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地形對天氣與氣候的影響
地形對水熱狀況起著重新分配的作用,從而影響到天氣與氣候。中國境內山地分布很廣,有不少綿延百里、千里的巨大山脈走向與氣流運行方向近于直交,對氣流起屏障與抬升作用。北方來的冷空氣受到層層山地阻礙,其強度大大削弱,只是在穿越山口和東部平原時,冷空氣勢力才顯現其強大。夏季暖濕氣流在翻越山地時,迎風坡因氣流抬升多雨,背風坡與谷地則因氣流下沉,焚風效應顯著,降水大為減少。青藏高原隆起后,對中國天氣、氣候乃至其他自然環(huán)境都產生重要的影響。高原所處緯度大致是北緯28°~36°,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其上空多屬高空西風盛行區(qū)。研究結果表明,青藏高原通過它的動力分支作用、阻擋作用、冷熱源作用,對中國天氣和氣候產生多方面的影響。
高原的動力分支作用
冬季由于高空西風帶南移,青藏高原迫使4000米以下的高空西風分為南北兩支,北支在大高原的西北側成為西南氣流,繞過新疆后又轉為西北氣流;南支在大高原的西南側成為西北氣流,繞過高原南側后又轉為西南氣流。這兩支氣流物理屬性不一,并在高原東側匯合東流,從而影響到中國東部地區(qū)的天氣和氣候。高原的動力分支作用,擴大了高空西風帶的影響范圍,其南界可達北緯15°~20°,使得中國江南地區(qū)冬季經常受到來自熱帶的暖濕氣流影響。
高原的阻擋作用
高原本身巨大的海拔,阻擋了高原低空南北氣流交換。在冬季,高原阻擋著西北冷空氣南下,這既有利于冷空氣在高原北側堆積,又迫使冷空氣行徑偏東,從而加強了東部地區(qū)冷空氣勢力;在夏季,西南季風盛行,高原既阻擋了西南季風北上,使高原內部和西北地區(qū)干旱程度加強,導致荒漠伸展到更高的緯度,又迫使西南季風繞高原東南側循河谷北上,輸送大量的能量和水汽,加強了高原東側降水過程,使高原東側熱帶范圍循南北向河谷伸展到北緯29°附近。
高原的冷熱源作用
在冬季,因高原海拔高,冰雪覆蓋面廣,大氣透明,地面長波輻射強烈,廣大高原面是個冷源,近地面形成低溫高壓中心,它疊加在蒙古冷高壓之上,從而大大加強了蒙古冷高壓勢力,使中國東部地區(qū)冬季更加寒冷,以至中國亞熱帶北界比同緯度大陸西岸要向南推移4~5個緯度;在夏季,正午太陽高度角增大,太陽輻射大為增強,裸露的地表吸熱迅速,地面增溫很快,低空氣溫高于四周同高度大氣溫度,高原近地面形成高溫低壓中心,它疊加在印度熱低壓之上,從而大大加強了印度熱低壓勢力,越過赤道的東南信風轉向為西南季風具有更為強大的吸引力,這是夏半年西南季風勢力強大的重要原因。因此,青藏高原的冷熱源作用,對中國季風環(huán)流起著維持和加強作用。夏季,高原200毫巴上空則形成高溫高壓,稱西亞高壓或青藏高壓,它的位置相當穩(wěn)定,范圍較廣。由于它的存在,青藏高原等壓面向高原南北兩側傾斜。其北側維持一支強勁的西風氣流,是夏季華北、華西降水形成條件之一;南側維持一支東風氣流,同副高南側偏東氣流一致,它們與西南季風交綏,形成熱帶輻合帶,為夏半年臺風的形成和發(fā)展提供了有利的環(huán)流條件。

西南季風示意圖
青藏高原的存在大大加強了西南季風的勢力。
在環(huán)流轉變期間,某些重要的環(huán)流現象幾乎同時或有順序地出現。例如,西南季風的爆發(fā)與長江流域梅雨幾乎同時開始。青藏高壓是夏季東亞大氣環(huán)流中的一個重要系統(tǒng),它對中國東部地區(qū)的旱澇有一定影響。7、8月份,東經120°和東經110°上空高壓脊線位置如果偏北,長江中下游大范圍地區(qū)將出現干旱,華北多雨;高壓脊線位置如果偏南,長江流域多雨,華北將出現干旱。青藏高原的動力和熱力作用的綜合影響,擴大了高原地形作用的有效高度,高原地區(qū)準靜止高氣壓系統(tǒng)可以發(fā)展東移,使高原以東地區(qū)產生暴雨和洪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