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回歸靈魂的清澈(1)

跟隨內心的直覺

跟隨內心的直覺,順從已定的緣分,走我們想要走的路,一定能夠遇見我們想要的幸福。

余弘律之因緣

初出家時,即讀梵網合注。續讀靈峰宗論,乃發起學律之愿。

受戒時,隨時參讀《傳戒正范》及《毗尼事義集要》。

庚申之春,自日本請得古版《南山靈芝》三大部,計八十余冊。

辛酉之春,始編戒相表記。六月,第一次草稿乃訖。以后屢經修改,手抄數次。

是年閱藏,得見義凈三藏所譯有部律及南海寄歸內法傳;深為贊嘆。謂較舊律為善;故四分律戒相表記第一二次草稿中,屢引義凈之說,以糾正南山。其后自悟輕謗古德,有所未可,遂涂抹之。經多次刪改,乃成最后之定本。

以后雖未敢謗毀南山,但于南山三大部仍未用心窮研;故印專習有部律。兩年之中,編有《部犯相摘記》一卷、《自行抄》一卷。

其時徐蔚如居士創刻經處于天津,專刻南山宗律書,費資數萬金,歷時十余年。

弘律愿文

如是戒品,我今誓愿受持、修學,盡未來際,不復合離。以此功德,愿我及眾生,無始已來所作眾罪,盡得消滅。若一切眾生所有定業,當受報者,我皆代受。遍微塵國,歷諸惡道,經微塵劫,備嘗眾苦,歡喜忍受,終無厭悔;令彼眾生先成佛道。我所發愿,真實不虛,伏惟三寶證知者。

演音自撰發愿句三種,行住坐臥,常常憶念,我所修持一切功德,悉以回施法界眾生;眾生所造無量惡業,愿我一身代受眾苦。誓舍身命,護持三世一切佛法!誓舍身命,救度法界一切眾生!愿代法界一切眾生,備受眾苦!愿護南山四分律宗弘傳世間!

讓生命堅強起來的定力

有時候生命很脆弱,脆弱到我們沒有任何的準備去承受它的生死,所以在活著的每個瞬間,找到我們心靈的皈依之所,讓脆弱的生命堅強起來。

南山律苑住眾學律發愿文:

佛菩薩祖師之前,同發四弘誓愿:一愿學律弟子等,生生世世,永為善友,互相提攜,常不舍離。同學毗尼,同宣大法,紹隆僧種,普利眾生;一愿弟子等學律及以弘法之時,身心安寧,無諸魔障,境緣順遂,資生充足;一愿當來建立南山律院,普集多眾,廣為弘傳。不為名聞,不求利養;一愿發大菩提心,護持佛法。誓盡心力,宣揚七百余年淹沒不傳之南山律教,流布世間。冀正法再興,佛日重耀;并愿以此發宏誓愿,及以別發四愿功德,乃至當來學律一切功德,悉以回向法界眾生;惟愿諸眾生等,共發大心,速消業障,往生極樂,早證菩提!伏乞十方一切諸佛本師釋迦牟尼佛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地藏菩薩、摩訶薩南山道宣律師、靈芝元照律師、靈峰藕益大師,慈念哀愍,證明攝受!

在家律要之開示:

凡初發心人,既受三皈依,應續受五戒。倘自審一時不能全受者,即先受四戒三戒,乃至僅受一二戒,都可。在家居士,既聞法有素,知自行檢點,嚴自約束,不蹈非禮,不敢輕率妄行,則殺生、邪淫、大妄語、飲酒之四戒,或可不犯;惟有在社會上辦事之人,欲不破盜戒,為最不容易事。例如與人合買地皮房產,與人合做生意,報稅納捐時,未免有以多數報少數之事;因數人合伙,欲實報則人以為愚。或為股東所反對者有之。又不知而犯,與明知違背法律而故犯之事;如信中夾附鈔票,與手寫函件取巧掩藏,當印刷物寄,均犯盜稅之罪。凡非與而取,及法律所不許,而取巧不納,皆有盜取之心跡,及盜取之行為,皆結盜罪。非但銀錢出入上,當嚴凈其心;即微而至于一草一木、寸紙尺線,必須先向物主明白請求,得彼允許,而后可以使用。不待許可而取用、不曾問明而擅動,皆有不與而取之心跡,皆犯盜取盜用之行為,皆結盜罪。

戒貪愛內心圓滿

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問:近世諸叢林傳戒之時,皆令熟讀毗尼日用切要(俗稱為五十三咒),未審可否?

答:藕益大師曾解釋此義,今略錄之。文云:“既預比丘之列,當以律學為先。今之愿偈(即當愿眾生等),本出華嚴。種種真言,皆屬密部。論法門雖不可思議,約修證則各有本宗。收之則全是,若一偈、若一句、若一字,皆為道種。檢之則全非,律不律、顯不顯、密不密,僅成散善;此正法所以漸衰,而末運所以不振。有志之士,不若專精戒律,辦比丘之本職也。”

(十誦:諸比丘廢學毗尼,便讀誦修多羅、阿毗曇,世尊種種訶責。乃至由有毗尼佛法住世等。多有上座長老比丘學律。)

問:百丈清規,頗與戒律相似;今學律者,亦宜參閱否?

答:百丈于唐時編纂此書,其后屢經他人增刪。至元朝改變尤多,本來面目,殆不可見;故蓮池、藕益大師力詆斥之。蓮池大師之說,今未及檢錄。惟錄藕益大師之說如下。文云:“正法滅壞,全由律學不明。百丈清規,久失原作本意,并是元朝流俗僧官住持,杜撰增飾,文理不通。今人有奉行者,皆因未諳律學故也。”又云:“非佛所制,便名非法;如元朝附會百丈清規等。”又云:“百丈清規。元朝世諦住持穿鑿,尤為可恥。”按律宗諸書,浩如煙海。吾人盡形學之,尚苦力有未及。即百丈原本今仍存在,亦可不須閱覽;況偽本乎?今宜以蓮池、藕益諸大師之言,傳示道侶可也。

問:今世俗眾,乞師證明受皈依者,輒稱皈依某師,未知是否?

答:不然!以所皈依者為僧伽,非惟皈依某師一人故。藕益大師云:“皈依僧者,則一切僧皆我師也。今世俗士,擇一名德比丘禮事之,竊竊然矜曰:吾為某知識、某法師門人也!彼知識法師者,亦竊竊然矜曰:彼某居士、某宰官皈依于我者也!噫!果若此,則應曰:皈依佛、皈依法、結交一大德可也。可云皈依僧也與哉!”

問:近世弘律者,皆宗蓮池大師沙彌律儀要略,未知善否?

答:沙彌戒法注釋之書,以藕益大師所著沙彌十戒威儀錄要,最為完善;此書揚州刻版,共為一冊,標名曰沙彌十法并威儀。價金僅洋一角余,若與初學之人講解沙彌律者,宜用此書也。蓮池大師為凈土大德,律學非其所長。所著律儀要略中,多以己意判斷,不宗律藏;故藕益大師云:“蓮池大師專弘凈土,而于律學稍疏。”又云:“律儀要略,頗有斟酌,堪逗時機,而開遮輕重懺悔之法,尚未申明。”以此諸文證之,是書雖可導俗,似猶未盡善也。

問:沙彌戒第十,不捉持金銀;今人應依何方法,乃能不犯此戒?

答:根本有部律攝云:比丘若得金銀等物,應覓俗眾為凈施主;即作施主物想捉持無犯。雖與施主相去甚遠,若以后再得金銀等,應遙作施主物心而持之。乃至施主命存以來,并皆無犯。若無施主可得者,應持金銀等物,對一比丘作是說:“大德存念!我比丘某甲得此不凈財,當持此不凈財,換取凈財。”三說已;應自持舉,或令人持舉,皆無犯也。

問:今世傳戒,皆聚集數百人,并以一月為期,是佛制否?

答:佛世,凡受戒者,由剃發和尚為請九僧,即可授之;是一人別授也。此土唐代雖有多人共受者,亦止一二十人耳。至于近代,唯欲熱鬧門庭,遂乃聚集多眾;故藕益大師嘗斥之云:隨時皆可入道,何須臘八及四月八。難緣方許三人,豈容多眾至百千眾也。至于受戒之時,不足半日即可授了,何須多日。且近代一月聚集多眾者,亦只令受戒者,助作水陸經阡及其他佛事等,終日忙迫,罕有余暇。受戒之事,了無關系;斯更不忍言矣。故受戒決不須多日。所最要者,和尚于受前受后,應負教導之責耳。唐義凈三藏云:“豈有欲受之時,非常勞倦。亦既得已,戒不關懷,不誦戒經,不披律典。虛沽法伍,自損損他;若此之流,成滅法者!”藕益大師云:“夫比丘戒者,乃是出世宏規,僧寶由斯建立。貴在受后修學行持,非可僅以登壇塞責而已;是故誘誨獎勸宜在事先,研究討明功須五夏。而后代師匠,多事美觀。遂以平時開導之法,混入登壇秉授之次;又受時雖似殷重,受后便謂畢功。顛倒差訛,莫此為甚。

問:今世傳戒,有戒元、戒魁等名,未知何解?

答:此于受戒之前,令受戒者出資獲得;與清季時,捐納功名無異。非因戒德優劣而分也。此為陋習,最宜革除。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称多县| 宜都市| 朝阳市| 垫江县| 商水县| 遂昌县| 内黄县| 中山市| 苏尼特左旗| 蒙城县| 叶城县| 吉林市| 长寿区| 松桃| 阜康市| 正蓝旗| 册亨县| 沿河| 兴义市| 富民县| 台南县| 常德市| 大渡口区| 泾阳县| 朝阳区| 阿坝| 西乌珠穆沁旗| 武陟县| 福安市| 五原县| 读书| 互助| 枞阳县| 兰坪| 康平县| 广宗县| 开化县| 台山市| 深圳市| 依兰县| 合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