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山頂洞人的發掘與研究

“北京人”頭蓋骨的發現,使周口店成為世界聞名的早期人類發祥地。

山頂洞人文化遺址位于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上,距市區50公里,是聞名世界原始社會人類遺址。

(一)裴文中主持發掘遺址

我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化石,屬晚期智人,因發現于北京市周口店龍骨山“北京人”遺址頂部的山頂洞而得名。

1933年至1934年,中國地質調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由裴文中主持進行發掘。

裴文中,史前考古學、古生物學家。河北豐南人。1927年畢于北京大學地質系。

1937年獲法國巴黎大學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1929年起主持并參與周口店的發掘和研究,是北京猿人第一個頭蓋骨的發現者。

1931年起,確認石器、用火灰燼等的存在,為周口店是古人類遺址提供了考古學重要依據。主持山頂洞人遺址發掘,獲得大量極有價值的山頂洞人化石及其文化遺物。1949年后,積極開展中石器和新石器時代的綜合研究,為我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裴文中主持進行在發掘時,與人類化石一起,出土了石器、骨角器和穿孔飾物,并發現了我國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

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山頂洞人生活的年代距今約三萬年。山頂洞人處于母系氏族公社時期,女性在社會生活中起主導作用,按母系血統確立親屬關系。他們使用共有的工具,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

山頂洞人仍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他們已會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獵為生,還會捕魚。他們能走到很遠的地方同別的原始人群交換生活用品。

山頂洞人已用骨針縫制衣服,懂得愛美。他們死后還要埋葬。在山頂洞人的洞穴里還發現了一些有孔的獸牙,海鉗殼和磨光的石珠,大概是他們佩戴的裝飾品。

(二)山頂洞人的洞穴與年代

山頂洞分為洞口、上室、下室和下窨4部分。洞口向北,高4米,下寬5米。上室在洞穴的東半部,南北寬8米,東西長14米。

考古工作者在地面的中間發現一堆灰燼,底部的石鐘乳層面和洞壁的一部分被燒炙,說明上室是山頂洞人居住的地方。

在上室文化層中,發現有嬰兒頭骨碎片、骨針、裝飾品和少量石器。下室在洞穴的西半部稍低處,深約八米。發現有三具完整的人頭骨和一些軀干骨,人骨周圍散布有赤鐵礦的粉末及一些隨葬品,說明下室是葬地。下窨在下室深處,是一條南北長三米、東西寬約一米的裂隙。這里發現了許多完整的動物骨架,推測它們是在人類入居以前,偶然墜入這個天然陷阱之中的。

在山頂洞堆積中發現的脊椎動物化石共54種,其中哺乳動物有48種,大多數屬華東、內蒙古和東北地區的現生種,絕滅動物只有洞熊、最后斑鬣狗和鴕鳥3種。由此表明,山頂洞是晚更新世末的洞穴遺址。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歷史教科書,采用科學家新的測定結果,將山頂洞人的距今年代,由以往的距今約1.8萬年改為距今約3萬年。測定結果表明,山頂洞文化年代應介于距今2.7萬年左右至3.4萬年左右之間,中學歷史教科書取了一個中間數。

人類學家根據新的測定數據推斷,早在2.5萬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已縫衣御寒,用穿孔貝殼滿足審美要求,并實行埋葬死者,撒赤鐵礦粉的原始宗教儀式。

研究人員說,在距今2.8萬年至4.4萬年,地球上出現了一個較為溫暖的亞間冰期,而距今3萬年則是這段亞間冰期的最高溫期。

這就解釋了山頂洞動物群化石中為什么會有果子貍、似鬃獵狗等熱帶和亞熱帶林棲和林緣棲動物,而不含華北地區晚冰期常見的披毛犀、猛瑪象等喜寒動物的疑問。

(三)山頂洞人的體征和種族

山頂洞的人類化石共代表8個男女老少不同的個體。從頭骨縫的愈合程度和牙齒的生長情況看,其中5個是成年人,包括男女壯年和超過60歲的老人,一個是少年,一個是5歲的小孩,一個為嬰兒。

山頂洞人的體質已很進步。頭骨的最寬處在頂結節附近,牙齒較小,齒冠較高,下頜前內曲極為明顯,下頦突出,腦量已達1300毫升至1500毫升。這些特征和現代人相一致。男性身高約為1.74米,女性為1.59米。

關于山頂洞人的種族,德國體質人類學家魏敦瑞曾認為,老年男性頭骨的測量指數很像西歐的化石智人,如克羅馬農人,但根據形態觀察,又可確定是原始的蒙古人種。

女性頭骨之一屬于美拉尼西亞人類型;另一具則屬于愛斯基摩人類型。他甚至認為這些不同種族的成員組成了一個家庭。

我國古人類學者的研究認為,老年男性頭骨幾乎所有的面骨測量指數都和現代的或化石的蒙古人種相近,而遠于西歐的化石智人。

從形態方面觀察,頭骨的許多特征,如鼻骨較窄,有鼻前窩、顴骨凸出并且較直,以及有下頜圓枕等,都屬于蒙古人種的特征。

女性頭骨之一,由于人工變形,不能作分析種族的正常依據。但其面骨部分的主要測量數值和指數,都接近現代的或化石的蒙古人種,其相似程度大于與現代美拉尼西亞人相似的程度。所有的形態特征也都更接近于蒙古人種。

另一具女性頭骨的測量結果表明,她是與愛斯基摩人、美洲印第安人和中國人有密切聯系的原始蒙古人種的代表。她比以上兩具頭骨具有更為顯著的蒙古人種的典型形態特征。

山頂洞人代表原始蒙古人種,但個體之間尚有一些差別,表明當時蒙古人種正在形成之中,一些形態細節尚未充分形成。但有的學者認為,種族形成的時代比山頂洞人要早得多。

(四)山頂洞人的文化遺物

山頂洞人的石器數量很少,總共25件,都不具代表性。砍斫器只有3件,用砂巖礫石打制而成。刮削器都是用燧石或脈石英石片制成的,其中一件凹刃刮削器制作較精致。

兩極石片或稱兩端刃器多為脈石英,兩端有石屑剝落的痕跡。這種石片在“北京人”遺址中發現很多,山頂洞人沿用了同樣的方法制作工具。

骨角器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骨針,針身保存完好,僅針孔殘缺,殘長0.82厘米,針身微彎,刮磨得很光滑,針孔是用小而細銳的尖狀器挖成的,它是我國發現最早的舊石器時代的縫紉工具。

還有一件赤鹿角,枝杈被截去,表面經過刮磨,尖頭殘缺,有人推測可能是做矛頭使用的。

1.石器和骨針 “北京人”的石器主要以石片石器主,石核石器不多。石器大多數是小型的,有許多加工修理得很好的石器重量在5克以下。石器的原料有來自洞外河灘上的脈石英、砂巖、石英巖、隧石等礫石,也有從兩公里以外的花崗巖山坡上找來的水晶。

“北京人”用礫石當錘子,已經能根據不同的原料使用了不同的打制方法生產石片。修理工作也是用石錘,從修理出來的痕跡上來看,似乎也使用了木棒或角棒。石器以向一面修理為主,并且絕大多數都是由劈裂面向背面打制。

“北京人”的石器有多種類型。他們挑選扁圓的砂巖或石英巖礫石,向一面或兩面打出刃口,制成“砍所器”,或稱“砍砸器”,用來砍伐木柴或狩獵用的木棒。

“北京人”使用最多的石器是“刮削器”,是用大小不同的石片經過修理而成,有盤狀、直刃、凸刃、凹刃和多邊刃等形狀。大型的凹刃刮削器,適于刮削狩獵用的木棒,它的刃緣和胳膊粗的木棒正合口。小型刮削器大概是充當刀子使的生活用具。

“北京人”制作的“尖狀器”最精良,只有一節手指那么大小,制作的程序和打制方法都比較固定,反映出一定的技術水平。其中有一件類似石錐的尖狀器,長長的尖頭并有兩個肩膀,把它放在舊石器時代晚期階段,也得算是一件“珍品”。

從我們國家發現的“北京人”遺址來看,在世界上已知的同時期的任何遺址中,還從來沒有發現在精致的程度上堪與相匹敵的同類石器。過去賈蘭坡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副助長、考古學家王建。就憑著“北京人”的石器這些進步性質,于1957年提出“‘北京人’的石器不是最早的,最早的石器得到早更新世泥河灣層中去尋找”的看法。

關于尖狀器的用途,有人認為可以割剝獸皮,或作挖取樹蟲的工具;還有人認為可用以挖剔骨上的肌頭筋腦。石錘和石砧是他們制作石器的工具。從石錘上留下來的敲擊痕跡可以看出,“北京人”善于用右手操作。除此之外,在一些未經第二步加工的石片上往往發現有使用痕跡。

山頂洞人的裝飾品也非常豐富,有穿孔的獸牙、海蚶殼、小石珠、小石墜、鯇魚眼上骨和刻溝的骨管等。

穿孔獸牙最多,有125枚,除一枚虎門齒外,余者為獾、狐、鹿、野貍和小食肉類動物的犬齒,均在牙根部位兩面對挖成孔。有的因長期佩帶,孔眼已磨光變形。

其中五件出土時呈半圓形排列,可能是成串的項飾。穿孔海蚶殼三個,在鉸合部以下處磨穿成孔。

制作得最精巧的是七顆小石珠,原料為白色石灰巖,形狀不規則,大小相近,最大的直徑為0.65厘米,孔眼由一面鉆成,珠表面被染成紅色。它們都散布在頭骨附近,可能為頭飾。

石墜是由用天然的橢圓形黃綠色巖漿巖小礫制成,兩面扁平,其中一面經人工磨過,在中央對鉆成孔。

還發現一件鯇魚的眼上骨和四件骨管。前者在邊緣處鉆一小孔,局部染成紅色;后者用鳥骨制成,管體光滑,有摩擦痕跡,表面有短而深的橫溝,多少不等但排列一樣,顯然是為了接系其它飾物特意刻出來的。

山頂洞人的文化遺物中最重要的就是骨針極其裝飾品。那個時候的山頂洞人已經有埋葬死者的風俗。磨制和鉆孔技術的出現是山頂洞文化的突出特點。磨制技術的出現說明它已為新石器時代磨制工具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2.其它裝飾品 生產、生活和埋葬山頂洞人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現在當地的情景相似。山上有茂密的森林,山下有廣闊的草原。虎、洞熊、狼、似鬃獵豹、果子貍和牛、羊等生存于其間。

山頂洞人以漁獵和采集為生,在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野兔和數百個北京斑鹿個體的骨骼,應是他們狩獵的主要對象。在遺址里還發現鯇魚、鯉科的大胸椎和尾椎化石,說明山頂洞人已能捕撈水生動物,把生產活動范圍擴大至水域,這標志著人類認識和利用自然界的能力的提高。

山頂洞人的石器雖然不典型,但骨器和裝飾品制作得十分精美。他們掌握了鉆孔技術,不僅會一面直鉆,而且能兩面對鉆。

能在鯇魚的眼上骨和直徑只有0.33厘米的骨針上鉆出細孔,表明技術已相當熟練,制造鉆孔工具的技術已達到相當水平。

山頂洞人掌握了磨制技術,盡管這種技術僅用于制作裝飾品,但卻為以后新石器時代磨制工具的出現打下了基礎。

山頂洞人還懂得用赤鐵礦粉末染色的方法,這使得裝飾品更加鮮艷美觀。鉆孔、磨制和染色技術,都是以前所沒有的,這些新技術的運用顯示出人類生產技能的提高,也使生活內容更加豐富。

骨針的出現意味著當時已會縫紉??p綴起來的獸皮既可搭蓋住所,抵御風寒,也可掩護身體。而裝飾品的出現,則表明山頂洞人已經有了審美觀念。

在下室,發掘了老年男性、中年女性和青年女性的頭骨各一具,在老年頭骨的左側發現穿孔的介殼,穿孔的狐貍犬齒,在骨盆和股骨周圍發掘到赤鐵礦粉和赤鐵礦石,這表明,下室是一處公共墓地,也是至今所知國內這個時代唯一的墓葬遺存。

山頂洞人將死者埋葬在下室,說明他們已經有了原始的宗教信仰。有人認為尸體上及周圍的赤鐵礦粉象征血液,人死血枯,加上同色的物質,是希望死者在另外的世界中復活。

在山頂洞發現了三具完整的人頭骨化石以及其它解剖部位的化石多件,總計有十個個體或稍多,是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發現人類化石最多的。

從山頂洞出土的石器,人工痕跡清楚的有25件。做石器的原料主要是石英,還有燧石和砂巖。打石片的方法有兩種,砸擊法和錘擊法。山頂洞人文化的主要標志是應用磨光技術和鉆孔技術,制造出造型精美的骨器、角制品和大量的藝術品。

骨器除了一些打擊骨器外,最有代表性的是一枚骨針。這件標本保存尚好,針眼上緣殘缺,下緣至針尖保存完好,長8.2厘米,針身渾圓,針尖如芒,針眼由殘存部分看,是挖刮而成的,而不是鉆出來的。由此發現可知,山頂洞人已懂得縫衣御寒。

在山頂洞人遺址內發現裝飾品共141件。穿孔的小礫石一件,各類穿孔的獸牙125件,包括狐貍的上下犬齒29枚,鹿的上下犬齒和門齒29枚,野貍上、下犬齒17枚,鼬的犬齒兩枚,虎的門齒一枚,有兩枚殘牙可能是狐貍或鼬的。還有穿孔的海蚶殼3個,鉆孔的青魚眶上骨一件以及有刻道的骨管4件和石珠7件。

山頂洞人不僅會縫制衣服,而且很愛美,挖掘出的山頂洞人的裝飾品非常豐富,有穿孔的獸牙、海蚶殼、小石珠、小石墜、鯇魚眼上骨和刻溝的骨管等。其中穿孔獸牙最多,有一百多枚,均在牙根部位兩面對挖成孔。

山頂洞人的裝飾品,有的也染成了紅色,特別是以穿孔的地方最明顯。在120個穿孔的牙齒中,有25個清楚地被紅顏料所染,其余的顏色脫落或未染。穿孔的石珠、穿孔的小礫石等也明顯地染過。小礫石穿孔的紅色痕跡,依然保存。

我們可以相信為在當時已有用赤鐵礦石把系帶,用皮、鹿筋或纖維等做成,染成紅色的習慣。這種染帶的習慣直到現代還保留著。澳大利亞的原始居民就有把用皮條、袋鼠筋或植物纖維做的頭帶,在頭飾涂上紅或白色藥泥土的習慣。

為什么原始居民非常喜愛裝飾品呢?過去,對裝飾品的來源有著各種各樣的說法。例如,有人說手鐲是從奴隸社會的手銬演變而來地;有人說現代婦女佩帶的耳墜,原來的用意是封建時代男人不讓婦女左顧右盼等。其實這些說法都是不正確的,手鐲和耳墜遠在原始社會里就已經盛行。

裝飾,有人說是出于愛美,當然這樣解釋也未嘗不可。在原始居民中的不同的民族里,甚至不同的部落有不同的審美觀點。現在偽裝飾品是以稀有、珍貴、光彩奪目為主,已失去了原來的本意。

落后民族戴裝飾品的目的,與此不同。據說,現代許多落后部落從事裝飾,主要是為了吸引異性,這是有道理的。許多落后民族男人的裝飾品多于婦女,就是因為在他們的部落中女人少,女人不怕無夫,而男人卻須費力方能得妻。

在我們現在看來,山頂洞人戴裝飾品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顯示他們的英勇和智慧;當然也不免為了討好異性。比如穿孔的獸牙,除了有兩個大齒是不知名的食肉類動物的之外,其中以人的牙齒最多,有60個,占總數的50.8%;狐的37個,占31.4%;大小鹿的有17個,占14.4%,較少的是黃鼠狼的,有2個,占1.7%最少的是虎和野貓的,各有1個,各占0.85%。

這些裝飾品很可能在當時被認為是足以顯示英雄氣概的象征。每得到這樣的獵獲物,即撥下一顆牙穿孔后佩帶身上作為標記。

我們所發現的只能是其中的一部分。在所有的穿孔的牙齒中只有一個虎的門齒和3個鹿的門齒,只占總數的3.3%。其余的都是大齒,其中上犬齒有38個,占32%,下大進有76個,占64%。

為什么更多地使用犬齒作飾物?可能含有兩重意義。一方面是困為大齒比較美觀,牙根最長,有大的齒腔,從肯根南面對穿或對控很容易穿透。另一方面看來,更重要的是,大齒在全部牙齒中是最少的,食肉類的大齒也是最厲害的。取其中最少的容易記憶,取最厲害的牙齒可能是為了更能表示出英雄氣概。至于多孔的小礫石和小石珠之類,可以說是智慧的象征。

可以看出,山頂洞人已經有了明顯的服飾文化和審美觀念。經專家研究,山頂洞人屬于晚期智人。他們生活的時代已經進入了母系氏族公社時期,女性在社會生活中起主導的作用,按母系血統確立親屬關系。

他們使用共有的工具,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山頂洞人體質特征基本上和現代人相似,腦量已達一千四百毫升左右,和現代人一致。

山頂洞文化屬于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由于赤鐵礦石和海蚶殼的發現,可知其活動范圍的擴大,北至宣化,南達海邊。

3.漁獵文化 山頂洞人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現在情景相似,山上有茂密的森林,山下是廣闊的草原,這些都為山頂洞人漁獵和采集提供了條件。同時,遺址挖掘的事實也證明山頂洞人已經有了漁獵文化。

在山頂洞堆積中發現的脊椎動物化石共54種,哺乳動物有48種,其中很多是大型動物。洞穴中還發現了大量野兔和斑鹿的骨骼,鯇魚、鯉科的大胸椎和尾椎化石。

關于山頂洞的海蚶的來源,涉及到當時海岸線的位置。過去認為海邊離周口店最近也有165公里。根據近年來對地質現象的研究,當時的海邊可能比現在的距離近得多。過去,認為作染料用的赤鐵礦石來源很遠。因為這種礦石的最近產地在北京以北的宣化。其實情況也并非如此。

解放之后科學家在周口店太平山南麓的泥礫中就發現過這種礦石。不過,是什么自然力把它們搬運來的,是不是強大的冰川運動?目前還搞不清楚。

此外還發現有一個殘破的淡水大貝殼。它的中央也有小孔,不過這個圓孔不像是鉆成的,而可能是發掘時不小心被發掘工具穿通的。這樣的貝殼過去也認為產于黃河以南。經最近的調查證明,距今三千六百多年前的桑干河畔的河北省陽原縣丁家堡水庫的砂礫層中,就有麗蚌和珠蚌發現。

發現山頂洞人用魚骨制成的裝飾品,還可以間接說明:

首先,山頂洞人除了狩獵、采集之外,還捕魚,從而擴大了生活來源。這在人類的歷史上是一大進步;其次,用作裝飾品的魚骨屬于華北普通的現生種。以穿孔的眼上骨所代表的鯨魚體形最大,按比例它的全長可達80厘米。這樣大的鯨魚決非淺水所能生存,當時必然有相當大的河流或湖泊;

再次,在山頂洞人遺址里雖然未發現捕魚的工具,但捕捉這么大的魚,不利用漁具是辦不到的。使用魚鉤的時代較晚,使用魚叉的可能性最大。

魚叉,在大約與山頂洞時代大致相當的歐洲的馬格德林文化期的遺址中發現甚多,它們多為骨和鹿角制成。所以說山頂洞人使用魚叉的可能性最大;若說山頂洞使用網捕魚,那倒是無根據的,困為用網捕魚是后來的事,當時還沒有發展到這一步。

目前,已發現魚化石總數約2000尾,它們都保存良好,能看到骨架、鰭、鱗片,甚至可看到肌肉的輪廓。在周口店陳列館里,便有一塊魚化石拼砌成的“魚壁”。山頂洞人能夠捕撈水生動物,把生產活動范圍擴大至水域的行為標志著人類認識和利用自然界的能力的提高。

近年,隨著考古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人們逐漸將山頂洞人漁獵時的場景和細節勾畫出來,通過制作三維動畫惟妙惟肖地再現了山頂洞人捕魚和狩獵的過程。從挖掘大型陷阱,到將大型動物追趕至其中,再到合力用石塊等器物將動物殺死,整套技巧山頂洞人已經非常嫻熟。

4.祭祀文化 隨著新發現越來越多,人們對山頂洞人的了解也越來越深入。最近,關于山頂洞人是否已經具有原始的宗教信仰和祭祀文化的議題再次吸引了人們的注意。

山頂洞人將死者埋葬在下室,這是我國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有學者就此推斷,山頂洞人已經有了原始的宗教信仰。最有力的一個證明是,他們在尸體上及周圍撒上赤鐵礦粉,象征血液,人死血枯,加上同色的物質,是希望死者在另外的世界中復活。

北京大學考古專家張辛說,山頂洞人的年代屬于舊石器晚期,他們生存的環境、山林、草原、河流等是其物質基礎,而他們的經濟類型則是漁獵加植物采集,他們有了服飾、原始墓葬和原始宗教意識,這些是經過充分科學論證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山頂洞挖掘出土的器物中,有一件赤鹿角,枝叉被截去,表面經過刮磨,尖頭殘缺。一開始,有人推測是做矛頭使用。然而最近,這件出土了約八十年的赤鹿角再次成為焦點,上面繪制的鳥、太陽等原始符號被專家認為可能表達了我國最早的哲學理念,能將我國古代哲學史提前到三萬年前。

周口店遺址博物館館長楊海峰說,當時人們更關注學術上的論證,對于這些出土文物的文化涵義研究并不深入,直至著名學者、政協委員張士元對這件鹿角提出了新的見解。研究古代文化歷史幾十年的學者張士元指出,赤鹿角枝杈被截取,尖頭略有缺殘,有人曾一度推測這是古人類作為工具使用的,然而卻忽略了上面明顯的圖案信息。

(五)山頂洞動物群

山頂洞動物群是指我國華北地區更新世晚期偏晚時期的一個哺乳動物群,它以北京市周口店山頂洞洞穴堆積中的化石群為代表,是與山頂洞人同時期的一個動物群。

山頂洞動物群包括洞熊、斑鬣狗、虎、豹、獵豹、狼、狐、豺、獾、野驢、斑鹿、赤鹿、野豬、象、牛、羊等哺乳動物,以及鴕鳥和青魚等。哺乳動物中除相當一部分現生種外,也有幾種現代已絕滅的,如洞熊、斑鬣狗。

按照周口店發現的化石來看似乎還不全面,按照氣候來看應該全面一些。當時的華北是溫暖濕潤的亞熱帶氣候區。

那么,根據整個華北的動物化石所顯示的,食肉的動物有:劍齒虎、虎、豹子、鬣狗、狼、狐貍、熊、鼬、貍、蛇、鱷魚、蟒、鷹、雕、鶴類、蛙等。

食草的動物有:犀牛、大象、河馬、鹿類、斑馬、野牛、羚羊、野兔等。

另外還有一些雜食類的動物:貓熊、野豬、野雞、野鴨、鵝、鼠類、昆蟲、淡水魚等。

關于“北京人”在周口店居住時期的古地理情況,在過去發表的文獻上也有所描述。說附近有森林和草原是肯定的事實,不僅從分析可以反映出來,從化石哺乳動物群也可以得到證明,獼猴、暖學、豺狗、虎、棕熊、柯氏西藏熊都是山林生活的動物;而野馬、獵豹等又是草原中的典型種群。

由于“北京人”遺址發現了水陸兩棲的哺乳動物,說明附近地區應有面積相當廣闊的湖泊或河流的存在。這一點許多學者都同意的。問題是湖泊存在于“北京人”時期的哪一階段和它所在的位置是值得考慮的。

根據發表的文獻記載,在“北京人”遺址中發現的既善于游泳又習慣于陸上生活的哺乳動物有大河貍、河貍和水獺。大河貍是在更新世中期即已絕滅的動物。由于它們的許多遺體是發現于河湖沉積中,同時從它的形態特征也可以說明它具備有水陸兩棲的特性:鼻孔之下的分裂現象和前上唇的表面粗糙。

有的專家學者認為這種具有抓拿作用的分裂的上唇是用以攫取水生植物的。河貍也是水陸兩棲的大型嚙齒類,從現生種的習性即可以證明,它為了提高水位,善筑堤壩,有“堤壩建筑家”之稱。

水獺是在水邊洞穴居住的食肉動物,夜間入水捕魚、蟹為食,尾巴長而有力,起著在水中控制前進速度的作用。

像上述的水陸兩棲動物,沒有相當大的湖泊或河流是不能適應它們的生活的,決不是周口店現有一條小的間歇河,壩兒河所能藏身。

這些水陸兩棲的動物主要發現的地點是在第七層砂層,和與它相接的第八至第九層以及第六層角礫巖中,最完整的水牛的頭骨也發現于第七層。

發現在一個最多水的時期。這也就是說,當“北京人”遺址堆積的漫長歲月中,這個階段是湖泊或河流最發達的時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邑县| 安仁县| 株洲市| 徐州市| 临沂市| 灯塔市| 屏南县| 白山市| 勃利县| 义乌市| 阿荣旗| 积石山| 双柏县| 开平市| 蒙城县| 延长县| 全椒县| 彰化市| 镇远县| 盱眙县| 吉安市| 中卫市| 乌拉特中旗| 巩留县| 新乡县| 马关县| 盐山县| 武宁县| 峨眉山市| 石河子市| 蓬莱市| 海南省| 莫力| 襄垣县| 洮南市| 荥经县| 日喀则市| 黄大仙区| 盖州市| 库伦旗| 凉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