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弘一法師雜記(3)
- 弘一法師全集之佛學·雜記(01)
- 弘一法師
- 3935字
- 2016-11-02 22:00:32
十八日,陰,微雨,四十九度。斷食后期最后一日。五時半起床。夜間酣眠八小時,甚暢快,入山以來未之有也。是晨早起,因欲食寺中早粥。起床后大便一次甚暢。六時半食濃粥三盂,豆腐青菜一盂,胃甚漲。坐菜圃小屋誦《神樂歌》,今日暗記誦七下目,敬抄《神樂歌》八葉。午,食飯二盂,豆腐青菜一盂,胃漲大,食煙一服。午后到山中散步,足力極健。采干花草數枝,松子數個。晚食濃粥二盂,青菜半盂,僅食此不敢再多,恐胃漲也。餐后胸中極感愉快。燈下寫字五十四,輯訂斷食中字課,七時半就床。
十九日,陰,微雨,四時半起床。午后一時出山歸校。囑托聞玉事件:晚飯菜,桔子,做衣服附袖頭,廿二要,轎子油布,轎夫選擇,新蚊帳,夜壺。自己事件:寫真,付飯錢,致普慈信。
追求律學的真諦
由于我出家后,總是選擇清靜祥和的地方,要么閉關誦讀佛經,要么就是從事寫作,有時為大眾講解戒律修持,所以人們經常感到我行蹤不定,找不到我。其實佛法無處不在,有佛法的地方就會有我。而我對佛教戒律學的研究可說是情有獨鐘,我不僅夜以繼日地加以研究,就算傾注我畢生的精力也在所不惜!而且我出家后,認定了弘揚律學的精要,一直都過著持律守戒的生活。這種生活對我的修行起了很大的幫助。
我最初接觸律學,主要是朋友馬一孚居士送給我的一本名叫《靈峰毗尼事義集要》和一本名叫《寶華傳戒正范》的書,我非常認真地讀過后,真是悲欣交集,心境通徹,亦因此下定決心要學戒,以弘揚法正。
《靈峰毗尼事義集要》是明末高僧藕益智旭法師的精神旨要,而名叫《寶華傳戒正范》是明末的見月寶華法師為傳戒所制定的戒律標準。我仔細研讀了兩位前輩大德的著作后,由衷的感嘆大師的修行法旨,也不得不發出感慨,慨嘆現在的佛門戒律頹廢,很多的僧人沒有真正的戒律可以遵守,如果長久下去,佛法將無法長存,僧人也將不復存在了,這是我下決心學習律學的原因。我常想:我們在此末法時節,所有的戒律都是不能得的,其中有很多的原因。而現在沒有能夠傳授戒律的人,長此以往我認為僧種可能就斷絕了。請大家注意,我所說的“僧種斷絕”,不是說中國沒有僧人了,而是說真正懂得戒律和能遵守戒律的僧人不復存在了!
想到這些后,我于1921年到溫州慶福寺進行閉關修持,后又學習南山律。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和習作后,我便在西湖玉泉寺,用了四年的時間,撰寫了《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從這本書中不難看出,我所從事的佛學思想體系,縣以華嚴為境,四律為行,導歸凈土為果的。
像我這樣初入佛門,便選擇了律學為我畢生的研究方向的僧人,是非常少見的,這令我很傷感。如果能有更多的僧人像我這樣,持戒守律,那么佛法的發揚光大將不是難事!
從容弘法的感悟
從我出家以后,一直到現在,近二十年的時間里,我一直在修持戒律,并且一直不曾化緣、修廟、剃度徒眾,也不曾做過住持或監院之類的職務,甚至極少接受一般人的供養。有的時候供養確實無法推卻,只好收下,然后轉給寺廟。至于我個人的日常花用,一般由我過去的幾位朋友或學生來贊助的。因為我自開始修持戒律后,從律學的角度來講,隨便收受他人的饋贈,即便是施主真心真意的供養,也是犯了五戒中的盜戒;再者說,隨便收受他人的饋贈,會滋養惡習,不利于修行,更不利于佛法的參悟。所以,我對金錢方面的事情,極為注意,絲毫不敢懈怠。記得我在出家后的第三年時,有一位上海的居士寄錢給我,讓我買僧衣和日常用品,我把錢退了回去,并婉言相告表示謝意。
在我出家的這二十年時間里,我先后在杭州的玉泉寺、嘉興精嚴寺、衢州蓮華寺、溫州慶福寺等數十處寺廟住過,其中在溫州的時間最長。現在這幾年一直住在閩南,主要是在泉州和廈門。在閩南的這段時間,我一直是在寫書,并將寫成的書向僧眾們講解,將宣傳戒律的決心付諸于行動。
在閩南是我宣揚戒律最重要的時期,而其間讓我感到欣慰的是,每到一處講解戒律時,都會有眾多的僧人前來昕錄,他們都非常認真。這前后跟我經常在一起的有性常、義俊、瑞今、廣洽等十余人,他們都為我宣講律學給予了不少的幫助。
自此可見,佛法的真實理論和修行的嚴謹方法,是眾多出家人都渴望得到的,也因此我不再害怕佛法不能弘揚了。看來作為一個學道的人,只要心中有春意,就不用世俗的享受來愉悅自己,倒是世間的一切,均可以使自己感到快樂。更何況是為解脫世間眾多受苦人的事業而努力,只要有一點成績和希望,我們都應感到欣喜!另外對于佛教之簡易修持法以及我永春的因緣簡述一下,我到永春的因緣,最初發起,是在三年之前。性愿老法師常常勸我到此地來,又常提起普濟寺是如何如何的好。兩年以前的春天,我在南普陀講律圓滿以后,妙慧師便到廈門請我到此地來。那時因為學律的人要隨行的太多,而普濟寺中設備未廣,不能夠收容,不得已而中止。是為第一次欲來未果。是年的冬天,有位善興師,他持著永春諸善友一張請帖,到廈門萬石巖去,要接我來永春。那時因為已先應了泉州草庵之請,故不能來永春。是以第二次沒有來成。
去年的冬天,妙慧師再到草庵來接。本想隨請前來,不意過泉州時,又承諸善友挽留,不得已而延期至今春。是為第三次也沒有來成。
直至今年半個月以前,妙慧師又到泉州勸請,是為第四次。因大眾既然有如此的盛意,故不得不來。其時在泉州各地講經,很是忙碌,因此又延擱了半個多月。今得來到貴處,和諸位善友相見,我心中非常歡喜。自三年前就想到此地來,屢次受了事情所阻,現在得來,滿其多年的夙愿,更可說是十分地歡喜了。
余弘律之因緣
弘律因緣
初出家時,即讀梵網合注。續讀靈峰宗論,乃發起學律之愿。
受戒時,隨時參讀《傳戒正范》及《毗尼事義集要》。
庚申之春,自日本請得古版《南山靈芝》三大部,計八十余冊。
辛酉之春,始編戒相表記。六月,第一次草稿乃訖。以后屢經修改,手抄數次。
是年閱藏,得見義凈三藏所譯有部律及南海寄歸內法傳;深為贊嘆。謂較舊律為善;故四分律戒相表記第一、二次草稿中,屢引義凈之說,以糾正南山。其后自悟輕謗古德,有所未可,遂涂抹之。經多次刪改,乃成最后之定本。
以后雖未敢謗毀南山,但于南山三大部仍未用心窮研;故印專習有部律。兩年之中,編有《部犯相摘記》一卷、《自行抄》一卷。
其時徐蔚如居士創刻經處于天津,專刻南山宗律書,費資數萬金,歷時十余年。
弘律愿文
如是戒品,我今誓愿受持、修學,盡未來際,不復合離。以此功德,愿我及眾生,無始已來所作眾罪,盡得消滅。若一切眾生所有定業,當受報者,我皆代受。遍微塵國,歷諸惡道,經微塵劫,備嘗眾苦,歡喜忍受,終無厭悔;令彼眾生先成佛道。我所發愿,真實不虛,伏惟三寶證知者。
演音自撰發愿句三種,行住坐臥,常常憶念,我所修持一切功德,悉以回施法界眾生;眾生所造無量惡業,愿我一身代受眾苦。誓舍身命,護持三世一切佛法!
誓舍身命,救度法界一切眾生!愿代法界一切眾生,備受眾苦!愿護南山四分律宗弘傳世間!
南山律苑住眾學律發愿文
佛菩薩祖師之前,同發四弘誓愿:一愿學律弟子等,生生世世永為善友,互相提攜,常不舍離。同學毗尼,同宣大法,紹隆僧種,普利眾生;一愿弟子等學律及以弘法之時,身心安寧,無諸魔障,境緣順遂,資生充足;一愿當來建立南山律院,普集多眾,廣為弘傳。不為名聞,不求利養;一愿發大菩提心,護持佛法。誓盡心力,宣揚七百余年淹沒不傳之南山律教,流布世間。冀正法再興,佛日重耀;并愿以此發宏誓愿,及以別發四愿功德,乃至當來學律一切功德,悉以回向法界眾生;惟愿諸眾生等,共發大心,速消業障,往往極樂,早證菩提!伏乞十方一切諸佛本師釋迦牟尼佛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地藏菩薩、摩訶薩南山道宣律師、靈芝元照律師、靈峰藕益大師,慈念哀愍,證明攝受!
在家律要之開示
凡初發心人,既受三皈依,應續受五戒。倘自審一時不能全受者,即先受四戒三戒,乃至僅受一、二戒,都可。在家居士,既聞法有素,知自行檢點,嚴自約束,不蹈非禮,不敢輕率妄行,則殺生、邪淫、大妄語、飲酒之四戒,或可不犯;惟有在社會上辦事之人,欲不破盜戒,為最不容易事。例如與人合買地皮房產,與人合做生意,報稅納捐時,未免有以多數報少數之事;因數人合伙,欲實報則人以為愚。或為股東所反對者有之。又不知而犯,與明知違背法律而故犯之事;如信中夾附鈔票,與手寫函件取巧掩藏,當印刷物寄,均犯盜稅之罪。凡非與而取,及法律所不許,而取巧不納,皆有盜取之心跡,及盜取之行為,皆結盜罪。非但銀錢出入上,當嚴凈其心;即微而至于一草一木、寸紙尺線,必須先向物主明白請求,得彼允許,而后可以使用。不待許可而取用、不曾問明而擅動,皆有不與而取之心跡,皆犯盜取盜用之行為,皆結盜罪。
問答十章
問:近世諸叢林傳戒之時,皆令熟讀毗尼日用切要(俗稱為五十三咒),未審可否?
答:藕益大師曾解釋此義,今略錄之。文云:“既預比丘之列,當以律學為先。今之愿偈(即當愿眾生等),本出華嚴。種種真言,皆屬密部。論法門雖不可思議,約修證則各有本宗。收之則全是,若一偈、若一句、若一字,皆為道種。檢之則全非,律不律、顯不顯、密不密,僅成散善;此正法所以漸衰,而末運所以不振。有志之士,不若專精戒律,辦比丘之本職也。”
問:百丈清規,頗與戒律相似;今學律者,亦宜參閱否?
答:百丈于唐時編纂此書,其后屢經他人增刪。至元朝改變尤多,本來面目,殆不可見;故蓮池、藕益大師力詆斥之。蓮池大師之說,今未及檢錄。惟錄藕益大師之說如下。文云:“正法滅壞,全由律學不明。百丈清規,久失原作本意,并是元朝流俗僧官住持,杜撰增飾,文理不通。今人有奉行者,皆因未諳律學故也。”又云:“非佛所制,便名非法;如元朝附會百丈清規等。”又云:“百丈清規。元朝世諦住持穿鑿,尤為可恥。”按律宗諸書,浩如煙海。吾人盡形學之,尚苦力有未及。即百丈原本今仍存在,亦可不須閱覽;況偽本乎?今宜以蓮池、藕益諸大師之言,傳示道侶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