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30年代的清華大學蔣恩鈿女士的寢室里,不僅住著兩位“校花”,還有兩位大才女。她們一個是楊絳,另外一個就是歐陽采薇的丈夫吳之椿教授的前女友袁震。
袁震比蔣恩鈿大1歲,所以她是寢室里的老大姐。袁震的原名叫袁震之,她出生在湖北光化縣袁沖鄉的一個書香門第家庭。她的姐姐袁溥之22歲就擔任了中共湖北省婦委書記,是武漢地區婦運工作的早期領導人之一。姐夫陳郁曾經領導過廣州起義,再后來就擔任了燃料工業部部長、中國礦業大學校長、廣東省省委書記。
袁震18歲就考入了武漢大學歷史系,23歲又考入了清華大學史學系,并成為清華園里屈指可數的才女。也許是天妒英才,在一次回家看望患肺結核的父親時,袁震也被傳染上,后又轉為骨結核,而且病情很嚴重。
袁震和吳之椿分手后,早就對吳之椿愛慕不已的歐陽采薇終于有了機會;同時,對袁震也是早就愛慕不已、比她小兩歲的吳晗也終于有了機會。
吳晗原名吳春晗,他和蔣恩鈿的身世差不多,也出生于一個落魄的書香之家,他的父親吳瑸玨是一個能詩善賦,喜歡文史的小秀才,家中有很多的文史書籍,這就給吳晗提供了做學問最初的基礎,也因此在19歲就成為了中國公學校長胡適的愛徒,22歲又經胡適的舉薦,成為了清華大學史學系工讀生,專攻明史。
吳晗在清華校刊任編委時,他很欣賞袁震寫的文章,也十分想結識這位有點傳奇色彩的同系女同學。于是就在一個沒有課的下午,在蔣恩鈿的帶領下,他來到了女生宿舍,第一次見到了自己的偶像——躺在病榻上的袁震同學。
就這一次,袁震優雅的氣質、從容的談吐,給吳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來,他就和同學們一起給袁震起了一個雅號“睡美人”。
從此,吳晗就時常來看望病中的袁震。吳晗研究明史,袁震研究宋史,兩人經常在一起切磋學問。在與袁震的相處中,吳晗對她的出眾才華欽佩不已,同時也為她的病態感到憐惜。他不敢說出愛意,只好暗暗把袁震當作自己的紅顏知己,常常在袁震的病榻前一坐就是幾個小時。
時間來到了1934年的夏天,吳晗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了。在中國歷史學家、清華大學歷史系主任蔣廷黻的力邀下,吳晗留在了清華任教。這時袁震的去留出現了問題,于是蔣恩鈿在臨去綏遠教書之前,找到了留校任教的吳晗,毅然地做起了他們的紅娘。
5年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在吳晗的精心照料下,袁震的病情好轉了。1939年,已經是云南大學教授的吳晗和患難情侶終成眷屬。
時間又過去了10年。1949年,吳晗參加了接管北大、清華的工作,任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文學院長、歷史系主任,后來又擔任了全國政協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北京市副市長等職,成為了中國現代著名的歷史學家、社會活動家,中國現代明史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17年又過去了,歷史進入了新階段。這時,因為吳晗寫過的一篇《海瑞罷官》點燃了神州大革命的烈火,3年后,他和愛妻袁震便前后葬身于這個火海之中。
吳晗的親朋不多,除了愛妻袁震和學友蔣恩鈿等人之外,還有一個好朋友叫廖沫沙。
1931年前后,在中國的文壇上發生了一場“廝殺”。當時,大作家林語堂創辦了一個《人間世》雜志,可他沒想到竟然會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一個文學“小將”先出馬向他殺來,這個“小將”就是廖沫沙。
廖沫沙出身于軍人家庭,15歲考入長沙師范學校,后又進入上海藝術大學文學系。在上學期間。他撰文《人間何世》,批評林語堂創辦的《人間世》宣揚“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調”,林語堂當即也出馬反擊。
在大戰數十回合后,廖方主帥魯迅先生親自出馬。這場筆戰具體觀點的對錯這里不去研探,只說因為這場筆戰,讓小人物廖沫沙在中國的文化界開始有了名氣。
通過這場筆戰,湖南長沙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伙子逐漸成為了著名作家、雜文家,后來擔任了教育部部長、統戰部部長,建立起了一個在歷史上有一席之地的精英家族。
講完廖沫沙的這段插曲,再接著說蔣恩鈿和校花們引出的精英社交網絡,讓它們進入“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