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之道,圣學綱目:史幼波《大學》講記
- 史幼波
- 955字
- 2019-01-03 06:17:16
修己治人與自度度人
《大學》所分章節,以及章節的標題都是南宋大儒朱熹定下來的。本來《大學》是一篇完整的文章,為了讀起來條理清晰,朱子就給分了章節,并作了注解。進入明代以后,因為皇帝姓朱,當然就想拉一個姓朱的文化偉人來裝門面,同時為了統一思想,就把朱熹對儒家經典注解,作為“考大學”的標準答案,這樣一來,當然人們就只有遵從朱子的注解了。
實際上,歷代的統治者,尤其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后,他們所實行的中央集權制度,骨子里的“家天下”觀念,最害怕的就是大家真正都去學習儒家的這一套“民貴君輕”的政治理念。朱熹把“親民”注解為“新民”,這個就很好啊!用了一個“新”字,就變成了革新民智,就是讓老百姓把舊的心理狀態、思維模式變得全新,變成一種新的模式,統一思想,用統治者需要的思想來清洗掉人們舊有的思想。為什么朱熹的注解能成為后來科舉考試的標準答案呢?就是因為他無意之中,把這個思想轉化得很到位,使后來做皇帝的都喜歡,感覺說到心坎上了。
下面的“止于至善”,是指學習大學之道最終要達到的境界。止,不光是停止的意思,而是要達到、要抵達。一個目標我們只有達到了才會停止。止于至善,就是要達到最高、最完善、最圓滿的善的境界,然后永遠安住在這個境界里。
這就是“三綱”的基本內容。我們說儒家的學問無非就是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修己”,一個部分是“治人”。修己,就是自己德行的修養;治人,并不是我們現在字面上看得那么暴力。治,即治理,過去說天下大治,是說社會被管理得非常和諧、非常好。你只有具備了內在的德性以后,你才能夠去治理好一個國家、管理好一個部門,才能夠做一個好的領導人。
在《大學》的三綱中,“明明德”就是在修己,讓我們內在的德性要明亮起來、光明起來;親民,就是外用,從字面講就是與老百姓親近嘛,就是儒家治人的學說;最后儒家要達到的最高境界就是成圣,就是“止于至善”。
我們看佛家的說法也與此相似。佛家修學的根本,無非就是自度、度人、覺悟成佛這三點。自度,就是自己修行。行菩薩道就是度人,也就是《大學》三綱里面提出的“親民”,你不親民,你高高在上怎么行,你必須和眾生打成一片才行。度,就是幫助的意思,佛教說生死是個大苦海,普度眾生,就是幫助所有的生命都度過這個生死大海,最后大家都達到覺行圓滿,這跟《大學》里說的“止于至善”,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