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序
人工智能大爆發,人類何去何從
我感到非常高興也很榮幸這本書能在中國出版。雖然書中大部分事例和數據都來自美國,但是我仍希望能為中國讀者關心的話題提供一些見解,甚至打開一扇洞悉不同文化的窗口。我討論到的很多話題,如自動化如何改變工作的本質以及加劇財富分配不均等問題,不僅出現在美國,對于中國來說,區別僅僅是一切發生得更快而已。而人工智能技術,極有可能會進一步加速這種趨勢。
社會正在變富有,而我們卻沒有過得更好
美國經濟從以農業為主發展到以制造業為主,用了大約兩個世紀的時間,但是中國似乎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迎接同樣的轉變,這個時間可能只需要幾十年。對于美國來說,改革發生的速度比較緩慢,所以工人們可以在相對平穩的條件下適應新環境,對于任何個體的一生來說,其實并沒有發生什么大變革。與此相對的是,中國正在迅速地實現著工業化,并且更快地看到了工業化帶來的后果:更多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以及隨之而來的工作機會、工作者技能和雇主需求不匹配,以及對傳統以家庭為中心的生活環境的破壞。
今天,生活在中國的人們無疑都感受到了這種深刻而切身的巨變。以任何客觀標準而言,中國作為一個國家和文化的整體,比任何西方國家都更成功地適應了這一變化。毫無疑問,中國在快速工業化方面的經驗可以幫助其更好地面對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額外負擔。
相比于美國,快速發展帶給中國的一些問題可能反而更加陌生,也更難解決,比如不斷加劇的貧富差距以及對他人需求的視而不見。自動化成了勞動力的替代資本,因此貧富差距加劇,擁有資本的富人更能獲益。中國社會鼓勵人們努力工作、勇于創新和冒險,雖然這種價值取向能夠讓貧富差距變得合乎情理。但,事實上并沒有那么簡單。
很多人,包括我在內,都相信不斷擴大的貧富差距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極大的威脅,其程度甚至超過戰爭、恐怖主義以及很多其他危險。美國過去半個世紀的經驗給了我們一個慘痛的教訓:我們的社會可能會變得很富有,但是大多數人卻沒有過得更好。
所以,我們必須確保所有人,無論其階級和地位如何,都能有公平且合理的機會來爭取更好的生活。社會只有在公平時才會穩定。
工作的本質正在發生異變
即將襲來的機器人、機器學習以及電子個人助手可能會開創一個全新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很多今天由人從事的工作都將由機器完成。但這并不足以讓人產生恐懼之情,因為由人從事的工作肯定不會消失殆盡。實際情況是,工作的本質將會發生改變,而重點會轉移到那些人能比機器完成得更好的任務上去。未來,這種工作將是那些需要和他人建立情感聯系、展現同理心、演示特殊技能、制造美的物品、啟發年輕人,以及激發有目標感的活動。我相信,未來工作的主要內容一定是那些需要人類獨有技能參與其中的任務。
我想,生活在兩個世紀以前的美國農民很難想象今天的世界:只要2%的美國人口就能為所有美國人提供足夠的食物,而大多數工作者所從事的工作并由此獲得報酬更是他們無法想象的——比如為計算機編程、買賣房地產、組裝手機、通過網站做廣告、婚姻咨詢、做整容手術,以及維修自動售貨機等。他們當然會驚訝于通過完成這些任務來賺錢的工作者,因為這些工作不需要大量的體力勞動——在他們看來,這些工種根本就不像工作。
今天,要想預測未來一樣很困難,我們很難想象在未來的世界里,可能很多甚至大部分人在勞動為市場從事的是諸如設計基因改造花株、主持線上聚會、角逐電子游戲競賽、利用虛擬現實帶老人或病人“旅行”,以及售賣適用于3D打印機的產品設計等工作。
人類的未來,與科幻小說無關
我希望,這本書能幫讀者理解即將襲來的人工智能時代所帶來的挑戰和機遇。而我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讓讀者更深刻地理解這場變革,以及什么是真實的,而什么又是最新科技發展中的幻象。如果公眾對這一重要科技的認知只是由科幻電影和小說所塑造的話,那么我們就無從應對它即將對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的極為真實的影響。植根于事實的認識是通往未來更好的向導,因為我們今天居住的世界將和這樣的未來大相徑庭。
在具體問題上,不同國家可能會面臨科技進步帶來的不同挑戰,因此解決方案也會各不相同。但我們最根本的需求是相同的,指導原則也是普適的。當我們努力發展經濟、促進國家繁榮時,應該小心翼翼地保護傳統文化中的精粹,尊重人的權利,并確保我們都能公平而廣泛地在社會的各個角落分享新財富。
杰瑞 · 卡普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