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

要有“歲寒松柏”的精神

南懷瑾認為,強者和弱者的區別,很大程度就是表現在對待失敗的態度上。正如中國有句老話說的那樣:“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困難的環境,最能磨煉人的素質,增強人的才干,對人的性格有著特殊的鍛煉價值。而人只要不怕困難,以積極的態度迎難而上,在征服困難的過程中,困難就會成為磨煉人堅強性格的一塊磨刀石,把人鍛煉得更加堅強有韌性。

世界上的很多事情往往是這樣的:事業未成,先嘗苦果。壯志未酬,先遭失敗。而且,失敗常常專跟強者作對。《論語》中說:“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就是說松柏傲寒而屹立,及至寒冷季節,才最后凋謝的。竹、梅也具有松柏的意志所以,古人稱松、竹、梅為“歲寒三友”,贊美它們經冬不凋的品質,并借此贊美在艱難困苦中能經受各種考驗,不屈不撓,堅持斗爭,戰勝各種逆境,努力去實現自己理想的人們。其實,人生就要有歲寒松柏的精神,自強不息的堅韌,生命的獎賞常常遠在旅途終點,而非起點附近。誰都不知道要走多少步才能達到目標,雖然,踏上每一個新的征程的時候都可能會遭遇失敗,但每一次的失敗,都會增加成功的機會。

古人說:“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煅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許多先賢之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終有萬變不窮之收獲。”所以事業成功的過程,實質上就是不斷戰勝失敗的過程。

歷史上被楚莊王拜為令尹的孫叔敖,具有政治、經濟、軍事等多方面的卓越才能,然而他的仕途也并非一帆風順,他曾經幾起幾落,但他“三為令尹而不喜,三去令尹而不憂”,榮辱不放于心,有宰相風范。三國時神機妙算的諸葛亮,不僅有“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的敗跡,而且大敗仗打得也不少尤其是他晚年全力以赴組織的六出祁山,也都以失敗而告終。但諸葛亮終能成為人杰龍鳳,取得大成就,與其不怕困難和挫折大有關系。所以,欲成就大事業者,能否經受住挫折和失敗的嚴峻考驗,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而缺乏決心和信心者常常成為失敗的俘虜。

世上之事,凡低的目標容易達到,而越高的目標難度就越大,失敗的機會也自然就越多。人都渴望成為強者,但有些人經受得住失敗的打擊,有些人卻經受不住失敗的打擊;還有些人經過一陣子的奮斗,遭到一次乃至幾次失敗后,便偃旗息鼓、罷手不干了,因而最終只能和一事無成的弱者為伍。

人的堅強毅力并不需要像苦行僧一樣單純來自忍受,而是首先來自心靈的明智和豁達。要知道“勝敗乃兵家常事”,不僅“兵家”,誰做什么事都會存在或勝或敗兩種可能性,所以人要有“歲寒松柏”的精神,在行動前不能只做成功的打算,不做失敗的準備,否則,會削弱對失敗的心理承受力,從而在失敗面前變得更加脆弱。人要像松柏一樣,“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

北宋著名學者、政治家、軍事家范仲淹在童年時期,就酷愛讀書,志向遠大。由于家境清貧,上不起學,10歲時住在長山醴泉寺的僧房里發憤苦讀,每天煮一小盆稀粥,凝結后,用刀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再切幾根咸菜,就著吃下去。這就是后世傳為佳話的“斷齏劃粥”的故事。

醴泉寺里的老火頭僧,很佩服范仲淹這種精神,時常稱贊他。但范仲淹卻說:“一個人如果不讀書,只知飽食終日,貪圖安逸,那種生活是毫無意義的。”

后來范仲淹為了開闊眼界,尋訪良師,增進學識,便風餐露宿,千里迢迢來到北宋的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進了著名的南都學舍。在學舍中,他晝夜苦讀,“未嘗解衣就枕”。在冬夜里,讀得疲倦時,他就用冷水洗洗臉,讓頭腦清醒過來,繼續攻讀。

同學中,有一個是南都留守的兒子,看到范仲淹“忘我攻讀”,只吃點粥,很是感動。回家對他父親講了這件事。留守感慨地說:“這是個有大志、有出息的孩子。你拿些肴饌送給他吃吧。”過了幾天,留守的兒子發現范仲淹根本沒吃他送的食物,就責備他。范仲淹答謝道:“我并非不領令尊的厚意,只是多年吃粥,已成習慣,如貪此佳食,恐怕將來吃不得苦。”

范仲淹這種“歲寒松柏”的品格非常值得我們欽佩。人生不能缺少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和明確的目標,更不能缺少腳踏實地的奮斗精神。即使生活上有諸多清苦,但是只要奮發圖強,成功就會屬于有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和明確的目標,并愿意為之付出各種努力的人。

俗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不經歷人生困苦的人,不在人生的風雨中歷練自己的人,不敢于挑戰困難和挫折的人,就提高不了自己的能力,最終也收獲不到更多的成就。

明末的文人談遷,為了彌補明朝無一部傳世編年史的缺憾他花了26年時間編撰,并6易其稿,終于編成了一部104卷、500萬字的《國柵》。但不幸的是,編成的書稿卻被竊賊盜走了受如此打擊的談遷,此時已經55歲,然而他矢志不渝,憑其記憶從頭做起,終于在60多歲時再次完成了這部巨著。

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早年就立下了“搜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的宏愿,編纂《儉石錄》。后來,他節衣縮食,“雖處憂患困窮而志不屈”,勤奮工作,“樂在聲色犬馬之上”,終于完成了我國這部有關金石學方面的巨著。

清人洪亮吉十年“寒暑不輟”(不管炎熱的夏天,還是嚴酷的冬天,都沒有停下自己的努力),終于寫作成功了多達20卷的皇皇巨著《春秋·左傳》。

清初的王夫之,隱居湘西,勤奮著述40載,著書324卷,成為了歷史上最杰出的大學問家。

人的成長是一個經受考驗的過程,就恰似經歷多門考試,有的門及格了,有的門沒及格。及格的學生中,又有優秀者,有較優秀者,凡種種評判,全在一個人的心態有多積極、多樂觀學習有多認真、多刻苦,態度有多堅強、多堅韌。

如果你覺得自己的生活環境和先天條件不夠好,如果你覺得自己能力、才華欠缺,那么,從上述這些名人身上,找一找勇氣,去效法“歲寒松柏”的精神。“歲寒松柏”的精神,會鼓舞你有面對困難的勇氣,會啟發你尋找人生正確道路的方法,會力助你走向成功。

人無志不立

一個人要想干成一番事業,不但會遭遇挫折,而且會遭逢困難和艱辛。知難而退,自甘墮落,畫地為牢,裹足不前……這些都是強者深惡痛絕的。南懷瑾認為“世上無難事,只要立大志”。他曾說一個人不管做什么,只要肯立志,堅決地去做,哪怕“中道而廢”,也比一開始就停步不前好。“這就是“人無志不立”的道理,有了志這個基礎,加上信心的建立,就會使人產生精神的力量,有勇氣排除萬難,向心中的目標前進。

《論語》記載了這樣一事:

曾子問曰:“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就是說曾子曾經請教孔子:一個君子不可以不寬大堅毅,因為他任重道遠,把實現仁看作自己的任務,不是很重大嗎?至死方休,不是很深遠嗎?”孔子說:“三軍之中,軍隊的首領可以改變,但一個普通男子,如果有志氣,志向是不能被改變的,也就是說別人奪不了他的志。”

那么究竟什么是“志“呢?

《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就是志,不可被奪的志。這種“志”,可以是堅強的性格和頑強的意志,也可以是戰勝困難的決心和勇氣。

孔子的一生為了堅持自己的“道”,雖然屢屢受挫折、磨難到處碰壁,但他卻能泰然處之,并堅定不移地為自己的理想奮斗。當時有隱士曾譏諷孔子為“知其不可而為之者”(《憲問》)

然而對于他人的不理解,孔子雖感到悲涼,卻不動搖對行道、弘道的志向,他身體力行,踐行自己的大道,廣收門徒,終于,他的道,得到天下人心,為后世統治者所用,直到當今,還為世人所矚目。所以在中國古代,父母非常重視對孩子“志”的培養,也就是信念的培養。

有一個年輕書生屢試不中,非常灰心喪氣,一天,父親給他拿來了兩只杯子,里面裝滿了泥土。父親要他把杯子放在窗臺上,每天給它們澆水。

兩個星期后,其中一只杯子的泥土里冒出了兩片細細的嫩葉,書生把這個消息告訴了父親。

父親說:“你同時給兩只杯子里的泥土澆水,同時為它們付出了辛勞和汗水,為什么一只杯子里長出了新葉,而另一只杯子里卻什么也長不出來呢?——那是因為我在其中一只杯子里埋入了一粒種子,另一只則沒有。而那粒種子就代表著生命的理想、信念和目標。所以,生命如果沒有理想、信念和目標,就是付出再多的辛勞和汗水,也不會有收獲。”

后來,父親又給了他兩只杯子,里面也裝滿了泥土。這次父親要他只給其中的一只杯子里澆水。兩個星期后,那只澆水的杯子里冒出了新葉;而另一只沒有澆水的杯子里卻什么也沒有長出來。

父親又說:“在這兩只杯子里,我各埋入了一粒種子,為什么澆水的那只冒出了新葉,而沒有澆水的那只卻沒有新葉的出現呢?那是因為,生命僅有理想、信念和目標是不夠的,還要懂得為它付出,沒有辛勤汗水的澆灌,就是再好的‘種子’,再好的理想、信念和目標,也只是海市蜃樓、空中樓閣,永遠成不了現實。”

可見人的志向對人的一生是多么的重要,如果沒有了明確的志向和目標,就會像失去土壤滋養的種子和缺少水分澆灌的種子一樣不會有出人頭地的機會。人生中的命運,一定是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而前提條件必須是胸懷大志。古代有“功名威赫歸掌上”的說法,就是說矢志不渝、肯于努力,敢于與命運抗爭的人,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相傳在明朝,有一位泉州秀才梁炳麟赴京去會考。

考完試以后,梁炳麟自覺考得不錯,心情愉快地回泉州等待放榜,途經揚州,借宿在一間天公廟里。晚上睡覺時夢到福祿壽三仙在唱詞作樂,詞意優雅,清晰可聞。第二天,梁炳麟起床自以為得了吉兆,就到大殿去抽簽,結果他抽中的簽是上上簽:

三篇文章入朝廷,

中得三頂甲文魁。

功名威赫歸掌上,

榮華富貴在眼前。

梁炳麟看后以為一定可以高中狀元,就興致勃勃回到泉州等待佳音,結果放榜時竟然名落孫山。梁炳麟心灰意冷,百思不得其解為什么神明要捉弄他。

后來,他借刻木偶演戲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并自創戲文,演給鄉親娛樂,沒想到大受歡迎,在泉州一帶造成轟動,常有人不遠千里來看他演戲。梁炳麟心里找到寄托,從此無意仕途,專心木偶雕刻、木偶戲創作、演出。

有一天,梁炳麟正在演一出文狀元的戲時,突然想起從前抽簽的簽詩:“功名威赫歸掌上,榮華富貴在眼前”,大悟簽詩中隱藏的深遠含義。

梁炳麟自此更潛心雕刻木偶,創作木偶戲,以后發展成為布袋戲,成為布袋戲的一代宗師,他的徒子徒孫更進一步發揚他的技藝,使布袋戲成為明朝以來閩南最重要的戲劇形式,梁炳麟也因此名傳青史。

人如果明確了自己的志向,就會變得意志非常堅強,不但碰到困難時不萎靡、不退縮;而且可以從與困難抗爭中找到希望和力量。事實證明,在生活和事業中,千千萬萬的強者正是從克服困境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引人注目的成就。

那么,如何才能克服畏難心理,樹立遠大的志向呢?

首先,端正態度,明確信念。在困難面前能否有迎難而上的勇氣,有賴于和困難拼搏的心理準備,也有賴于依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難的堅強決心。許多人在困境中之所以變得沮喪,是因為他們原先并沒有與困難作戰的心理準備。當進展受挫、陷入困境時便張皇失措,或怨天尤人,或到處求援,或借酒消愁。這些做法只能徒然瓦解自己的意志和毅力,客觀上是幫助困難打倒了自己。他們既然不打算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難,結果,一切可以征服困難的可行計劃便都被停止執行,本來能夠克服的困難也變得不可克服了。還有的人,面對很強的困難不愿竭盡自己的全力,當攻不動困難時,便心安理得地尋找理由:“不是我不努力,而是困難太大了。”這種“天亡我,非戰之罪也”的歸因所保護下來的,不是征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而是怯弱和灰心。不言而喻,這種人永遠也找不到克服困難的方法。其實,人生的主宰就是人自己。無論失足者也好,殘疾者也好,失戀者也好,落榜者也好,只要自強不息,均可挖掘出生活的甘泉。

其次,培養強大的自信。困難只能嚇住那些性格軟弱的人對于真正堅強的人來說,任何困難都難以迫使他就范。人的自信是戰勝畏難情緒的有力武器。當自己出現畏難情緒時,首先,可以通過積極的心理暗示,制定適宜的目標,做事循序漸進,堅定自己戰勝困難的信心。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只捕蟹船上住著老艄公和他的兒子。常常,他們爺倆高掛桅燈,搖著一葉扁舟到海里捕蟹。那滿艙的星光,滿懷的明月是老艄公歲月里恒開不敗的花朵。后來,老艄公害上了眼疾,幾乎致盲,但仍陪兒子下海捕蟹。

一夜,艄公父子正捕蟹,突然陰云密布,惡浪洶涌,狂烈的風嘩啦一聲就拍碎了桅燈,頓時,他們被卷入了黑色的旋渦,覆舟在即。

“爸爸,我辨不出方向啦!”兒子絕望地喊道。

老艄公踉踉蹌蹌從船艙里摸出來,推開兒子,自己掌起舵

終于,蟹船劈開風浪,靠向燈光閃爍的碼頭。

“爸爸,你視力不好,怎么還能辨出方向?”

“我的心里裝著盞燈呢。”老艄公悠悠地說。

是的,明確了志向,等于明確了信念。老艄公不放棄努力憑借著強大的自信,戰勝了風浪,回到了自己的家。人培養自己強大的自信,是一生的功課,有自信,不管遇到什么困難和障礙,就像心中有一盞永不熄滅的燈,能走出重重迷霧,戰勝各種障礙。

不要虛度了青春年華

現實生活中,人人都有夢想,都渴望成功,都希望找到一條成功的捷徑。但是光有夢想沒有行動,只是夢想。成功沒有捷徑,只有肯干、苦干,努力勤奮,才有成功的可能。南懷瑾曾引用孔子《論語》中的話告誡學生:“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即說時間珍貴,世上的一切都同流水一般,隨著時間的推移,過去就過去了,不分晝夜。引申說,一方面是“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在成長”,另一方面是“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不虛度年華,這既是鼓勵,又是鞭策。人如果虛度了青春年華,到晚年時,就只會空悲切。很多人會覺得自己正年輕,具有“年齡優勢”,但“年齡優勢”不會永遠存在,失去了的永遠不會回來,世界上沒有后悔藥!

一個青年去尋找深山里的智者,向他請教一些人生問題。

“請問大師,你生命中的哪一天最重要?是生日還是死日?是上山學藝的那一天,還是得道開悟的那一天?……”青年連珠炮似的問。

“都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今天。”智者答道。

“為什么?”青年甚為好奇:“今天將要發生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

“直至現在,今天什么事也沒有發生,我也不知道后面將發生什么。”

“那今天重要是不是因為我的來訪?”

“即使今天沒有任何來訪者,今天也仍然重要,因為今天是我擁有的唯一財富。昨天不論多么值得回憶和懷念,它都像沉船一樣沉入海底了;明天不論多么燦爛輝煌,它都還沒有到來;而今天不論多么平常、多么暗淡,它都在我的手里,由我自己支配。”

青年還想問,智者收住了話頭:“在談論今天的重要性時我們已經浪費了我們的‘今天’,我們擁有的‘今天’已經減少了許多。”

青年若有所思地點點頭,然后就疾步下山了。

生命只有一次,人生不過是時間流逝的累積。假如你讓今天的時光白白流逝,就等于毀掉了人生的最后一頁。“白了少年頭”,豈不只剩下“空悲切”的份兒嗎?因此,要珍惜今天的一分一秒,因為它們一去將不復返。

東漢的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開始因為沒有什么特別的才能,加之學識淺薄,得不到朝廷的重用,連家里的親戚也都看不起他,這種情況令他受到很大的刺激。于是他痛下決心要認真學習和鉆研,并借了很多的書在家里看。他經常在自己的房間里關起門來,獨自不停地讀書和思考。他每天很早起床,很晚才睡覺,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的時間很長勞累了也不去休息。這樣日復一日的,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這樣會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于是就想出了一個很特別的辦法。我國古代時,男子的頭發留得很長。他就找了一根繩子,一頭牢牢地綁在房梁上,另一頭則系在自己的頭發上。每當他讀書疲勞要打瞌睡時,頭就會一低,繩子也跟著牽住了頭發,這樣就會把頭皮扯痛,而他也就馬上清醒過來了,再繼續地讀書學習。

這就是孫敬頭懸梁的故事。

戰國時候,有一個人名叫蘇秦,是著名的政治家,歷史上提倡合縱連橫之說就是他了。但年輕的蘇秦因為學問不深,曾經到秦國去游說秦王,秦王并不采納他的意見,反而把他趕出了秦國。回到家后,家里人都對他很冷淡,瞧不起他,哥哥嫂嫂走路看見他時也都是昂著頭,一副目中無人的姿態。這事對他產生了很大的刺激。于是,他下定決心,要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累了,疲倦了,常打盹,想睡覺。他想出了一個方法,就是手里拿著一把錐子,每當要打瞌睡時,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就會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這是錐刺股的故事。

后來,蘇秦去燕國見燕昭王,得到燕王的賞識,并接受了他合縱的策略,讓他擔任燕國的丞相,替燕國負責聯絡其他諸侯國。蘇秦到其他幾個國家的時候,也都被國君授為丞相,這樣他就一人配七國相印了。當他騎著高頭大馬,穿著錦衣華服,回到家鄉的時候,家里人對他恭敬不已,讓他覺得前后反差極大

這就是前倨后恭這個成語的由來了。以后人們把懸梁刺股合并為頭懸梁、錐刺股,成為教育人們上進的常用詞語。

上述這兩個著名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出古代讀書人在珍惜時間、努力學習的時候是怎樣地惜時如金、用功刻苦,他們甚至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成就對知識的渴求,他們不讓年華虛度,與時間賽跑,加大了生命的寬度。

“人生在世,珍惜時間為重。只要一息尚存,絕不松勁。這是吳玉章同志的名句。我們確實不能放松自己對時間的把握,因為時間對任何人都是公平的,每個人都有“年齡優勢”,但每個人又都不能永葆“年齡優勢”不逝去,所以,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年齡優勢”,并把“年齡優勢”真正轉化為“知識優勢”“才能優勢”或“事業優勢”,而這需要珍惜時間、分秒必爭。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南懷瑾做學問一向秉承著“不恥下問”的態度,他的一生是學習的一生,他不僅向有學問的人學習,同時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向比自己社會地位低,在學問上不如自己,甚至自己的晚輩請教他們所專長的學問。

敏而好學對一般人來說,似乎還比較容易做到一些,但不恥下問就非常之難了。因為,敏而好學不外乎是聰明、勤奮罷了;而不恥下問則是要向不如我們自己的人請教,這不僅僅是個好不好學的問題,還牽涉到自尊心、虛榮心的問題。

現實中,如果一個人位卑、能力弱、孤陋寡聞,求教于位尊者、能力強者、見多識廣者,那似乎沒有什么,也不以為恥;反之,以位尊求教于位卑,以能力強求教于能力弱,以博學求教于寡聞,便立即會感到臉上不光彩,恥于開口了。所以,盡管“不恥下問”是許多人經常掛在嘴邊的話,但要真正實行起來還真得有過人的修養呢。

孔子本身是春秋時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人們都尊奉他為圣人。然而孔子認為,無論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孔子在對學習的態度上歷來主張“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他曾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意思是說:三個人一起走道,就有一個值得我取法學習的。當然,孔子所謂的取法是正反兩方面吸取,選擇他人的優點加以學習,知道了他人的缺點對自己加以警戒。他認為善良的人是正面老師,邪惡的人是反面老師,正反面“老師”都對人學習有益。

孔子曾把人分為“生而知之者”“學而知之者”“困而知之者”“因而不學者”。他不認為自己是天生的天才,他說:“我并不是生來什么都知道的人,只不過是愛好學習,是個勤奮去追求學問的人。”他認為即使只有十戶人家的小地方,也會有他學習的內容,學習的榜樣,他不同意學生們把他當作圣人,他也瞧不起那種自己什么也不懂卻自以為是的人,他要求學生們“多聞”“多識”。

據史書記載,孔子曾向郯國的郯子請教歷史知識;也曾不遠千里,西去雒邑,問禮于老子;還向魯國的樂官師襄學琴。所以說,孔子沒有固定的老師,他以能者為師,博采眾家之長,從而使自己成為一代偉大的學者。

一次,孔子要去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事先他不時向人詢問,差不多每個環節都問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說他不懂禮儀,什么都要問。孔子聽到這些議論后說:“對于不懂的事,問個明白,這正是我要知禮的表現啊。”

還有一回,孔子到齊國去,路上看見兩個小孩正在辯論問題

孔子一旁看了,覺得挺有趣,就對跟在身后的學生子路說:“咱們再近前聽聽孩子們在辯論什么,好不好?”

子路撇了撇嘴說:“兩個黃毛小子能說出什么正經話來?

“掌握知識可不分年齡大小。有時候,小孩子講出的道理比那些愚蠢自負的成年人要強得多呢!”孔子認真地說,子路一下子紅了臉,不再說什么。

孔子走上前去和藹地對兩個小孩說:“我叫孔丘,看見你們爭辯得這么熱烈,也想參加進來,你們看可不可以呀?”

“噢,原來你就是那個孔夫子呀。聽說你很有學問。好吧就請你來給我們評一評,看誰說得對!”兩個孩子說。

孔子笑著說:“別急,一個一個地講。”

一個孩子說:“我們在爭論太陽什么時候離我們最近。我說早上近,他說中午近。你說說是誰對呢?”

孔子認真地想了一會兒說:“這個問題我過去沒有考慮過不敢隨便亂講,還是先請你們把各自的理由講一講吧。”

一個孩子搶著說:“你看,早上的太陽又大又圓,可到了中午,太陽就變小了。誰都知道:近的東西大,遠的東西小。”

另一個孩子接著說:“他說得不對,早上的太陽涼颼颼的一點也不熱,可中午的太陽卻像開水一樣燙人,當然是越近越能感覺到熱,這不就說明中午的太陽近嗎?”

另一個孩子說完,兩個孩子一齊看著孔子說:“你來評評誰對吧。”

這下可把孔子難住了,他反復想了半天,覺得兩個孩子說的都有一定的道理,實在分不清誰對誰錯。于是,他老老實實地承認:“這個問題我回答不了,以后我向更有學問的人請教一下,再來回答你們吧。”

兩個孩子聽后哈哈大笑,說:“人家都說孔夫子是個圣人原來你也有回答不了的問題呀!”說完就轉身跑走了。

子路看后很不服氣地說:“您真應該隨便講點什么,那樣不就避免了被他們嘲笑嗎?”

孔子卻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知如果不老老實實承認,怎么能學到似這番有趣的知識呀。”是的,在學習上我們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人只有抱著誠實的態度,才能學到真正的知識。

孔子真正做到了“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自古以來,有成就的讀書人講起學習經驗,往往都會談到“不恥下問”。南北朝時杰出的農業學家賈思勰,一生孜孜不倦,刻苦攻讀,知識淵博。他撰寫的《齊民要術》聞名于世。但是,這樣一位有學識的科學家,常常向當時被一些人認為最低賤的農夫羊倌求教。一些人知道后,就冷嘲熱諷地說:“赫赫有名的賈思勰,怎么還向農夫羊倌求教,這樣做豈不太失體面了嗎?”但賈思勰毫不在意,他認為人都有知識,實踐知識更為重要。于是他仍堅持像小學生那樣,不僅拜能者為師,更向勞動者拜師。

南懷瑾認為,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個人只有首先甘當學生,才能成為先生。人如果想成就某方面的造詣,一定要放下裝腔作勢、故弄玄虛的架子,因為人只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才能有所進步,達到新的高度。

京劇大師梅蘭芳不僅在京劇藝術上有很深的造詣,還是丹青妙手。梅蘭芳拜名畫家齊白石為師,他虛心求教,每次都是執弟子之禮,為白石老人磨墨鋪紙,全不因為自己是一位名演員而自傲。

有一次,齊白石和梅蘭芳同到一戶人家做客。白石老人先到,他布衣布鞋,其他賓朋皆社會名流,或西裝革履或長袍馬褂,齊白石顯得有些寒酸,不引人注意。不久,梅蘭芳到,主人高興相迎,其余賓客也都蜂擁而上,一一同他握手。可梅蘭芳知道齊白石也來赴宴,便四下環顧,尋找老師。忽然,他看到了冷落在一旁的白石老人,他就讓開別人一只只伸過來的手,擠出人群向畫家恭恭敬敬地叫了一聲“老師”,向他致意問安。在場的人見狀很驚訝,齊白石更是深受感動。幾天后特向梅蘭芳饋贈《雪中送炭圖》,并題詩道:

記得前朝享太平,布衣尊貴動公卿。

如今淪落長安市,幸有梅郎識姓名。

而梅蘭芳不僅拜能者為師,像拜名畫家為師,他也拜普通人為師。

有一次在演出京劇《殺惜》時,在眾多喝彩叫好聲中,他聽到有個老年觀眾說“不好”。梅蘭芳來不及卸裝更衣,就用專車把這位老人接到家中。恭恭敬敬地對老人說:“說我不好的人,是我的老師。先生說我不好,必有高見,定請賜教,學生決心亡羊補牢。”

老人指出:“閻惜姣上樓和下樓的臺步,按梨園規定,應是上七下八,博士為何八上八下?”梅蘭芳恍然大悟,連聲稱謝以后梅蘭芳經常請這位老先生觀看他演戲,請他指正,還尊稱他為“老師”。

梅蘭芳大師的行為正是對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最好的詮釋唐代文學大家韓愈有篇名垂千秋的文章——《師說》,里面有這樣幾句話:“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就是說比我年齡大的人,他懂得的道理自然比我早,我應向他們學習;而年齡比我小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比我早,我也應向他學習。我是追求真理和知識,何必計較他們年齡的大小、身份地位的高低貴賤呢?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韓愈甚至認為學生未必就不如老師,老師未必就高明于學生。他說,“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韓愈的這種思想是對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思想的最好注腳。

古人曾說:“學,然后知不足。”人們永遠對世界的認識和對知識的追求是無止境的。所以,只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才能不斷進步。

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吧,虛心學習,多向他人請教,這樣我們就能掌握更多的知識,內心世界就會變得更加豐富。

要肯于堅持從小事做起

南懷瑾在《論語別裁》中有句話說得非常好,“獅子博物全神貫注。”獅子是百獸之王,獅子何以會是百獸之王?因為他對任何事情都很重視、很認真,當獅子要吃獵物的時候,會使出全副的力量,不放松;當獅子抓一只小老鼠的時候,也是用全部力量,這種全力以赴的精神,就是不管小事大事,不論容易困難,都不輕敵。因為如果以為容易而輕敵往往會出毛病,而不以為容易,不輕敵,就可不松懈,做到不驕不傲。

南懷瑾關于無論做什么事,堅持從小事做起的理論,與《老子》“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理論大同小異。

人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就要腳踏實地做事。要解決難事,一定找出突破口,找出相對簡易的地方做起;而大事,一定從微細的部分開端,就如合抱的大樹,生長于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臺,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遠行,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去。

趙襄王向王子期學習駕車技巧,剛剛入門不久,他就要與王子期比賽,看誰的馬車跑得快。可是,他一連換了三次馬,比賽三場,每次都遠遠地落在王子期的后面。

趙襄王這下可不高興了,他叫來王子期,責問道:“你既然教我駕車,為什么不將真本領完全教給我呢?你難道還想留一手嗎?”

王子期回答說:“駕車的方法、技巧,我已經全部教給大王了。只是您在運用的時候有些舍本逐末,忘卻了要領。一般說來,駕車時最重要的是使馬在車轅里松緊適度,自在舒適;而駕車人的注意力則要集中在馬的身上,沉住氣,駕好車,讓人與馬的動作配合協調,這樣才可以使車跑得快、跑得遠。別小看這些細枝末節,別認為這些小事不重要。剛才您在與我賽車的時候,只要是稍有落后,您心里就著急,使勁鞭打奔馬,想一下子超過我;而一旦跑到了我的前面,又時常回頭觀望,忽略了讓人與馬的動作配合協調。其實,在遠距離的比賽中,有時在前,有時落后,都是很正常的;而您呢,不論領先還是落后,始終心情十分緊張,您的注意力幾乎都集中在比賽的勝負上了,又怎么可能去調好馬、駕好車呢?這就是您三次比賽三次落后的根本原因啊。”

人生中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充滿智慧和學問的,大凡成功的事,都是細小的環節做得好。人能完成困難的事,是理清了很多看似亂麻的小事,生活中“大”與“小”、“難”與“易”都是相對而言的。我們只有厘清大事與小事、容易與困難之間的聯系和關系,才可以踏實地做好每一件小事和每一個環節,這樣日積月累,才能自覺不自覺地做成人們所說的大事、小事和難事。

有一對以拾破爛為生的兄弟,他們天天盼著能夠發大財。最終,神明竟因為他倆每一個夢都與發財有關而大受感動。

神明決定給他們一次發財的機會。

一天,兄弟倆照舊從家里出發沿著街道一起向前走去。但這條偌大的街道仿佛被人來了一次大掃除,連平日里最微小的破破爛爛都不見了蹤影,路面上一寸長的小鐵釘左一個右一個散落在地。

老大看到路上的鐵釘,便把它們一個一個地撿了起來。

老二卻對老大的行為不屑一顧,并且說:“三兩個小鐵釘能值幾個錢?”

走到了街尾,老大差不多撿到了滿滿一袋子的鐵釘。

看到老大的成績,老二好像若有所悟。也打算學老大那樣撿一些鐵釘,不管多少,最起碼也能賣點錢。于是便回頭再去找可等他回頭看的時候,來時路上的小鐵釘,卻一個都沒有了,全被老大撿光了。

老二心想:沒關系,反正幾個鐵釘也賣不了多少錢,老大的那一袋,可能連兩塊錢都賣不到,所以也就不覺得可惜。于是兄弟兩個繼續再向前走,沒多久,兄弟倆幾乎同時發現街尾新開了一家收購店,門口掛著一塊牌子寫道:“本店急收一寸長的舊鐵釘,一元一枚。”

老二后悔得捶胸頓足。老大則將小鐵釘換回了一大筆錢。

店主看著發愣的老二,問道:“孩子,同一條路上,難道你就一個鐵釘也沒看到?”

老二很沮喪:“我看到了啊,可我認為小鐵釘不起眼,我更沒想到它竟然這么值錢;等我想撿時,卻連一根也找不到了。

中國有一句話:“事情就怕加起來。”還有一句話,“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更有一句話耳熟能詳:“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成功的人都是非常注重細小事情的做成,因為他們認為把小事做好了,才能干成大事。而不肯從小事做起的人,其實很難成就大的事業。人需一步一個腳印地走,才有成功的希望。很多人認為自己進步的方法有很多,但見效最快的卻是:做好身邊的小事,為細節準備百分之二百的精力。

生活中,我們在為即將進行的工作做準備時,不論考慮得多么周全,準備得多么充分,在工作的開展過程中卻不免會有意外事件的出現,這些意外事件也許相對于整體來說比重并不大,但事情的成敗,有時往往就在此一舉。這就像“酒與污水法則”告訴我們的一樣,一滴酒滴入污水中,污水還是污水,而一滴污水滴入酒中,則酒就變成了污水。所以,事情往往就是這樣,問題總是出現在你的準備工作缺少的那百分之一的細節時,而這時的問題常令你措手不及,以至為后來的不成功埋下隱患。但如果一個人能堅持多為細節做充分準備的話,就會發現做事效率提高了,能力增強了,成功變得清晰起來。不知不覺中,已經在向成功靠近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鄢陵县| 宝丰县| 墨江| 新沂市| 乌鲁木齐市| 灵丘县| 湟中县| 莱州市| 时尚| 汶上县| 柏乡县| 广东省| 宁都县| 黔南| 闽侯县| 黔江区| 安泽县| 崇阳县| 盐源县| 台南市| 北京市| 东辽县| 建瓯市| 栾川县| 和龙市| 海门市| 张北县| 安图县| 繁峙县| 福安市| 扎赉特旗| 沧源| 潼关县| 沂源县| 陆良县| 叶城县| 尉犁县| 开阳县| 蚌埠市| 玉田县| 揭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