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地理全知道
- 任嘯科
- 1059字
- 2020-06-24 12:31:29
7.地表物質對地貌的影響
中國地貌形態的具體體現還受地表物質的組成成分、堅硬程度和物質結構的影響。巨大的花崗巖體因垂直節理特別發育,往往形成奇峰林立、陡峻高聳的山地,如華山、黃山等。大面積玄武巖熔巖流常構成階梯狀的熔巖臺地,如長白山地、內蒙古南部張北一帶、海南島北部等。古老的結晶巖大多為高峻的山地,如泰山、秦嶺、橫斷山脈等;中生代紅巖層比較易于侵蝕,多形成波狀起伏的丘陵,如華中、華南的紅巖丘陵和四川盆地的中部丘陵等。在干旱地區,地表缺乏植被覆蓋,洪積—沖積物質在風力作用下形成沙丘。中國境內,由于地表物質差異而形成的大面積特殊地貌,要算黃土地貌、巖溶地貌和沙漠地貌。
黃土地貌
中國黃土大致分布在昆侖山、秦嶺和大別山以北,位于溫帶荒漠地區的外緣,分布面積達44萬平方千米,次生黃土分布面積約20萬平方千米。若將華北和黃淮平原亦作為次生黃土覆蓋區,則中國黃土和次生黃土的分布面積約100萬平方千米,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0.4%。甘肅中部和東部、陜西北部以及山西西部是著名的黃土高原區,黃土連續覆蓋面積約27萬平方千米,其厚度約100~200米,構成了獨特的黃土地貌區,是世界面積最大的黃土分布區。由于黃土土質疏松,因較干旱則致的植被稀少,且夏季多暴雨,所以這里溝壑發育,地表支離破碎,水土流失現象十分嚴重。黃河泥沙90%即來自黃土高原。因此,黃土高原的存在,對于華北平原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巖溶地貌
中國碳酸鹽類巖石分布面積有130萬平方千米,占全國總面積的13.54%,所以巖溶地貌分布廣,我國是世界巖溶面積最大的國家。其中尤以廣西、貴州和云南東部巖溶面積最廣。中國地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巖溶地貌類型多,有兩廣的熱帶峰林,有華中的亞熱帶巖溶丘陵和洼地,有華北的溫帶巖溶泉和干谷。廣西桂林一帶的峰林舉世聞名。碳酸鹽類巖石分布區不但形成了獨特的巖溶地貌,而且還發育有特殊的土壤和植被,對中國區域自然景觀的形成有重要影響。

植樹造林、增加地表植被是預防風沙的有效途徑。
沙漠地貌
中國沙漠總面積約70萬平方千米,如果連同50多萬平方千米的戈壁在內,總面積為128.24萬平方千米,占全國總面積的13.35%。中國西北干旱區是中國沙漠最為集中的地區,面積約占全國沙漠總面積的80%。主要沙漠有塔克拉瑪干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以及庫姆塔格沙漠等。
騰格里沙漠位于寧夏阿拉善地區東南部,面積約4.27萬平方千米。沙漠內交錯地分布著沙丘、湖盆、山地、平地等。其中沙丘占71%,鹽湖7%,山地殘丘及平地占22%。沙漠內大小湖盆多達422個,湖盆內植被類型以沼澤植被、鹽生草甸植被等為主,這里是沙漠內部的綠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