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資治通鑒》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史學家司馬光組織編寫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史學巨著,由宋神宗取意“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而親賜名。司馬光自幼酷愛史學,“嗜之不厭”。屢次深切感受到歷代史籍浩繁冗雜,并且除《史記》之外多數為斷代史,不便參閱,使學習歷史的人感到很困難,同時他為了給封建統治者提供借鑒,于是決定動手編一部“刪削冗長,舉撮機要,專區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的史書,并確定此書的宗旨是“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嘉善矜惡,取是舍非”。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他將記載戰國、秦朝歷史的《通志》呈進朝廷,獲得賞識,并受詔設局續編。書局始辟于開封,后遷至洛陽,設主修、同修、書吏多人。宋神宗曾專聽司馬光進讀書稿,并御撰書序,以示褒獎。元豐七年,全書完成,歷時19年之久。
《資治通鑒》一書記載了上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歷史,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方面的重要史實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全面展示了幾十個政權的興盛與衰亡的過程,博大精深,通古今之變,有“網羅宏富、體大思精,為前古之所未有”的美譽。
全書卷帙浩繁,共294卷,《周紀》5卷,《秦紀》3卷,《漢紀》60卷,《魏紀》10卷,《晉紀》40卷,《宋紀》16卷,《齊紀》10卷,《粱紀》22卷,《陳紀》10卷,《隋紀》8卷,《唐紀》81卷,《后梁紀》6卷,《后唐紀》8卷,《后晉紀》6卷,《后周紀》5卷。另外《目錄》30卷,《考異》30卷。《資治通鑒》是我國一部極為重要的編年體史書,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全書體例嚴謹,前后脈絡分明,語言文字也較為簡練。這些對后世史學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自《資治通鑒》出現后,一度中衰的編年史書體裁才得重振旗鼓,并加以發展起來。但《資治通鑒》也有它的不足和缺點,在體例上也有失當的地方,列在同一年代下的歷史敘述常常缺乏相關性,而同一事件的來龍去脈也不可避免地分散開來,這些都給現代讀者帶來了閱讀上的不便。鑒此,我們推出了這部《資治通鑒故事》。
本書精選了原書中300余個獨立完整的故事,按時間順序對其進行了整理編撰,通過科學的體例和創新的形式,全方位、新視角、多層面地向讀者呈現這部中華文明巨著,力求在真實性、趣味性和啟發性等方面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為了幫助讀者排除閱讀障礙和拓展知識面,本書還設立了相關知識鏈接,簡要介紹歷史知識。同時,編者還選配了歷史文物和遺跡照片、戰爭示意圖、帝王名臣畫像、歷代人物名畫等300多幅精美圖片,更加真實、直觀、全面地將中國歷史的豐富與精彩呈現在讀者面前。
精練簡潔的文字、多元的視覺元素、全新的視角、科學的體例和創新的版式設計有機結合,幫助讀者從全新的角度和嶄新的層面去考察歷史、感受歷史、思考歷史。
為人君而不知《通鑒》,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為人臣而不知《通鑒》,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為人子而不知《通鑒》,則謀身必至于辱先,做事不足以垂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