹著自己,從山上滾了下去,士兵們也都攀緣樹木下了山,最后成功到達了平原地帶。鄧艾不費吹灰之力攻下了江油。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從涪縣回到綿竹,擺好陣勢等鄧艾來進攻。鄧艾命令兒子鄧忠攻右邊,師纂攻左邊,結果出師不利,退回來和鄧艾說:“敵人不能擊破。”鄧艾大怒:“生死存亡在此一戰,有什么是不可能打敗的?”讓他們回去再攻,把蜀軍殺得大敗,諸葛瞻戰死。劉禪見大勢已去,只好投降。
鄧艾滅掉了蜀國,心里非常得意,他對蜀國人說:“其實姜維也算是英雄了,可惜遇上了我,所以才失敗。”
鄧艾居功自傲,對朝廷的詔命有點不太重視,被人彈劾,加上鐘會妒嫉鄧艾搶了他的功勞,聯合師纂等人告發鄧艾,于是朝廷下詔把鄧艾關在囚車里送到京城去。
鄧艾被囚禁后,鐘會到了成都,掌握了當地的大權。他在姜維的唆使下發動了叛亂,結果失敗被殺。鄧艾的手下趁亂追上鄧艾的囚車把他放了出來,衛瓘派田續等人征討他,在綿竹相遇,把鄧艾、鄧忠父子殺了,他在洛陽的兒子也都被殺。鄧艾直到晉武帝時期才被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