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把握當下才是立命之本
- 讀透王陽明:心學教你內心強大的智慧
- 冷湖
- 1684字
- 2016-05-23 15:20:34
你萌時,這一知處,便是你的命根,當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功夫。
——王陽明
【后儒不明圣學,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體認擴充,卻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紂心地,動輒要做堯、舜事業,如何做得!終年碌碌,至于老死,竟不知成就了個甚么,可哀也已!】
有修為的法師,在讀書冥想之前,要先吃粥飯才能有力氣悟道求索;功力深厚的畫師,在揮毫潑墨之前,要先研磨鋪紙才能畫出驚世的作品。
無論有多么高遠的志向擺在前方,當下的點滴小事卻是通往康莊大道的必經之路。一碗粥,一盒墨,便是人生修為的始發站,沒有這眼前事的成就,人便不會有立命安身的根基,所謂夢想更是無從談起。
曾經有朋友問王陽明:“私意萌時,分明自心知得,只是不能使他即去。”意思是:在他內心有了私心雜念的時候,心里雖然能夠意識到,可總是不能將這些私欲去除。聽了朋友的話,王陽明對他說:“你萌時,這一知處,便是你的命根,當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功夫?!边@句話的意思是:私心雜念剛開始萌動的時候,恰恰是徹底革除之良機,而當下就能立刻把這種私欲消除,這才是人生立命的真功夫。比如說,一個人想要戒煙,那么就要立刻執行這個想法,如果只是想想而遲遲不見行動的話,那將永遠也無法戒煙。
朋友意識到了私心雜念的存在,可是他卻沒有展開行動去消滅它。王陽明就告誡他,做事情要知行合一,既然已經有了這個想法,那么就要立刻去執行,把握當下才是立命之本。
大珠慧海禪師是唐代著名的高僧。有一次,有源禪師向他請教:“像您這樣德高望重的人,也需要用功參禪嗎?”禪師回答說:“當然要了?!?
有源禪師又問:“那么您是怎樣用功的呢?”大珠慧海禪師回答說:“餓了就去吃飯,困了就去睡覺?!庇性炊U師聽了之后大惑不解:“如您所說,那么天下的人不是都和禪師一樣用功了嗎?”然而禪師卻搖搖頭說:“這當然是不一樣的了?!庇性炊U師不理解問:“還不都是吃飯睡覺,有什么區別嗎?”禪師笑著回答說:“普通人吃飯的時候不好好吃飯,腦子里總是在想其他的事情,在睡覺的時候也是思量再三;而我吃飯的時候就是為了滿足食欲,睡覺的時候就是讓自己充分休息,差異就在這里?!?
“把握當下”恰恰也是王陽明畢生的實踐法則。王陽明看書的時候,腦子里就只有一個念頭:把它吃透。如果是閱讀儒家經典,就要搞清他們的精髓所在,從中尋找安邦定國的道理和法則;如果是研究軍事著作,王陽明就努力弄懂如何制定出有效的克敵策略,能夠把大明王朝那每況愈下的治安狀況扭轉。不僅讀書如此,當王陽明惹怒了劉瑾被扔進大牢之后,在陰暗潮濕的監獄里,他所思考的不是如何繼續拯救國家和匡扶正義,而是忍受著身體和精神上的折磨,把獄卒送來的餿饅頭一口一口地吃進肚子里。對于那個時候的他來說,保命才是最重要的。而這段不堪回首的經歷,其實也印證了心學的一個法則:專心。不管飯菜的質量如何,當下應該做的就是吃下去,吃下去才能活下去,活下去才能有機會去實現自己的抱負。把握當下才是立命之本,做好了眼前事,就是最大的成功。
無論你將來能獲得多大的成就,但是在當下你卻只能從讀一本書、做好一段讀書筆記的小勝利感中尋求安慰。快樂存在于何處?只存在于當下。人生不可避免地像海德格爾所說的“向死而生”,但即使在這相似的過程中,不同的人也能創造不同的人生。其實,每個人的人生之所以千差萬別,就在于我們在這個“向死而生”的過程中做了哪些事情。進一步說,成功這種東西本來并沒有固定的概念和范圍,但是有一點原則是不變的,那就是用踏實、認真、專注的精神去完成當下該做的事。有些人覺得心學深奧難懂,那是因為你一上來就去研究格物致知,去研究王陽明的成功絕學,并沒有從心學的發展歷程和基礎知識入手,你在當下都沒有獲得成功,何談未來的成功呢?
當然,珍視當下并不意味著放棄未來,正是因為珍視當下才可能贏得一個美好的未來。如今這世上,煩心的事情很多,于是總有人自嘆是操心命、張羅命、忙碌命……感覺未來的生活是那么縹緲,覺得壓力太大難以承受,卻忘記了剛剛實現的一個小愿望或者成功做完的一件小事。其實,成功無所謂遠近大小,只要能否滿足你此刻的內心欲求,就是一種當下的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