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學點歷史智慧大全集
- 宋偉
- 1822字
- 2019-01-03 12:19:58
與時為法的治國之道
用什么樣的方法治理國家,原是要根據具體的情況而定的,沒有一定之規,如果拘泥于成法,那就會削足適履。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王猛提出了用嚴刑峻法來治理亂世,用道德禮儀來治理治世的思想,應該是有相當的道理的。
王猛,字景略,北海郡劇縣人。他出身貧賤,但博學而喜讀書,胸懷大志,為人十分富有謀略,他一直希望能遇到明主,匡時濟世。后來,前秦的苻堅非常賞識他,就把王猛調去當始平縣令。當時,始平縣一帶的社會秩序非常混亂,豪門大戶橫行霸道,為非作歹;盜賊土匪到處都有,人們的正常生活無法維持,歷任縣令都治理不了。于是,王猛一上任,就申明法令,有膽敢違抗者定嚴懲不貸。他決心用嚴刑峻法來管制豪強,分辨善惡,整頓秩序。不多久,就殺了幾個民憤很大的惡霸,并把一個在朝中有后臺的惡霸用鞭子活活打死。有關部門就彈劾王猛,把他抓起來,用囚車押到廷尉所設的詔獄。苻堅接到報告,親自提審王猛。苻堅說:“為政之本,以道德教化為先。你剛上任幾天,卻殺了那么多人,怎么這么殘酷啊?”
王猛回答說:“我聽說,‘宰寧國以禮(治理已經安定的國家要用禮儀),治亂邦以法(治理混亂的國家就要用法)。’現在,立國尚淺,我治理難以管理的地方,決心恪守職責,不辜負明君的重托,為國家剪除兇險狡猾之徒。現在我剛剛殺死幾個奸人,剩下的還有許多惡人。倘若責備我未能除盡殘暴的惡人,肅清不法分子,那么,我甘心受刑處死,以謝辜負陛下重托之罪;倘若指控我為政殘酷無道,那么,我是實在不敢接受的。”苻堅聽了這番話,大為感慨地對群臣說:“王景略真是同春秋時管仲、子產一樣的人啊!實在了不起!”于是赦免了他,并且加以重用,一年之內升了5次官。
王猛治亂邦以法的思想固然是有其合理的因素的,但又并不適合任何情況,在同一時期的不同環境下,恐怕就要改變方法了。
魏時各地都有許多豪強大族,他們獨霸一方,極有勢力,常有人聚眾滋事,作奸犯科,甚至對抗官府,危及社會秩序。魏太宗擔心長此以久,他們羽毛豐滿,勢力日盛,積眾難返,會失去控制,甚至會危及朝廷,就下道詔書,把這些豪門大家遷徙到京城,置于天子的腳下,以便加強控制,防患于未然。他的這種做法是有先例的,漢朝就曾經多次遷徙地方豪強,為鞏固漢朝的中央集權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此一時,彼一時,那時天下統一,政治強固,中央的力量十分強大,而此時則不一樣了。
這些豪強當然都不愿意背井離鄉遠遷他方。負責督辦此事的那些地方官吏的態度又十分強硬,強令遷離,結果弄得怨聲載道。于是,一些不良子弟、好事之徒借機到處煽動,尋釁生事。西河(今山西汾陽)、建興(即建州,今山西晉城縣東北)等地的盜寇乘機紛紛起事,四處劫掠。加上當時戰事不斷,民生艱難,鋌而走險的人很多,一時間群寇蜂起,一片混亂,民怨沸騰。當地的官府彈壓不住,連連向朝廷告急。
太宗見事態愈演愈烈,急忙召集崔玄伯及北新侯安同、壽光侯叔孫建、元城侯元屈等商議對策。太宗說:“過去那些兇頑狂放之徒侵擾百姓,因此征召他們到京城,以便加以節制,但各地守官不能妥善安撫督管,致使許多人逃亡流離,不能都遷徙到京城來,使得他們違犯了律令,但法不擇眾,不能全部誅殺,看來這種方法并不很合適。朕欲實行大赦,一律寬免,安定人心,你們以為如何?”
元屈不同意皇帝的意見,回答說:“刁民潛逃,觸犯律條,不予治罪,卻施恩赦免,似乎是在上者反而有求于下,助長了刁民的氣勢,不如先斬殺為首兇犯,再赦免余黨。”玄伯則持另一種看法,他說:“為君者治理天下,以安定民心為其根本,不可拘泥于細小是非曲直,執行法律也須審時度勢,根據具體的情況而定,要合乎實情。立法與執法,當如琴瑟和諧,否則就應改弦更張。今天看來,大赦雖然沒有正常的理由,但為今日情勢所迫,唯有此法暫且可行。自秦漢以來,都是這樣相互效法,沒有一定的成規。元屈主張先殺后赦,臣以為不妥,不宜又殺又赦,可一律大赦,仁至義盡,如仍有不思悔過者,可再殺。”太宗的想法與玄伯的想法相吻合,最終采納了他的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上述的實例在古代叫不守成規,今天則叫實事求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其實,無論是古代還是今天,基本道理都是一樣的,不要看歷史已過去了數千年,不要看制度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也不要看科技已發展到了怎樣的程度,蘊含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結構中的深層的東西仍然在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只是其潛在的影響不為我們所重視而已。如果不掌握這一基本道理,不尊重這一基本事實,恐怕很難成功。
——見《魏書》、《舊五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