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致蔡丏因
- 李叔同全集之書信(04)
- 弘一法師
- 9451字
- 2016-11-02 21:39:06
(一九二三年冬至,溫州慶福寺)
丏因居士丈室:
書悉。讀《凈土十要》竟,專研《華嚴疏鈔》甚善。彭二林《華嚴念佛三昧論》,應先熟讀。論僅十數紙,詮義甚精。(金陵版一冊價六分。)并赍影印《八大人覺經》一折,希受收。此未具宣。
曇昉疏
冬至朝
(一九二四年舊二月二日,溫州慶福寺)
丏因居士:
前奉手書,具悉一一。孫居士精進修習,歡贊無量。承寄《十要》等五冊,今日已受收,晤時乞為致意。別郵《崔母傳贊錄》一冊,敬贈仁者。(僅存此—冊,未能遍贈道俗為憾。)常惺法師之文甚精,乞詳覽。
曇昉疏
二月二日
朽人于夏秋之際,或往他方。《華嚴疏鈔》乞暫存尊齋,勿即寄還。俟將來住所安定后,再以奉聞。
(一九二四年八月廿五日,杭州虎跑寺)
丏因居士丈室:
頃誦惠書,欣悉一一。拙述《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今已石印流布。是書都百余大頁,費五年之力編輯,并自書寫細楷。是屬出家比丘之戒律,在家人不宜閱覽。但亦擬贈仁者及李居士各一冊,以志紀念。開卷之時,不須研味其文義,唯賞玩其書法,則無過矣。又拙書《地藏菩薩本愿經見聞利益品》,書法較《回向品》為遜,今亦付石印以結善緣。尊宗禹澤居士,未審今居杭何處?希示知。擬以《四分律表記》二冊及《華嚴疏鈔》四冊,送存彼處,俾便他日面奉仁者。(《表記》冊太大,不便郵寄。若《地藏經》早日印就,亦并交去,否則他日另寄。)尊印《回向品》共若干冊,并乞示知。《四分律表記》共印千冊。(由穆居士以七百金左右獨力印成。)以五百冊存上海功德林佛經流通處,以三百二十冊存天津佛經流通處,皆系贈送。如有僧眾愿研求比丘律者,若居士等愿將此以為紀念者,皆可托人向上海功德林就近領取。《地藏經》共印多少,如何分法,今尚未悉。朽人不久將往他方,今移居杭州城內銀洞巷六號虎跑下院暫住,料理未了諸事。惠復乞寄上海江灣鎮立達學園豐子愷居士轉交,恐朽人不久或去滬地。承詢所需,俟后有需,當以奉聞。敬謝厚意。此未宣具。
勝臂疏答
八月廿五日
(一九二四年十二月初三日,溫州慶福寺)
丏因居士丈室:
頃誦書,并承惠施毫筆四管,謝謝。《華嚴經疏》科文十卷,未有刻本。日本《續藏經》第八套第一冊、二冊,有此科文。他日希仁者至戒珠寺檢閱。疏、鈔、科三者,如鼎足不可闕一。楊居士刻經疏,每不刻科文,厭其繁瑣,蓋未嘗詳細研審也。(鈔中雖略舉科目,然或存或略,意謂讀疏者,必對閱科文,故不一一具出也。)今屏去科文而讀疏鈔,必至茫無頭緒。北京徐居士刻經,悉依楊居士之成規,亦不刻科。所刻《南山律宗》三大部,為近百冊之巨著,亦悉刪其科文,朽人嘗致書苦勸,彼竟固執舊見,未肯變易,可痛慨也。
曇昉白
十二月初三日
《華嚴經疏鈔》為光緒十年妙空大師于江北刻經處刊刻,妙空為楊居士之師,故楊居士所刻之經疏,亦多刪其科文,依彼舊例。
(一九二四年十二月六日,溫州慶福寺)
丏因居士:
書悉。《華嚴疏鈔》,唯有仁者能讀誦,故以奉贈。來書謙抑太甚,未可也。《疏鈔》第十《回向章》及《十地品》初地前半共一冊,乞寄下。《疏鈔》中近須檢閱者凡五冊:一、《凈行品》(一冊),二、《十行品》(二冊),三、《十回向品初回向章》(一冊),四、《十回向章》(一冊),此五冊遲數月后再郵奉尊齋。以外諸冊,不久悉可寄上。《懸談》在杭州,《疏鈔》存上海,不久可以寄來。明后二年,謝客養靜,未能通問。《回向初章》印就時,乞惠寄朽人五冊,仍交丁居士家。并乞寄天津東南城角清修院清池大和尚三冊,至為感謝!(《回向》初章中聽字寫從壬,大誤。后匆匆不及改寫。切字從十者,依唐人《一切經音義》之說,以十表無盡也。)
月臂
十二月六日
(一九二四年十二月十一日,溫州慶福寺)
丏因居士丈室:
曩乞李居士奉上一書,想達慧覽,(仁者禮誦《華嚴》,于明年二月十五日,(即釋迦牟尼佛涅槃日)始課,最為適宜。此前有暇,可以檢查文字之音讀。自是日始課者,紹隆佛種,擔荷大法義也。仁者勉旃。)
茲郵奉日課一葉,并《懸談》八冊,希收受。日課中說明甚簡簡,茲補記如下。
禮敬之前,應先于佛前焚香供養,能供花尤善。偈贊所書者,為舉其一例。所誦之偈贊,可以隨時變易,以己意選擇。《華嚴經》中偈文,悉可用也。誦《華嚴經》,用疏鈔本誦亦可。若欲別請正本,以杭州昭慶慧空經房之本最善。(句讀稍有舛誤脫落,但訛字甚少。毛太紙本價四元八角,新連史本七元八角。若大字折本,即俗稱梵本者,價十八元。此本校對尤精。)三歸依亦應廷聲唱誦。依此課程行持,約須一小時三十分。初行之時,未能熟悉者,至多亦不逾二小時。每日讀《華嚴》一卷之外,并可以己意別選數品深契己機者,作為常課。常常讀誦。(或日日誦,或分數日誦。)朽人讀《華嚴》日課一卷以外,又奉《行愿品別行》一卷為日課,依此發愿。又別寫錄《凈行品》《十行品》《十回向品》(初回向及第十回向章)作為常課。每三四日或四五日輪誦一遍。附記其法,以備參考。尊處或無適宜之佛像,今附郵奉日本名畫《華嚴圖》三葉,又古畫《阿彌圖像》三葉,以各一葉奉與仁者供養。如李、孫二居士亦發心供養者,乞以其余轉施與二居士,惟舉置而不供養,則有所未可耳。
月臂疏
十二月十一日
(一九二五年正月十四日,溫州慶福寺)
丏因居士丈室:
兩書誦悉。《懸談》八冊,昨夕亦赍至。今郵奉《疏鈔》十一冊,又《往生論注》一冊,亦并假與仁者研尋。楊仁山居士謂修凈業者須窮研三經一論,論即《往生論》也。鸞法師注至為精妙。楊居士謂:“支那蓮宗著述,以是為巨擘矣。”附奉上《行愿品》一冊,敬贈與仁者讀誦,并希檢受。《華嚴懸談》,文字古拙,頗有未易了解處,宜參閱宋鮮演《華嚴談玄訣擇》(共六卷,初卷佚失,今存五卷,收入《續藏經》中)及元普瑞《華嚴懸談會玄記》。(四十卷,常州刻經處刊行,共十冊。)反復研味,乃能明了。仁者若欲窮研《華嚴》,于《清涼疏鈔》外,復應讀唐智儼《搜玄記》(共五卷,每卷分本末,第四卷之中已佚失,此殘本,今收入《續藏經》中。)及賢首《探玄記》,(二十卷,金陵刻經處刊行,共三十冊。徐蔚如厘會)《清涼疏鈔》多宗賢首遺軌,賢首復承智儼之學脈,師資綿續,先后一揆。三師撰述,并傳世間,各有所長,寧可偏廢。乃或故為軒輊,謂其青出于藍,尋繹斯言,蓋非通論。前賢創作者難,后賢依據成章,發揮光大,亦惟是纘其遺緒耳,豈果有逾于前賢者耶。至若慧苑《刊定記》(共十五卷,第六第七佚失,此殘本今收入《續藏經》中)反戾師承,別辟徑路,賢宗諸德,并致攻難,然亦未妨虛懷玩索,異義互陳,并資顯發,豈必深惡而痛絕耶。春寒甚厲,手僵墨凝,言豈盡意。
曇昉疏答
正月十四日
今后郵寄書籍,乞包以堅固之紙數層,外以堅固之麻繩束縛穩牢。因紹至溫,須數易舟車,包紙易致破碎,麻繩亦易磨斷。附白。
(一九二六年舊三月廿二日,杭州招賢寺)
丏因居士:
初六日來杭,寓招賢寺。數日以來,與諸師友有時晤談。自廿五日(立夏日)始,方便掩室,不見賓客。《疏鈔》二十九冊,印一方,乞收入。《開示錄》三冊,乞仁者受一冊,其二轉贈孫、李二居士。《疏鈔》已閱竟者,便中托妥實之友人(由紹來杭之人甚多,故可不須付郵。)帶至杭州,送呈招賢寺(里西湖新新旅館旁)住持弘傘法師(或弘傘法師出外者,乞交副寺師代收,須掣取收條乃妥。)轉交朽人。《往生論注》尚未由溫州轉到。謹達,不具一一。孫居士乞代致意,附一箋乞交李居士。
曇昉疏
三月廿二日
(一九二六年五月十九日,杭州招賢寺)
丏因居士丈室:
書悉。近與傘法師發愿重厘會修補校點《華嚴疏鈔》。(今之《會本》,為明嘉靖時妙明法師所會。彼時清涼排定之科文久佚,妙師臆為分配,故有未當處。妙明《會本》,后有人刪節,甚至上下文義不相銜接。《龍藏》仍其誤。今流通本又仍《龍藏》之誤。已上據徐居士考訂之說。)傘法師愿任外護,并排版流布之事。(傘法師謂排版為定,可留紙版,傳之永久。)朽人一身任厘會、修補、校點諸務。期以二十年卒業。先科文十卷,次懸談,次疏鈔正文。朽人老矣,當來恐須乞仁者賡續其業,乃可完成也。此事須于秋暮自廬山返后,再與傘師詳酌。若決定編印,尚須約仁者來杭面談一切。前存尊齋《疏鈔》等,乞暫勿送返。是間有《續藏》可閱。傘師又將覓木版流通本以為編寫之稿本。(改正科會及增補原文之處,皆剪貼,即以此本排印,不須另寫。)近常與湛翁晤談。彼詩興甚佳。他日來杭,可往訪也。
論月疏
五月十九日
(一九二六年七月晦,廬山大林寺)
丏因居士丈室:
別久為念。留滯匡山,忽忽二月。溽暑之候,有如深秋,誠清涼之勝境也。爾來頗思讀《華嚴大疏》。仁者若已誦訖者,希以郵下。(寄九江牯嶺大林寺轉交弘一。)仁者精進何如?孫居士學《起信論》,能得途境不?時以為念。不具一一。
月臂疏
七月晦日
(一九二八年除夕,南安雪峰寺)
丏因居士:
惠書并《疏鈔》一冊,前日收到。晤談宜俟五十來紹之時,今未能破例也。一浮居士當代陳說。仁者往訪時,于名刺上自寫弘一介紹數字可耳。《疏鈔》近二十冊。(內有數冊、俟后續寄)又他種佛書二十余冊,于正月初十日前送存友人處,以待仁者托人來領。(其寄存之處俟后奉達,今猶未決定也。)
月臂疏
除夕
(一九二八年閏二月二十一日,溫州慶福寺)
丏因居士丈室:
昔奉惠書,欣悉一一。今乞孫居士赍拙書石印本數種。希受。爾將移居大羅山。明歲若往嘉、杭,當與仁者晤談。不具一一。
演音疏
閏月二十一日
(一九二九年三月二十三日,廈門南普陀寺)
丏因居士丈室:
向郵明信,想達慧覽。行期延緩,或須遲至明春耳。寫經珂羅本印就,仍希郵至溫州。前年曾奉上賢首國師墨跡影本,近檢《續藏經》,亦載此文,后更附數行。委書赍往疏記等名目。仁者有暇,宜至嘉興佛學會中檢尋之。(《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第八套第五冊第四百二十二頁。)附奉上拙書菩薩名號一葉。此未宣悉。
善攝疏
二月二十三日
(一九二九年舊八月廿九日,上虞白馬湖)
丏因居士:
前夕來白馬湖,秋暮或游他方。舊藏華嚴部等章疏甚多,仁者若有清暇研玩,當以寄存尊齋,聊供慧覽。便中裁復,不宣。
演音疏
舊八月廿九日
《護生畫集》再版,已由開明書店印行,較為精美。前僅寄到四冊,在溫即分罄。此書由他人主持發行,未便再索。仁者如欲一閱,便中向開明一覓之。附白。
(一九二九年舊九月七日,溫州慶福寺)
丏因居士慧鑒:
惠書具悉。寄存之書,共十三包。其中大部之書,有晉、唐譯《華嚴經賢首探玄記》(此書極精要)。大本《起信論疏解匯集》等。(有木夾板二副,晉譯《華嚴》用。)是等諸書,朽人他日倘有用時,當斟酌取返數種。若命終者,即以此書盡贈與仁者,以志遺念。此外有奉贈結緣之書及另紙等五包。(每包上有紙簽寫贈送二字)乞隨意自受,并以轉施他人,共裝入兩大網籃。(約重七八十斤)擬托春暉中學楊君(數年前在紹興同游若耶溪者)暫為收貯。將來覓便,赍奉仁者。未審可否?乞裁酌之。若可行者,希即致函楊君來此領取。朽人十日后即往閩中。衰老日甚,相見無期。惟望仁者自今以后,漸脫塵勞,專心向道。解行雙融,深入玄門。別奉上尊書簡札數紙,以贈銘紹諸子。(附包入另紙中)此未宣悉。
演音疏
九月七日
(一九三〇年十月初八日,慈溪金仙寺)
丏因居士慧鑒:
昨惠書,并《華嚴疏鈔》,歡慰無盡。是書為亡友嘉興陸無病醫士舊藏者。士精通義解,勤修凈業,命終之時,正念現前,念佛而逝。前年嗣子以是惠施于余。卷頭標寫品名卷數,是其遺墨,彌可珍貴。謹復,并致謝意。
演音疏
十月初八日
(一九三一年舊四月六日,上虞法界寺)
丏因居士慧鑒:
惠書誦悉,感謝無盡!傳言失實,非劫持也。今居法界尚安。近歲疾病,精神大衰,畏寒尤甚。秋涼仍往閩南耳。爾來法緣殊勝。上海佛學書局發愿印拙書佛經及屏聯近二十種廣為流通。《華嚴集聯》已將寫就,由劉居士影印。近又發心編輯南山律三大部綱要表記,約六七載乃可圓滿。順達,不宣。
音疏
舊四月六日
(一九三一年舊四月八日,上虞法界寺)
丏因居士慧覽:
前復書,計已先達,頃誦二十一日尊函,厚意誠摯,感謝無已。往禾之緣未熟,宜俟當來。重勞慈念,深用歉然耳。爾來目力大衰。近書《華嚴集聯》,體兼行楷,未能工整。昔為仁者所書《華嚴初回向章》,應是此生最精工之作,其后無能為矣。小遲有書物一籃,奉諸仁者,擬乞楊居士便中赍住(遲遲無妨)。希仁者先為陳述其意。謹復,不具。為亡蜂念佛,最善。今之僧眾禮懺者,未能如法,若念佛,則得實益矣。
音疏答
舊四月八日
(一九三一年七月,慈溪五磊寺)
丏因居士慧鑒:
惠書并《靈峰年譜》,悉收到。尊翁墓碣愿為書寫,希示其文句并尺寸。以后惠書,乞直寄慈溪鳴鶴場五磊寺收一收。五磊住持者,承觀宗寺諦公法派,道風甚隆。同居者九人,而過午不食者有四人,悉修凈業。并達,不宣。
音疏答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六日,慈溪金仙寺)
丏因居士慧覽:
惠書,承悉一一。厚意殷勤,感愧無已。閩中之行,為是夙約,未可中止。當來返浙,必來秀水小住,或久居以答仁者屬望之切也。不宣。
演音疏
九月十六日
附奉拙書一束,希仁者自受并以轉施他人。(數日后乃付郵)又白。
(一九三一年十月十二日,慈溪五磊寺)
丏因居士:
近有韓老居士屬書石佛寺聯,擬請仁者代筆。(一下款寫亡言,一下款寫論月。)茲將原信并紙奉上。寫就乞即交韓老居士為感。五磊寺主等發起南山律學院。余已允任課三年。(每年七個月,舊歷二月十五日至九月十五日,余時他往。)明春始業。經費等皆已就緒。自今以后預備功課,甚為忙碌。半月之后(新歷二十五左右動身),即往溫州過冬。住址未定,俟后奉聞。李居士處,亦乞代告此意。謹達,不宣。
音啟
十月十二日
(一九三二年正月十一日,鎮海伏龍寺)
丏因居士智鑒:
惠書誦悉。至用歡慰。朽人近年已來,兩游閩南各地,并吾浙甬、紹、溫諸邑,法緣甚盛,堪慰慈念。惟以居處無定,故久未致書問訊耳。去歲夏間,曾立遺囑,愿于當來命終之后,所有書籍,悉以奉贈于仁者。(若他人有欲得一二種以為紀念者,再向仁者處領取。)是遺囑當來由夏居士等受收耳。數日后,即返法界寺。秋涼仍往閩南。以后惠書,希寄紹興轉百官(若交民局寄者,乞將百官二字改為驛亭站;若交郵局寄者,宜用百官二字。)橫塘廟鎮壽春堂藥店轉交法界寺弘一收。附郵奉拙書一束,內有五言聯及佛力小額,奉贈仁者,此外乞隨意轉施。謹復,不宣。
演音疏
舊正月十一日
前存仁處《賢首國師墨跡》一冊,近欲請回供養,乞附郵寄下為感。又《圓覺大疏》一部,前在閩時,以數月之力圈點,并節錄原文,乞仁者檢出,覓暇閱之,當法喜充滿也。附白。
(一九三三年元旦,廈門妙釋寺)
丏因居士道席:
前復二明信,想悉收到。昨今二日,書寫十件,附郵奉上。自今日始,為僧眾講律,約至舊四月八日圓滿。其余諸紙,擬俟講畢再加墨也。是間氣候和暖,桃榴桂菊等一時并開,兒不知其為何時序矣。謹陳,不具。
演音啟
舊元旦夕
此函將發,獲奉手書,誦悉一一。承施景印墓碣,甚感!南山律苑學侶約十五人,乞再寄下十五冊。別所需者,由洽法師函達。附白。
洽
(一九三三年三月一日,廈門秒釋寺)
丏因居士慧覽:
惠書誦悉,厚意殷勤,感謝無盡!拙輯《地藏菩薩圣德大觀》,不久由上海奉仁者與李居士,共一包,希轉分贈為禱。音在此講比丘律學,法緣甚勝。數日后仍續講,或即在南閩過夏也。學校用教授法書,乞擇其簡要易解者惠施一部,以備研習教授方法,為講律之用也。盧居士藏東西洋版佛像書甚多,有日本人編《蓮座》一部,共三冊,專述佛菩薩像之蓮座種種形式,甚為美備。仁等未能來此觀覽,至為憾事耳。不宣。
演音疏
三月一日
(一九三三年六月,泉州開元寺)
丏因居士丈室:
惠書,欣悉一一。講律尚須繼續,今歲未能北上也。(楊少渾、伍敏行、夏龍文、徐嘯濤諸居士皆乞代為致候。)便中乞托人向上海棋盤街藝學社,或他處購水彩畫用鉛瓶裝朱紅顏料兩打。(計二十四瓶。原名Vermilion,德國schaenfeld公司制,或他處亦可,以價廉者為宜。顏料系朱紅色,與他種紅有別也。若托能繪水彩畫者購之尤妥。)此物分贈與學律諸師圈點律書,及余自用。乞以惠施。俟購妥后,付郵寄下(依包裹例)為感!
演音疏
(一九三三年七月,泉州開元寺)
丏因居士丈室
惠書誦悉,承慈念,甚感!講律未竟,不能返浙。又南閩冬暖夏涼,頗適老病之軀也。朱紅遲到無妨,非急需也。年假時,仁者若歸秀州,乞檢《大智度論》全部付郵寄下至感。謹復,不宣。
演音疏
(一九三四年正月七日,晉江草庵)
丏因居士:
唐詩人韓偓墓,在泉州城外里許,偓晚年居閩不仕,為唐末完人。擬刻其詩稿。乞仁者托人代為抄寫《韓內翰別集》(每半頁十行,每行廿四字。)及《韓偓傳》(擬刊于卷首),以備付印。倘有舊刊本可得,則不須抄寫矣。又晚晴山房所存瑜伽師《地論》及《論記》(唐遁倫撰)共二部,乞于返校時檢出寄下。以后惠書,暫寄泉州承天寺性愿法師轉交。音仍居草庵,稍遲或返大開元寺。謹達,不具。
演音啟
舊正月七日
今歲元旦始已講律。愿以殘燼余年,專致力于此也。
(一九三四年舊二月十七日,廈門南普陀寺)
丏因居士道席:
惠書誦悉。承寄《智論》《地論》并記,悉已收到。晚晴種樹,甚好!余為講律多忙,一時未能返浙。仁等能常居晚晴,為宜。因空室閉鎖,易朽壞也。少渾已往漳州,未能一晤,附奉近書一葉,希受收。(普潤為依余學律者,即是廣洽法師也。)謹復,不備。近得印度sultanmohanmed公司所制名香,折短為四小枝,附奉上。
演音疏
二月十七日
(一九三四年九月十九日,廈門南普陀寺)
丏因居士清鑒:
惠書誦悉。居南閩二載,無有大病。其地寒暑調和,老體頗適宜耳(暑時不逾四十度)。今歲稻麥豐稔,商業依然凋零也。曾晤楊居士,為題其寓名曰:“寒拾草堂”,因彼喜讀寒山拾得詩也。謹復,不宣。
演音疏
九月十九日
(一九三六年四月廿三日,廈門南普陀寺)
丏因居士道席:
惠書誦悉。將來共出幾輯,似未可預定。若無有銷路,主事者厭倦,即出二輯為止,否則可以續出。每輯之形式不同,未可分類標寫部名。(如經論等。此事前曾再四躊躇,以不標為妥,恐以后發生困難。)如第一輯所選者,以短,易解,切要,有興味,有銷路為標準,但如此類之佛書,實不可多得。故第二輯以下,須另編輯。且擬每輯變換面目,以引起讀者之興味也。第二輯擬專收音所編輯者三十種。(或舊編者如《寒笳集》等,此外新編,由一人負責。)第三輯擬專收佛教藝術。(舊輯《華嚴集聯》可編入。余可以編輯數種,此外由同人分任。共三十種。)所預定者,大致如是。第一輯所收者、經論、雜集之部類略備。第二輯多為警策身心、克除習氣之作。第三輯為佛教藝術。以后若續出者,每次變換面目。每兩年出一輯。或全輯總售,或又零冊分售。前定名曰《佛學叢書》,似范圍太廣大。今擬酌定曰《佛籍(典)小叢刊(刻)》,未知可否?乞裁酌之。定名之后,乞以示知,再書寫簽條及序言奉上也。近自扶桑國請到佛像書數十冊。(及古版佛書近千冊,多為希有之珍本。)略為研求,乃知是為專門之學,未可率爾選擇評論。第一輯、第二輯擬不用佛像,將來倘第三輯佛教藝術出版,可以多列諸像,附以說明也。裴相《發菩提心文序》第十五行非“速行”也,應作“迷行”也。末頁第七行普愿大眾以下應提行另起。又第十三行啟發以下之文宜與上行連續,不可提行。年譜在世之時不可發表。幼年諸事,擬與高文顯君(廈門大學心理系學生,與廣洽師至契)言之。去歲仲冬大病,內外癥并發,為生平所未經歷。(臥床近兩月,俗謂九死一生。)內癥至季冬已愈,外癥延至本月乃痊。此次大病,自己甚得利益。稍暇擬記寫之。以后惠書,乞寫廈門南普陀寺養正院廣洽法師轉交弘一。不久擬移居古浪嶼,但信件仍由廣洽法師轉送來。其尋常信件,由彼代復,或退還也。謹復,不宣。《法華》卷已收到,感謝!
演音疏
四月廿三日
(一九三七年六月五日,青島湛山寺)
丏因居士道鑒:
惠書誦悉。承施硾箋、羊毫,已收到。敬謝!《叢刊》續輯,擬俟秋涼返廈門時編定,因是間無書籍可檢尋也。拙書聯幅等,約于旬日后遞奉。其中有上款者數種,其余乞仁者與沈知方居士分受,轉贈善友可耳。旬日后郵奉聯幅等時,附講稿二種(《青年佛徒應注意的四項》及《南閩十年之夢影》),皆在養正院所講者(去年正月及今年二月)。養正院創辦于三年前,朽人所發起者(教育青年僧眾)。今夏或將與他院合并。養正之名,難可復存。此二講稿可為養正院紀念之作品,為朽人居閩南十年紀念之作也。唯筆記未甚完美,擬請仁者暇時為之潤色。(多多刪改無妨,因所記錄者亦不盡與演詞同也。)并改正其訛字、文法及標點。題目亦乞再為斟酌。(“青年佛徒”等)更乞仁者為立一總名。即以此二篇講稿合為一部書。雖非深文奧義,為大雅所不取,或亦可令青年學子瀏覽,不無微益也。此講稿擬別刊行。世界書局或欲受刊者,廣洽法師處存有數十元,愿以附印也。又擬請仁者撰序及題簽,以為居南閩十年之紀念耳。謹陳,不宣。
演音疏
六月五日
(一九三七年舊七月廿一日,青島湛山寺)
丏因居士道席:
惠書誦悉。青島或可無戰事,惟商民甚困苦耳。朽人此次居湛山,前已約定至中秋節止。(中秋已前不能食言他往,人將譏為畏葸。)節后如有輪船往滬者甚善,否則須乘火車至浦口,轉滬杭。若有戰事,火車不通,惟有仍居青島耳。承詢所需,至用感謝。俟他日若有需用者,當以奉聞。謹復,不備。
演音啟
七月廿一日
(一九三八年正月十九日,晉江草庵)
丏因居士慧鑒:
惠書誦悉。爾來身心疲勞,擬于明日始,在此掩室數月靜養。屬題“塔經”,俟后興致佳時寫奉。近有講稿一篇,擬列于前二篇后,共三篇,題曰《養正院新聞記》。能于舊歷已卯明年付印為宜。明年朽人世壽六十,諸友人共印此書,亦可借為紀念也。前寄上之印資數十元,為養正院師生等所施者,亦乞加入,并將姓名載于卷末。又奉化丁居士亦愿施資,附寫介紹箋一紙,將來由仁者致函通知可也。印刷之格式,如去秋晤面時所談。
演音啟
正月十九日
養正院師生等施資者姓名。(此人名務乞列入卷末,因經手募資人可有交代也。)佛教養正院前教導釋廣洽、高勝進,學僧釋盛求、瑞伽、賢范、賢悟、傳深、傳揚、廣根、道香、妙廉、妙皆、廣慎、善琛、傳聲、心鏡、瑞耀、如意、靜淵、離塵、智靜、廣余,及護法王正邦、陳宗泮、施烏格、曾珠娟。共助印資□十元。(此數目已忘記,乞填入。)以后通信,乞交與夏丏尊居士便中附寄。因掩關期內,僅收夏居士之信札也。
(一九三八年舊二月十一日,泉州承天寺)
丏因居士道席:
惠書誦悉。題字附奉,乞收入。承寄下《叢刊》五部,至感。下月初旬尚須往惠安縣講經。惠書,仍寄泉州承天寺轉交。不宣。
演音啟
舊二月十一日
在承天寺講《行愿品》,至昨日圓滿,聽眾甚多,黨部青年乃至基督教徒皆甚歡贊。自明日始,在各處演講五日。后在開元寺講《心經》三日。又數日后在善堂講《華嚴大意》三日。附白。
(一九三八年舊四月,漳州南山寺)
丏因居士文席:
是間近無變化,稍遲或往鄉間,屆時再以奉聞也。茲有懇者,今夏朽人曾以所藏《行愿品》梵文寫本,托佛學書局影印流布。于滬變前,由廣洽法師先后匯上二百元為附印之資(托高觀如轉交)。朽人在青島時,曾得高居士(已返北平)書,謂不久即可出版云云。迄今尚無消息,頗為懸念。一月余前,致函(掛號寄去)佛學書局(局址在愚園路一五四號膠州路附近)沈彬翰居士詢問此事,謂前匯款二百元可以留存書局,惟此書原稿甚為珍貴,請其寄還。至今已一月余,無有復音。乞仁者為致電話,詢沈居士。倘書局已歇業,原稿遺失,則可作罷論。倘原稿仍在者,乞彼送至仁者處,乞仁者暫為收藏(勿寄廈門),費神,至感!
演音啟
(一九三八年閏七月廿八日,漳州祁保亭)
丏因居士慧覽:
承施地藏菩薩經像,昨夕已收到,感謝無盡。后日適值菩薩圣誕,先三日寄到,因緣巧合,誠為漳城佛法復興之象也。近已請本鄉保長講此經,聽者甚眾。仁者法施功德,曷有極耶。謹復,并謝,不宣。
演音啟
閏七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