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是怎樣形成的
大海潮漲潮落,每天都會發生。漲潮時,海水就會淹沒大片的海灘;落潮時,大片的海灘又會露出來。古時人們把白天發生的漲潮叫做“潮”,晚上發生的漲潮叫做“汐”。可是你們知道“潮汐”是怎樣形成的嗎?
很早以前,這個秘密就已被古人所知。比戴阿斯——古代希臘的航海家,在大西洋沿岸,曾仔細觀察和記錄過潮汐現象。他發現每月有兩次特別小的低潮和兩次特別大的高潮,并且總是在新月和滿月的時候出現高潮,而總是在上弦月和下弦月的時候出現低潮。因此,他斷定,是月亮導致了潮汐現象。
王充——中國東漢時代的哲學家則直言:“濤之起也,隨月盛衰。”名詩《春江花月夜》中也有“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詩句。
現代科學證實月亮確實是導致潮汐現象的重要原因。
由于萬有引力在各個星球間都會存在,因此,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整個地球都是海洋,那么在月球引力作用下,地球會變成什么樣子呢?地球這個“水球”就會被拉成蛋一樣的長形的球。背著月球和對著月球的兩點就凸起。每24小時地球就會自轉一圈,對某一點來說,就會有兩次漲落在那個地方的海面發生。也就是說,從這一次落潮到下一次落潮,或者說,從這次漲潮到下一次漲潮,大約只有半天相隔。
那么每月會發生兩次特別大的高潮和特別小的低潮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原來,萬有引力也存在于太陽與地球之間,但由于太陽距地球較遠,因此引力不大,平時不明顯。可當月亮、地球和太陽處于一條直線即滿月或新月時,太陽對海水的引力和月亮對海水的引力就會起重疊作用,這時,就會有大潮出現,這就好比兩個人來拔蘿卜就較容易拔出蘿卜一樣。當月亮和太陽與地球形成直角即上弦月或下弦月時,兩種引力作用方向不同,就會相互抵消,這時小潮就會出現,這好像是一個大人往前拉車,而后面卻有一個小孩向后拖車,車前進的速度因此變慢一樣,由于每月出現兩次這種情況,所以每個月特別大的高潮和特別小的低潮出現兩次。
海洋潮汐這種自然現象極其復雜,除主要與月亮、太陽和地球的相對位置有關外,海盆的形狀、海水的深度、氣流的情況等對之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