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古陸大平原可否再現
渤海是我國的一個內海,面積7.7萬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約18米,最深處也不到百米。說渤海曾是一個地勢坦蕩、一馬平川的大平原,依據是什么呢?地處渤海東部的廟島群島就是最有力的證據。
當渤海尚未形成時,廟島群島曾是平原上拔地而起的丘陵地帶,山丘高度約200米。當時氣候寒冷,強勁的西北風和冷風寒流互相作用,致使渤海古陸平原上飄來了大量的黃土物質。風沙不僅填平了古陸上的溝壑,而且還堆起了山丘,如今廟島上獨具特色的黃土地貌就這樣形成了。黃土中有許多適宜寒冷氣候的猛犸象、披毛犀和鹿等動植物化石。這些動植物化石表明,當時渤海古陸平原生機勃勃。

大約兩萬多年前,當時的渤海灣是一片酷似現代沼澤的海灘,生長著眾多的棕樹、欄樹和日桂樹。許多大型的哺乳動物已形成。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冰川融化,海平面逐漸上升,渤海平原逐漸消失,加上古人類的大量獵殺,致使一些物種滅絕。
在20世紀70年代初,一塊從渤海海底撈起的披毛犀骨頭使學術界對渤海的過去有了新的認識,并且開始了對渤海地形地貌的歷史的研究。他們認為由于冰川范圍的擴大,原先最深處也不過80米的古渤海海平面一下子下降了100~150米。渤海地區因此一度完全裸露成陸,形成了一片平坦的大平原,成了許多動物的家園。
在距今大約1.2萬年的時候,渤海古陸平原再次沉入了海底。這是因為當時全球氣候變暖,冰川融化,海平面大幅度上升,渤海平原逐漸消失。曾在渤海平原上奔騰不已的黃河、灤河和遼河,也隨著海水重新浸入渤海而逐漸沉沒于海底。
如今的渤海,由于各方面的條件錯綜復雜,變化十分復雜。岸線有進有退,變化完全相反,并且這種完全相反的變化還將繼續下去。那么,曾一度繁榮的渤海古陸大平原,會重新露出海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