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的背面是怎樣的
在地球引力影響下月球做旋轉運動時,其自轉和公轉周期是相同的。也就是說,地球上的人們似乎永遠只看見月球的半個球面。
月球的背面因為始終背朝著地球,人們沒法瞧見,千百年來,它像個猜不透的謎一樣籠罩在人們的心頭。人們對它的解釋也是各持己見,無一定論。有人說,月球背面的重力可能要大于其正面的重力,也許還存在空氣和水。有人預言說,可以斷定有一片環形山在月球背面,既廣闊,又明亮。也有人說,地球南半球海洋多,北半球大陸多。月球上的情形可能也類似于地球:月球正面的中央部分為最高地,月球背面的中央部分是一片“大海”,實際上是一片暗色的平原。
1959年1月2日,前蘇聯發射的“月球1號”,在1月4日飛抵距離月亮6000千米的上空,拍攝一些照片傳到了地球。1959年10月4日,前蘇聯又發射了“月球3號”自動行星際站。10月6日它開始進入環繞月球的軌道飛行,7日6時30分,它轉到距離月亮背面大約7000米的高空。而當時人們在地球上看到的是“新月”。月球背面正是受太陽照射的白天,剛好適合拍照。當行星際站在月亮和太陽之間運行的時候,在40分鐘內拍攝到了許多不同比例的月球背面圖,然后再進行顯影、定影等的自動處理,把資料用電視傳真發回地球。這批月亮背面的照片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拍到。從此,科學界終于揭開了這個千年奧秘。
月亮的背面也是一個半球,山區占地表的絕大部分,中央部分沒有“海”,其他地方即使有一些海但也比較小。背面的顏色稍稍紅于正面。現在,一幅較詳細的背面圖已經由科學家們繪制而成,并且科學家們還給那些背面的山和“海”,按國際規定給它們取了名字。
以已故著名科學家名字命名的環形山有:齊奧科夫斯基、布魯諾、愛迪生、居里夫人等。“海”則命名為理想海和莫斯科海等。用中國古代張衡、石申、郭守敬、祖沖之和萬戶這5位科學家的名字命名了其中的5座環形山。其中萬戶環形山是規模最大的,面積達600多平方千米,它處于南半球,夾在帕那與赫茨普龍兩座環形山之間,而赫茨普龍與帕那環形山則是以英國兩位物理學家而命名的。
1966年,從美國“月球太空船2號”拍攝的照片上,人們能夠仔細地看清月面上那些形狀不一、大量錯落的圓丘,這些圓丘類似于美國西北部的圓丘。科學家認為,月球內部熔巖向月面鼓涌形成了這些圓丘。
通過現代科學儀器觀測的結果和對宇航員帶回的月球巖石所作的分析,科學家得出這樣的假設:月球地貌的形成跟火山活動和隕星撞擊這兩種自然力量都有關系。火山活動中形成了許多圓丘和較小的環形山,而隕星撞擊月球時則形成了那些大環形山。當然,這些假設還期待著更多的證據來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