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原爭霸
第一節 春秋圖霸
齊桓公稱霸
周王朝遷都到洛邑以后的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周王室幾經衰落后,周天子名義上是各國共同的君主,而實際上,他的地位只等同于一個中等國的諸侯。一些比較強大的諸侯國家經常使用武力兼并小國,大國之間也互相征伐,爭奪土地。強盛的大國諸侯,可以號令其他諸侯,成為諸侯國的霸主。
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是齊國(都城臨淄,在今山東淄博)。齊國原是姜尚的封地。
公元前686年,齊國發生了內亂。在這次內亂中,國君齊襄公死于非命。襄公有兩個兄弟,一個叫公子糾,當時在魯國(都城在今山東曲阜);一個叫公子小白,當時在莒國(都城在今山東莒縣)。兩個人身邊都有輔佐的能人,輔佐公子糾的叫管仲,輔佐公子小白的叫鮑叔牙。兩個公子聽到齊襄公被殺的消息,都準備回齊國爭奪君位。
魯國國君莊公決定親自把公子糾送回齊國。管仲對魯莊公說:“公子小白在莒國,離齊國很近。萬一回到齊國去,事情就不好辦了。讓我先帶一路人馬在路上截住他。”
正如管仲所預料的那樣,公子小白在莒國的護送下眼看快要趕到齊國了,管仲在路上截住了他。管仲拈弓搭箭,向小白射去。小白中箭倒在車里。
管仲以為小白真的死了,就不慌不忙地護送公子糾向齊國去。可是,管仲卻不知他射中的不過是公子小白衣帶的鉤子,公子小白大叫倒下,原來是假裝的。等到公子糾和管仲進入齊國國境,小白和鮑叔牙早已趕到了國都臨淄,小白自然做了齊國國君,這就是齊桓公。
齊桓公即位以后,為報一箭之仇,立即發兵攻打魯國,并且逼迫魯莊公殺掉公子糾,把管仲送回齊國治罪。魯莊公無可奈何,只好照辦。
管仲被關在囚車里押送到了齊國。鮑叔牙立即向齊桓公推薦管仲,說他是個很有才干的人,可以幫助齊桓公干一番大事業。

齊恒公與管仲書像磚
出土于山東嘉祥,反映了法家思想在春秋戰國時期受到當政者的推崇與重視。
齊桓公也是個豁達大度的人,聽了鮑叔牙的話,不僅沒有治管仲的罪,還任命管仲為相,讓他管理國政。
管仲相齊后,盡心輔佐齊桓公的霸業,對齊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政治上,他推行國、野分治的參國伍鄙之制;在經濟上,實行租稅改革,采取了一些有利于農業、手工業發展的政策;在管理上,他號召禮法并用,知禮可以使民眾懂得廉恥,明法可以讓民眾遵守規矩,兩者結合起來,便可以使國力大增。在國內政治經濟形勢得到改善和穩定的基礎上,管仲積極促使齊桓公采取尊王攘夷、爭取領國的手段,以建立霸權。管仲的這些政策為齊國稱霸準備了物質條件。
齊桓公五年(公元前681年),是齊桓公霸業的開始之年。此前,齊國曾幾度與鄰近的魯國交戰,結果都沒有取得多少勝利。這使齊桓公與管仲看到,僅靠齊國自己的力量,是不能稱霸于天下的。于是,他們想到了利用周天子。
齊桓公首先與周室結親,他迎娶周莊王之女共姬,向全國諸侯表明自己與周天子的親近關系。在拉攏到周天子之后,齊桓公又以尊崇周天子為口號,取得各國諸侯的支持。
公元前681年,齊桓公奉周釐王之命,通知各國諸侯到齊國西南邊境上的北杏(今山東東阿縣北)開會。
這時候,齊桓公在諸侯中的威望并不高。通知發出以后,只有宋、陳、蔡、邾四個國家來了。還有幾個接到通知的諸侯國,像魯、衛、曹、鄭(都城在今河南新鄭)等國,采取觀望的態度,沒有來。齊桓公便以此為突破口,殺雞駭猴,制服了魯國,隨后,齊桓公又軟硬兼施,把衛國和鄭國拉入同盟。
齊桓公七年(公元前679年),在齊國的幫助下,原先國內政局很混亂的宋國和鄭國也實現了初步的穩定。齊桓公的霸主地位終于被各諸侯國認可,齊國開始稱霸中原。
楚莊王爭霸
楚國經過整頓軍隊發展生產,出現了富國強兵的新局面,楚莊王認為與中原諸侯爭霸的時機成熟了。
公元前606年,楚國討伐陸渾的戎族,這是鄰近東周的小國。得勝之后,楚莊王令大軍在洛邑近郊舉行一次盛大的閱兵式。一時間,洛邑周圍旌旗蔽日,槍矛如林,鼓聲號聲震天動地。這一來可把掛名的周天子嚇壞了,他摸不清楚莊王打的是什么主意,慌忙派殿前大臣王孫滿前去打探消息。
王孫滿見楚莊王后,代表周天子對楚莊王及楚軍表示慰問,并送上了犒勞的禮物。
楚莊王和王孫滿交談了一會兒后,楚莊王問王孫滿:“我聽說大禹鑄有九鼎,從夏傳到商,又從商傳到周,成為世界上的寶貝,現在放在洛陽。這鼎有多大?有多重?”王孫滿聽話聽音,心中對楚莊王此番閱兵用意也已明白大半了。原來九鼎是用九州貢銅鑄成,它既代表了九州,又象征著國家權力。現在楚莊王居然問起九鼎,表明了他有奪取周天子權力的野心。王孫滿是個善辯的人,面對楚莊王大逆不道的言行,他說:“治理天下的人,主要靠德服人,不是靠鼎的作用。過去大禹有德,遠方部落進貢山川珍奇,禹以美金鑄鼎,周身飾鬼神和萬物圖案,護佑小民防禍備荒。后來,夏桀無德,鼎移至殷人之手;紂王暴虐,鼎歸于周。由此可見,朝政清明,鼎雖輕不移;朝政昏亂,鼎雖重但必遷。至于九鼎的大小輕重,別人是不應當過問的。”
楚莊王聽了王孫滿的話,知道自己還沒有滅掉周朝的能力,也就帶兵回去了。回國后,楚莊王請來楚國一位有名的隱士孫叔敖當令尹(楚國的國相)。孫叔敖當了令尹以后,開墾荒地,挖掘河道,獎勵生產,增強國力。
公元前598年,陳國發生內亂,楚國出兵征服了陳國,然后又迫使鄭國歸附。后來,鄭國派人前往晉國,表示愿意服從。楚莊王得知這一消息,勃然大怒,于第二年親率楚軍進攻鄭國。
楚軍很快到了鄭國新鄭城下。鄭襄公命兵士深溝高壘,堅守不出,又派人前往晉國求救。楚國日夜攻城,3個月后,由于晉兵久久未至,楚軍最后攻陷新鄭。
來救援鄭國的晉軍主將是荀林父,他聽說新鄭已被攻克,便下令班師回朝。副將先軫不聽命令,偷偷率部分人馬渡河追擊楚軍。荀林父見軍隊有分裂的危險,他控制不了先軫率領的兵馬,于是橫了橫心,就下令三軍渡河,與楚軍主力決戰。
楚莊王下令對晉軍發起進攻,并親自擂起戰鼓助威。楚軍將士如排山倒海般沖向晉軍。由于晉軍將領意見不一致,不能統一指揮,一下就被擊潰了。晉軍戰敗,渡黃河時,自相踐踏落水淹死的不計其數。有人勸楚莊王追上去,把晉軍趕盡殺絕。楚莊王說:“楚國自從城濮失敗以來,一直抬不起頭來。這回打了這么大的勝仗,總算洗刷了以前的恥辱。晉國、楚國都是大國,早晚總得議和,何苦多殺人呢?”說著,立即下令收兵。
公元前593年,楚莊王又使宋國降服。這樣一來,楚莊王就問鼎成功,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五霸
一般來說,春秋五霸指的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莊王五位著名國君。但是,也有人將宋襄公排除在外,以越王勾踐代之。
公元前685年,齊桓公即位,打著“尊王攘夷”的口號,幫助燕國打敗山戎,又幫助衛國打敗狄人,這就是有名的“存邢救衛”。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領齊、魯、陳、曹、衛、宋、鄭、許共八個國家的軍隊攻打進犯鄭國的楚軍,與楚國議和,齊桓公率先稱霸。
公元前636年,晉國公子重耳結束流亡生涯,即位為侯,史稱晉文公。不久,晉文公率領晉、宋、秦、齊四國軍隊打敗以楚為首的楚、陳、蔡三國軍隊,于公元前632年在踐土(今河南原陽西南)會盟諸侯,成就霸業。
公元前659年,秦國爭霸中原的野心突顯出來。公元前627年,秦軍在偷襲鄭國未果的情況下滅掉了晉國的一處邊邑,班師回國。秦、晉在崤山激戰,秦軍大敗,轉向西發展,稱霸西戎。
宋襄公于公元前638年與楚國大戰于泓水(在今河南柘城縣)一帶,由于宋襄公堅持君子作風,未乘楚軍之危進攻而致大敗。宋襄公也因受傷去世,圖霸未成。
公元前689年之后,楚國通過兼并周圍的小國,日益強大。公元前606年,楚莊王揮師北上,問鼎中原。此后,他繼續吞并小國,占據長江、淮河流域,成為擁有疆土最大的春秋霸主。
諸侯紛爭的同時,諸侯各國的內部斗爭也日趨激烈,其中,晉國發生的三家分晉事件最具代表性。
百家爭鳴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處于分化組合的大變動時期,舊的思想、觀念受到沖擊,新的思想和觀念開始產生,許多擁有知識并具有從政能力的人紛紛奔走各國,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由于觀點和主張各不相同,因此,人們常將這一時期稱為“百家爭鳴”時期。在眾多的學說派別中,又以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農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小說家、雜家等較為著名。
儒家繼孔子(約公元前551~前479年)之后,以孟子(公元前390~前305年)最為著名。孟子民貴君輕的思想,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此后,荀子(公元前313~前238年)成為儒家的集大成者,他針對孟子的“性善”論提出“性惡”論,并宣揚民眾的力量。孟子和荀子都有書傳世,分別定名為《孟子》和《荀子》。
道家的著名代表人物是老子,生卒年月不詳。他繼承楊朱的觀點,主張清靜無為,含有樸素辯證法思想,傳世名著有《老子》一書。此后,莊子(約公元前369~前286年)撰寫《莊子》,主張“道”是世界的本原,人們應該無為而治。
墨家的創始人是墨子(約公元前468~前376年),他主張“兼愛”、“非攻”,反對奢侈,提倡節儉。他的學說后來被整理成書,定名為《墨子》。
在各國變法時期,法家思想備受人們的關注。其著名代表人物有李悝、商鞅和申不害等。戰國時期,韓非著有《韓非子》一書,成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除此之外,以孫武和孫臏為代表的兵家,以惠施和公孫龍為代表的名家,以許行為代表的農家也備受矚目。
孫武論兵
孫武,世俗尊稱其為孫子或孫武子。孫子的祖先本姓田,是齊國王族。其祖父田書頗有軍事指揮才能,曾被封一塊封邑,獲賜孫姓。父親孫馮,做過齊國的卿相。孫氏家族后因無法忍受齊國內部激烈的權力紛爭,去了吳國。在吳國,孫武一邊耕田,一邊寫作兵書。后得好友伍子胥的7次推薦,被吳王拜為大將,孫武很快就為吳國訓練出一支紀律嚴明、能征善戰的軍隊來。
孫武不愧為一個有戰略思想的偉大軍事家,在他的努力下,吳國不但很快從一個貧弱小國,發展為實力強大的諸侯國,還實現了吳王闔閭稱霸諸侯的夢想。公元前506年,在柏舉之戰中,孫武僅以3萬兵力就擊潰了楚國20萬大軍,攻占了楚國的都城。吳王闔閭死后,夫差即位,孫武又輔佐夫差征服越國、討伐齊國、與晉國爭霸,使得吳國的國勢達到了頂峰,吳王也成為春秋時代又一個霸主。司馬遷曾這樣評價孫武:吳國的勝利是和孫武分不開的,正是在孫武的指揮下,吳軍才能擊敗強大的楚國,威震齊晉,名揚諸侯。
孫武的主要思想都集中在《孫子兵法》中。傳世本《孫子兵法》13篇,是孫武一派兵家的著作,其主要內容和核心思想屬于孫武,但經過他的門生和戰國兵家的整理補充。該書中所描寫的戰爭規模,似是戰國時代的情況。現存的《孫子兵法》是經過三國時代曹操刪定編注的,全書分為13篇:《計》、《作戰》、《謀攻》、《形》、《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總結了春秋至戰國時期長期戰爭的經驗,揭示了戰爭的一些規律,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和原始的軍事辯證法思想。其思想內容主要有三方面:
一、戰略指導思想
戰略論是孫子軍事學說的主體部分。孫武在此書中首次提出了戰略概念—“廟算”,具體論述“安國保民”的最高目標、“五事七計”的全局運籌、“不戰屈敵”的止戰謀劃、“知彼知己”的作戰指揮等戰略思想。在戰略論中孫子提出“安國全軍”、“唯民是保”的戰略目標,把“重戰”、“慎戰”作為根本用戰原則。并從其對待戰爭的嚴肅態度出發,評述了“五事七計”的重要性。“重戰”,即重視戰爭,提高警惕,加強戒備,應取態度是:“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慎戰即開始須慎重,其原則是:“非利不動,非地不用,非危不戰”。“五事七計”書中詳述“道”(治道)、“天”(天時)、“地”(地利)、“將”(將帥)、“法”(法度)五要素,及其“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等七個對戰備全局作正確估計的七個條件。但孫子并沒有認為軍事力量越強越好,而是主張顧及國力,有限地發展軍事。孫子反復強調要以“伐謀”、“伐交”作為優先的決策,總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戰略”。而在實戰中爭取一“軍”、一“旅”、一“卒”、一“伍”之“全”仍不失為上策。如此,“謀”“攻”思想已貫徹到底。

孫武塑像
孫子關于“知彼知己”和“致人而不致于人”之說,為作戰指揮的戰略原則。并盡可能“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處。”爭取“先機之利”,“致人”、“不致于人”,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二、作戰策略思想
以戰略為基礎,孫子提出相應用兵策略。其重要策略原則有六:其一,因利制權,因敵制勝。其二,奇正相生,出奇制勝。其三,避實擊虛,擊其惰歸。其四,我專敵分,以眾擊寡。其五,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其六,示形用詐,詭道制勝。
三、軍事哲學思想
孫子論“天”:“陰陽、寒暑、時制也”,是自然界之天;論“道”:“令民與上同意也”,具有民本主義因素。在書中把具有理性思維的人,放在認識和掌握戰爭規律的主體地位,并詳細分析了戰爭對客觀條件的依賴關系。孫子重視矛盾的相互依存,尤其重視矛盾的相互轉化,說“亂生于治,怯生于勇,無恒形”,關鍵是造成“勝兵先勝”的條件,促使矛盾向有利方面發展。《孫子兵法》除三個主要方面以外,各篇均有其主題思想,又構成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
孫武的戰略思想對后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世俗所稱師旅,皆道《孫子》十三篇”,孫臏、吳起的兵書吸收了很多孫武的思想;曹操親自為《孫子兵法》做過注釋;唐太宗曾贊曰:“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宋神宗頒定《孫子兵法》為《武書七經》之首。毛澤東曾贊譽它“至今仍是科學的真理”。
孫武以及他的《孫子兵法》在國際上也很有影響,唐代時傳到日本,1772年,《孫子兵法》被譯成法文版本,英國的漢學家稱《孫子兵法》為“世界最古的兵書”,美國人則盛贊孫子是“古代第一個形成戰略思想的偉大人物”。孫武的確堪稱“百世兵家之祖”。
第二節 戰國爭雄
三家分晉
東周時期,諸侯國內有大夫被分封采邑,一個采邑實際是一個小國。因為諸侯兼并,某些諸侯國土地擴大了,國內某些采邑也跟著擴大起來。大采邑間由開始兼并到盛行兼并,與諸侯兼并走著同樣的道路,不過兩種兼并的作用卻明顯有所不同。諸侯兼并破壞了被滅國的宗族,加強了本國內的宗族;采邑兼并則是破壞了國內失敗的宗族。家族代宗族而興起,這主要是戰爭的結果。
食采邑的貴族有兩類。一類是國君的兒子,按規定,一人得以繼承君位,其余食采邑做大夫,如魯國的三桓,鄭國的七穆,齊國的高、國、崔、慶等。一類是有功的異姓人,也得食采邑做大夫,如晉國六卿中范氏、趙氏,齊國陳氏等。大夫的采邑與名位都是子孫世世繼承不絕,國君在這些世襲貴族中選出一人或數人做卿,助國君掌管國政。到后來,華夏諸侯國如晉、齊、魯、宋、鄭、衛等國,卿也成為子孫世襲,國政被幾家世卿把持,某些宗族變成強宗,采邑變成強國。
大夫被寵或有功或有權力,可以獲得國君的賞田、賞人,也可以向國君請賞,或瓜分其他宗族的土地,甚至可以瓜分公室。魯國在公元前562年,季孫、孟孫、叔孫三家三分公室,作三軍各得一軍;到公元前537年,三家又四分公室,季孫得二,孟孫、叔孫各得一,季孫私屬甲士多至7000人。
東周前期,諸侯武力兼并,晉悼公興霸業,先給人民免舊欠,救災難,輕賦斂,赦罪人等好處。東周后期,齊國田氏、晉國的韓趙魏三家,政治上比較開明,所以成為大夫兼并的最后勝利者。
在周代初年的所有封國中,晉國的面積最大,力量最強,最有資格統一中國。
晉國國君的權力衰落后,實權由欒、解、趙、魏、韓、智六家大夫把持,他們又以自己的地盤和武裝,爭權奪利,互相攻戰。后來只剩韓、趙、魏、智四家。四家中智伯瑤勢力最大,野心也最大。智伯瑤打算下一步侵占韓、趙、魏三家的土地,于是把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三大夫請到家中,設宴款待。席間智伯瑤對三家大夫說:“晉文公時,晉國是中原霸主,后來霸主地位被吳、越奪去了。為了重振晉國雄風,我主張每家獻出一百里土地和相應的戶口交國君掌管。”韓康子害怕智伯瑤的勢力,首先表示贊同,愿把韓家土地和一萬家戶口交給國家;魏桓子心里不愿意,但也不得不表態,也把百里土地和九千家戶口交給智家,智伯瑤見趙襄子一言不發,便用言語威脅他。趙襄子性格耿直,看智伯瑤貪婪的樣子,非常氣憤,便說:“土地是祖宗遺產,要送給別人,我實在不敢做主。”智伯瑤聽罷立刻翻臉,智、趙席上爭吵不休,趙襄子一甩袖子走了。智立刻決定討伐,并親自帶兵馬為中軍,讓韓為右軍,魏為左軍三軍直奔趙城。趙襄子寡不敵眾,邊戰邊退,退到晉陽(今山西太原)閉關固守。整整打了兩年的仗,智軍就是攻不下趙城。
智伯瑤無計可施,十分惱火。一天智伯瑤繞趙城察看地形時,看到晉陽城東北有晉水河,水勢湍急,受到啟發。智伯瑤便命令士兵筑壩蓄水,想把晉陽全城淹沒。
大水淹進晉陽城以后,趙襄子焦慮不安,愁眉不展,就與謀士張孟談探討對策。張孟談分析說:“攻城不如攻心。我看韓、魏把土地割讓給智家,并不是心甘情愿的,我們何不派人游說,把韓、魏爭取過來,請他們幫我們一起對付霸道的智伯瑤。”趙襄子贊成這個主意,就派張孟談連夜出城,直奔韓、魏兩營。韓、魏二大夫正擔憂自己的前途,經張一說,都贊同合力對付智伯瑤。
第二天深夜,智伯瑤在營帳里睡得正香,突然聽見一陣喊殺聲。他連忙披衣察看,發覺床下到處是水,以為大堤決口的水從晉陽城漫過來了,心里還挺高興。但出帳外一看,兵營里一片汪洋,士兵給突來的大水,弄得驚慌失措,亂作一團。智伯瑤驚魂未定,轉瞬間,三家軍兵分由韓、趙、魏大夫帶領,撐著木筏,從四面八方沖殺過來,打得智家軍措手不及,被砍死的和淹死在水里的不計其數,智伯瑤也死于亂刀之下。
韓、趙、魏全殲了智家軍,并乘勢瓜分了晉國土地。公元前403年,三家派使者上洛邑去見周天子,要求晉封他們為諸侯。周天子見木已成舟,也就順水推舟送個人情,正式晉封韓康子、趙襄子、魏桓子三人為諸侯。
從此以后,韓、趙、魏都成為中原大國,與秦、楚、燕、齊四個大國并稱為“戰國七雄”。
商鞅變法
在戰國七雄當中,秦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落后于中原各諸侯國。
公元前361年,秦國的新君即位,這就是秦孝公。他下決心發憤圖強,把秦國治理成強國,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搜羅人才。衛國的一個貴族公孫鞅(就是后來的商鞅),在衛國的時候,國君不重用他。聽說秦國在招收人才,便來到秦國,托人引薦給了秦孝公。
商鞅對秦孝公說“:一個國家要富強,必須發展農業,獎勵將士;治理國家,必須有賞有罰,賞罰分明,朝廷就會樹立起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施行了。”
商鞅的一席話非常符合秦孝公的心意。可是秦國的一些貴族和大臣卻竭力反對。
過了兩年,秦孝公控制了朝廷,穩定了君位,就拜商鞅為左庶長(秦國的官名),并把改革制度的事全權給予商鞅決斷。
于是,商鞅起草了一個改革的法令,但是擔心老百姓不信任他,不遵守新法令。他便想了個法子,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命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就賞這個人10兩金子。”
不一會兒工夫,南門口圍了一大堆人,大伙兒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沒有一個人上前扛木頭。
商鞅知道老百姓不相信他的命令,就把賞金又加了40兩。可是,賞金越高,看熱鬧的人越覺得不近情理,仍舊沒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兒猶豫不定的時候,從人群中跑出來一個人,那人說:“我來試試。”邊說邊扛起木頭就走,一直扛到北門。
商鞅立刻派人賞給扛木頭的人50兩金子。這件事立即傳播開了,一下子轟動了秦國。從此,老百姓都知道左庶長的命令不含糊。
為了進一步鞏固秦國的統治,加強中央集權,商鞅于周顯王十九年(公元前350年)進行更大規模的變革。
“開阡陌封疆”,廢除井田制。“開阡陌封疆”就是廢除土地國有,把標志土地國有的阡陌封疆去掉。井田制首廢于晉六卿中的趙氏。商鞅變法吸收趙氏改革的經驗,并加以發展,在秦國境內正式廢除井田制,確認地主和自耕農的土地所有制,在法律上公開允許土地買賣,并將政府擁有土地的授田制度擴大,便于地主經濟的發展,增加地主政權的地稅收入。
大力推行縣制。商鞅第二次變法以前,在秦國某些地區就已存在縣一級的行政機構。商鞅變法將這一行政機構推行于全國,使之成為秦國地方政權的基本組織形式。最初設置的縣有30多個,其后,隨著國土的擴張,又增加了許多。每縣設縣令和縣丞,全縣最高行政長官是縣令,縣丞是縣令的助手。此外還設縣尉,掌管全縣軍事。縣制的普遍推行,把地方政權和軍權集中到中央,鞏固了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
統一度量衡。此前,各地度量衡不一,不便于貿易往來。統一斗、桶、權、衡、丈、尺等度量衡后,地區間的商業往來十分便利,商業很快就興旺起來,這一切對賦稅和俸祿制的統一產生了積極作用。
從商鞅變法以后,秦國的農業產量增加了,軍事力量也強大了。不久,秦國進攻魏國,從河西打到河東,最后攻下了魏國的都城。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推行第二次改革。這次改革遭到了許多貴族、大臣的反對。有一次,秦國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對秦孝公說:“國家的法令人人都要遵守。如果當官的人不去遵守,老百姓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應當懲罰他的師傅。”
后來,商鞅治了太子的兩個師傅公子虔和公孫賈的罪,一個割掉了鼻子,一個在臉上刺上字。這樣一來,一些貴族、大臣都不敢觸犯新法了。
周顯王十七年(公元前352年),大良造商鞅率兵圍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安邑降秦。第二年,商鞅又率軍攻魏之固陽,迫使固陽歸秦。秦因此越過洛水,收復公元前408年被魏奪走的部分河西之地。
擴大疆域,遷都咸陽。咸陽南臨渭河,北依高原,地處秦嶺懷抱,既便于往來,又便于取南山之產物。咸陽城規模宏偉,城內建筑有南門、北門、西門,由商鞅監修的咸陽宮在城內,是由眾多的宮殿連接而成的宮殿群,雄偉壯觀。為了加強秦王朝的封建統治,商鞅按照中原民族的風尚、習俗,將秦的社會風俗改變。這次變法同樣獲得了巨大成功,秦的國力在變法之后繼續上升,為秦統一六國創造了條件。
張儀連橫
秦國經過改革,國力日漸增強。面對勢力不斷擴張的秦國,其他六國都感到恐慌。為了抵抗秦國,有人建議六國采取聯合抗秦的策略。這種策略叫做“合縱”。另有一些人站在秦國一邊,拉攏各國與秦國合作,打擊其他國家,這種策略叫做“連橫”。在主張“連橫”的政客當中,要數張儀最有名望。
張儀是魏國人,他早年和蘇秦同在鬼谷子先生門下求學。
張儀學完課業之后,告別了老師和同學,到諸侯國去進行游說。
張儀歷經千辛萬苦到了秦國。這時,秦孝公已經死了,他的兒子秦惠王即了位,張儀憑借他的口才,果然得到秦惠王的信任,當上了秦國的相國。這時候,六國正在組織合縱。
在六國當中,要數齊、楚兩國最強大。張儀認為要實行“連橫”,必須拆散齊國和楚國的聯盟,他向秦惠文王獻了個計策,他假裝辭去秦國相位,帶著厚禮,以游說者的身份投奔楚國。
楚懷王對張儀在秦的顯赫地位早有耳聞。張儀一到楚國,楚王就盛情款待了他。
楚王對張儀說:“您來我們這個偏僻落后的國家,有什么指教嗎?”

士的崛起
戰國時期,養士之風盛行。養士與主人之間建立起一種新型的隸屬關系。張儀、蘇秦便出自于這樣的階層。
張儀接過話茬說:“大王如果能聽我的意見,首先同齊國斷交,不再同它往來,我能把秦國商、於一帶的600里土地獻給貴國;讓秦王的女兒嫁給大王做妻妾。秦、楚兩國之間娶婦嫁女,結為親戚,永遠和好。這樣,削弱了北邊齊國的力量,西邊得到秦國的好處,我看沒有比這更好的主意了。”楚王喜出望外,贊成張儀的主張,一群溜須拍馬的大臣都向楚王祝賀。
楚國把相印交給張儀,宣布與齊國解除盟約,并派使臣隨張儀接收商、於之地。
張儀出使楚國的目的達到了,他一回到秦國便假裝從馬上掉下來傷了腳,一連3個月都不理楚國使臣。后來,齊國見楚國不講信義,便與秦國聯合了。張儀見計劃實現了,便把楚國使者打發走。楚國使者再一次向張儀索要土地時,張儀耍賴不承認有這回事了。
使者回來一報告,氣得楚懷王直翻白眼,發動10萬大軍攻打秦國。秦惠王也發兵10萬人迎戰,齊國趕來助戰。楚國一敗涂地,10萬人馬只剩了兩三萬,商、於600里地沒到手不說,還被秦國奪去了漢中600里地。
后來,張儀又放心大膽地去韓國、齊國、趙國、燕國等國逐一地推行他的連橫策略。在他策劃下,秦對韓、魏采取又拉又打的策略,迫使這些國家就范,力圖侍奉秦國以求相安無事。張儀還曾率軍向東侵伐,使秦完全占有了河西、上郡等地,并在河東占有土地,掌握了黃河,國威大振。
張儀作為一個縱橫家,活躍在戰國的政治舞臺上,他以言辭和策術游說各國君主,成為戰國時期特有的政治活動家。
樂毅伐齊
齊湣王在位期間,驕橫霸道,常常欺負弱小的國家。這樣一來,許多諸侯國對他都不滿,特別是燕國。
燕國也是戰國七雄之一,在燕王噲做國君時,用子之為丞相,后來,燕王噲聽信了壞人的主意,把國君的位子讓給了子之,結果把國家搞得混亂不堪。齊國趁機進攻燕國,燕差點被滅掉。燕王噲死后,燕昭王即位,他恨透了齊國,總想報仇雪恨,但自知國小地僻,力量對比懸殊,于是他禮賢下士。有人對燕昭王說,老臣郭隗有見識,請他幫助招賢納士準錯不了。燕昭王與郭隗一交談,果然覺得郭隗很有才能,便為他造了一座精美的住宅,還拜郭隗作老師。各國有才能的人聽說燕昭王真心實意地招募人才,便紛紛來到燕國。樂毅以魏昭王使節的身份來到燕國,燕王用賓客之禮接待他,被樂毅婉言謝絕,并在昭王面前聲聲稱臣。燕昭王高興地任他為亞卿,經過考察,發現他非常有才能,便把國家大事交他處理。經過幾年的努力,燕國國力日盛,燕昭王看到齊國潛在的危機逐漸暴露,便與樂毅商討如何征伐齊國。樂毅認為齊國地廣人多,單靠燕國的力量不容易取勝,建議聯合其他國家一同攻齊。燕昭王贊成樂毅的意見,派樂毅去趙國聯絡,派其他使者聯合楚、魏兩國,還叫趙國去說服秦國共同出兵。諸侯各國深受過齊湣王驕矜暴戾之害,都愿意跟燕國討伐齊國。
樂毅等回來稟報燕昭王,燕昭王見時機成熟,便任命樂毅為上將軍,統領全國軍隊。與此同時,趙惠文王也把相國的印交給了樂毅,授給他全權。公元前284年,樂毅統領趙、魏、秦、韓、燕五國的軍隊進攻齊國,齊軍不敵眾國倒山傾海之勢,大敗。齊將達子召集逃亡的齊軍士兵,整頓后繼續作戰,想以此挽回敗局,但齊湣王不予援助。達子率軍在秦周(今山東臨淄西北)與五國聯軍再次交鋒時又被打敗,達子死于亂軍之中。兩次戰役使齊國主力受到重創,不能再與五國聯軍交戰。樂毅遂遣還秦、韓等國軍隊,讓魏國進攻原宋國地區,趙國去攻取河間,自己親率燕軍長驅進擊,攻打齊都臨淄,齊湣王逃走。齊國疆土分裂,勢力大減。五國聯合伐齊,是戰國時的一場大戰。后來,六國之間的自相殘殺愈演愈烈。
遠交近攻
趙國因為將相和睦,使秦國不敢侵犯。秦國便把矛頭指向其他國家。到了公元前270年,秦國又派兵攻打遠離秦國的齊國。
正在這時,有人向秦昭襄王推薦一個人,他叫范睢。
范睢是魏國人,才高八斗,能言善辯,但家境貧寒,在魏國大夫須賈府里當門客。
有一回,魏昭王要與齊國結盟,派遣須賈出使齊國。須賈帶著范睢一起去了。齊襄王聽說范睢很有才能,便想與他交好,特意叫手下人賞賜給范睢很多黃金以及佳肴美酒。范睢想到自己只是隨員身份,不配接受這份厚禮,再三不肯接受,有人把這件事告訴了須賈。
幾天后,須賈率隨員回到魏國,向魏國的相國公子魏齊告發。魏齊立即派人把范睢抓起來,嚴刑拷問,幾次把范睢打得昏死過去,牙齒打掉了,肋骨也打折了,渾身上下皮開肉綻。范睢只好直挺挺地一動不動,假裝已經被活活打死。魏齊以為范睢死了,叫人把范睢用破席卷起來扔到廁所里,天黑后,范睢才從席子里爬出來。
鄭國的鄭安平與范睢有很深的交往,他欽佩范睢是個難得的人才,暗地里把范睢救下來,連夜幫他逃出虎口,改名張祿。
后來,秦昭襄王派使臣王稽訪求賢士,鄭安平扮作士兵模樣服侍王稽,找機會向王稽推薦了張祿。經過交談,王稽覺得張祿的確是個難得的大才,便設法把張祿帶到秦都咸陽。
秦王非常恭敬地請范睢進宮,虛心求教。范睢分析了各國的情況,主張對于遠離秦國的國家,要采取聯合的策略;對于鄰近秦國的國家,采取進攻的策略。如果攻打遙遠的國家,即使打勝了,也不好管理。而攻占了鄰近的國家,那么這個國家的土地,都是自己的了。秦昭襄王聽后大加贊賞。立刻拜范睢為客聊。過了幾年,正式拜他為秦國宰相。秦王振興朝政后,準備攻打魏國。
魏王聽說秦國要發兵攻魏,忙派須賈出使秦國求和。范睢聽說須賈來到秦國,便扮作貧寒落魄的樣子,前往館舍見須賈。須賈見到范睢還活著,嚇了一跳,問道:“你還活著呀,你現在在干什么?”范睢答:“我就在這兒給人家干雜活。”須賈看到范睢的可憐相,就讓人取了一件錦袍送給范睢。須賈順便問道:“聽說秦國宰相張祿很得秦王的贊賞,我很想見見他,不知有沒有人能給我引見!”范睢笑了笑說:“我家主人同張相國很有交情,我倒愿意替須大人說句話。”須賈說:“那太好了。”
到了第二天,范睢帶須賈到了相府門口,范睢讓須賈在門口等候,自己一直走進相府內,門衛們不加盤問還肅然施禮,須賈都一一看在眼里覺得有些不對勁兒,便忍不住向守門人打聽:“我今天特來拜會你家主人,不知你家主人在不在家?”守門人告訴他:“剛才陪你一起來的就是我家主人,秦國宰相張大人。”須賈一聽嚇得目瞪口呆。一會兒聽到里面傳喚:“相爺叫須賈進去。”須賈慌忙匍匐在地爬著進入大廳,見到高堂上坐的丞相正是范睢,便連連磕頭說:“須賈罪該萬死,請相國饒恕小人的罪過吧!”范睢憤怒地痛斥須賈一番。接著又說:“昨天你送我一件錦袍,念你還有一點良心,饒你一命。今天交你一個任務,回去替我告訴魏王,把魏齊腦袋送來。不然的話,我要發兵直取魏都大梁。”須賈狼狽地退出相府,趕緊回國把范睢的話告訴了魏王,魏齊知道在魏國會成為犧牲品,再也無法呆下去了,他偷偷地逃到趙國去,躲在平原君門下避難。
后來,秦國答應了魏國的求和條件,按照范睢的遠交近攻計策,先出兵攻打韓、魏,同時,為了防止齊國與韓、魏結盟,秦昭王還派使者主動與齊國結盟。開始時,齊雖不愿意秦搶先兼并中原而圖謀合縱伐秦,但它同時也怕其他小國強大難制。秦正是利用這一點開展遠交近攻的。
到秦王嬴政時,他依然堅持“遠交近攻”之策,遠交齊、楚,首先攻下韓、魏,然后又從兩翼進兵,攻破趙、燕,統一北方;攻破楚國,平定南方;最后把齊國也收拾了,實現了四海歸一、統一中國的愿望。
紙上談兵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將白起向韓國進攻,切斷了上黨郡(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和韓都的聯系。在形勢危急的情況下,上黨的韓軍將領打發使者去趙國請降。趙孝成王(趙惠文王的兒子)派軍隊接收了上黨。過了兩年,秦國又派王龁帶兵把上黨團團圍住。
趙孝成王得知消息,連忙派廉頗率領20多萬大軍去援救上黨。他們到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時,聽說上黨已經落入秦軍之手。
王龁轉而進軍長平。廉頗連忙叫兵士們修筑堡壘,堅守陣地準備作長期抵抗的打算。王龁無計可施,只好派人回報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請范睢出主意。范睢說:“要打敗趙國,必須把廉頗調開。”范睢沉思了一會兒,想出了一條計策。
過了幾天,趙孝成王聽到左右紛紛議論,說:“秦國就是怕讓年輕有為的趙括帶兵; 廉頗老了不中用了,眼看就快投降啦!”他們所說的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自幼愛學兵法,談起用兵之道,口若懸河,自以為天下無敵,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
趙王聽信了左右的議論,叫人把趙括找來,問他能不能打敗秦軍。趙括說:“秦國的大將白起比較難對付。但是王龁沒有什么了不起的,不過是廉頗的對手。要是換上我,打敗他輕而易舉。”
趙王聽了很高興,就拜趙括為大將,去接替廉頗,這個決定遭到了藺相如的反對,可是趙王聽不進去藺相如的勸告。
趙括的母親也給趙王上了一道奏章,不贊成趙王派他兒子去換廉頗。趙王把她召了來,問她什么原因。趙母說:“他父親臨終時再三囑咐我說,‘趙括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兒戲似的,派不上用場。將來大王不用他還好,如果用他為大將的話,只怕趙軍斷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請求大王千萬別讓他當大將。”可是趙王說“:你不要管了,我已經決定了。”
趙括替換廉頗的消息傳到秦國,范睢知道自己的反間計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代替王龁為上將軍,去指揮秦軍。白起其人非同一般,伊闕一戰斬韓魏軍24萬;南破楚都郢,焚楚夷陵;華陽斬魏、趙軍15萬;戰功顯赫,威震東方,紙上談兵的趙括又怎是他的對手?趙括上任,一反廉頗所為,更換將吏,改變固守防御戰略,讓大小將領大為不滿。接著他制定了進攻方案,傳令準備出擊。
公元前260年8月,趙括率趙軍主力出城進攻秦軍。兩軍稍事交鋒后,白起命秦軍佯敗后撤,誘敵深入。趙括誤認為秦軍抵擋不住,便揮師緊追。當趙軍前進到長壁后,預伏在這里的秦軍主力精銳迎面撲來,趙軍攻勢受阻;白起又組織了一支輕裝突擊隊直插過來。正面的秦軍主力已讓趙軍疲于應付了,又怎經得起這一股新生力量的沖擊?趙軍漸抵擋不住,趙括欲退兵,但為時已晚:白起埋伏于兩翼的2.5萬秦兵在趙軍與秦軍主力格斗時已迂回到趙軍側后,搶占了西壁壘高地,截斷了趙軍的退路,趙軍被全面包圍。白起見袋形陣已形成,為防止這“龐大獵物”逃脫,“口袋”還得系上口,他即派精騎5000迅速插入趙軍營壘間,牽制、監視守營的那部分趙軍,趙軍被圍困,只得筑壘堅守。趙王大驚,忙派兵增援。秦王知道趙派援兵后,便往河內(河南黃河以北地區)征發年滿十五歲的男丁參加長平之戰,堵截趙國援軍,斷其糧道。9月,趙軍已被困46天,糧盡援絕,內部自殘以人肉充饑;他們還不時受到秦軍突擊隊的沖擊,死亡的陰影籠罩著全軍。突圍4次失敗后,趙括孤注一擲,親領趙軍精銳強行突圍,結果再遭慘敗,趙括本人也中箭身亡。趙軍失去主帥,又身心疲憊,便放棄抵抗,白起怕趙軍日后反叛,只讓年少體弱的240人歸趙,其余全部坑殺于長平。
秦趙長平之戰,結果以趙國的慘敗而告終,趙軍先后死亡達45萬人,秦軍也死亡過半。趙國實力由此大為削弱。
荊軻刺秦王
秦國用計拆散了燕國和趙國的聯盟,又趁機攻占了燕國的幾座城池。
燕國的太子丹原來留在秦國當人質,他見秦王政有兼并列國的野心,又奪去了燕國的土地,便設法逃回了燕國。太子丹回國后,尋找能刺殺秦王政的人。
太子丹物色了一個很有本領的勇士,名叫荊軻。他把荊軻奉為上賓,把自己的車馬給荊軻坐,讓荊軻一起享用自己的飯食、衣服。
公元前230年,秦國滅韓國。兩年后,秦國大將王翦攻占了趙國都城邯鄲,向燕國進軍。燕太子丹十分著急,就去找荊軻,商議如何刺殺秦王。
荊軻說“:要挨近秦王身邊,必須先讓他相信我們是去向他求和的。聽說秦王早就想得到燕國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縣一帶),還有流亡在燕國的秦國將軍樊於期,秦王正在懸賞抓他。我要是能拿著樊將軍的頭和督亢的地圖去進獻,秦王一定會接見我。這樣,我就可以下手了。”
太子丹說:“把督亢的地圖帶去沒有問題,但是樊將軍受秦國迫害來投奔我,我怎么忍心傷害他呢?”

荊軻刺秦王石像圖
荊軻知道太子丹不忍心殺樊於期,就私下去找樊於期,跟樊於期說:“我決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見不到秦王的面。現在秦王正在懸賞捉拿你,如果我能夠帶著你的頭顱給他送去,他一定會接見的。”樊於期二話沒說,拔出寶劍,刎頸自殺了。
荊軻臨行前太子丹交給他一把鋒利的匕首,這是一把用毒藥煮煉過的匕首,只要被它刺出一滴血,就會立刻氣絕身亡。太子丹又派了個年僅13歲的勇士秦舞陽,做荊軻的助手。
荊軻出發時,太子及賓客都穿白衣戴白帽到易水邊為他餞行。荊軻的朋友高漸離擊筑,荊軻慷慨悲壯地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唱完上車離去,頭也不回一下,表示了他義無反顧的決心。
荊軻到了咸陽。秦王政一聽燕國派使者送來了樊於期的頭顱和督亢的地圖,十分高興,就傳令在咸陽宮接見荊軻。
到了秦國的朝堂上,荊軻從秦舞陽手里接過地圖,捧著裝了樊於期頭顱的木匣上去,獻給秦王政。秦王政打開木匣,里面果然裝著樊於期的頭顱。秦王政又叫荊軻把地圖拿來。荊軻把一卷地圖慢慢打開,到地圖全都打開時,荊軻事先卷在地圖里的那把浸過毒的匕首就露了出來。
秦王政見了,驚呼。荊軻連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握著匕首向秦王政的胸口刺去。
秦王政使勁掙斷了那只袖子,便往外跑。荊軻拿著匕首追了上來,秦王政一見跑不了,就繞著朝堂上的大銅柱子跑。荊軻緊緊地在后面追,兩個人在柱子的周圍轉起圈來。
過了一會兒,有個伺候秦王政的醫官,急中生智,把手里的藥袋向荊軻扔了過去。荊軻一閃身的工夫,秦王政往前一步,拔出寶劍,砍斷了荊軻的左腿。
這時候,侍從的武士一擁而上,殺死了荊軻。臺階下的勇士秦舞陽,也死在了武士們的刀下。
秦始皇統一天下后,高漸離借擊筑之機,撲擊秦始皇,也失敗被殺。秦始皇因此終身不再接近諸侯各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