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大宗商品市場年鑒(2014)
- 趙遠
- 9字
- 2019-01-03 00:55:33
第四部分農產品市場
一、基本情況
2013年9月,商務部市場體系建設司數據顯示,當前中國農產品流通中每年經由批發市場實現的交易額為3萬多億元,約占農產品流通總量的80%,批發市場是農產品流通的主渠道。
2013年,繼續提高小麥、稻谷最低收購價,每斤小麥、早秈稻、中晚秈稻和粳稻價格分別比上年提高0.10~0.12元,平均提價幅度達9.1%。推動提前出臺并提高2013年玉米臨時收儲價格,提前啟動2013年早秈稻最低收購價預案,穩定秋糧面積,緩解南方稻谷價格繼續下跌情況,為奪取秋糧豐收奠定基礎。適時啟動油菜籽、棉花、食糖等農產品臨時收儲,穩定農民收益,保護和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據農業部估算,因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的實施,約使農民增收1110億元,按中國6.6億農民測算,人均增收168元。
針對2013年部分地區出現的芽麥以及棉花收獲期間出現棉花品質達不到收儲條件的情況,促成將不完善粒超標小麥納入最低收購價范圍,受災地區棉花實行降等降級收儲等政策。在今年秋冬播前,推動提前公布2014年小麥最低收購價,每斤比2013年提高6分錢,提價幅度為5.4%,為保持明年糧食生產持續穩定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農產品市場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糧食總產量達到60194萬噸,比2012年增加1236萬噸,增長2.1%。其中,夏糧產量13189萬噸,增長幅度為1.5%;早稻產量3407萬噸,增長幅度為2.4%;秋糧產量43597萬噸,增長幅度為2.3%。主要糧食品種中,稻谷產量20329萬噸,減產0.5%;小麥產量12172萬噸,增產0.6%;玉米產量21773萬噸,增產5.9%;油料產量3531萬噸,增長幅度為2.8%。總體上看,2013年中國糧食和油料產量仍保持了增長勢頭,見表4-1。
表4-1 2012年~2013年中國糧食、油料產量情況

據統計,2013年各類糧食企業共收購糧食6889億斤,同比增加517億斤,其中,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糧食1649億斤,同比增加1024億斤,通過提價托市、優質優價、幫助農戶整糧減損等措施,促進種糧農民收430億元以上。年末糧食庫存總量繼續保持歷史較高水平,庫存消費比繼續處于安全合理的水平,國家庫存糧食質量總體良好,宜存率達95%以上。截至2013年9月30日,河南、山東等11個小麥主產區各類糧食企業累計收購新產小麥5450萬噸,比上年同期減少313萬噸。湖北、四川等12個油菜籽主產區各類糧食累計收購新產油菜籽616萬噸,比上年同期增加25萬噸。江西、湖南等8個早秈稻主產區累計收購新產早秈稻969萬噸,比上年同期增加92萬噸。截至10月31日,湖北、安徽等14個中晚秈稻主產區累計收購新產中晚秈稻1254萬噸,比上年同期增加506萬噸。截至12月31日,秋糧主產區各類糧食企業上購新產中晚稻、玉米和大豆共計10221萬噸,同比增加3138萬噸。
大豆方面,由于中國對外依存度已超過80%,而2013年美國大豆庫存始終處于低位徘徊,導致國際市場大豆價格全年在相對高位徘徊,同時中國大豆臨儲價格維持不變,加之臨儲收購數量遠超往年同期水平,導致國產大豆價格上漲。由于2013年中國玉米增產,而玉米深加工行業始終處于虧損狀態,玉米市場價格較往年疲軟。2013年秈米市場受到供求、進口、南方“鎘大米”事件等因素影響,價格承壓,粳米價格漲幅高于秈米價格,大米市場重返“粳強秈弱”的格局。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糧食種植面積11195萬公頃,比上年增加75萬公頃;棉花種植面積435萬公頃,減少34萬公頃;油料種植面積1408萬公頃,增加15萬公頃;糖料種植面積199萬公頃,減少4萬公頃。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資料,2013年,世界糧食(包括小麥、粗糧和大米三種主要谷物,其中,大米為碾米,由稻谷折算。下同)總產量預計為25.016億噸,創歷史最高紀錄水平,比上年增產19701萬噸,增長8.5%。三種主要糧食品種——小麥、粗糧、大米全面增產。發達國家糧食產量比上年增長17.4%,發展中國家增長2.6%。2013年糧食總產量大增的主要原因是美國的玉米產量從2012年旱災減產的水平上大幅回升,以及獨聯體國家的小麥收成在上年旱災減產的基礎上回升。
2013年,世界糧食總產量構成比例是:小麥占28.55%,比上年下降0.07個百分點;粗糧占51.72%,比上年提高1.61%;大米占19.73%,比上年下降1.54%。
2013年,三種主要糧食品種的具體生產情況為:小麥產量為7.142億噸,比上年增產5455萬噸,增長8.3%;粗糧產量為12.938億噸,比上提增產13905萬噸,增長12.0%。其中,玉米產量9.6663億噸,占粗糧產量的74.7%,比上年增產10378萬噸,增長12.0%;大米產量為4.936億噸,比上年增產340萬噸,增長0.7%,見表4-2至表4-4。
表4-2 2011~2013年世界糧食生產情況

表4-3 近年來世界糧食產銷形勢變化情況

表4-4 農林牧漁總產值

水稻
根據相關資料,2013年國家繼續完善強農惠農政策,加大支持力度,中國糧食播種面積平穩略增。中國糧食生產再獲豐收。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糧食總產量60194萬噸,比2012年增產1236萬噸,增長2.1%。夏糧、早稻、秋糧分別增長196萬噸、78萬噸和962萬噸。中國糧食總產量首次突破60000萬噸大關,實現10年連續增產,見表4-5。
表4-5 2013~2014年度中國稻谷供需平衡分析

數據來源:國家糧油信息中心
新糧市場,托市價主導。2013年1~7月份稻谷震蕩弱勢下行,市場購銷比較低迷。新糧上市后,中國早稻、中晚秈稻、粳稻先后啟動了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收購價格總體呈“低開、高走、趨穩”態勢。其中早秀開秤收購價格為2520元/噸,啟動托市后迅速提高到2640元/噸并保持基本穩定;中晚秈稻開秤收購價格為2520元/噸,啟動托市后迅速提高到2700元/噸,2013年末還有所上漲。
陳糧市場,一路下跌。2013年,陳稻谷銷售價格總體呈“持續走低”態勢。以江西為例,陳早稻銷售均價由年初的2580元/噸下跌到年底的2080元/噸,陳晚稻銷售均價由年初的2580元/噸下跌到年底的2072元/噸,下半年跌幅較大。從時間段看,第一階段,2013年7月份以前,陳稻谷價格總體表現為震蕩趨弱,緩慢下行。其主要原因是:受低價進口米、鎘大米影響,上半年大米市場低迷,內地大米加工企業外銷量銳減,很多加工企業處于停工半停工狀態,各級儲備陳稻銷售不暢。第二階段,7月份托市收購啟動后,新糧市場價格穩步上漲,但陳糧市場卻一路下滑,新陳糧差價步步拉大。其主要原因是:新早稻上市后價格低迷,其價格比陳糧并不高出多少,加工企業轉而收購新糧用于加工,陳稻銷售更加不暢,導致陳稻銷售價快速下滑,價格迅速從2400~2500元/噸下跌到2200~2300元/噸。第三階段,2013年第四季度,2013年新糧市場明顯受到政策主導作用,形成政策托起新糧市場。陳糧價格卻是受市場化作用,受低價進口大米沖擊,大米市場一片蕭條,陳稻銷售不暢,價格暴跌。稻谷市場明顯分化成新、陳兩個不同市場。
2013年國家再次大幅提高最低收購價,主產區均啟動了新產早稻和中晚稻托市收購。受此支撐,新產稻谷價格低開同走并穩定在最低收購價水平。而陳稻銷售價格則一路下滑,并未因托市而受到提振,新稻與陳稻市場嚴重脫節和背離。市場表現為:新稻總體價格水平略高于2012年,而陳稻價格遠低于2012年,新陳糧價差創歷史新高,如新晚稻收購價2700元/噸,而陳稻出庫價則只有2100元/噸左右,價差達到超歷史的600元/噸以上。
2012年稻谷播種面積為3013.7萬公頃,比上年增加8.0萬公頃,增幅0.3%;總產為20423.6萬噸,比上年增產323.5萬噸,增幅1.6%;單產每公頃6776.9公斤,比上年提高89.6公斤,增幅1.3%。早稻播種面積為576.5萬公頃,比上年增加1.5萬公頃,增幅0.3%;總產為3329.1萬噸,比上年增產53.7萬噸,增幅1.6%;單產每公頃5774.8公斤,比上年提高77.9公斤,增幅1.4%。2012年秋糧播種面積為7785.1萬公頃,比上年增加58.5萬公頃,增幅0.8%;總產為42635.1萬噸,比上年增產1428.4萬噸,增幅3.5%;單產每公頃5476.5公斤,比上年提高143.4公斤,增幅2.7%。
根據美國農業部數據,2012/2013年度全球大米產量為4.68億噸,同比增加179萬噸,增幅為0.38%。大米產量近年來持續小幅穩定增加。但2012/2013年度主要大米出口國產量卻有小幅下滑。預計2012/2013年度印度產量為1.01億噸,比上年降低431萬噸,減幅為4.09%;巴基斯坦產量為600萬噸,同比減少20萬噸,降幅為3.23%;泰國產量為2020萬噸,同比減少26萬噸,減幅為1.27%。
預計2012/2013年度全球大米消費量為4.66億噸,同比增加1018萬噸,增幅為2.23%。巴基斯坦在本年度的消費量提高幅度相對較大,從上年度的250萬噸提高到260萬噸,增幅為4%。
小麥
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最新發布的數據,2012/2013年度中國小麥國內總消費量為13480萬噸,2013/2014年度為13020萬噸,減少460萬噸,減幅3.4%。其中,制粉消費9970萬噸,占總消費量的76.6%;飼料及損耗1350萬噸,占比10.4%;工業消費及種用量各為1230萬噸和470萬噸,分別占消費總量的9.4%和3.6%。
小麥現貨價格穩步走高2013年,中國小麥行情走勢可以分為三個階段:6月份之前,國內小麥市場溫和運行,新麥上市初期價格觸底;6~10月份,供需偏緊致小麥價格快速攀高;10月份至年底,需求不旺致小麥行情高位弱勢運行。
根據相關資料,2012年小麥播種面積為2426.8萬公頃,比上年減少0.2萬公頃,減幅不足0.01%;總產為12102.3萬噸,比上年增產362.2萬噸,增幅3.1%;單產每公頃4986.9公斤,比上年提高149.7公斤,增幅3.1%。
2013年,中國小麥總產量穩定在1.22億噸之上。產量增長的同時,小麥消費小幅下滑,主要原因是由于小麥、玉米的比價關系,導致飼料養殖業對小麥的需求顯著降低。由于國際糧價持續走低,中國進口小麥大幅增加,極大地改善了國內小麥的品質及庫存結構。中國小麥價格受供需關系影響穩步提升,并在四季度高位趨穩,市場化程度顯著提高。國家在豫、鄂、蘇、皖4省啟動小麥托市預案,由于市場價格漲速過快,預案執行月余就陸續停止,托市收購量為歷年最低(不含未啟動的2011年)。國家適時發布2014年小麥最低收購價,低于市場預期。
2013年中國糧食總產量60193.5萬噸,比2012年增加1235.6萬噸,增長2.1%,首次突破6億噸大關,并實現連續10年穩定增長;中國糧食播種面積111951.4千公頃,同比增加746.8千公頃,增長0.7%;單產5376.8公斤/公頃,增加75公斤/公頃,提高1.4%。
種植收益方面,盡管在規模性收儲時期小麥價格快速上漲,但受產量和質量影響,不少主產區的小麥單產存在不同程度的歉收,農民實際收益并未出現顯著提升,如按照農民畝均打糧750斤、售出小麥價格在1.15~1.20元/斤、商品率70%來計算,在不計入四項補貼的情況下,2013年冬小麥畝均種植收益在117元/畝左右。
根據美國農業部數據,2012/2013年度全球小麥產量為6.55億噸,比上年減少4151萬噸,減幅為5.96%。主產國中除了美國增產以外,其他多數國家均有不同幅度減產。預計2012/2013年度美國小麥產量為6176萬噸,同比增加734萬噸,增幅為13.49%。
全球小麥消費量同比減少。預計2012/2013年度全球小麥消費量為6.79億噸,同比減少859萬噸,減幅為1.25%,主要原因是飼用消費量下降。
據中國海關總署數據,2013年中國小麥進口總量為550.7萬噸,為1995年以來最高;小麥及面粉零星出口。
2013年,因世界小麥主產國豐產、國際金融形勢低迷、農產品貿易改善等因素影響,國際小麥價格一路震蕩下行,加之中國小麥庫存結構調整,中國加大了對國際小麥的采購力度。相比2012年, 2013年小麥進口總量增加181.9萬噸,增幅為49%。
玉米
中國玉米網數據:2013~2014年,中國玉米播種面積為3547.15萬公頃,上年同期為3447.54萬公頃,同比增加99.61萬公頃,增幅為2.89%。其中,主產區(遼、吉、黑、內蒙古、魯、豫、冀)播種面積為2321.26萬公頃,上年同期約為2250.08萬公頃,同比增加71.18萬公頃;其他省市區播種面積為1399.41萬公頃,上年同期為1333.95萬公頃,同比增加65.46萬公頃。2013/2014年度,中國玉米總產量為18150.79萬噸,上年同期為19065.25萬噸,同比減少554.47萬噸,降幅為2.9%。其中,主產區(遼、吉、黑、內蒙古、冀、魯、豫)玉米產量為12560.21萬噸,上年同期為12993.52萬噸,同比下降433.32萬噸,降幅為3.3%;其他地區,預測玉米產量為5950.58萬噸,上年同期為6071.73萬噸,同比下降121.15萬噸,降幅為2%,見圖4-1。

圖4-1 2003~2014年中國玉米播種面積與產量情況
2012年玉米播種面積為3503.0萬公頃,比上年增加148.8方公頃,增幅4.4%;總產為20561.4萬噸,比上年增產1283.3萬噸,增幅6.7%;單產每公頃5869.7公斤,比上年提高122.2公斤,增幅2.1%。
目前國內玉米生產主要集中于東北和黃淮海地區,銷區主要集中于華中、西南及華南地區,中國形成了黃淮海地區自產自銷,中國范圍“北糧南運”的整體流通格局。2013年國內玉米產量增加以及低價進口玉米沖擊使其供給端壓力較大;與此同時,受禽流感事件以及產業結構調整所引發的深加工玉米消費量回落導致其需求端增長乏力,國內玉米市場供需格局由“緊”入“松”,玉米市場購銷步入“買方時代”。過去十年國內玉米深加工行業長足發展,2010年前后深加工玉米用量達到十年內高點,而后在經濟增速放緩等因素影響下轉向小幅下降,深加工企業深陷虧損泥潭,國內玉米深加工產業的持續低迷,成為拖累玉米需求消費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2013年國內玉米市場行情在三大谷物中表現最弱,港口行情呈現“北強南弱”格局,其中大連港東北產中等質量玉米平艙價格2300~2320元/噸,較年初下跌90~120元/噸;廣東港東北產中等質量玉米到港價格2350~2370元/噸,較年初下跌120~150元/噸。大連商品交易所玉米1401合約期價報收于2118元/噸,較年初的2310元/噸,下跌192元/噸,跌幅8.31%。
全球玉米貿易量降低。2012/2013年度,全球玉米進口量為9548萬噸,同比減少384萬噸,減幅為3.87%;出口量為8795萬噸,同比減少2858萬噸,減幅為24.53%。美國出口量下降是玉米貿易量特別是出口量大幅降低的主要原因。
全球玉米消費量略有增加。預計2012/2013年度全球玉米消費量為8.70億噸,同比增加844萬噸,增幅為0.98%。飼用消費量增加導致全球消費量小幅增加。預計本年度全球玉米飼用消費量為5.18億噸,同比增加1254萬噸,增幅為2.48%。但由于美國大幅減產,本國飼料消費從上年度的1.64億噸下降到1.51億噸,同比減少1276萬噸,減幅為7.78%。玉米食用與工業消費小幅降低,預計本年度消費量為3.53億噸,同比減少410萬噸,減幅為1.15%。
大豆
2012/2013年度,中國大豆種植面積減少,單產略增,總產降低。中國大豆網預計,2012/2013年度中國大豆種植總面積為10135.3萬畝,較上年度減少2122.4萬畝,減幅為17.3%。平均單產為127.5千克/畝,較上年度增加1.5千克/畝,增幅為1.2%。總產量為1292.1萬噸,較上年度減少252.7萬噸,減幅為16.4%。
2012/2013年度,黑龍江省依然是中國大豆產量最多的省份,總產量為415.8萬噸,占中國總產量的36.475%;安徽產量排名第二,為89.1萬噸,占中國總產量的7.82%;內蒙古大豆產量排名第三,為83萬噸,占中國總產量的7.28%;第四至第十名按產量排序依次為吉林、河南、四川、江蘇、河北、遼寧、陜西。其他省總產量為257.6萬噸,占中國總產量的22.59%。
大豆消費情況。2012/2013年度中國食用大豆消費量較2011/2012年度相比提高20萬噸,達到1100萬噸,增幅為1.8%。盡管本年度國產大豆產量大幅下滑,但考慮到人口的增長與大豆信用消費的剛性需求,加之政府不斷向市場投放儲備大豆,以及部分進口大豆投入信用市場,因此導致食用大豆消費量繼續增加,只是增幅繼續減小。
2012/2013年度,中國國產大豆壓榨消費量為337萬噸,較2011/2012年度減少43萬噸,減幅為11.3%。2012/2013年度投入壓榨的國產大豆數量減少與產量降低有直接關系,不過在臨儲大豆拍賣的作用下,其下降幅度并不是很大。
2012/2013年度,中國進口大豆壓榨消費量達到5952萬噸,較上年提高302萬噸,增幅為5.35%。2012/2013年度進口大豆占中國油用壓榨市場的份額繼續提高,達到94.6%,較上年的93.6%提高了1個百分點。
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2013年大豆進口量6338噸,較上年的5838萬噸提高500萬噸,同比增加8.6%??偟膩碚f,近些年中國大豆進口量持續增長,依賴程度正在繼續加深。
2013/2014年度,預計中國大豆市場新增供應量7640萬噸,較2012/2013年增加362萬噸,其中,國產大豆產量預計減少152萬噸,進口大豆到貨量增加514萬噸,至6500萬噸左右;預計中國大豆消費總量較上年提高292萬噸,達到7825萬噸。其中,全年壓榨總量達到6560萬噸,比上年度提高271萬噸;大豆食用與工業需求預計較上年增加20萬噸,至1120萬噸;2013/2014市場年度末,中國大豆結轉庫存較上年度相比預計減少185在萬噸,降至1580萬噸,見表4-6。
表4-6 2013/2014年度中國大豆供需平衡表

數據來源:中國大豆網
對于2014年中國大豆市場來說,最大的不同是中國將取消具有爭議的大豆收儲機制,改以直接補貼農戶。據中國大豆網統計,中國大豆庫存目前約660萬噸。停止收儲后,這些庫存可能釋放出至中國市場,但這不會影響中國的大豆采購,因為沿岸省份多數加工廠已經依賴進口大豆。
2012年大豆播種面積為717.2萬公頃,比上年減少71.7萬公頃,減幅9.1%;總產為1302.4萬噸,比上年減產146.1萬噸,減幅10.1%;單產每公頃1816.0公斤,比上年降低20公斤,減幅1.1%。
根據美國農業部數據,預計2012/2013年度全球大豆產量為2.70億噸,同比增加2986萬噸,增幅為12.43%。阿根廷、巴西播種面積擴大以及單產提高共同促使大豆產量大幅度增加。預計本年度阿根廷產量為5150萬噸,同比增加1140萬噸,增幅為28.43%;巴西產量為8350萬噸,同比增加1700萬噸,增幅為25.56%。美國受天氣因素影響,產量小幅下滑,預計產量為8206萬噸,同比減少214萬噸,減幅為2.54%。
全球大豆消費量同比增加。預計2012/2013年度為2.60億噸,同比增加372萬噸,增幅為1.45%。壓榨消費和食用消費增加共同推動了消費量提高。壓榨消費量為2.30億噸,同比增加362萬噸,增幅為1.55%;食用消費量為1563萬噸,同比增加24萬噸,增幅為1.56%。
食用油
2012/2013年度,中國豆油新增供給量為1296萬噸,較上年度增加46萬噸。其中豆油產量為1156萬噸,豆油進口量為141萬噸。該年度豆油食用消費量為1140萬噸,工業及其他消費量預計為105萬噸,年度國內豆油結余量為43萬噸。2013/2014年度,中國豆油新增供給量預計為1342萬噸,較上年度增加46萬噸。其中豆油產量預計為1232萬噸,豆油進口量預計為110萬噸。該年度豆油食用消費量預計為1200萬噸,工業及其他消費量預計為110萬噸,年度國內豆油結余量預計為25萬噸。中國豆油結余量連續兩個年度均為正值,說明中國豆油期末庫存繼續增加,庫存壓力逐年加大,國內豆油價格下行壓力加大。
2012/2013年度,中國豆粕新增供給量為4957萬噸,較上年度增加226萬噸,其中豆粕產量為4956萬噸。該年度飼用豆粕消費量為4750萬噸,較上年度增加250萬噸,年度國內總消費量為4890萬噸,較上年度增加260萬噸。該年度豆粕出口量為132萬噸,年度國內豆粕結余量為-65萬噸。2013/2014年度,中國豆粕新增供給量為5269萬噸,較上年度增加310萬噸,其中豆粕產量預計為5267萬噸。該年度飼用豆粕消費量預計為5100萬噸,較上年度增加350萬噸,年度國內總消費量預計為5240萬噸,較上年度增加350萬噸。該年度豆粕出口量預計為130萬噸,年度國內豆粕結余量預計為-102萬噸。中國豆粕結余量連續兩個年度均為負值,說明中國豆粕期末庫存持續下降中,產不足需的情況使得庫存逐年下降。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油菜籽播種面積1265萬畝,較上年增加117萬畝,增幅為1.0%;單位產量為255.6斤/畝,較上年的251.33斤/畝,增幅為1%;預計2013年中國油菜籽產量1440萬噸,較上年的1400.7萬噸增加39.3萬噸,增幅為2%,其中,2013年夏收油菜籽產量為1348萬噸,較上年增加45萬噸,增幅為3.4%,秋收油菜籽預計產量100萬噸左右。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累計進口油菜籽366.2萬噸,較2012年的293萬噸增長25%,創歷史最高紀錄。2013年中國油菜籽進口量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華南沿海地區油菜籽壓榨能力繼續增加,截至2013年底,華南沿海地區油菜籽壓榨產能占中國油菜籽壓榨產能的22%,華南工區非油菜籽主產區,該地區產能的提高,直接導致對進口油菜籽需求強勁;二是2013年中國菜籽(油)托市收購價格繼續提高,在政策支撐下,國產油菜籽價格在5100元/噸附近平穩運行,而進口油菜籽到港成本卻由年初的5300元/噸下跌到年底的4300元/噸,進口油菜籽的壓榨利潤一度達到800-1000元/噸,遠遠好于國產油菜籽,豐厚的壓榨利潤促使油菜籽壓榨企業積極進口。
海關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累計進口菜籽油152.7萬噸,較2012年的117.78萬噸增長29.9%,創最高紀錄。2013年中國菜籽油進口量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市場預期2013年臨儲菜籽(油)政策將繼續實施,中國油菜籽托市收購價格將繼續提高。
2013年中國花生種植面積和總產量繼續穩中有增,并實現六連增。國家糧油信息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花生種植面積471萬公頃,較2012年增加7.1萬公頃,增幅1.5%;2013年花生總產量1700萬噸,較2012年增加31萬噸,增幅1.85%。
2013年國內花生產量增加的原因,一是2012年國內花生收購價格創歷史新高,并持續在歷史高位運行,花生種植收益上升,農民種植積極性增加,國內傳統的花生種植區域花生種植面積均出現不同程度提高。
二是2013年主產區天氣良好,主產省單產普遍比2012年有所提高,其中第一主產區河南單產同比提高1.03%,畝產達到606斤/畝。2013年,花生產量排名前三的省份為河南460萬噸、山東349萬噸和河北126萬噸,相較2012年分別增幅1.32%、0.1%和-0.74%,而近幾年新興的花生種植大省遼寧產量為120萬噸,同比增幅2.97%。
中國花生仁出口繼續萎縮,花生油進口繼續放大海關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出口花生仁9.9萬噸,較2012年的10.3萬噸,下降4.01%,繼續呈出口萎縮態勢;2013年中國進口花生萬噸,同比上升%。2013年中國花生出口數量繼續下降而進口上升的原因,一是2013年人民幣持續升值,中國花生出口競爭力下降,導致外貿訂單減少。
二是2013年國際市場花生價格在其他油料作物價格的下拉下,出現大幅下跌,其中美國產花生進口成本較國內花生同期低1500元/噸以上,且各項指標符合中國進口要求,國內花生油企業積極性進口。
海關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花生油的進口量為6.1萬噸,較2012年的6.32萬噸略有下降。
國家糧油信息中心數據顯示:2012/2013年度,中國花生年度總供應量為1684萬噸,同比增長4.4%;中國花生需求總量為1673萬噸,同比增長3%,供給增速快于需求增速,2012/13年度國內花生供需平衡,略有盈余。其中用于榨油的花生數量為778萬噸,同比增長2.9%;用于食用消費的花生數量為750萬噸,同比增長2.7%,油用花生需求仍大于食用花生需求,但總量在接近。2012/2013年度,中國花生油總預計為251萬噸,同比增長2.98%;花生油年度需求總量預計為250萬噸,年度結余近1萬噸,供需基本平衡,這使得2013年國內花生油價格相對于國內其他品種植物油,如豆油、棕櫚油、菜籽油價格要堅挺,但隨著花生油與其他植物油品種之間價格差擴大,國內花生油需求也受抑,市場份額下降,最終影響花生油廠的開工率。2013年,國內花生價格一路下跌,從年初的11500元/噸左右,跌到年尾的7500元/噸左右,年內跌幅達35%,仍處于3年來的歷史低位水平。分階段來看,1~2月高位震蕩;3~5月單邊持續下跌,跌幅為30%;6~9月區間橫盤;10~12月再次小幅下跌。
2013年,國內花生油價格雖較國內其他植物油品種抗跌,但整體也呈下行態勢,且花生油在國內植物油市場消費的份額下降。
一是2013年國內豆油、棕櫚油、菜籽油價格大幅度下跌,國內食用油供給充足,處于“買方市場”,在植物油的替代消費作用下,拖累國內花生油價格向下;二是2013年國內花生仁價格出現大幅下跌,原料價格下跌,帶動花生油出廠成本下降;三是2013年國內花生粕價格在豆粕、菜粕的帶動下居高不下,花生粕和花生油之間存在“翹翹板”效應,粕價上漲也使得油的成本下降;四是受國家限制“三公消費”政策影響,高端餐飲企業和節日消費受影響較大,也累及了花生油的銷售;五是花生油作為國內的高端油,消費群體有一定的穩定性,加之一季度之前,國內花生仁價格處于五年來的高位水平,在上述兩個因素作用下,國內花生油和其他植物油品種,尤其是花生油的主要替代品種豆油之間的價差不斷擴大,創本世紀以來新高,高價差使花生油處于競價劣勢,市場份額下降。
2013年國內油脂市場延續2012年粕強油弱的現象。2013年國內豆粕價格居高不下保持在歷史高位水平,國內菜粕價格創下歷史新高。主要原因一是國內養殖業需求較為剛性,基本面明顯好于植物油,油企傾向于挺粕價來確保壓榨利潤;二是2013年臨儲菜籽(油)收儲政策有所變化,菜粕的銷售由過去的壓榨企業自行銷售改為中儲統一定價銷售,中儲成為國內菜粕的最大供應商,基本壟斷市場,其定的菜粕銷售價也成為市場底價;三是資金的炒作放大了植物油偏空和粕的剛需,成為2013年粕價堅挺,油價不斷見新低的重要推手。
2013年國內壓榨企業開始對油粕采取基差報價。2013年國內菜籽壓榨利潤一度達到1000~1200元/噸,大豆的壓榨利潤一度達到400~600元/噸,壓榨企業過上了近幾年少有的好日子。但壓榨企業居安思危,為盡早鎖定壓榨利潤,加快油粕銷售進度,在2013年開始采取基差報價,即遠月現貨合約價格為相應月份期盤價格加一定的基差,一改過去對遠期現貨合約拍腦袋定價的情況。
2013年國內油菜籽、花生小幅增產,油脂油料進口繼續增加,9月末各類企業油脂庫存同比增20%,而豆粕、食用油需求短期內增長空間有限。美國農業部預測, 2013/2014年度全球油籽和食用植物油產量為4.95億噸和1.67億噸,同比分別增4.8%、4.3%,庫存消費比均高于近10年水平,預計價格將跌10%左右。在國際市場傳導下,國內價格將弱勢運行。
2013年,國內植物油市場延續2011年2月以來的行情,繼續震蕩下跌。國內三大植物油品種,豆油年底較年初跌幅達26%,棕櫚油年底較年初跌幅達7%,菜油年底較年初跌幅達31%。
雖然2013年植物油直接進口數量同比減少,但是2013年國內植物油總供給數量仍是同比增加。一是2013年中國油料產量3531萬噸,增長2.8%;二是2013年中國油料進口數量同比大增。2013年中國進口大豆總量6338萬噸,同比增加500萬噸,折油增量95萬噸;進口油菜籽366萬噸,同比增加73萬噸,折油增量30萬噸。二者合計增量125萬噸,遠高于2013年植物油35萬噸的進口減量??傮w來看,2013年中國植物油總供給較2012年同比增加4%。
2013年,棕櫚油價格走勢明顯強于豆油和菜油。主要原因是2013年主產國印尼的棕櫚油產量大幅低于年初預期,國際市場棕櫚油價格堅挺,到2013年底,國際市場棕櫚油與豆油的價差縮小至兩年來的最低水平。
2013年度中國糧油批發市場20強:
北京盛華宏林糧油批發市場、沈陽糧食批發市場、北京錦繡大地玉泉路糧油批發市場、紅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紅星農副產品大市場、西安糧油批發交易市場、山東匡山農產品綜合交易市場、齊齊哈爾市城鄉糧油交易市場、無錫朝陽糧油批發交易市場、衢州市糧食批發交易市場、西寧仁杰糧油批發市場、南方糧食交易市場、臨沂魯南國際糧油市場、扶余縣三井子雜糧市場、興化市糧食交易市場、東莞市常平糧油飲料批發市場、東莞市南方糧油批發市場、貴陽豐谷糧油食品批發市場、杭州糧油批發交易市場、廣州市瑞寶糧油食雜批發市場、金華市糧食批發市場。
棉花
全年棉花產量631萬噸,比上年減產7.7%。油料產量3531萬噸,增產2.8%。糖料產量13759萬噸,增產2.0%。茶葉產量193萬噸,增產7.9%。
2013年,全年保持在19000元/噸以上的高位。而國際棉花市場基本面則長期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態,價格缺乏大幅上漲動力,全年國際棉價始終低于中國市場4000元/噸以上,新棉上市后價差則逐步擴大至5500元/噸以上。受內外棉價差影響,中國棉紗進口持續增加,2013年進口量達到210萬噸,同比增長37.4%,對中國棉紡產業造成較大沖擊,棉紡企業面臨的市場競爭及盈利壓力始終未能得到有效緩解。
據農業部農情調度,2013年中國棉花單產、總產均有所下降,但由于庫存較高及進口量較穩定,國內棉花市場仍供大于求。國際棉花咨詢委員會2013年11月預測,2013/2014年度全球棉花小幅減產,但受消費低迷影響,期末庫存達2076萬噸,為歷史最高。在全球供給寬松、內外價差較大的背景下,國內棉花價格可能在市場機制作用下出現明顯下滑。
為全面了解2013年棉花產量情況,中國儲備棉管理總公司承建的國家棉花市場監測系統于10月20日至11月1日在中國范圍內展開棉花產量調查,樣本涉及15個植棉?。ㄗ灾螀^)、90個植棉縣(市、團場)、4476個定植棉信息聯系戶。調查結果顯示,2013年度中國棉花單產水平同比普遍下降,平均單產94.3公斤/畝,較上年下降9.3%,降幅較8月份調查結果擴大5.8個百分;根據中國棉花實播面積7080.9萬畝測算,總產量667.8萬噸,同比減少12.3%,較8月份預測下降5.8個百分。具體情況如下:黃河流域棉花整體長勢良好,單產同比略有減少,但品質同比明顯提升。籽棉以白棉3級為主,平均衣分37%,長度在28毫米左右,該棉區平均單產71.0公斤/畝,較上年下降5.3%,降幅較8月份調查結果縮小0.3個百分;總產量154.0萬噸,同比減少16.1%,降幅較8月份預測縮小0.3個百分。其中,山東、河南兩省單產同比分別減少3.2%、3.3%,總產量同比分別減少10.1%、22.2%;河北省受降雨較多影響,單產同比降幅超10%,為11.2%,降幅較8月份預測擴大1.6個百分,總產量減少20.6%,降幅擴大1.6個百分。
長江流域棉花單產降幅較大。7~8月份持續高溫干旱天氣,纖維長度較2012年偏短1~2毫米,棉花衣分整體偏低,較常年下降2~3個百分。9月下旬陰雨連綿,僵瓣和霉瓣大量增加,棉花顏色整體偏灰帶陰黃。該棉區平均單產63.0公斤/畝,較上年下降17.6%,降幅較8月份調查結果擴大1.8個百分;總產量101.8萬噸,同比減少23.0%,降幅較8月份預測擴大1.8個百分。其中,湖北、湖南兩省單產分別減少21.1%、26.2%,總產量分別減少27.4%和28.1%。安徽、江西兩省單產同比減幅均超15%。
西北內陸棉花單產下降。該棉區平均單產126.3公斤/畝,較上年減少12.5%,降幅較8月份調查結果擴大8.9個百分;總產量407.9萬噸,下降8.3%,降幅較8月份預測擴大8.9個百分。其中新疆棉花生長期間積溫偏低、干旱,9、10月份北疆地區出現早霜、雨雪天氣,北疆地區單產同比減少20%左右,南疆地區單產同比減少10%左右。全疆單產同比減少12.7%,降幅較8月份預測擴大9.1個百分,總產量下降8.3%,降幅較8月份預測擴大9.1個百分。甘肅省天氣正常,單產同比基本持平。
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統計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2013年全年累計進口棉花414.94萬噸,比上一年共進口減少98.78萬噸,同比下降19.23%。截至12月份, 2013/14年度(2013年9月~2014年8月)中國進口棉花累計達112.41萬噸,和2012/13年度相比,同比減少24.67萬噸,降低17.95%。
從棉花進口來源國看,2012年美國、印度、澳大利亞、巴西和烏茲別克斯坦為五大來源國。2013全年,進口棉花數量前五位的省市依次為山東89.96萬噸、江蘇79.71萬噸、北京77.37萬噸、上海23.03萬噸以及新疆17.69萬噸。
據中國海關統計,10月份中國進口棉花14.1萬噸,同比減幅48.1%,環比減幅29.76%,2013年1~10月累計進口外棉336.6萬噸,同比減幅21.7%。7~10月中國棉花進口量呈階梯狀下滑,而2012年、2013年3月份均是棉花進口的高點。
據分析,中國棉花進口量大幅下滑主要是有以下四方面原因:一是中國的國儲棉競拍,有力的阻擋了外棉進口;二是2012年度美棉、印度棉因品質不好、一致性差等原因進口量明顯下滑。據統計, 2013年1~9月美棉、印度棉的累計進口量分別為103.76萬噸和83.82萬噸,較2011和2102年度同期有較大幅度的下滑;三是大量進口棉紗的涌入壓縮了外棉的消費空間。一些織布廠認為,從成本上來看,進口印度、巴基斯坦、美國、越南及其東盟國家棉紗可以有效規避棉花進口配額限制,而且近幾年東南亞、東盟等國低支棉紗的品質已接近甚至超過中國中小紡紗企業;四是一般貿易棉花進口配額的嚴格調控使外棉無法順利進入中國市場。2013年除89.4萬噸1%關稅內棉花進口配額外(一般貿易約占1/3),中國政府增發的配額以加工貿易為主,僅按國家拋儲成交量的1/3搭配一般貿易滑準關稅棉花進口配額,業內預計滑準關稅配額總量在100萬噸左右。
據海關統計,2013年中國累計進口棉花415萬噸,同比減少19.2%,但仍為歷史次高值;全年平均進口價格2035美元/噸,同比下跌11.4%;受內外棉價差較大影響,配額外全關稅進口量繼續大幅增加,全年達到66萬噸,同比增長1倍;進口貿易方式以一般貿易為主;印度重新超過美國,成為第一大進口來源國,但兩國差距不大。
12月份,受滑準稅配額即將到期、儲備棉投放等級較低、印度棉集中大量上市等因素影響,中國單月棉花進口大幅增長,創全年最高。據海關統計,2013年12月中國進口棉花60.86萬噸,較上月增加43.55萬噸,增幅251.6%,同比增長14.4%;平均進口價格2102美元/噸,較上月回落6%, 但同比仍上漲8%。2013年度前4個月累計進口112.42萬噸,同比減少18%,見表4-7。
表4-7 中國棉花進口量統計表

蔬菜
當前中國蔬菜供應總體充足,品種豐富,但季節性、區域性的均衡供應問題依然突出,特別是北方城市冬春淡季供應問題更為突出。農業部調查結果顯示,甘肅蘭州、山西太原冬春淡季地產鮮菜比例只占20%左右,哈爾濱還不到5%。解決這一問題,必須立足中國蔬菜生產實際和供給布局,在繼續抓好南菜北運基地生產的同時,大力開發北方城市冬季設施蔬菜,提高應急供給能力和自給水平。
中國節能日光溫室達到1400多萬畝,覆蓋南起長江流域北至黑龍江、新疆等廣大地區,可在室外-20℃嚴寒條件下不加溫生產黃瓜、番茄等喜溫蔬菜,加之日光溫室蔬菜生產屬于高效農業,農民發展的積極性高。然而,缺乏科學規劃引導、設施建造不規范、標準化生產水平較低等問題制約著北方城市冬季設施蔬菜生產的發展。
2013年,農業部、財政部安排中央財政資金1億元,在東北、華北、西北8個省開展北方城市冬季蔬菜開發試點,每個試點城市建設2500畝以上的標準化設施蔬菜生產基地。
據農業部蔬菜生產信息網監測,2013年10月底,中國580個蔬菜重點縣在田蔬菜面積127萬畝,同比增5.6%;產量112萬噸,增1.7%。后期如沒有嚴重的雨雪冰凍災害天氣,“兩節”期間供給有保障。受整體氣溫偏高影響,預計后期菜價在保持季節性波動規律的同時,漲幅將有所減小。
據農業部蔬菜生產信息網監測,2013年12月底,中國580個蔬菜重點縣信息監測點在田蔬菜面積104萬畝,同比增加400多萬畝,生產總量有所增加。其中,西葫蘆、豇豆、菠菜、大蒜、花椰菜、黃瓜、芹菜、普通白菜等8類蔬菜在田面積同比增3%以上。
2013年12月份,580個蔬菜重點縣信息監測點蔬菜產量87萬噸,同比略減。其中,北部高緯度夏秋蔬菜優勢區、黃土高原夏秋蔬菜優勢區、黃淮海與環渤海設施蔬菜優勢區和長江流域冬春蔬菜優勢區產量分別增51.3%、28.4%、4.2%、3.2%;華南與西南熱區冬春蔬菜優勢區和云貴高原夏秋蔬菜優勢區產量分別減25.3%、7.7%。專家分析認為,這主要是前期北方氣溫較常年顯著偏高,光照充足,利于蔬菜生長,而華南地區遇暴雨低溫、西南地區受低溫霜雪等災害性天氣影響,生產尚未完全恢復所致。
受供應量略減影響,2013年12月份580個蔬菜重點縣信息監測點蔬菜平均地頭批發價3.42元/公斤,環比漲4.0%,同比漲1.2%。
2013年5月,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表示,中國每年新增近1000萬人口,這是硬需求;新增城鎮人口1000萬,人均蔬菜消費量大約增長15%。按城鎮化率每年提高0.9%計算,到2020年中國至少需要增加9740萬噸蔬菜供應。而中國的蔬菜腐損率20%~30%,與發達國家5%的水平差距較大。
2013年度中國蔬菜批發市場50強:
北京市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河南萬邦國際農產品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壽光農產品物流園、陜西西部欣橋農產品物流中心、廣東省廣州江南果菜批發市場、長沙馬王堆農產品股份有限公司、山東匡山農產品綜合交易市場、武漢白沙洲農副產品大市場、南京農副產品物流中心、上海市江橋批發市場、兩湖綠谷農產品交易物流中心、南京天印山農副產品物流配送中心、沂南縣魯中蔬菜有限公司蔬菜批發市場、四川省綿陽市高水農副產品批發有限公司、重慶觀音橋盤溪蔬菜批發市場、成都濛陽農副產品綜合批發交易市場、蘭州大青山蔬菜瓜果批發市場、嘉興蔬菜食品有限公司、烏蘭浩特泰華農產品批發市場、魏縣天仙果菜批發交易市場、河北省饒陽縣瓜菜果品交易市場、廈門市同安區閩南果蔬批發市場、江蘇淮海蔬菜批發交易市場、青島南村蔬菜有限公司、四川南充川北農產品交易有限公司、佛山中南農產品交易中心、保定市工農路蔬菜果品批發市場、廣東省汕頭市農副產品批發中心市場、吉林長春蔬菜中心批發市場、深圳市南山農產品批發配送有限責任公司、甘肅酒泉春光農產品市場、淮安市清江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河南省新野新蔬菜有限責任公司、蘇州市南環橋市場、河北高邑蔬菜批發市場、福州民天實業有限公司海峽蔬菜批發市場、寧波市蔬菜副食品批發交易市場、青島萊西市東莊頭蔬菜批發市場、無錫朝陽蔬菜副食品交易市場、甘肅武威宏地實業有限公司、唐山市路南荷花坑鑫金鐘蔬菜批發市場、邢臺市順興蔬菜批發市場、亳州市農產品有限責任公司、臺州市蔬菜批發中心、通化市農產品批發市場、張北壩上蔬菜產業有限公司、宜興市瑞德蔬菜果品批發市場、沈陽十二線農副產品有限公司、河北張家口市蔬菜水產公司、遼寧萬隆農產品大市場。
食糖
中國糖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1月底,2012/2013榨季,中國已經累計生產食糖670.96萬噸,高于上制糖期同期的521.97萬噸;累計銷售食糖364.03萬噸,高于上年同期的211.2萬噸;累計銷糖率54.26%,上年同期為40.46%。
中糖協稱,其中全制糖期累計甘蔗糖產量為576.28萬噸,上年同期為433.01萬噸;甜菜糖產量94.68萬噸,上年同期為88.96萬噸。累計甘蔗糖銷售量是31.36萬噸,高于上年同期的11萬噸;甘蔗糖銷糖率55.28%,上年同期為40.34%。甜菜糖銷售量為318.55萬噸,也高于上年同期的174.66萬噸;甜菜糖銷糖率48.04%,上年同期為41.07%。
中糖協預計,2013年新榨季食糖產量1350萬噸,同比基本持平,加上580多萬噸庫存,國內產大于需。國際糖業組織預測,新榨季全球食糖處于豐產期,過剩量約470萬噸,預計糖價將弱勢運行。國內外糖價倒掛將使進口量保持高位,國內糖價繼續承壓下行。按照目前的情況,2013年全行業虧損預計將突破100億元人民幣。
截至2013年1月底,重點制糖企業(集團)已累計加工糖料4827.04萬噸,累計產糖548.34萬噸,高于上年同期的434.77萬噸;累計銷售食糖318.25萬噸,也高于上年同期的178.41萬噸;累計銷糖率58.04%,上年同期為41%。
期內重點企業集團的成品白糖累計平均銷售價格為5723.77元/噸,明顯低于上年同期的6726.42元/噸。其中甜菜糖累計平均銷售價格5898.37元/噸,上年同期為7122.5元/噸;甘蔗糖累計平均銷售價格5709.1元/噸,上年同期為6639.74元/噸。
隨著全球糖業步入增產周期,由于供大于求,全球食糖市場價格持續下跌。自2012年以來,大部分制糖企業食糖銷售價格始終在成本線下運行。2012/2013年榨季,中國制糖業出現近十幾年不遇的虧損局面,整個榨季中國制糖企業虧損31億元人民幣。
中國糖業最大產區的廣西壯族自治區,2012/2013年榨季虧損金額高達15.25億元人民幣。由于市場低迷,預計本榨季廣西農民種蔗總收入將同比減少3.9%以上。
現在中國糖業加工成本最少每噸需要5300元人民幣,但國內糖價已經跌至每噸4700元人民幣,由此給制糖企業造成很大壓力。預計今年食糖消費量將增加至1420萬噸,期末庫存預期將超過1000萬噸,創歷史高位。
由于國內外食糖價格差持續擴大, 2012/2013年制糖期中國食糖進口維持在較高水平,整個制糖期進口食糖366.13萬噸。
中國糖業協會官網信息顯示,2012/2013年制糖期紐約原糖價格從期初的22美分/磅持續下行,最低跌破16美分/磅,進口食糖與國內食糖差價持續擴大,食糖進口量維持在較高水平,本制糖期食糖進口達366.13萬噸,配額外進口食糖明顯增加。
據海關部門統計,2013年9月中國食糖進口量創下月度歷史新高,當月進口量沖高至59.2萬噸。巴西、東盟和韓國為主要進口市場,2013年9月,中國自巴西進口食糖54.1萬噸,自東盟進口2.8萬噸,自韓國進口2.1萬噸。從國內來看,山東省進口量列各省市區首位,廣東省的進口增長強勁。2013年9月,山東省進口食糖32.7萬噸,占中國總進口量的55.2%;廣東進口10.5萬噸,廣西進口6.3萬噸。
農業部信息中心信息顯示,由于國內外糖價的差異,國內糖價競爭力下降, 2012/2013制糖期泰國糖進口到岸價配額內每月都比國內食糖價格低,價差最小時也比國內價格低700元。進口糖出現的較大利潤,使得商家大量進口。由于進口量較大等原因,目前國內食糖價格繼續下跌的趨勢沒有改變。
酒類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規模以上酒類生產企業總數2535家,比2012年增加171家,增長7.2%,其中白酒生產企業1423家,占總數的56.1%,比2012年增加了133家。
2013年酒類全行業完成銷售收入8453.21億元,同比增長9.42%;實現利潤1062.11億元,同比增長0.17%;上交稅金總額達858.39億元,同比增長0.47%。酒類及相關產品進出口總額44.66億美元,同比下降4.16%。
酒類經營企業方面,2013年在中國商務部門備案登記的酒類經營者數量超過230萬家,同比增長8.2%。其中,批發經營(含批零兼營)占13.9%,零售經營占66.1%,餐飲經營占18.6%,娛樂企業占1%。
2013年,全國規模以上飲料酒生產企業主營業務收入7622.9億元,同比增長9.6%,增幅較前一年回落10個百分點。其中,白酒、啤酒、黃酒分別增長11.2%、9.3%和12.2%,葡萄酒下降8.5%。
數據顯示,2013年釀酒行業完成總產量6406萬千升,同比增長4.5%;其中,飲料產量5676萬千升,同比增長4.4%;發酵酒精產量730萬千升,同比增長5.34%。全行業完成銷售收入6766.5億元,同比增長8.89%;實現利潤834.65億元,同比下降0.43%;上交稅金總額達690.48億元,同比下降2.04%。酒類及相關產品進出口總額36.98億美元,同比下降3.28%葡萄酒僅占釀酒工業總量的2%。
據商務部市場運行和消費促進司的數據顯示,2013年,酒類市場在經歷了多年的快速發展后,市場供過于求、結構失衡等長期矛盾和問題進一步顯現,高端消費、集團消費急劇萎縮,市場增速明顯回落,酒類市場和酒類行業進入深度調整。與此同時,大眾化、個性化酒類消費需求快速增長,市場經營環境明顯改善,酒類流通現代化水平穩步提升,酒類流通行業在調整中實現了平穩健康發展。
2013年,中國規模以上酒類生產企業飲料酒(飲料酒包括:白酒、啤酒、黃酒、葡萄酒和其他酒)總產量6600.3萬千升,同比增長4.5%,增速回落1.5個百分點。其中,白酒產量1226.2萬千升,同比增長7.1%,增速回落11.5個百分點;啤酒產量5061.5萬千升,同比增長4.6%,增速加快1.5個百分點;葡萄酒產量117.8萬千升,同比下降14.6%。此外,發酵酒精產量911.5萬千升,同比增長7.4%。
商務部監測的典型酒類流通企業飲料酒銷售量同比增長3.5%。其中,批發企業飲料酒銷售量同比增長3.6%;零售企業同比下降0.7%;重點監測的11種高端白酒零售量下降7.2%。
2013年,酒類商品進出口總體呈現量增額減態勢,進出口總量90.61萬千升,同比增長8.8%;進出口總額338957.5萬美元,同比下降5.5%。其中,酒類商品出口總量為28.60萬千升,同比增長8.7%,增幅較上年提高12.1個百分點,出口總額為54868萬美元,同比下降15.5%;酒類商品進口總量為62.01萬千升,同比增長8.9%,增速回落5.3個百分點,進口總額為284089.5萬美元,同比下降3.3%。貿易逆差229221.5萬美元,同比增長0.2%,但增幅較上年減少16.7個百分點。
從全年變化趨勢看,2013年白酒零售價格同比降幅呈逐月擴大態勢,高端白酒尤為明顯;啤酒、葡萄酒價格與上年相比,呈現前低后高態勢,但波動幅度不大。
2013年全國規模以上飲料酒生產企業利潤總額1020.5億元,同比增長0.1%,增幅較上年回落37個百分點;納稅總額為821億元,增長0.6%,增幅回落21.1個百分點。
2013年典型酒類流通企業實現利潤305.5億元,同比增長3.9%,增速回落20.5個百分點;繳納稅收285.1億元,同比增長1.3%,增速回落34.5個百分點。
2013年1~12月,中國規模以上白酒企業累計完成銷售收入5018.01億元,同比增長11.22%,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5.6個百分點;實現利潤804.87億元,同比下降1.92%,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50.44個百分點。近十年的高速增長終結。
中國白酒(折65度,商品量)行業產量區域集中度非常高,據中國產業信息網2013年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白酒(折65度,商品量)產量主要集中在西南、華東、華中地區,產量分別占同期中國總產量的32.1%、23.4%、16.7%。
《2013中國紅酒報告》顯示,2013年中國紅酒消費市場有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的年消費規模。紅酒消費每年市場容量約18億升,其中約25%來自進口紅酒。中國紅酒市場的火爆吸引越來越多的國際知名紅酒廠商進入中國。
根據中國海關數據,2013年中國進口葡萄酒在總量和總額上都呈現出小幅下降的趨勢。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為散裝葡萄酒,而瓶裝葡萄酒在進口總量和進口總額上都有所增長。
據中國海關統計,2013年,中國進口葡萄酒總量為376841194升,相比2012年下降4.46%。中國進口葡萄酒總額為1555638547美元,同比2012年下降1.64%。
全球葡萄酒種植面積減少,中國出現葡萄酒短缺現象。2013年11月,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組織(OIV)最新數據顯示,從2006年至今,世界釀酒葡萄種植面積減少了3000平方公里。得克薩斯大學最新研究稱:到2050年,在全球主要葡萄酒產區內,適合葡萄種植的面積將減少25%~73%。法國葡萄酒庫存降至12年新低?;ㄆ煦y行投資研究所的分析師基諾·羅西(Gino Rossi)和克雷格·伍爾福德(Craig Woo1ford)表示,美國也將出現葡萄供應短缺危機,見表4-8。
表4-8 中國主要葡萄酒產區釀酒葡萄種植面積

2013年12月,南非開普敦宣布推出新建立的CVC葡萄酒商分級體系,期望通過這樣一個認證體系,為客戶提供管理和質量保證。這一系統將在葡萄酒原產地計劃框架內實施。CVC的三個等級分別是:特定葡園葡萄酒、酒莊葡萄酒和原產地葡萄酒。正式的認證過程于2014年1月2日開始。
13年來產量首次出現負增長。據國家統計局統計,中國葡萄酒2013年1~12月累計產量117.8萬千升,同比下降14.6%,增速比2012年同期下降31.5%??偖a量下跌,成為13年來首次下跌。
其中一季度葡萄酒產量28.7萬千升,二季度產量26.7萬千升,三季度產量29.7萬千升,四季度產量32.7萬千升。
分省市看,總產量高于10萬千升的有山東?。?~12月葡萄酒產量44.5萬千升)、吉林?。?~12月葡萄酒產量26.7萬千升)、河南?。?~12月葡萄酒產量13.8萬千升)。三省合計85萬千升,占中國比重72%。
2013年中國規模以上葡萄酒企業累計銷售收入318億元,同比下滑2%,見圖4-2。

圖4-2 2001~2013年中國葡萄酒產量走勢圖
與中國葡萄酒企業業績普遍下滑截然相反的是,產業資本對海內外優質葡萄酒產業一直都保持著極高的投資熱情,投資主體和投資方式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投資主體主要分為三類,第一,中國葡萄酒企業在海內外尋求優質資產,拓展自身產品品種;第二,中國白酒等品類相關企業,通過收購或經銷等方式戰略性進入葡萄酒產業,實現品類多元化戰略;第三,與自身主業無關的大型企業集團,看好中國葡萄酒產業未來發展趨勢,戰略性或投資性進入葡萄酒產業,見表4-9。
表4-9 中國資本投資葡萄酒產業一覽表

茶葉
市場統計,至2013年12月31日止,中國茶市交易總量為13633.385噸,交易總額達35.23億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加17.93%和51.43%。
2013年中國茶市的交易總量增長了17.93%,交易均價增長了28.41%,交易總額增長了51.43%,實現了交易量、交易價、交易額三增長的喜人形勢。分析原因是由于春茶生產期比前年拉長了28天,尤其是中檔龍井的增量較大。
從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對2013年茶葉種植及生產情況的統計匯總來看,2013年,中國干毛茶總產量達到193萬噸,同比增加7.8%;總產值達到1106.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加12.6%,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2013年中國茶葉生產繼續增產增收,但同時也反映出產行業盲目擴大茶園面積、茶葉平均單產水平下降等一系列問題。
中國茶葉生產,在取得連續18年增產增收的好成績基礎上,2013年在先后遭遇西南地區嚴重春旱、長江中下游地區嚴重伏旱的條件下,又繼續增產增收,茶園面積和茶葉總產量繼續超歷史,茶葉總產值首次突破1000億元大關。
據中國市場統計分析,2013年中國茶葉總產量持續走高,預計全年產量達190萬噸,較去年增產7%以上。
從春茶市場看,2013年,春茶價格方面,受政策面調整影響,除普洱茶等因市場熱捧價格上漲外,其它省份鮮葉原料和干毛茶均出現下跌,跌幅大體在10%~30%之間。市場銷售方面,中國總體呈現降溫趨勢。產區上看,高檔茶銷量減少,價格下降20%左右,高檔綠茶價格跌幅達20%~30%。北京、上海、廣州、濟南等地春茶市場人氣不足,高端禮品茶銷售明顯下降,禮品茶訂單較上年減少50%以上,中低檔茶受消費驅動,銷售比較平穩。
以下為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檢測的3個茶葉市場的交易情況:
據中國茶業流通協會數據顯示,2013年,安溪鐵觀音市場交易基本情況如下:2013年交易量2.2萬噸,比去年1.9萬噸增加0.3萬噸,增長15.79%;交易額達24.5億元,比去年20.5億元增加4億元,增長19.5%。從2013年1~12月每月份的交易情況看,年初市場交易較淡,自三月份部分早芽品種烏龍茶開始上市后,市場茶葉交易開始逐步放大,至4、5月份,達到上半年的高峰期;進入下半年,在秋茶上市之前,夏、暑茶成為主要交易的茶產品,市場基本維持相對繁榮的交易狀態,單月交易量比較接近。自9月下旬秋茶登場,市場交易量迅速放大,至10月份,秋茶大量上市,10月份成為當年度交易量最高的月份,此后逐步回落。從交易額看,基本與交易量保持同步增長,單價則受市場主要交易茶品質量狀況影響較大,以中、低檔茶葉交易為主的月份,單價也較低,而每年的10月份則一樣成為交易量、交易額和單價最高的月份。
對比2012年、2013年總體交易情況,可以看出2013年市場交易運行態勢比較平穩,淡旺走勢基本一致。同時,2013年交易量、額總體增幅明顯,單月比較則出現春減秋增的現象。
春減秋增原因分析:2013年4月份交易量、交易額較2012年4月份有小幅度下降,主要原因是受多雨氣候條件影響,春茶減產、制優率降低;2013年10月份交易量、交易額比2012年10月份有較大幅度增長,主要原因是秋茶制作期間氣候條件好,香高韻顯,制優率高,價格穩定,茶葉性價比高,引發采購熱潮;加上10月份大型綜合性茶事和宣傳推廣活動集中,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費。
據中國茶市數據顯示,2013年,大佛龍井茶的交易基本情況如下:據市場統計,由于2013年春茶的氣候適宜,產茶期比去年多20多天,茶農生產總量增幅,茶市的交易量也是持續穩定地增長,經營戶的年末庫存量也大于往年,尤其是前期中檔的龍井43庫存占比較大。為此,經營戶緊緊抓住了歲末的銷售小旺季,清倉出售,回籠資金。據統計,中國茶市12月的交易量統計為772.8噸,比去年同期679.8273噸增加了92.9725噸,增長了13.68%。交易量的增加使交易額增加了1623.3萬元。
根據據海關統計,2013年,中國茶葉出口32.58萬噸,金額12.47億美元,平均單價3920美元/噸,同比分別上升3.92%、19.64%和15.13%,雙雙再創歷史新高,對中國茶產業和茶葉出口行業具有重要意義。
2013年中國茶葉出口至125個國家和地區,其中70%為欠發達國家和地區。茶葉出口超過萬噸的國家共有10個:摩洛哥、烏茲別克斯坦、美國、毛里塔尼亞、日本、俄羅斯、阿爾及利亞、多哥、塞內加爾和德國。摩洛哥長期穩居首位,占中國茶葉出口總量近20%。歐盟是世界主要茶葉消費地區,但中國茶葉迄今未能占據主要市場份額,嚴苛的農殘標準和茶葉消費習慣差異是主要原因。日本是中國茶葉傳統市場,但已從第二位退居第五位,出口量連年下降,需求低迷、農殘壁壘和中日政治關系不穩定是重要制約因素。
由于受生產成本、原材料價格等因素影響,中西部地區茶產業加速發展,區域結構更趨平衡也是茶葉出口的重要特點。2013年,浙江、福建、江蘇等東部沿海省份茶葉出口占比61%,比2004年下降十個百分點。湖北、四川等中西部省份茶葉出口大幅提升,分別為5198噸和1514噸,同比上升93%和33%,茶葉生產和出口成為上述地區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在出口方面,2013年中國茶葉出口呈現 “量價齊升”的態勢。據海關統計, 2013年1~8月,中國出口茶葉數量為208849噸,同比增長0.8%,創匯金額為7.8億美元,同比增長15.8%,平均單價為3734.6美元/噸,同比增長14.9%。
2013年度中國茶葉批發市場10強:
浙江浙南茶葉市場、安溪茶葉批發市場、新昌縣江南名茶市場、安徽江南第一茶市、德州金華茶城、宜昌三峽國際旅游茶城、橫縣橫州鎮城北市場有限公司茶葉市場、濟南廣友茶城、云南康樂茶文化城、北京市京華沅茶葉市場。
中藥材
2013年,中國中藥材市場共銷售人參約1.6萬噸,市場存量約1456.1噸,市場平均價格671.1元/公斤,同比上漲46.7%,繼續保持上漲態勢;中國中藥材市場共銷售三七約1.2萬噸,市場存量約1787.5噸,其中剪口三七市場平均價格為624.5元/公斤,同比下降25.7%。
花類藥材:金銀花是唯一納入統計的花類中藥材,價格呈現穩定態勢。據統計,2013年金銀花中國種植面積約36萬畝,產量約2.6萬噸。通過中國中藥材市場銷售約3105.1噸,市場存量約952.7噸,平均價格115.0元/公斤,同比上漲19.6%。除金銀花外,市場還大量流通著山銀花。國家藥典規定:金銀花是忍冬科,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初開的花,山銀花為忍冬科植物灰氈毛忍冬、紅腺忍冬、華南忍冬或黃褐毛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初開的花。金銀花與山銀花外形酷似,但化學成分有顯著不同。山銀花的花期更長,產量更高,價格明顯低于金銀花。
果實類藥材:納入統計的共有4種果實類藥材,分別為枸杞、水飛薊、連翹和山茱萸。其中枸杞主要種植于寧夏和新疆,產量相對穩定,價格變化不大。2013年寧夏枸杞中藥材市場的銷售量約9030.5噸,價格為45.1元/公斤,較上年下跌5.3%。水飛薊通過藥材市場的銷售量為3230.8噸,平均價格為12.5元/公斤,較上年下跌51.2%。水飛薊近年來國內外需求增長都比較快,尤其是國外市場對水飛薊提取物的需求增長較快,未來預計水飛薊價格會呈現較大幅度的上漲。連翹和山茱萸都屬于半野生藥材,2013年中藥材市場的銷量分別為2898.7噸和4237.2噸。連翹2013年平均價格為46.55元/公斤,同比上漲28.9%,山茱萸價格約35元/公斤,同比上漲約14.9%。這兩種藥材供需相對穩定。
菌類藥材:納入統計的菌類藥材只有茯苓。茯苓是藥食兩用類藥材,中國產量約為5.1萬噸。中國中藥材市場共銷售茯苓約5426.4噸,其中白丁4374噸,價格為20.3元/公斤,同比下跌4.9%;統片1052.4噸,價格為18.7元/公斤,同比下降5.9%。茯苓最近幾年供求平穩,價格基本穩定。今年安徽等地由于干旱產量略有下降,但是云南等地有增產跡象,總體來看,產銷基本平穩。
納入統計的29種藥材中,2013年中藥材市場中中藥材價格同比上漲的有9種,漲幅較大的品種有:人參、當歸、附子等根莖類藥材。這些品種產地集中,易受自然災害的影響。如人參價格漲幅較大是因為其被列為新資源食品,市場需求有較大增加,而人參種植周期為6年,短期內難以實現增種擴產,且ZF在種參林地審批上趨于嚴格,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參的產量。
價格同比跌幅的有11種,跌幅較大的分別為:三七、太子參、丹參、黃芩、水飛薊。
黃芩也屬于同樣的情況,黃芩屬于多年生草本,主產于河北承德和內蒙古赤峰,由于適應性強,北方地區都可以種植。受2012年價格上漲的影響, 2013年主產地都增加了種植面積,其中山西新增種植面積3萬畝,承德新增種植面積超過2000畝。擴種自然帶來產量的大幅提升,隨之而來的是價格的大幅下降。2013年產地價格已由2012年的33元/公斤下降到15.7元/公斤。預計2014年黃芩的種植面積會相應減少,價格有可能回歸合理。
山藥、枸杞、厚樸、茯苓、地黃等藥材價格漲跌幅都在5%左右,維持相對平穩狀態。這些藥材基本上以種植為主,比如山藥和枸杞,食品應用量要超過藥用量,價格波動幅度相對較小。厚樸屬于林地經濟作物,可以參照市場行情進行收獲采伐,價格市場波動相對較小。
2013年中國中藥進出口額為42.2億美元,同比增長25.1%;其中出口31.4億美元,同比增長25.5%;進口10.8億美元,同比增長23.7%。不管是出口還是進口,中藥都是醫藥外貿中增速唯一超過20%的產品,成為中國醫藥外貿的亮點之一。
2013年,對亞洲國家和地區的出口額為19.8億美元,同比增長29.2%,占比達到63.4%。前十市場中,亞洲占據7席。尤其對中國香港的出口,占總出口額的22.4%。
2013年中藥材飲片出口額為12.1億美元,同比增加41.2%;平均出口價格為5.96美元/公斤,同比上漲40.4%,中藥材飲片的出口漲幅主要得益于價格的上漲,納入統計的47個有單獨海關編碼的藥材中36種同比上漲,13種同比下降。價格漲幅超過1倍的品種有槐米、地黃、黨參、杜仲等,降幅較大的藥材有胖大海、貝母、半夏、姜黃、番紅花等。出口額最大的品種是人參、枸杞、地黃和三七,主要以藥食同源的商品為主。出口數量增幅較大的品種有三七、枸杞和地黃,增幅均超過50%。
飼料
2013年中國商品飼料總產量19340萬噸,同比下降0.6%。其中,配合飼料產量為16308萬噸,同比下降0.3%;濃縮飼料產量為2398萬噸,同比下降2.8%;添加劑預混合飼料產量為634萬噸,同比增長2.3%。
配合飼料、濃縮飼料、添加劑預混合飼料產量占總產量比重分別為84.3%、12.4%、3.3%,與上年比,配合飼料占總產量比重提高0.2個百分點,濃縮飼料下降0.3個百分點,添加劑預混合飼料提高0.1個百分點。配合飼料、濃縮飼料、添加劑預混合飼料三者比例為25.7∶3.9∶1,上年度為26.4∶4.0∶1。
2013年中國飼料工業總產值和總營業收入分別為7381億元、715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4%、4.2%;2012年同比增長幅度分別為11.4%和11.9%;2011年增長幅度均為17.3%。其中,商品飼料工業總產值6784億元,同比增長5.0%;飼料添加劑總產值534億元,同比下降3.3%;飼料機械設備總產值62億元,同比增長9.0%。
商品飼料工業總營業收入6587億元,同比增長4.9%;飼料添加劑總營業收入507億元,同比下降5.4%;飼料機械設備總營業收入64億元,同比增長14.6%。
2013年中國各經濟類型飼料企業總數為14079家,同比減少1228家,下降幅度為8.0%。2013年按產品類型統計的企業總數量為16454。其中,飼料加工企業(包含精料補充料生產企業數量)數量10113家,同比減少745家,下降6.9%;預混合飼料2971家,同比減少96家,下降3.1%;飼料添加劑1377家,同比減少63家,下降4.4%;單一飼料1941家,同比減少73家,下降3.6%;飼料機械52家,同比減少11家,下降幅度為17.5%。
從產品結構看,配合飼料、添加劑預混合飼料所占比重略有提高,濃縮飼料所占比重下降。從近三年的統計數據看,配合飼料延續了比重持續提高的勢頭。從品種看,2013年的增長主要以豬飼料為主,見表4-10。
表4-10 全球飼料產量排名前十的國家

該報告統計,全球大約有28196家飼料廠,平均單廠飼料產量約3.5萬噸,中東地區單廠飼料產量最大。反芻料大幅下降, 2013年全球產量約19600萬噸,同比下降20%。主要由于肉牛和奶牛存欄下降,并且養殖者在飼料價格高的時候,選擇用牧草飼喂。禽料產量44400萬噸,幾乎占到全部飼料產量的一半,其中肉雞料所占比例最大,產量達到27200萬噸,占禽料產量的61%。
三、畜產品市場
畜牧產品
據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牧業產值28435.49億元,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6995.27的29.32%,比2012年下降了3.55%。
2013年全年肉類總產量8536萬噸,比上年增長1.8%。其中,豬肉產量5493萬噸,增長2.8%;牛肉產量673萬噸,增長1.7%;羊肉產量408萬噸,增長1.8%;禽肉產量1798萬噸,下降1.3%。年末生豬存欄47411萬頭,下降0.4%;生豬出欄71557萬頭,增長2.5%。禽蛋產量2876萬噸,增長0.5%。牛奶產量3531萬噸,下降5.7%。
2013年中國牛奶產量3531萬噸,較2012年下降212萬噸,同比下滑5.7%。從國家統計局歷年公布的數據來看,5.7%的降幅是30年來中國牛奶產量歷史上的最大幅度下滑。上一次中國牛奶產量的下滑還要追溯至2009年,受到2008年國內乳業三聚氰胺事件的影響,2009年國內牛奶產量3518萬噸,較2008年減少37萬噸。
2013年牛奶產量的大幅下跌是綜合因素造成的:奶牛養殖效益大幅下降,加上牛肉價格持續走高,散戶加快了退出步伐,而規模牧場的產量不能及時填補這一缺口; 2013年夏季持續高溫等不利氣候對牛奶產量造成較大影響;新西蘭奶源出現質量問題,以及由于干旱造成的價格飆升,盡管進口數量繼續大幅增長,但不足以彌補國內短缺;疫病。而牛奶產量的大幅下滑,使得2013年5月份以來,中國的原奶收購價上漲速度加快,見表4-11至表4-13。
表4-11 2013年中國畜產品產量

表4-12 2013年中國畜牧業存欄情況表

表4-13 2013年中國畜牧業出欄情況表

2013年1~5月,生豬價格大致為高位回落的走勢,由春節期間的17.3元/公斤下降至5月底的12.57元/公斤,下降幅度為27%。而5月,也成為2013年得生豬市場年度低點。10月22日,中國生豬價格在13.79元/公斤。2013年6~10月期間,生豬價格開始逆轉上行,并且本次上行的時間點是在夏季,傳統的生豬需求淡季期間。今年生豬價格之所以在淡季逆襲,最主要的原因便是,一部分家禽消費需求轉移到生豬上面來,造成生豬需求短時間內增加,改變短期供求關系,刺激價格上漲。仔豬價格走勢整體與生豬價格類似,但是就上漲的速度來說,仔豬價格表現更為強勢。10月22日,廣東省茂名仔豬報價為28.4元/公斤。
2013年牛羊肉平均集市價格每千克分別為58.81元和61.88元,較上年分別上漲了30.3%和20.1%,比2002年分別上漲了3.1倍和2.9倍。從月份來看,1~12月份牛羊肉價格呈現上漲—短暫下跌—持續上漲的態勢。1~2月份價格延續2012年漲勢,2月份牛羊肉價格創歷史新高,每千克分別為57.89元和61.46元,環比分別上漲4.8%和3.4%,同比分別上漲37.7%和23.9%;3、4月份受肉類需求減少影響,價格有所回落, 4月份牛羊肉價格每千克分別為56.99元和60.18元,較2月份分別下降1.6%和2.1%,5月份牛羊肉價格均開始回升,12月份牛肉價格每千克達到62.63元,羊肉價格每千克為65.60元,環比分別上漲3.0%和1.7%,同比分別上漲19.8%和15.0%。
2013年1~10月,從價格變化趨勢看,雞蛋價格受消費影響較大,春節后總體呈下降態勢,累計降幅15.7%,8月份開始連續2個月回升,累計漲幅15.2%,之后受中秋節后消費下降影響,10月有所下降;活雞價格和白條雞價格受消費低迷、人感染H7N9流感疫情等沖擊較大,價格大幅下降,6月份觸底反彈,連續5個月上漲,累計漲幅分別為17.8%和13.9%。
據海關統計,2013年中國累計進出口豬肉65.7萬噸,較2012年增加11.6%;價值達14.3億美元,較2012年增長12.1%。其中,進口豬肉58.4萬噸,較2012年增加11.7%,價值達11億美元,較2012年增長12.6%,進口平均價格為每噸1893.9美元,較2012年上漲0.8%;出口豬肉7.3萬噸,較2012年增加10.8%;價值達3.3億美元,較2012年增長10.3%,出口平均價格為每噸4433.4美元,較2012年下跌0.5%。
自2013年3月份起,中國豬肉進口量連續10個月呈現同比增加態勢,其中6月份起同比增幅均保持2位數,至12月份當月,中國進口豬肉5.3萬噸,同比增加19.6%,環比增加4.2%;進口平均價格為每噸1922.2美元,同比上漲4.7%,環比微跌0.3%。同期,中國出口豬肉0.7萬噸,同比增加11.9%,環比增加7.3%;出口平均價格為每噸4756.9美元,同比上漲3.7%,環比上漲0.6%。
2013年,中國自歐盟進口豬肉36.9萬噸,增加37.2%,高于同期中國豬肉進口總體增速25.5個百分點,占同期中國豬肉進口總量的63.2%,其中自德國進口11.5萬噸,增加21.1%;自美國進口11.9萬噸,大幅減少36.1%,占中國豬肉進口總量的比重由2012年的35.7%大幅下滑至20.4%;自加拿大進口7.4萬噸,增加39.6%。同期,對香港和澳門分別出口6萬噸和0.4萬噸,分別增加18%和12.3%,二者合計占同期我豬肉出口總量的87.8%。此外,對吉爾吉斯斯坦出口0.4萬噸,大幅減少46.2%。
2013年,中國民營企業進口豬肉49.9萬噸,增加21.6%,占中國豬肉進口總量的比重由2012年的78.5%進一步提升至85.5%;外商投資企業進口5.4萬噸,減少35.9%;國有企業進口3.1萬噸,增加9.6%。同期,民營企業出口豬肉6.4萬噸,增加12.9%,占同期中國豬肉出口總量的87.5%,比重較2012年提高1.7個百分點;外商投資企業出口0.9萬噸,增加22.1%;國有企業出口0.1萬噸,減少74.2%。
據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牛肉累計進口量為29.42萬噸,同比增3.8倍;進口額12.69億美元,同比增4.0倍。從澳大利亞、烏拉圭、新西蘭、加拿大和阿根廷進口。2013年,中國牛肉累計出口量為5874.23噸,同比減51.9%,出口額為4431.59萬美元,同比減45.0%。主要出口吉爾吉斯斯坦、科威特、中國香港地區、馬來西亞、朝鮮和約旦,合計占牛肉出口總額的92.3%。
2013年,加工牛肉累計進口量為8.64噸,同比減91.6%,進口額2.90萬美元,同比減94.8%。從中國臺灣地區、英國和韓國進口。2013年,中國加工牛肉累計出口量為1.58萬噸,同比減12.0%,出口額8964.86萬美元,同比減9.7%。主要出口日本和中國香港地區,合計占出口總額的93.3%。
2013年,中國羊肉累計進口量25.87萬噸,同比增1.1倍,進口額9.54億美元,同比增1.3倍。進口來源國是新西蘭、澳大利亞和烏拉圭。2013年,中國羊肉累計出口量3214.47噸,同比減36.3%,出口額3134.87萬美元,同比減26.3%。羊肉主要出口中國香港地區,合計占出口總額的91.5%。
中國禽蛋貿易是凈出口,進口數量極少,由于雞蛋運輸難度較大,中國雞蛋出口量99%是出口到香港和澳門地區。因此只要符合檢疫規定和相關政策要求,中國大陸對香港和澳門地區的雞蛋出口數量較為穩定,因此這部分出口量基本不會受到其他因素影響。在中國蛋雞生產成本逐漸上升的情況下,未來中國雞蛋出口上升空間不大,出口增長仍主要來自香港和澳門地區。從2013年1~9月的貿易情況來看,中國各種禽蛋產品的進出口量都處于下滑趨勢。
2013年農業部推介的16個畜牧品種包括:
(一)杜、長、大種豬:適宜在中國推廣養殖,冬季需加以適當的保溫措施,夏天需加以適當的降溫通風措施。
(二)湘村黑豬:適應中國各地區飼養。
(三)荷斯坦奶牛:適宜中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奶牛養殖區域。
(四)乳用水牛:A.檳榔江水牛:適宜在云南、廣西、廣東、貴州、湖北等南方地區養殖;B.摩拉水牛:適宜在廣西、廣東、云南、貴州、江蘇等南方地區養殖。
(五)西門塔爾牛:適宜在新疆、內蒙古、山東、河北、山西、河南、吉林、遼寧、四川、安徽、甘肅等黃牛主產區域養殖。
(六)大通牦牛:適宜在中國的青藏高原及其毗鄰高山地區養殖。
(七)肉用牛:A.夏南牛:適宜在河南、山東等中原區域養殖;B.安格斯:適宜在中國的大部分地區,在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飼草飼料充足的地方均可養殖;C.延黃牛:適宜在東北三省及北方區域養殖。
(八)肉用羊:A.杜泊羊:適宜在中國推廣養殖;B.波爾山羊:適宜在中國推廣養殖;C.德國肉用美利奴:適宜在北方氣候干燥地區舍飼半舍飼和圍欄放牧等各種飼養方式。
(九)薩能奶山羊:適宜在中國推廣養殖。
(十)絨毛用羊:A.遼寧絨山羊;B.內蒙古白絨山羊:內蒙古白絨山羊(阿爾巴斯型)主要集中在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杭錦旗等地;內蒙古白絨山羊(二狼山型)主要集中在烏拉特前、中、后旗及磴口縣等地;內蒙古白絨山羊(阿拉善型)主要集中在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和額濟納旗。中國養絨山羊的地區都適宜;C.新吉細毛羊:適于在中國西北、東北等牧區、半農半牧區采用放牧飼養或放牧加舍飼飼養。
中國唯一生態畜牧業國家級實驗區——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生態畜牧業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自2011年8月啟動運行以來,通過草場綜合治理、集約化經營等途徑促進生態畜牧業良性發展,實驗項目覆蓋區初步實現草畜平衡,截至2013年8月,三年累計完成產值20億元。
截至2013年8月,實驗區已建成50萬畝優質飼草料生產基地,自主開發了國內領先的草顆粒和草塊加工生產線,成功運用包裹青貯技術加工優質青貯飼料2080噸,年生產20萬噸優質牧草。與此同時,規?;B殖牛羊50萬只、牦牛10000頭,建成3個有機養殖示范村(基地),并建立有機畜產品可追溯體系,年加工有機(綠色)畜產品1000噸以上。另外,實驗區還通過草場全部分割圍欄、劃區輪牧等措施推進資源節約型生態畜牧業發展模式,目前,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74平方公里,防治沙漠化面積570萬畝,實現禁牧233萬畝,完成減畜38萬個羊單位,見表4-14至4-19。
表4-14 2013年中國畜牧業統計數據

表4-15 “十二五”現代農業發展主要指標類別指標

注:[ ]內為五年累計數。
表4-16 1996~2013年中國大牲畜飼養情況

表4-17 1996~2013年中國肉豬、牛、羊出欄情況

表4-18 1996~2013年中國畜產品產量情況

表4-19 1996~2013年中國羊毛產品產量情況

2013年度中國肉禽蛋批發市場20強:濟南維爾康肉類水產品發市場、江寧潤恒農產品物流交易中心、廣東省廣弘食品集團有限公司、無錫天鵬食品商城、北京市西南郊肉類水產品市場中心、廣州市嘉禾禽畜交易服務中心、沈陽北方肉食城、山東中凱興業貿易廣場、河北邯鄲市(館陶)金鳳禽蛋農貿批發市場、寧波市肉禽蛋批發市場、大連熟食品交易中心、北京大洋路農副產品市場、柳州市蔬菜副食品總公司五里卡蛋品交易市場、無錫朝陽家禽市場、合肥徽商城農產品批發市場、南昌市佛塔生豬交易批發市場、杭州農副產品物流中心冷凍食品交易市場、杭州五和肉類交易市場、青海百德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甘肅省肉食水產批發市場。
奶制品
2013年雖然行業的生產、銷售取得了較好成績,但經濟效益并未實現同步增長。行業利稅總額同比增長為5.83%,其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僅3.76%。原因就是,以生鮮乳為主的原輔材料成本上升抵消了銷售收入增長所帶來的效益。目前,從2013年4月份開始,受奶牛生產結構調整,奶源偏緊,生鮮乳價格連續6個月較快上漲,累計漲幅16.5%,2013年11月份4.03元/千克, 2014年1月份4.26/千克,同比上漲24.9%。據中國乳制品協會對26家大型骨干企業2013年第三季度收奶情況調查,平均收購價格為4.37元/千克,同比上升23.8%;平均收購價格>4.50元/千克的企業有11家,占44%;4.00~4.50元/千克的9家,占36%;<4.0元/千克的企業4家,占20%??傮w上說,中國生鮮乳收購價已經高出國際奶價的三分之一以上。高奶價已經成為制約中國乳制品消費增長的關鍵因素。
2013年1~12月中國乳制品累計總產量26980298噸,同比增長5.15%。各省的乳制品產量如下表4-20所示:
表4-20 2013年中國各省乳制品產量

數據來源:產業信息網
2013年,中國乳制品進口仍維持高速增長,出口下降較多。2013年國家頒布不少乳品政策,但消費者對國產乳制品信心仍未恢復,加上去年奶源緊張,原奶價格不斷走高,進口奶源仍具有價格優勢。根據海關數據顯示,奶粉和液態奶進口增速較快,奶粉進口量同比上升49%,液態奶進口上升92%。
乳制品進口方面,干乳制品2013年進口量139.7萬噸,同比增加33.9%;進口額為49.1億美元,同比增加60.1%。奶粉2013年進口85.4萬噸,同比增加49.2%,進口額為35.9億美元,同比增加86.0%,其中新西蘭進口68.7萬噸、美國5.5萬噸、澳大利亞2.8萬噸、歐盟5.4萬噸。全年奶粉進口均價為4196美元/噸,同比上漲24.7%。乳清2013年進口43.4萬噸,同比增加14.7%,進口額為8.5億美元,同比增加13.9%,其中從美國進口20.7萬噸、歐盟16.7萬噸。乳清全年進口均價1960美元/噸,同比下降0.75%。奶酪2013年進口4.7萬噸,同比增加21.97%,進口額為2.3億美元,同比增加23.9%,其中從新西蘭進口2.0萬噸,澳大利亞1.1萬噸,美國1.0萬噸,歐盟4609.3噸。奶酪全年進口均價為4882美元/噸,同比上漲1.6%。奶油2013年進口5.2萬噸,同比增加8.2%,進口額為2.3億美元,同比增加15.6%,其中從新西蘭進口4.6萬噸,澳大利亞1827.3噸,法國1369.2噸,比利時1226.7噸。奶油全年進口均價為4324.2美元/噸,同比上漲6.8%。液態奶2013年進口19.5萬噸,同比增加91.6%,進口額為2.7億美元,同比增加91.2%。
乳制品出口方面,干乳制品2013年出口9576.5噸,同比減少44.0%,出口額為3286.3萬美元,同比減少44.1%。奶粉2013年出口3317.7噸,同比減少65.8%,出口額為1622.2萬美元,同比減少59.3%。液態奶:2013年出口2.6萬噸,同比減少4.8%,出口額為2415.4萬美元,同比增加2.3%。
四、水產品市場
2013年,中國漁業經濟總產值19351.89億元,實現增加值8984.35億元;其中漁業產值10104.88億元,實現增加值5703.63億元;漁業工業和建筑業產值4521.05億元,實現增加值1637.12億元;漁業流通和服務業產值4725.96億元,實現增加值1643.60億元。
漁業產值中,海洋捕撈產值1855.38億元,實現增加值1056.81億元;海水養殖產值2604.47億元,實現增加值1481.54億元;淡水捕撈產值428.71億元,實現增加值236.98億元;淡水養殖產值4665.57億元,實現增加值2644.42億元;水產苗種產值550.74億元,實現增加值283.88億元(漁業產值、增加值以國家統計局年報數為準)。
在中國漁業生產中,魚類產量3631.97萬噸,甲殼類產量639.58萬噸,在產量1380.36萬噸,藻類產量189.33萬噸,頭足類產量66.43萬噸,其他類產量129.14萬噸。
總產量中,海水產品產量3138.83萬噸,占總產量的50.85%,同比增長3.48%;淡水產品產量3033.18萬噸,占總產量的49.15%,同比增長5.53%。
海水養殖:海水養殖產量1739.25萬噸,占海水產品產量的55.41%,比上年增加95.43萬噸、增長5.81%。其中,魚類產量112.36萬噸,比上年增加9.52萬噸、增長9.25%;甲殼類產量134.02萬噸,比上年增加9.07萬噸、增長7.26%;貝類產量1272.80萬噸,比上年增加64.36萬噸、增長5.33%;藻類產量185.68萬噸,比上年增加9.21萬噸、增長5.22%。海水養殖魚類中,鱸魚產量最高,為12.81萬噸;鲆魚產量位居第二,為12.26萬噸;大黃魚產量位居第三,為10.52萬噸。
淡水養殖:淡水養殖產量2802.43萬噸,占淡水產品產量的92.93%,比上年增加157.89萬噸、增長5.97%。其中,魚類產量2481.73萬噸,比上年增加147.62萬噸、增長6.32%;甲殼類產量242.94萬噸,比上年增加8.64萬噸、增長3.69%;貝類產量25.58萬噸,比上年減少3000噸、降低1.17%。淡水養殖魚類產量中,草魚最高,產量506.99萬噸;鰱魚位居第二,產量385.09萬噸;鯉魚位居第三,產量302.25萬噸。甲殼類產量中,蝦類產量169.96萬噸,其中,南美白對蝦和青蝦養殖分別為61.74萬噸和25.11萬噸;蟹類(專指河蟹)產量72.99萬噸,同比增長2.17%。貝類產量中,河蚌產量10.47萬噸。其他產量中,鱉產量34.37萬噸,比上年增加1.23萬噸、增長3.71%;珍珠產量2000噸,同比降低22.18%。
海洋捕撈:海洋捕撈(不含遠洋)產量1264.38萬噸,占海水產品產量的40.28%,比上年減少2.81萬噸、降低0.22%。其中,魚類產量871.76萬噸,比上年減少4.08萬噸、降低0.47%;甲殼類產量228.55萬噸,比上年增加7.81萬噸、增長3.54%;貝類產量54.76萬噸,比上年減少1.59萬噸、降低2.82%;藻類產量2.80萬噸,比上年增加2300萬噸、增長8.97%;頭足類產量66.43萬噸,比上年減少3.46萬噸、降低4.95%。海洋捕撈魚類產量中,帶魚產量最高,為109.68萬噸,占魚類產量的12.58%;其次為鳀魚,產量為86.68萬噸,占魚類產量的9.94%。
淡水捕撈:淡水捕撈產量230.74萬噸,占淡水產品產量的7.60%,比上年增加9600噸、增長0.42%。其中,魚類產量166.12萬噸,比上年增加2.52萬噸、增長1.54%;甲殼類產量34.06萬噸,比上年減少3300噸、降低0.95%;貝類產量2700023萬噸,比上年減少8500噸、降低3.02%;藻類265噸,比上年增加229噸、增長636.11%。
遠洋漁業:遠洋漁業產量135.20萬噸,占海水產品產量的4.30%,比上年增加12.85萬噸、增長10.51%。
2013年末漁船總數107.17萬艘、總噸位1044.35萬噸。其中,機動漁船69.49萬艘、總噸位989.55萬噸、總功率2219.90萬千瓦;非機動漁船37.68萬艘、總噸位為54.80萬噸。
機動漁船中,生產漁船66.36萬艘、總噸位884.43萬噸、總功率2018.98萬千瓦。生產漁船中,捕撈漁船45.24萬艘、總噸位802.49萬噸、總功率1769.31萬千瓦;養殖漁船21.12萬艘、總噸位81.94萬噸、總功率649.67萬千瓦。
機構漁船中,海洋漁業機動漁船28.33萬艘、總噸位813.32萬噸、總功率1640.12萬千瓦。海洋漁業機動漁船中,海洋捕撈漁船19.68萬艘、總噸位688.76萬噸、總功率1361.40萬千瓦,分別比上年增加2600艘、37.01萬噸和34.32萬千瓦。
漁業人口2065.94萬人,比2012年減少7.87萬人,降低0.38%。漁業人口中傳統漁民為712.46萬人,比2012年減少11.12萬人,降低1.54%。漁業從業人員1443.06萬人比2012年減少0.99萬人,降低0.07%。
全年由于漁業災情造成水產品總量損失162.26萬噸,經濟損失257.42億元。其中,受災養殖面積1079.72千公頃;沉船847艘,經濟損失1.21億元;死亡、失蹤和重傷人數165人。
2013年水產品批發市場綜合平均價格20.95元/公斤,同比上漲6.79%。其中,海水產品綜合平均價格37.95元/公斤,同比上漲6.18%;淡水產品綜合平均價格14.6元/公斤,同比上漲7.39%。另據對可比的47家水產品批發市場的成交情況統計,2013年水產品成交量744.1萬噸,同比增長5.44%;成交額1366.98億元,同比增長9.02%。
2013年水產品綜合平均價格整體高于2012年同期。從各月價格走勢來看,春節期間(2月份)價格漲幅較大,環比上漲6.07%,節后迅速回落,第二、三季度價格平穩上漲,第四季度有所回落。與2012年同期相比,監測的49個品種中,有17個品種價格下跌,其中,3個品種跌幅超過10%;4個品種價格基本持平;28個品種價格上漲,其中,6個品種漲幅超過10%。
海水產品價格在春節期間(2月份)快速上漲,之后回落調整,其中2月份價格環比上漲8.09%,3月份價格環比回落7.79%。進入第二季度以后,由于正值伏季休漁,養殖產品也正處于養殖生長期,海水產品上市量偏低,價格出現新一輪的增長。休漁期結束后,養殖產品也開始集中出池,海水產品價格隨之逐步回落。臨近年底,在節日消費預期的帶動下,價格出現翹尾現象。與2012年同期相比,監測的31個品種的海水產品中,10個品種價格下跌,其中,2個品種跌幅超過10%;19個品種價格上漲,其中,5個品種價格漲幅超過10%;2個品種價格基本持平。
2013年,淡水產品綜合平均價格總體呈平穩上漲趨勢,各月間波動較小,漲跌幅在±3%之間。與2012年同期相比,監測的18個品種中,7個品種價格下跌,其中, 1個品種跌幅超過10%;9個品種價格上漲,其中,1個品種漲幅超過10%;2個品種價格基本持平。
2013年春節過后,鮑魚價格一路下跌。其中價格最低的7月份較價格最高的2月份下跌了40.58%。2013年年初,中央出臺了“八項規定”,之后高端餐飲業受到較大影響,包括鮑魚在內的部分高檔水產品消費量急劇下降,高檔海鮮禮包等銷量也明顯下滑。此外,由于2012年鮑魚市場行情看好,價格不斷攀升,一些養殖戶為了獲得更大利益持續加大鮑魚投苗量。在供給增加和需求減少的雙重推動下,2013年以來鮑魚價格一路下滑。
2013年3月底爆發的禽流感在一定程度上拉動了水產品消費,推動了部分水產品價格上漲。而惡劣天氣和病害頻發直接導致南美白對蝦量減價升。7~8月的高溫干旱天氣影響了中華絨螯蟹的成熟,推高了其市場價格。而頻發的臺風對捕撈水產品價格的影響更不能輕視。
2013年中國水產品出口克服了世界經濟尚未完全擺脫低迷局面、貿易壁壘增多、國內生產成本增加以及人民幣升值等不利因素影響,實現較快增長,水產品出口額首次突破200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連續12年位居全球首位。據海關數據統計,2013年中國水產品進出口總量812.9萬噸,進出口總額289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58%和7.12%。其中,出口量395.9萬噸,出口額202.6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4.15%和6.74%;進口量417.03萬噸,進口額86.38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13%和8.00%。貿易順差116.3億美元,同比增長5.8%。
2013年水產品一般貿易出口量263.78萬噸、出口額146.74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4.98%和10.17%。其中,貝類、羅非魚、小龍蝦出口皆呈現量額雙增局面,出口單價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對蝦出口量減額增,出口單價大幅提高,全球對蝦減產是推動對蝦價格走高的主要原因。大黃魚和鰻魚出口量額雙降,其中鰻魚出口單價大幅下跌,主要是受日本國內烤鰻需求量減少,烤鰻價格持續下跌的影響,同時國內養殖加工企業為爭奪訂單保持銷量,互相壓價也是導致鰻魚價格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見表4-21。
表4-21 一般貿易主要養殖出口品種

2013年中國水產品來進料加工貿易出口量117.1萬噸,出口額53.6億美元,同比分別增加3.1%和下降1.4%,來進料加工貿易出口額占水產品出口總額比重為26.4%,比2012年同期下降了2.2個百分點,較2008年下降了10.8個百分點。其中,進料加工出口量92.53萬噸,出口額40.02億美元,同比分別增加7.53%和0.87%;來料加工出口量24.54萬噸,出口額13.53億美元,同比分別減少10.83%和7.68%,見表4-22。
表4-22 主要出口市場

福建、山東、廣東、遼寧、浙江、海南、廣西、江蘇等沿海省份仍是我水產品主要出口省份,出口額之和占中國水產品出口總額的93.47%。其中,福建趕超山東首次躍居中國水產品出口省份首位,見表4-23。
表4-23 主要出口省份

2013年年中國水產品進口量417.03萬噸,進口額86.38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13%和8%。其中來進料加工原料進口量156.6萬噸、進口額31.2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1.5%和7.8%。魚粉進口量額雙降,進口量97.6萬噸,進口額16.72億美元,同比分別減少21.65%和1.09%。供國內食用水產品進口繼續保持較快增加,進口量92.8萬噸、進口額27.9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0.6%和28.0%。主要進口市場中,自秘魯和美國進口量額雙降,其他主要進口市場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自東盟進口增幅最大。加拿大連續多年開拓中國市場也取得積極成效,2013年自加拿大進口量額均大幅增長。
據海關統計,2013年中國水產品進出口總量812.94萬噸,總額289.01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58%和7.12%。其中出口量395.91萬噸,同比增長4.15%,出口額202.63億美元,同比增長6.74%。進口量417.03萬噸,進口額86.38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13和8.00%,見表4-24至表4-25。
表4-24 中國水產品分類總產量

資料來源:中國漁業統計年鑒(2014)
表4-25 1978~2013年中國水產品產量

資料來源:2014中國統計摘要
2013年度中國水產品批發市場20強:濟南維爾康肉類水產品發市場、北京大紅門京深海鮮批發市場、福建海峽水產品交易中心、廣東省湛江市霞山水產品批發市場、舟山水產品中心批發市場、上海東方國際水產中心市場、黃沙水產交易市場、大連水產品交易市場、沈陽水產批發市場、濟南海鮮大市場、山東省青島市城陽蔬菜水產品批發市場、北京市西南郊肉類水產品市場中心、天津市食品公司冷凍廠、徐州農副產品中心批發市場、長沙馬王堆海鮮批發市場、烏魯木齊北園春農貿市場、沈陽北大營海鮮批發市場、山東中凱興業貿易廣場、北京市北水嘉倫水產品市場、北京四道口水產交易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