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風口:積木式創新與中國新機遇
- 王煜全 薛兆豐
- 1365字
- 2019-05-27 18:10:23
推薦序一 創新的積木到底怎么玩?
湯敏
國務院參事
現在人人都在談產業轉型,但應該轉向哪兒,又如何轉呢?
除了自主創新之外,通過對外投資,與世界上的中小創新公司合作,結合我國的龐大市場及大規模制造的優勢,與世界科技創新的源頭形成全面深入合作,這就是積木式創新的核心意義。
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科技創新往往都是由大公司來完成的。這是因為大公司有自己龐大的研究機構,有充足的經費與人力資源投入。僅是貝爾實驗室,就推出了像晶體管、激光器、太陽能電池、數字交換機、通訊衛星、蜂窩移動通訊設備、長途電視傳送等一系列改變了人類生產與生活的產品。
但是,近來這種趨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中小企業成為創新轉化的主體。這些變化最早起源于美國于1980年通過的支持科技成果轉讓的《拜杜法案》。該法案規定:高校的研究機構轉讓科技成果后可以繼續擁有知識產權,而且可以繼續利用自己的科研成果進行非營利性研究;而企業可以獨家享受科技成果產品化的收益。受此法案影響,美國高校科研成果轉讓給中小企業進行產品轉化的速度大大加快。
推薦序一品化的收益。受此法案影響,美國高校科研成果轉讓給中小企業進行產品轉化的速度大大加快。
最近,筆者有幸參加了由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組織的對美國高科技創新企業的考察。親眼看到了大量的美國創新企業從高校科研機構獲得專利授權,并陸續把大量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產品投入市場。今天具有產業洞察力的小企業家們已經成為積木式創新浪潮的主導。
但是,我們同時也看到,由于這些創新公司天生的“缺陷”,它們很難獨立完成產品開發的全部工作,往往是利用自身的創新優勢,大量地與優秀的外部公司合作,形成群體加速的創新環境。
這種創新的分工模式留給中國企業大量的合作機會。
但是,要抓住這些機會談何容易。一方面,我國為世界大型企業配套的制造大多是以代工的方式完成,對如何與國外中小企業進行深度國際合作依然缺乏經驗。另一方面,國外科技創新型中小企業對中國市場不了解,由于資金的限制,它們也沒有能力覆蓋中國市場,更何談在中國設立合資企業。再加上我國對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措施不力,中國制造業能與美國高科技創新中小企業達成深度合作的可能性就更小了。更何況各地政府的招商引資政策都以吸引國外大中企業為主,而對吸引國外中小型高科技企業則缺乏特別有效的特殊政策。
那么,中國企業如何才能抓住這些新機遇?
對于美國的中小高科技企業來說,當產品研發基本完成,在產品面市前后這個階段,恰恰是它們資金最緊張的時候,投資人更易以理想的價格投資進去;它們沒有能力來占領中國市場,但在投資之外幫助其開拓中國市場,他們是歡迎的。最后,在中國制造可以使美國產品的成本大大降低。但是,美國中小企業缺乏對中國的了解和信任,擔心知識產權得不到保護,不敢在中國生產。當我們投資成為股東后,便能建立一定的信任關系,幫助它們在中國找到制造上的合作伙伴,降低其產品成本。
因此,中國強大的制造能力、巨大的國內市場,以及雄厚的資本能力,是我們融入世界創新體系的三大砝碼。如果能夠充分發揮我們的制造優勢,配合我們的投資資本以及國內市場龐大的優勢,更好地為全球的科技創新企業服務,我們就有可能在世界新的科技創新環境中成為不可替代的一環。
欲知你的城市、你的企業、你本人應該如何抓住這些新機遇?更具體的,這堆“積木”應該如何玩?去看看這本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