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地理全知道
- 任嘯科
- 2768字
- 2020-06-24 12:31:38
第二章 華北區
一、華北區的自然概況及其劃分
1.華北區的自然概況
地理位置
華北區約位于北緯32°~42°,大部居于中國東部暖溫帶。北部大致沿3000℃活動積溫等值線與東北區、內蒙區相接;西部在黃河青銅峽至烏鞘嶺一段與西北區相接;南以秦嶺北麓、伏牛山、淮河與華中區為界;東至渤海和黃海。東西跨越經度20°以上,東西長而南北較短。全區面積約100萬平方千米,占全國總面積10%左右。華北區是中國重要的農業區域。
自然地理界線——秦嶺
秦嶺為華北區和華中區的重要而明顯的自然地理界線,它不僅是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主要分水嶺之一,而且阻礙了夏季東南季風的深入。在熱量與水分的對比關系上,秦嶺也是一條主要界線,秦嶺以北干燥度大于1.0,已屬水分不足地區。如,西安年降水量557毫米,而秦嶺以南的漢中年降水量達到841毫米,二者的濕度大不相同。這樣,就影響到植物的生長和土壤的發育,也影響到農業生產應采取不同的改造自然的措施。
黃土景觀
中國黃土面積約44萬平方千米,基本上分布于秦嶺、祁連山和昆侖山以北。其中黃河中游地區是中國黃土分布最集中的地區,地理上稱為黃土高原。其范圍大致北起長城,南界為秦嶺,西抵烏鞘嶺,東到太行山,面積約40萬平方千米。黃土高原內,除了一些裸巖的山地以外,基本上構成了連續的黃土蓋層,一般厚30~60米,最厚達200米以上,兩個最大厚度中心為甘肅的董志塬和陜西的洛川塬。黃土分布的高程可達到海拔3000米的山坡,如六盤山和呂梁山的山頂。

黃土高坡牧羊
氣候
華北區位于盛行西風帶南部,地面高低氣壓系統活動頻繁,環流的季節變化非常明顯,表現著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特征。冬季在內蒙高壓控制下,氣溫遠較同緯度各地為低,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在強大的寒流過境時,氣溫驟降。夏季在大陸低壓范圍內,夏季風得以深入。這時氣溫急速上升,華北平原及渭河谷地為夏熱中心,7月平均氣溫在26℃。渭河谷地受夏季風越秦嶺后下沉“焚風效應”的影響,夏溫特高,如西安絕對高溫曾達45.2℃。從農業指標溫度來看,華北區全年生長期長,熱量資源充足,是中國重要的農業區。由于華北區面積廣大,各地熱量資源有較大的差異,大致自淮北向黃土高原西部逐漸減少。
華北區年平均降水量約在800毫米以下,一般自南向北、自東向西減少,其中以泰沂山地最多。黃河中游年降水量東南部大都在400~600毫米,西北部400毫米左右。渭河平原因秦嶺山地對冷鋒有阻滯作用,降水較多,在500~700毫米,是華北區除沿海及山地外的一個多雨區。河北省中部石家莊以東平原地區居泰沂山地與太行山之間,為一顯著少雨區,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其中獻縣、深澤與衡水(子牙河上游)一帶特少,低于400毫米。華北區年平均降水量在年內分配是不均勻的。春秋兩季天氣波動頻繁,但氣團含濕量很小,不能產生大量降水。春季平均降水量只占全年10%左右。冬季完全在大陸極地氣團控制之下,只有少量降雪。因此華北區降水60%以上集中于夏季。尤其是河北平原,夏季降水量竟占全年的3/4左右,為全國降水最集中的地區。
[干燥度] 華北區大部干燥度為1.0~1.5。干燥度大致自東向西增加,遼東、膠東和渤海沿岸在1.0以下,廣大的黃土高原均為1.25~1.5。河南北部鄭州—洛陽—開封一帶特別干燥,干燥度達1.5以上。
植被與土壤
華北區從現有的天然植被和土壤來看,它們基本上呈現地帶性特征。由于熱量資源在緯向上的差異較小,華北區植被與土壤的地帶性現象主要表現在經向上的遞變。即隨水分自東向西減少,依次出現濕潤落葉闊葉林—棕壤地帶、半濕潤落葉闊葉林—褐土地帶、半濕潤森林草原—黑壚土地帶和半干旱草原—灰鈣土地帶。
[濕潤落葉闊葉林—棕壤地帶] 分布于氣候較為溫暖濕潤的遼東半島和膠東半島。落葉闊葉樹以遼東櫟為主,混生有赤松,后者有時形成優勢樹種。此外有槲櫟、栓皮櫟、麻櫟等。這一地帶內還含有若干亞熱帶喜暖濕的種屬。落葉闊葉樹如榔榆、樸、槐樹、鹽膚木等,灌木如天竹、圓葉胡頹子等,藤本植物如葛藤,蕨類植物如裂葉鳳尾蕨、全緣貫眾等。地帶性土壤稱為棕壤,主要發育于片麻巖、花崗巖風化殘積母質上,質地疏松,排水良好,有很好的淋溶過程。可溶性鹽類含量不高,呈中性或微酸性。本地帶是中國著名的柞蠶飼養區,也是中國蘋果和梨的重要出產地區,栽培的農作物以高粱、玉米、花生、小麥等為主,也有水稻和棉花。
[半濕潤落葉闊葉林—褐土地帶] 包括華北平原、冀北山地、山西高原的東南部和渭河谷地。落葉闊葉林主要樹種為櫟樹,太行山以東種類較多,太行山以西則以遼東櫟為主。針葉樹以油松為主,側柏、白皮松也是常見的代表樹種。櫟樹以外的落葉闊葉樹亦多為北方樹種,如樺、楊、槭、椴等,在低山丘陵形成雜木林,在平原地區則為散生。半栽培與栽培的落葉闊葉樹以榆、槐、臭椿、棗、梨、柿、核桃等最為常見,分布于村莊附近的田間荒地。相應的土壤為褐土,主要發育于各種碳酸鹽母質上,因此均具石灰性,呈中性或微堿性。但由于淋溶作用,碳酸鹽往往下淀,在土層中形成明顯的鈣積層,這是褐土與棕壤的重要不同之處,反映兩個地帶濕潤程度的不同。褐土土質適中,保水肥性良好,肥力尚高。
[半濕潤森林草原—黑壚土地帶] 分布于黃土高原的東部,包括山西北部、陜西及甘肅東部。這里,絕大部分海拔1000~1500米,年積溫已較低,如甘肅的西峰鎮積溫僅2700℃,實際上已屬溫帶。地帶性植被為森林草原,主要為白羊草、黃背草、雜類草草原,由于黃土高原大都已開墾,天然植被只見于局部地段。在海拔1400米左右的山上,則分布有遼東櫟、山楊、川白樺、油松、側柏為主的稀疏林,樹木一般較矮。地帶性土壤為黑壚土,以具有深厚(厚可達100厘米)的腐殖質層而得名,是森林草原和草原植被下發育的土壤,與黑土、黑鈣土同屬于黑土系列。黑壚土主要分布于地形平坦、侵蝕較輕的黃土塬區及河谷階地上。其母質黃土疏松多孔,故土層深厚,全剖面呈強石灰性反應。黑壚土的特點是表面有一耕種熟化層,厚約20~30厘米;耕種熟化層以下,才是腐殖質層,又稱壚土層;腐殖質層下面還有碳酸鹽淀積層。黑壚土由于有較厚的耕種熟化層,故有人認為它是經過長期耕作熟化的草原土壤。
[半干旱草原—灰鈣土地帶] 分布于黃土高原西部,大致包括寧夏的黃河以南、甘肅蘭州與平涼間的地區。這里的天然植被屬于草原向荒漠草原過渡類型,二者交錯分布。一般在丘陵南坡為荒漠草原,北坡為草原。灌木除枸杞、刺錦雞兒等外,較常見的為阿氏旋花、蒔蘿蒿、長芒草、甘草等旱生植物。草原以本氏針茅、短花針茅、小黃亞菊為主,草高僅10~20厘米,生長稀疏。由于黃土高原已經長期耕種,故上述天然植被的分布僅限于局部陡坡及丘陵頂部。黃土高原上的個別山地,如興隆山等,因海拔較高(>3000米),比較濕潤,尚有云杉、山楊等樹木。這一地帶相應的土壤為黑鈣土,常與黃土狀母質相聯系,其實際占有面積并不大。灰鈣土仍具有草原土壤腐殖質積累和鈣積化過程,但由于降水量較少(一般400毫米),草矮小稀疏,故腐殖質層薄,顏色淡(淺黃灰色),灰鈣土的養分含量較低。

灰鈣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