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中外名人全知道
  • 柴少飛
  • 1160字
  • 2019-01-03 12:16:05

道教之祖——張道陵

名人簡介

張道陵是張良的八世孫,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年(34年)生于臨安于潛鎮南的生仙山(一說為西天目山)。據說生仙山上有座道觀,稱為生仙宮,又名集真宮、天師宮,為張道陵故宅。據傳,張道陵生得高大魁梧,身高九尺二寸,龐首廣額,朱頂綠睛,高鼻方臉,英氣逼人。不僅相異,且是聰明絕頂。到了7歲,就已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尤其精通《道德經》以及河圖洛書等。后來被地方推薦,在明帝永平年間,做了江州縣令。但他雖然身在官場,卻一心鉆研修煉的奧秘。不久,便辭官隱居于天目山。

張道陵像

東漢和帝永元年間,張道陵到了洛陽的北邙山煉丹。后來,他又到了鄱陽湖,上龍虎山,修煉成了九天神丹,并長期居住于龍虎山,因而龍虎山就成了道教圣地。在這里他創建了正一道,即天師道。天師道是張道陵創立并由其子孫世襲相傳,以老子為教主,道為最高信仰,符錄齋醮為手段,以追求長生不死和成仙為最高境界的一種宗教組織。張道陵開始煉丹修道于龍虎山,于是龍虎山可稱為中國道教第一山。張道陵是中國道教創始人,他是道教祖天師,又稱第一代天師。

張道陵在龍虎山用3年時間煉成九天神丹后,已60余歲,吃了神丹容貌益少,“返老還童”,像30歲左右的人。接著又在龍虎山東北邊的西仙源壁魯洞,得神虎秘文,并建立天師草堂,廣傳弟子,為人治病。張道陵在龍虎山煉丹修道講課時間長達30余年,這里有他留下的“煉丹池”、“濯鼎池”、“習升臺”、“天師草堂”等遺址,壁魯洞中的石灶石床石幾俱存。葛洪在《神仙傳》中說:“陵初入龍虎山,合丹斗劑,雖未沖舉,已成地仙。”可見他那時的道學功底已經相當深厚了。

張道陵第二次攜弟子經嵩山入巴蜀已過90高齡。為什么耄耋之年的他還要入蜀,一是“聞蜀人多純厚,易于激化,且多名山”,對創教有利;二是“聞巴蜀疹氣危害人體,百姓為病疫災厄所困”,他要繼續用符、丹為人治病,佐國佑民。入川后,他先居陽平山,后住鶴鳴山,還到了西城山、葛潰山、秦中山、昌利山、涌泉山、真都山、北平山、青城山,足跡遍及巴蜀、陜西等地。除游歷治病救人外,他還精思煉志,著作道書24篇。他收徒設教,建立道教基層組織,規定凡入道者須出信米五斗(漢時一斗等于現在二升,五斗即等于現在一斗), “付天倉”以備饑荒和作“義舍”之用,因此,他創立的道教又叫“五斗米教”。

名人檔案

■ 姓名 初名陵/后名道陵/字輔漢

■ 生卒年34~156年

■ 祖籍 東漢沛國豐縣(今江蘇省豐縣)

■ 身份 道教創始人

東漢桓帝永壽二年(156年),張道陵123歲,是年九月九日,將諸秘錄、斬邪二劍、玉冊、玉印授長子衡,乃與夫人雍氏登云臺峰,白日升化。

名言佳句

太始者萬物之始。

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所謂無不為者因物之所為。

自“祖天師正一道”創立以后,時人尊張道陵為人天之師,又稱天師道。宋元以后,三山符錄統歸龍虎山,遂統稱為正一道,以區別金元之際在北方興起的全真道。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克陶县| 苏尼特左旗| 南郑县| 拜泉县| 南丹县| 平谷区| 龙岩市| 淄博市| 潼关县| 塘沽区| 新化县| 白河县| 新闻| 河北区| 东安县| 定西市| 开江县| 卢龙县| 乌兰浩特市| 会理县| 德安县| 沽源县| 绵阳市| 巩义市| 启东市| 雅江县| 泰州市| 习水县| 彭泽县| 清水县| 若尔盖县| 禹州市| 醴陵市| 乌拉特前旗| 双江| 平塘县| 石首市| 淮阳县| 华蓥市| 宿松县| 乌鲁木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