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淺談書法(2)

《嶧山刻石》是秦篆(即小篆)的代表之作,字的點劃均為線條,粗細一致,圓起圓收;字體端莊嚴(yán)謹(jǐn),有實有虛,疏密得當(dāng),顯得從容平和,而且剛勁有力,故后人有評云:“畫如鐵石,千鈞強弩”?!稁F山刻石》的字結(jié)構(gòu)上緊下松,垂腳拉長,有居高臨下的儼然之態(tài),似乎讀者須仰視而觀;在章法上行列整齊,規(guī)矩和諧。秦刻石在總體上從容、儼然、強健的藝術(shù)風(fēng)范與當(dāng)時秦王朝的時代精神是統(tǒng)一的。《嶧山刻石》原石被后來三國時期的曹操登山時毀掉了,但留下了碑文。

小篆字體,當(dāng)以秦刻石為代表。據(jù)《史記·秦始皇本紀(jì)》言:秦始皇曾經(jīng)在東巡中立了六塊碑刻,今所存者僅《泰山石刻》《瑯琊臺刻石》兩種,秦刻石傳出自李斯之手。

《泰山石刻》為前219年時所刻,原石毀于清乾隆五年(1740),今存十字,其書筆畫儉約,結(jié)體規(guī)矩典雅。

《嶧山刻石》今所傳者為宋代鄭文寶所摹刻,《峰山刻石》翻刻的有很多,而尤以鄭氏為最精。以上諸碑是秦篆的典型,其特點是用筆勻凈、勁瘦,提筆疾過,圓融峻儼,其筆法又有“玉筋”“釵骨”之說,所以秦篆又稱“玉筋篆”。

2.隸書

隸書,又稱“隸文”“隸字”,是我國自有文字以來第二大書體。因原來用以輔助篆書,故又稱“左書”“佐書”或“佐隸”,此幾種叫法隨著隸書取代篆書而逐漸不用。

古時,書家多謂隸書是秦代程邈所創(chuàng),直到近代方才認為隸書是自然演變而來的。隸書從秦代開始,經(jīng)長期發(fā)展、演化,至東漢末年進入成熟期,這時楷書也逐漸出現(xiàn)。東漢末年,鐘繇任黃門侍郎之職,他能寫隸、楷、行、草諸體,尤善于楷書。他所書之楷體,世稱“開創(chuàng)了由隸到楷的新貌”;而此時楷書已漸占統(tǒng)治地位,但隸書作為一種書法、一種藝術(shù),仍為世人所喜愛,故能流傳至今。

隨后,隸體不斷地變化發(fā)展,其書體之特征為:筆畫比篆書復(fù)雜而多變,不但有橫、直、折、勾,還出現(xiàn)點、戈、撇、捺;筆法是方圓并用,方多于圓;逆鋒、藏鋒、回鋒兼施;行筆是中鋒、偏鋒都有或同時存在;其筆法的典型特點是有波勢、用挑法,即平常所說的“蠶頭鳳尾”,字的形狀也由長而為扁平。

隸書從秦隸到漢隸,最后又過渡到唐隸,其間還經(jīng)過眾說紛紜的“八分”,如后所述。

清代以隸書著稱者有鄭黼、陳恭尹、顧藹吉、桂馥、鄧琰(石如)、黃易、伊秉綬、陳鴻壽、趙之琛、何紹基、俞樾、徐三庚等人;其中,鄭黼、陳恭尹、顧藹吉為專工隸書者;而桂馥、鄧琰、黃易、伊秉綬、陳鴻壽、徐三庚等人篆字亦不亞于他們的隸書成就;至于鄧琰(石如),雖以篆刻著稱,而其所寫隸書蒼勁渾樸、卓爾超群,所自成一家,是隸書中難得一見之珍品。

(1)秦隸

早期的隸書,因初脫胎于小篆,故雖比小篆簡捷,但仍保留篆書的較多筆勢、筆意,其字多是半篆半隸、渾然一體,用筆變圓為方折,多用中鋒圓筆,此時的隸書尚無波、挑,保存了篆字細長的字形,章法參差交錯,變化隨意而為,不受界格之所局限,如《秦權(quán)》《云夢秦簡》或西漢時的碑刻。

(2)漢隸

此時的隸書,已是發(fā)展成熟的隸書,為隸書的典型時期。一般所謂“隸書”,多指這一時期的隸書。已完全擺脫篆書筆意而成全新之書體,其主要特色為“波磔披拂,形意翩翩”;用筆“藏鋒逆入”“逆入平出”或“翹首舉尾,直刺邪掣”,多為“蠶頭鳳尾”勢;筆畫有粗有細,輕重相應(yīng);字形亦由長方而成方扁。

隸書,以漢隸為主體;漢隸,則以后漢時的隸書為準(zhǔn)則。在后漢隸書中,有名的碑刻很多,如《斐岑紀(jì)功碑》《西峽頌》《夏承碑》《張遷碑》《子游殘碑》《鮮于璜碑》《禮器碑》《曹全碑》《熹平石經(jīng)》《史晨碑》《石門頌》《楊淮表記》《蒼頡廟碑題銘》等,這些碑刻風(fēng)格不同、筆法互異,按其筆法大致可分“方筆”“圓筆”兩大類;但按其風(fēng)格、神韻,則可分為五大流派:

①如《乙瑛碑》《史晨前后碑》《禮器碑入》《華山廟碑》等屬“圓潤瘦勁、端整精密”的一派,以“法度謹(jǐn)嚴(yán)、筆意飛動”見稱,乃隸法之正宗。

②如《曹全碑》《孔宙碑》《孔彪碑》等屬“秀麗工整、圓靜多姿”的一派,是漢隸中之精品。

③如《張遷碑》《鮮于璜碑》《西狹頌》《衡方碑》等屬于“方整寬厚、峻宕雄強”的一派,為隸書中之佳作。

④如《石門頌入》《楊淮表記》《封龍山頌》《開通褒斜道石刻》等,屬“風(fēng)神縱逸、氣勢奔放”的一派,亦難得之石刻。以上各碑,除《封龍山頌》外皆為摩崖石刻;而花崗石石質(zhì)堅硬,顆粒較大,雖無法刻得秀麗嚴(yán)謹(jǐn)、粗細有形,然而恰能體現(xiàn)隸書“飄逸奔放”的風(fēng)格。

⑤又如《郁閣頌》《夏承碑》《君子殘石》等屬“意態(tài)奇古、氣度寬闊”的一派,亦是難得一見的書法作品,多為書法家所愛。

3.楷書

楷書,即楷體書法,是從漢末、魏晉時起直至近代廣泛流行的書體,是我國第三大書體。

楷書,又稱“正書”“真書”??小翱!薄胺ǘ取薄皹?biāo)式”等義,最初用以稱呼書體。晉代衛(wèi)恒《書勢》云:“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彼f“楷法”為“八分楷法”,即間乎隸、楷之間的“八分”書體;近世所謂的“楷書”,非指“八分楷法”,乃指脫盡隸筆、隸意的正書楷體,故楷體又稱“正書”。從形成的角度講,鐘繇所寫的楷字即是“正書”,雖他的字尚有隸書的筆意在,但說楷書起自漢末也是可以的。

楷書之特征有三:其一,筆畫端正,結(jié)體整齊,工妙在點、畫,神韻體現(xiàn)于結(jié)體——楷字多平正齊整、端莊大方、結(jié)構(gòu)嚴(yán)緊,正如宋代蘇軾所說:“大字難于結(jié)密而無間,小字難于寬綽而有余”,故楷書“嚴(yán)整而不失飄揚、犀利剛勁而似飛動”。其二,筆畫有規(guī)律可求——如“永字八法”即是習(xí)楷之范例,故有規(guī)律可尋,即一切楷書的筆畫皆可納于“八法”之中。其三,起止三折筆——“運筆在中鋒”是楷書的典型筆法,運筆中鋒,則字多遒潤。

楷書的體勢和風(fēng)格流派較多,然就其基本規(guī)格而言大同小異。其小異可分為三:一是肥、瘦之分,肥厚者如顏體,瘦挺者如柳體;尚有極瘦者,如瘦金書。二有長、方之別,正方者如褚體,長方者如歐體。三是樸、媚之異,淳樸者如虞體,撫媚者如趙體。

楷書的著名流派,多出現(xiàn)在魏、晉、唐、宋之間,后分為南、北兩大體系。

南系楷書的著名流派,首推鐘、王,此為魏晉時期楷書開宗立派之主要代表。鐘即鐘繇,王指二王:“大王”王羲之,“小王”王獻之。鐘、王的楷書,秀麗挺拔,備盡法度。鐘繇的《宣示表》,王羲之的《黃庭經(jīng)》《樂毅論》,王獻之的《洛神賦十三行》,都是他們的著名墨跡。鐘、王之后,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相繼于后;其次,又有顏(真卿)、柳(公權(quán))、趙孟頫等書法家橫空出世,這些書法大家多有自創(chuàng)、終成一家風(fēng)格。后世所說的“歐體”“顏體”“柳體”即是指他們的楷書風(fēng)格而言。

北系楷書的著名流派源自魏時的碑帖。魏碑,乃是界乎隸、楷之間的一個流派,亦是重要的楷書體系,是書法中珍貴之寶藏。最早以索靖為代表,而后方形成“北系”書法體系。北系楷書的書法遺跡主要是石刻碑銘,且多沒有記載書寫者姓名,因此北系楷書不是依書法家的風(fēng)格而定,而是以碑帖名稱來區(qū)分流派,傳世碑帖中,最為有名者有《谷朗碑)《鄭文公碑》(魏)、《張猛龍碑》(魏)、《龍門造像諸品》(魏)等。另,除魏碑外,尚有少量晉碑及南朝宋、梁時碑,如《爨寶子碑》(東晉)、《爨龍顏碑》(南朝宋時)、《瘞鶴銘》(南朝梁時)、《石門銘》(魏)、《張玄墓志》(魏)。至清代時,有書家阮元首倡碑學(xué),包世臣繼之,近人康有為接踵而起,大興“尊碑卑唐”之風(fēng),故而使碑學(xué)大盛。

(1)歐體

為歐陽詢所創(chuàng),其字正書結(jié)構(gòu),“易方為長,以就姿媚”“四面停勻、八方平正”“書如凌云臺,輕重分毫無負”“筆備眾美,翰墨灑落”,此即史書所說歐體之風(fēng)格,歐體著名碑帖有《九成宮醴泉銘》《皇甫碑》《化度寺碑》。

(2)虞體

為虞世南所創(chuàng),其字偏長,略同于歐體,字形工整齊備、不傾不倚,法遵“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嚴(yán)謹(jǐn)灑脫,如《孔于廟堂碑》。

(3)褚體

為褚遂良所創(chuàng),其書豐潤勁煉、清遠古雅,用筆方、圓兼容,間含隸意;結(jié)體婉暢,用筆多變、中側(cè)兼收、順逆并用,其書對后世影響極大。著名碑帖有《孟法師碑》《大字陰符經(jīng)》《雁塔圣教序》等。

(4)薛體

為薛稷所創(chuàng),其書得歐、虞、褚、陸之遺風(fēng);其師承血脈近于褚遂良。此人用筆纖瘦有力,結(jié)字疏通流暢。著名碑帖有《封中岳碑》《鄭敞碑》《沓冥君銘》等。

(5)顏體

為顏真卿所創(chuàng),其字探源篆隸,楷法謹(jǐn)嚴(yán),放而不流,拘而不拙,結(jié)字方圓,筆法肥勁,如《多寶塔》《東方畫贊》《勤禮碑》《麻姑仙壇記》《顏氏家廟碑》。

(6)柳體

法出顏真卿,后獨創(chuàng)一格、自成一家,其字意瘦挺,體勢骨力遒勁、爽利挺秀。著名的碑帖有《玄秘塔碑》《神策軍碑》等;尤其是《神策碑》,可看出柳字顏字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或淵源。

(7)趙體

為趙孟頫所創(chuàng),世稱“趙體”。其字以“風(fēng)流、和婉”著稱,其書風(fēng)遒媚秀逸、和婉適中,結(jié)體嚴(yán)整、筆法圓熟;著名碑帖有《妙嚴(yán)寺記》《三門記》《妙法蓮花經(jīng)》《信心銘》等。

宋代楷書,首推蔡襄。蔡襄,宋代杰出書法家,“宋代四大家”之一。其書風(fēng)格意取晉、唐,恪守法度,以神佳為度,講究古意,書云“端勁高古,容德兼?zhèn)洹?,為開啟宋代書派主流之代表。蔡襄之字師法蔡邕、崔紓,后崛然獨起。初學(xué)周越,其字變體出于顏真卿;年輕時,其字明勁有力,晚年則回歸淳樸恬淡、婉美妍媚;他的大字端莊沉著,小字則秀麗多姿。大楷作品有《洛陽橋記》《有美堂記》《晝錦堂記》等,小楷如《茶譜》《集古錄序)等。

宋徽宗趙佶,正書筆勢勁逸,初學(xué)薛稷,后變其法度,獨創(chuàng)一格,自號為“瘦金書”,對后世楷書亦有較大影響。

元代著名書家趙孟頫,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于世。

明代楷書較著名者有董其昌,他初學(xué)顏、虞,后改鐘、王,后終成一家。

清代楷書名流有錢灃、何紹基,其楷法皆學(xué)顏真卿。錢灃之字,結(jié)體嚴(yán)整,氣勢雄偉;何紹基之字則體勢遒勁,氣勢流暢,此二人對清代楷法影響較大。

以上為楷書之簡要脈絡(luò)。

前文所談楷書碑帖,多以大楷、中楷為主;而小楷名帖則較少,主要有鐘繇的《薦季直表》;王羲之的《東方朔畫贊》《樂毅論》《黃庭經(jīng)》《曹娥碑》;王獻之的《洛神賦十三行》;鐘紹京《靈飛經(jīng)》;趙孟頫的《道德經(jīng)》;文征明的《醉翁亭記》《雪賦·月賦合冊》等。

4.草書

草書,即草體書法。草為“草創(chuàng)”“草藁”之意,章草和今草為草書的兩大主要流派,代表其發(fā)展之兩大階段。

(1)章草

章草由隸書演化而來,沿用隸書章法,橫畫上挑,左右波碟分明?!肮P有方圓,法兼使轉(zhuǎn)”,結(jié)體“古雅平正、內(nèi)涵樸厚”。唐代孫過庭于《書譜》中說“章務(wù)險而便?!碧拼鷱垜谚凇稌鴶唷分姓f:“此乃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guī)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笨梢娬虏菥褪请`書過度到草書之特有形態(tài),或稱“隸草”。

章草著名的碑帖有西漢史游的《急就章》、東漢張芝的《秋涼平善帖》、東晉王羲之的《豹奴帖》,西晉索靖的《出師頌》也是章草精品;另有西晉陸機的《平復(fù)貼》,西晉索靖的《月儀》《載奴》帖也頗可觀。自今草興起后,章草勢微,傳世的有唐代褚遂良的《黃帝陰符經(jīng)》等。

(2)今草

今草由章草演變而來,此時已完全脫離章草之隸書痕跡,故字更顯瀟灑、奔放和流暢。今草流派較多,大致可分為三支:

①小草:唐代孫過庭在《書譜》中說:“草貴流而暢。”故小草特征以“流注、順暢”為主;運筆多用轉(zhuǎn)法,故字多顯“韻媚、婉約”,而法度較為謹(jǐn)嚴(yán),字字區(qū)分,不作連續(xù)帶筆,意態(tài)飛舞奔放、隨意流暢。著名碑帖以孫過庭《書譜》為代表,故小草派又稱“書譜派”。另有隋代智永《千字文》亦是有名的代表作。

②大草:又名“狂草”,唐代張懷瑾《書斷》中說:“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彼浴按蟛荨庇置耙还P書”。其特點是于小草筆法之上,進而成為“字字相連、體勢連綿”的筆勢,其字筆意奔放、變化萬千、首尾呼應(yīng),故氣勢貫穿一體、融會一如。著名碑帖有張芝的《知汝殊愁帖》,張旭的《肚痛帖入》《古詩四首》,懷素的《自敘帖》《食魚帖》,都是大草或狂草的典型作品。

③行草即草書、行書夾雜之字體,其早期形態(tài)為“藁書”(即“相聞書”),一般用于尺牘。王愔云:“藁書者,若草非草,草行之際?!惫手稗粫睘椴輹l(fā)展之過渡形態(tài),后來發(fā)展成草書、行書并用,其特點為“行草夾雜、用筆秀麗”,字《智永真草千字文》(局部)不連綿但神氣貫通。如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行穰帖》,王獻之的《中秋帖》《送梨帖》即是典型墨跡。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鲁木齐县| 枣庄市| 漳平市| 红原县| 巴青县| 天峨县| 宜兴市| 洛南县| 天长市| 山阴县| 水城县| 仙桃市| 河北区| 绥阳县| 海盐县| 崇文区| 昌都县| 乐平市| 高阳县| 梁山县| 清新县| 庄浪县| 镇赉县| 山东省| 江北区| 涟水县| 白水县| 馆陶县| 获嘉县| 青神县| 奉贤区| 青川县| 祥云县| 彝良县| 海晏县| 越西县| 河西区| 贵德县| 富民县| 沧源| 盐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