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堅忍彰顯氣度(3)
- 氣度成就人生:曾國藩家書中的成功密碼
- 楊立朋 王園園編著
- 5623字
- 2016-05-24 19:21:12
其實,最初兩個孩子的資質(zhì)是差不多的,相對來說第一個孩子甚至還優(yōu)于第二個孩子,但最終會出現(xiàn)被人遺忘的結果完全在于,第一個孩子不懂得收斂,不懂得積累。在別人對自己的溢美之詞下得意、驕傲、自滿,這讓他沉浸其中,忘記了一個道理:學習如溺水行舟,不進則退。
認清現(xiàn)實,韜光養(yǎng)晦
易中天在《品三國》中說過:劉備是個“把襯衣當皇袍穿的人”,而孫權則是個“把皇袍當襯衣穿的人”。把他們倆拿來作為“韜光養(yǎng)晦,厚積薄發(fā)”正反兩方面的例子,真是再好不過了。
很多人在看《三國演義》的時候,不喜歡劉備這個角色,覺得他不懂得韜光養(yǎng)晦,剛剛取得一點成績,就敢貿(mào)然稱帝。正所謂槍打出頭鳥,這讓他成為曹操的眼中釘、肉中刺。劉備也不懂得厚積薄發(fā),不知什么時候該忍,什么時候該退一步以保存實力,等待時機絕地反擊。在關羽敗走麥城被東吳所殺后,他便意氣用事,動用全部的兵力,草率地與東吳決戰(zhàn),結果導致蜀軍被陸遜用計火燒連營,大敗而歸。最后他也只能托孤永安,氣絕身亡。明明只有一件襯衣,劉備卻偏偏相信那就是皇袍;沒有可以與東吳或曹魏對抗的實力,卻不知厚積,這是劉備的悲哀,最終的失敗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孫權則恰恰相反,能屈能伸,有一個大國之君的氣度。細細品讀《三國演義》你會發(fā)現(xiàn),孫權是個十分能沉得住氣的人,他知道什么時候該彎一彎腰,什么時候該抬起頭。在曹丕、劉備相繼稱帝,他依然不為所動。為什么?他知道東吳的實力還不足以和魏、蜀兩國較量,于是他選擇了向曹丕彎腰稱臣,收斂起自己的光芒,暗中積累實力。229年,孫權終于在武昌稱帝。因為此時曹丕已死,而他的繼承人不足為患;東吳經(jīng)過多年的發(fā)展,已經(jīng)積累了足以讓他稱帝的實力。孫權在實力不足的時候選擇把皇袍當襯衣穿,那才是大智大勇,能屈能伸的表現(xiàn)。他以不爭一時之成功,幫吳國渡過了難關,為其強盛打下了基礎,其“韜光養(yǎng)晦,厚積薄發(fā)”精神,可見一斑。
人生路途是漫長的,何必急于一時?要想成功,就得學會韜光養(yǎng)晦,厚積薄發(fā)。努力和效果之間,永遠有一段你無法預知的距離。而判斷成功和失敗的唯一方法,是你能不能堅持挺過這段無法估計的距離,有沒有做到有備而來,厚積薄發(fā)。
找準目標,持之以恒
余嘗語貸云曰:“余欲盡孝道,更無他事;我能教諸弟進德業(yè)一分,則我之孝有一分,能教諸弟進十分,則我之孝有十分。右作不能教弟成名,則我大不孝矣!”九弟之無所進,是我之大不教也!惟愿諸弟發(fā)奮立志,念念有恒;以補我不孝不罪,幸甚幸甚!
——《曾國藩家書之致諸弟·讀書宜立志有恒篇》
有目標,才知道勁往哪使
在這封家書中,曾國藩把孝道之心、對弟弟們的關愛之心表達得淋漓盡致,把自己能否教導弟弟們提高品德,成就一番事業(yè),提高到盡孝道的高度,認為自己沒能盡心盡力地教導弟弟成就德業(yè),就是自己對父母的不孝,極大地顯示了曾國藩“齊家”的氣度。
但家書中還有一句十分重要的話不能被忽略,那就是“惟愿諸弟發(fā)奮立志,念念有恒”。只有弟弟們都胸懷大志,并為自己的目標持之以恒地努力,才能不辜負曾國藩的苦心。
“發(fā)奮立志,念念有恒”是一種氣度,連立志的勇氣都沒有的人也沒有必要談什么氣度,連持之以恒的毅力都沒有的人也不會有什么氣度。氣度大小決定一個人的人生目標的大小,也決定一個人對“恒”字能堅持多久。
目標對成就一個人的氣度人生到底有多重要,從下面這個故事中或許可以找到答案。在廣袤的西撒哈拉沙漠中有一個叫凡爾的小村落,在還沒被外來人發(fā)現(xiàn)之前,這里很貧窮,人們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沒有一個人走出過大漠。按照他們自己的說法,不是他們不愿離開那兒,而是他們嘗試過很多次都沒能走出去。后來一個人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這個小村落,聽了他們的故事之后,決定做一次試驗,看看走出這片沙漠真的那么難,還是有其他什么原因。于是他沿著向北的方向,不停地走,結果用了三天半就走出了沙漠。
再回到小村子之后,他發(fā)現(xiàn)原來這里的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為他們不認識北斗星,沒有引導他們前進的目標。因此,他對村中的一個年輕人說:“走出大漠其實很容易,只要白天休息,夜晚朝著北面那顆星,堅持走下去,你就能走出去。”年輕人按照他的話去做了,三天后果然來到了大漠邊緣。
這個年輕人成為了凡爾村的開創(chuàng)者,為了表彰他的偉大功績,村民們?yōu)樗袼芰艘蛔~像,豎在已經(jīng)發(fā)展為凡爾城的小城中央,銅像的底座上刻著一行字:新生活從選定目標開始。
是的,新生活從選定目標開始,成功也從選定目標開始。在任何一個領域中,能夠取得較大成功的人,他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所走的每一步,幾乎都是為了設定的目標而做的。有了目標,才能知道“勁”往哪使,才不至于迷路失去了前進的動力,才能為成就自己的氣度人生增加動力。
人能走多遠,要看他為自己設定的目標有多高。目標是指引人前進的動力,只有選準方向,才能持久穩(wěn)健地走下去,才有望達到“頂峰”。在李安導演的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中年派對采訪的記者說,他之所以能在茫茫的太平洋上漂流幾個月后獲救,老虎——理查德·帕克功不可沒。正是以不被理查德吃掉為動力,在與理查德的戰(zhàn)斗中,他頑強地活了下來。其實,養(yǎng)活理查德,保證自己不被吃掉就是少年派為自己設下的目標。正是在對這個目標的追逐下,他戰(zhàn)勝了一個人面對大海時的絕望、悲痛和消沉,最終到達墨西哥海岸,被人救起。
成功:實現(xiàn)有意義的既定目標
世界公認的成功定義是:成功就是逐步實現(xiàn)一個有意義的既定目標。
設定明確的目標,是所有成就的出發(fā)點,目標的達成幾乎可以與成功畫上等號。調(diào)查顯示,世界上只有3%的人能設定他們的人生目標,并持之以恒,這也是成功者極少的原因。大多數(shù)人因為沒有明確的目標,也就邁不出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有很多人不愿設定目標,是因為他們害怕自己設定目標后卻完不成,被人恥笑。這其實是不自信、沒有氣度的表現(xiàn)。還有的人則不知道目標的重要性,覺得扎扎實實地干就好,沒有必要設定什么目標。但他們不知道,沒有目標的鞭策,時間長了就會失去前進的動力。他們往往半途而廢,使以前付出的努力也荒廢了。
在某雜志上看到一個關于目標對人生影響的追蹤調(diào)查報告。這個調(diào)查由臺灣大學主導,調(diào)查報告的對象是一群智力、學歷、環(huán)境條件都差不多的年輕人。調(diào)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調(diào)查發(fā)起的這一天,第二階段為25年后。第一階段的調(diào)查結果顯示:26%的人沒有為自己的人生設定目標,61%的人人生目標模糊,9%的人有比較清晰的短期目標,4%的人有十分清晰的長期目標。
25年后,調(diào)查組織進行追蹤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當年那群年輕人的生活狀況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擁有長期目標的人,25年來不管遇到什么樣的艱難險阻,始終朝著同一個方向努力不懈,不曾放棄。若干年后,他們幾乎都成為社會各界頂尖的成功人士,他們之中不乏白手創(chuàng)業(yè)者、行業(yè)領袖、社會精英等。
擁有短期目標的人,也多半過上了中上層社會的生活。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設定的短期目標不斷達成,并會為了提升生活品質(zhì)設定另一些短期目標。他們成為各行各業(yè)中的專業(yè)人士或佼佼者,如醫(yī)生、律師、工程師、高級主管等。
再看看目標模糊的人,他們生活穩(wěn)定,工作平凡,沒什么特別的成功,但也總還過得去。
而那些沒有目標的人,幾乎淪為社會的最底層,生活過得很不如意,沒有穩(wěn)定的工作,也從來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常常抱怨他人,抱怨社會。
通過這個調(diào)查,相信大家心里已經(jīng)有了答案。由此可以看出,目標對人生的導向作用是巨大的。為自己設定什么樣的目標,將來就會取得什么樣的成就,也注定有什么樣的人生。當然目標僅僅只能作為指導人生前進的航向燈,更重要的是要堅持不懈地劃動手中的雙槳,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有氣度的人不但能為自己設定目標,而且會為了目標而不懈努力。
設定目標,堅持不懈,就是成功
在1984年的東京國際馬拉松邀請賽中,一位叫山田本一的日本選手出人意料地奪得了世界冠軍。在一次采訪中,記者問他取得成功的秘訣是什么時,他說:我是靠自己的智慧戰(zhàn)勝對手的,不過現(xiàn)在不能告訴你。
一時間,大家對這位世界冠軍口中所說的“智慧”是什么充滿了好奇,并紛紛猜測。終于,10年后,他在自傳中道出了這個“智慧”的真相:“每次比賽之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的線路仔細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志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志是銀行,第二個標志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志是一座紅房子……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比賽開始后,我就以百米賽跑的速度奮力地向第一個目標沖去,等到達第一個目標后,我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沖去。四十多千米的賽程,就被我分解成這么幾個小目標輕松地跑完了。”先為自己設定一個長遠的目標,然后把長遠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來逐步實現(xiàn),這就是山田本一獲得世界冠軍的“智慧”—設定目標,然后用自己的雙腳一步一步地實現(xiàn)。
有氣度的人,不會怕自己的目標過于遙遠,因為他們知道成功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學習化整為零的方法,從一個個小目標做起,每天進步一點點,總有一天你回頭看自己的來時路,會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已走出了這么遠。
美國著名作家賽瓦里德在談及他的寫作方法時說過:“當我打算寫一本25萬字的書時,會先確定書的議題和框架,然后就不再考慮整個寫作計劃有多么繁重,只思考下一節(jié)、下一頁甚至下一段怎么寫。不知不覺當中,6個月過去了,結果我居然寫成了。”
人們常說,堅持到底就是勝利,什么事都怕“堅持”二字,甚至當初可能被人認為沒有意義的事,你堅持下來,也就有意義了。
微博上有一個叫“古城鐘樓”的網(wǎng)友,他從2011年10月26日零時開博,每隔兩個小時就發(fā)一條帶有“鐺”的微博,并且在沒用時光機的情況下,把時間控制得極準。這樣一堅持就是一年多,到現(xiàn)在還在繼續(xù)。所不同的是,他的粉絲已經(jīng)由當年的幾個人,上升到現(xiàn)在的45萬余人,并還在繼續(xù)上升。關注他的人對他能一直堅持不懈表示敬佩。想來這樣一個人,他的人生也會因此而變得不同吧。
念好挺經(jīng),打造不屈之志
窮經(jīng)必專一經(jīng),不可泛騖。讀經(jīng)以研尋義理為本,考據(jù)名物為末。讀經(jīng)有一耐字訣。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精,明年再讀。此所謂耐也。讀史之法,莫妙于設身處地。每看一處,如我便與當時之人酬酢笑語于其間。
——《曾國藩家書之致諸弟·講讀經(jīng)史方法篇》
堅忍,成就非凡之事業(yè)
人們常說,笑到最后,才笑得最好。人生路上,總免不了磕磕碰碰,如何才能笑到最后,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堅忍。
曾國藩經(jīng)常在給其弟弟或孩子的信中勸導他們,做人要有不屈的精神,要有大氣度,關鍵時刻要能忍住,不因一時的成敗得失而驕傲自滿或妄自菲薄。
“忍”字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地位可謂特殊之至,因為它包含的內(nèi)容極為廣泛,小到忍受饑餓病痛,大到為爭奪天下忍辱負重,等待時機。一個“忍”字,似乎是人人必經(jīng)之路,也是對成大事者必不可少的考驗。因此,許多先哲便把這一“忍”字提煉出來,作為座右銘,作為修身功夫,作為有無德行的一個重要考量。可以說,一個人要想成為圣賢,要想成佛作祖,要想得道成仙,要想稱王稱霸,離開了這個“忍”字,便都是一句空話。
司馬遷是一個堅挺的人,他之所以能寫出被魯迅先生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與他的經(jīng)歷有很大的關系。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時期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其父司馬談,學識淵博,任太史令,曾打算撰寫一部貫通古今的史書,可未曾動筆便去世了。司馬遷很有志氣,決心完成父親的遺愿。
司馬遷自幼便學習刻苦,從20歲開始出游各地,以增長自己的見識,積累素材,為寫書做準備。后來,他繼任太史令,有機會查閱大量漢朝資料文獻。從42歲起,司馬遷開始撰寫這部史書。在尚未完成的時候,他卻因為替李陵辯解,而被奪職入獄。李陵是漢初名將李廣的孫子,也是一員驍勇能戰(zhàn)的猛將。他因李廣利的陷害,僅率五千步兵深入到匈奴領地,與大批匈奴部隊力戰(zhàn)十余日,后因寡不敵眾,被匈奴俘獲,不得已投降了匈奴。司馬遷認為李陵是有功之人,投降乃是不得已而為之,將來一定會將功補過,報答漢朝的。可漢武帝卻認為司馬遷是在詆毀李廣利,將他處以宮刑。司馬遷本想一死,但為完成父親的遺志和自己的抱負,他忍受宮刑,承受了巨大的精神打擊。出獄之后,他將自己的滿腔不平和憤慨,全部傾注于筆端。經(jīng)過多年不懈的努力,他終于完成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成為歷史上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對后代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曾國藩一生的成功,可以說得力于“堅忍”二字。用梁啟超的話來說:設若曾國藩的意志與忍耐稍有不足,則其一生為失敗之人,無疑也。
對于曾國藩的堅忍,寫作《湘軍志》的王闿運極為欽佩。他本想在書中譏諷曾國藩,但終被其感動,于1878年2月21日云:“作《湘軍篇》,頗能傳曾侯苦心。其夜遂夢曾……”27日云:“夜觀覽曾公奏疏,其在江西時,實悲苦,令人泣下,然其苦乃自尋得,于國事無濟,且與他亦無濟。且吾嘗怪其相法當刑死,而竟侯相,亦以此心耿耿,可對君父也。余竟不能有此愚誠。‘聞春風之怒號,則寸心欲碎;見賊船之上駛,則繞屋彷徨。’《出師表》無此沉痛。”
人類總是有一種很奇怪的特質(zhì),在經(jīng)歷過悲劇、失敗或某種不幸后,反而生出更加積極的意志力,具有無窮的力量。堅忍不屈的意志力是人的無形資產(chǎn),必須以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才能得到幫助。
的確,在忍不住的時候,一定要再大氣地忍一忍,成功也就離你很近了。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現(xiàn)在看來,曾國藩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與他能夠動心忍性的深厚功夫是分不開的。他總是能在困苦中堅忍不拔,才成就輝煌人生。其實,如果一個人能在困苦中堅守志向,必定能夠走出一條成功之路。
挺住就是一切
春秋時,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退守在會稽山上,身臨絕境,便要求跟吳國講和。吳國的條件是要勾踐及其夫人到吳國給夫差當仆役,勾踐答應了。
勾踐將國事委托給大夫文種,讓大夫范蠡隨他前往吳國。到了吳國,他們住在山洞石屋里,夫差兩次外出,勾踐就親自為他牽馬。有人指罵他,他也不在乎,始終表現(xiàn)一副馴服的面孔,很討夫差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