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立儲始于康熙嗎
康熙是清代有名的圣君,有子35人,女20人,嫡出最長者為胤礽,康熙十四年曾被立為皇太子。后康熙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十月,第二次廢黜胤礽。第二年二月左都御史趙申喬上奏請求再次冊立皇太子,這是二次廢太子后,朝臣第一次為此事上奏請求??滴蹩戳T奏疏后,特別召集群臣說明此事。他說:“立儲大事,朕豈忘懷,但關系甚重,有未可輕立者……今欲立皇太子,必然以朕心為心者,方可立之,豈宜輕舉。”諭旨表明,接受了兩次廢立太子的沉痛教訓,又面臨著錯綜復雜的儲位之爭的局面,康熙正在深入思考皇儲關系、儲君標準、建儲方式等重大問題,力圖尋找一個較好的辦法,避免以往的失誤;在沒有找到可行方法之前,決不草率冊立。他向群臣公開陳述他的觀點,表明他在晚年已開始擬訂新的建儲計劃了。
康熙在經過4年多的總結、思考以及對儲君的精心選擇后,開始實施他的建儲計劃了。
第一次建儲之議出現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據《清世宗實錄》載:“康熙五十六年冬,圣祖仁皇帝召諸王子,面詢建儲之事。”朝鮮使臣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四月從中國返回朝鮮后,稟告朝鮮國王:“臣來時問太后葬后,當有建儲之議?!苯▋χ码m然到處流傳,反響很大,但人們對其具體內容卻毫不知曉。這表明玄燁只是就建儲一事征詢皇子與重臣的意見,他本人并未表露態度,更未作出任何決定。可見他對儲君人選、冊立日期等重大問題,已開始有意識地采取保密措施了。
“長篇諭旨”出現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十一月二十一日。康熙在皇太后病危,自己也重病纏身的情形下,召集全體朝臣,商討建儲的有關問題?!伴L篇諭旨”的說法便由此而來。
康熙五十二年二月及五十六年十一月兩個諭旨構成了新的建儲計劃。與嫡長子皇位繼承制度相比較,它的具體的方略,如皇帝全權決定儲君人選,“有德者即登大位”、“擇賢而立”的擇儲標準,對儲君人選以及建儲的有關問題的保密原則等等,都比較新穎,而且秘密色彩濃厚,因而可稱之為秘密建儲計劃。如果這個計劃能貫徹執行,并且形成制度,將會減少傳統建儲制度的某些弊端,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康熙對實施兩千多年的建儲制度進行了改革,盡管他本人并未認識到這樣做的意義。
這一秘密建儲計劃的核心是皇帝全權決定儲君人選,完全排除統治階層中任何集團或個人對建儲的干擾。從一定意義上講,也是其他三部分得以實施的先決條件。這一點得不到保證,其他三部分也無法實施。
雖然康熙通過“擇賢而立”的方式選擇儲君,但其主觀上并無廢除嫡長子繼承制的意圖??滴醯淖诜ㄓ^念濃厚,認為諸子之中,“允(胤)礽居貴”。在胤礽被廢后,他已無嫡子,皇長子胤禛也獲罪幽禁,所以只能把目光投向其他庶子。
再者,對儲君暗中進行培養、考察,儲君如果表現不佳予以撤換時,由于沒有讓其知道這件事,不會引起任何不良后果,這樣皇帝在對儲君的選擇上,就完全抓住了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