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王朝的締造者——漢高祖劉邦
名人簡介
名人檔案
■ 姓名 劉邦/字季
■ 生卒年 前256~前195年
■ 祖籍 沛縣(今江蘇沛縣)
■ 身份 西漢開國皇帝
公元前256年,劉邦出生于一個普通的農戶家。劉邦年輕時很有些無賴習氣,生活上有失檢點。但他性格豪放豁達,樂善好施,頗有志向,曾經當過沛縣泗水地方的亭長。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陳勝、吳廣的起義爆發(fā),劉邦在沛縣(今江蘇沛縣)起兵響應,自稱沛公。他曾依附于項梁,后來成為反秦主力軍之一。陳勝、吳廣失敗后,劉邦和項羽繼續(xù)斗爭。巨鹿之戰(zhàn)后,他和項羽兵分兩路,進攻關中。公元前206年,劉邦率軍攻破咸陽,推翻了秦朝統(tǒng)治。進入關中后,劉邦廢除了秦的嚴刑酷法,并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同年,項羽入關。項羽的大謀士范增認為劉邦是項羽爭奪天下的最大對手,設下鴻門宴,想除去劉邦。但由于項羽的優(yōu)柔寡斷,張良與樊噲的機智勇敢,劉邦成功地逃脫出來。之后,項羽依仗強大勢力,背棄“先入關中者王之”的約定,大封諸侯,封劉邦為漢王。由于實力懸殊,劉邦忍氣吞聲,退出關中,接受了漢王的封號。
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劉邦與項羽展開了長達4年的楚漢戰(zhàn)爭。公元前202年,劉邦大會諸軍,在垓下消滅項羽主力,項羽本人也于烏江自刎。同年,他在定陶稱帝,建立漢朝,后來又定都長安,史稱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
名言佳句
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西漢建立之初,劉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統(tǒng)治,發(fā)展生產。
為了削弱地方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漢高祖秉承秦制,在中央設立三公九卿,在地方設立郡縣制和20等爵位制,還在秦律基礎上增訂而成漢朝的法律《九章律》,并派秦博士叔孫通以秦儀為藍本制定出漢代的禮儀制度。同時,高祖接納婁敬建議,實行“強本弱末之術”,將六國君主的后裔和地方上的豪族大戶遷到關中。漢高祖在位期間還親自率兵相繼平定了燕王臧荼、韓王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等異姓諸侯王的叛亂。
為了發(fā)展生產,恢復經濟,漢高祖實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讓大批士兵退伍回家,減免他們的徭役,還釋放一些因饑餓賣身為奴的人為平民;漢高祖執(zhí)行輕徭薄賦的政策,田賦十五稅一,算賦,也就是人頭稅,每個成年人每年120錢。他還實行了壓抑商賈的政策,抑制侵害農業(yè)的商人勢力。這一系列舉措增加了勞動力,為恢復生產、發(fā)展農業(yè)奠定了基礎。
漢高祖劉邦雖是平民出身,但他雄才大略,知人善用,不拘一格選拔人才,開創(chuàng)了歷史上第一個布衣將相之局。高祖自己曾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鎮(zhèn)守國家,安撫百姓,供給軍餉,我不如蕭何;統(tǒng)領百萬軍隊,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之杰,我能重用他們,所以才能取得天下。”他的文臣武將大多出身低微,這一點也是他對歷史的特殊貢獻,是他結束了上古幾千年的世卿世祿制度,后世的選官制度也是源于漢高祖的這一社會變革。
公元前195年4月,漢高祖因討伐英布時受箭傷不治,病逝于長樂宮。
名人逸事
人無志不立。年少時的劉邦就有大志,但不張狂,而是從一點一滴做起,禮賢下士,注意籠絡人才,積蓄力量,最終完成了大業(yè)。
漢高祖劉邦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印證了陳勝、吳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詰問。這給后人留下一個深刻的啟示:出身卑微,不能成為事業(yè)無成的借口。
漢高祖劉邦留給后人的一份重要的精神財富就是他的知人善用并開創(chuàng)了布衣將相局面。一次,漢高祖劉邦與韓信談起帶兵的問題。高祖問韓信:“你認為我能指揮多少軍隊?”韓信說:“陛下領兵不過10萬。”高祖問:“那你呢?”韓信胸有成竹地說:“多多益善。”高祖笑道:“既然如此,那你為什么反被我擒住了呢?”韓信答道:“陛下雖不善將兵,卻善于將將,所以我才被你擒住。”由此可見,漢高祖劉邦確實是一代知人善用、頗具雄才大略的大漢天子。正因為如此,他才開創(chuàng)了歷史上第一個布衣將相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