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五史故事
- 翟文明 黎娜
- 1699字
- 2019-01-03 12:51:41
書法大師鐘繇的政治才干
漢末魏初,書法藝術開始興起,這個時期書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鐘繇,而鐘繇在政治上和軍事上也頗有才能。
鐘繇在東漢末年被舉為孝廉,擔任過一些官職。當時李傕、郭在長安發動叛亂,曹操派人向漢獻帝上書,有人認為曹操不是真心臣服天子,想扣留曹操的使者。鐘繇卻認為曹操是真心效忠皇帝的,如果拒絕了他,恐怕會讓那些效忠皇帝的人寒心,由此朝廷才恢復了和曹操的聯系。曹操多次聽荀彧稱贊鐘繇,又從這件事上看出了鐘繇的見識,很賞識他。
當時割據關中的馬騰和韓遂等人擁兵自重,互相攻殺,不聽朝廷的號令。曹操因為在關東作戰,不得分身,就派鐘繇以侍中的身份代理司隸校尉一職,讓他統領關中軍隊,把關中地區的政事也托付給他。鐘繇到了長安后,寫信給馬騰和韓遂,跟他們說清楚了利害關系。于是馬騰和韓遂都愿意歸附朝廷,并將兒子作為人質送交朝廷。曹操在官渡和袁紹決戰,鐘繇送去2000多匹戰馬,解了曹操的燃眉之急。后來匈奴人在平陽作亂,鐘繇帶兵包圍了平陽,但沒有能夠攻下來。這時候袁尚派的河東太守郭援來到河東,他的兵力比較強,鐘繇手下的將領們都想撤退。鐘繇說:“袁尚的勢力比較強大,郭援又來到了河東,關中的割據勢力和他有聯系,他們還沒有公開背叛朝廷,是因為我在這里威懾他們,現在如果放棄而逃走,那么他們就知道了我們的軟弱,豈不全面樹敵?再說郭援這個人一向剛愎自用,他肯定不把我們放在眼里,我們可以等待他渡汾水的時候發起攻擊,一定能獲勝。”這個時候馬騰被人說服前來幫助鐘繇,他兒子馬超率領精兵迎戰郭援,郭援到了汾水邊上,果然下令渡河。結果渡到一半的時候,鐘繇發動攻擊,把他殺得大敗。后來鐘繇又平定了衛固的叛亂,他把關中的人民遷到洛陽,四處召集流民和敗兵充實洛陽人口,幾年后,洛陽的人口才稍稍恢復了些。后來曹操征討關中的時候,洛陽才能夠提供人力和物力。
曹操被封為魏王后,任命鐘繇為大理寺,升任相國。幾年后,魏諷謀反,鐘繇受到牽連,被罷官。曹丕建魏后,重新起用鐘繇,任命他為廷尉。當時司徒華歆、司空王朗都是當時的名臣,曹丕對身邊人說“:華歆、王朗和鐘繇他們3個都是一代偉人,很難再找到繼承者了。”這話雖然有點夸張,但還是說明了鐘繇在當時人心目中的地位。魏明帝繼位后,封鐘繇為定陵侯,加封食邑500戶,又升任他為太傅。本來大臣上朝是必須脫鞋步行的,但由于鐘繇患有關節病,跪拜不方便,華歆也一身是病,所以皇帝特別允許他們坐小車上朝,然后讓人把他們抬到殿上就坐。從此這也成了一個慣例,就是三公如果有病的話,上朝的時候允許坐車。

鐘繇像
曹操有一次讓鐘繇等人審查那些將死刑改成宮刑的罪犯。鐘繇認為,肉刑在古代就有,即使是古代的圣人,他們也都使用這種統治方法,所以請求恢復肉刑。因為肉刑是一種很不人道的刑罰,它是以殘害人的身體作為懲罰手段,從漢文帝開始就逐漸被廢除了。這次鐘繇提出恢復肉刑,引起了群臣的反對,最后不了了之。后來魏文帝在一次宴會上又提出恢復肉刑,但由于趕上戰爭,暫時擱置了下來。魏明帝統治時期,鐘繇再次把這個議題提了出來,他認為罪有們的生育能力。如果恢復肉刑的話,那么全國每年能有3000人不會被處死,他們就可以為恢復人口出力。所以恢復肉刑不但不是暴政,還可以算得上仁政了。鐘繇的這種意見在現在看來很沒道理,但在當時的條件下,不能不說是一種進步。魏明帝下令讓大臣們討論,王朗認為鐘繇的意見不能說是不對,但是畢竟肉刑名聲太臭,一般人很難理解恢復肉刑實際上是為了減輕刑罰,容易造成誤會。如果傳到蜀國和吳國那里,當輕有重,如果是因為犯了應該砍腳的罪而被處死,那是不對的,從法律角度來說是輕罪重判。另外最重要的一點是,國家經過連年戰亂,人口大大減少,那些犯罪的人年齡大多在20歲到50歲之間,即使處以砍腳等肉刑,也不會剝奪他地的老百姓就不敢來歸附了。王朗的意見是把一些罪改成延長服苦役的時間,這樣既可以減少死刑犯的人數,又不至于讓人誤會刑罰加重。當時參加討論的人大多數都贊成王朗的意見,再加上蜀國和吳國還沒平定,所以這事就擱置了下來。
鐘繇去世后,皇帝穿著素衣服親自為他吊喪,他的兒子鐘毓和鐘會后來都很有名望,尤其鐘會,參與了滅亡蜀國的戰爭,在歷史上也很有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