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地質構造對地貌的影響
用板塊構造學解釋地貌的形成
中國巨大的弧形山脈以及其他的一些地貌,一般可用板塊構造學來解釋。喜馬拉雅山脈是兩個大陸板塊——印度板塊和亞歐板塊相互碰撞造成的,前者以很小的角度斜插到后者之下,擠壓隆起,形成西藏地區的巨厚地殼(厚達70千米,是世界地殼最厚的地區之一)。印度板塊和亞歐板塊互相碰撞所產生的南北向的巨大壓力,使中國西部山脈作近似東西走向。準噶爾、塔里木和柴達木都是比較剛硬的地塊,它們在這樣巨大壓力作用下,碎裂成為菱形斷塊,長軸亦近似東西走向。同樣,印度板塊向北移動,受到亞歐板塊的向南運移的抵抗,自然要向東西尋求應力的釋放,西藏高原以東的揚子準地臺受到釋放應力的巨大壓力作用,必然產生強烈的反作用力,于是形成了喜馬拉雅山脈東西兩端的突然向南轉折。臺灣島山地以及東亞大陸沿海的邊緣弧,則是太平洋板塊(海洋板塊)以較大角度斜插到亞歐板塊之下造成的,由于海洋板塊的地殼厚度很小,所以中國東部的一系列北東向隆起坳陷,也可能是受太平洋板塊對亞歐板塊的擠壓影響造成的。

臺灣太魯閣峽谷
400萬年前,亞歐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洋板塊相互撞擊,劇烈的地殼變動,使臺灣地層急劇上升。千萬年來,立霧溪豐沛的河水不斷切割太魯閣這塊臺灣地質史上最古老的大理巖層,于是形成了最獨特的太魯閣大理石峽谷景觀。
造山運動與地貌發育
中國山脈大都經過多次造山運動,是多旋回性的。但中生代以前的地殼運動,一般與現代地貌已很少直接聯系,只通過露在地表的巖石性質和褶皺程度等影響現代地貌的發育。如中國西南區的巖溶地貌,與古生代沉積的石灰巖相聯系;現代的秦嶺、祁連山、天山與阿爾泰山的走向,則又同加里東與海西運動的褶皺帶有繼承關系。
中國地貌格局是燕山運動奠定的,而現在的地勢差別主要是喜馬拉雅運動的結果。如以南北走向的賀蘭山—六盤山—龍門山—哀牢山山脈為界,此線以東和以西巨地貌有十分明顯的差異。東部,地勢的絕對和相對高度都不大,地貌組合以平原、海拔不高的高原、丘陵和中低山為主。西部,絕對和相對升降運動很強烈,故地勢的絕對和相對高度都很大,地貌組合以大型盆地、海拔很高的大高原和極度高山為主。
[中生代燕山運動] 中生代燕山運動使中國大地構造輪廓基本定形,對完成巨地貌格局也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經過燕山運動,除喜馬拉雅山地等個別地區外,海水撤出了中國大陸,分散的陸塊互相聯結起來。上述幾個主要走向的山脈都在燕山運動中奠定了基礎。華中和華南地區的許多紅層盆地,也都在燕山運動中形成。
[新生代喜馬拉雅運動] 新生代的喜馬拉雅運動對中國現代巨地貌結構的形成有特別重大的意義。它除形成巨大的喜馬拉雅山脈和臺灣山地外,并產生普遍的斷裂運動,引起大幅度的垂直升降,這是造成中國目前地勢差別的最重要的力量。
[新構造運動] 所謂新構造運動主要指喜馬拉雅運動中的垂直升降。一般說來,新構造運動隆起區現在是山地或高原,沉降區是盆地或平原。中國新構造運動的強烈隆起區主要分布在西部,造成中國現在地勢西高東低的總趨勢。西藏高原、喜馬拉雅山、昆侖山、天山等是中國最強烈的隆起區,如喜馬拉雅山軸部從第三紀末以來,上升了近3000米。這些山脈在強烈隆起的同時,還發生強烈的局部斷裂,造成一些高差很大的地塹型山間盆地。例如天山山地中的吐魯番盆地。此外,云貴高原也是由于上新世以來的隆起,才達到現在海拔2500米左右的高度。太行山、大青山、秦嶺等在新構造運動的作用下繼續隆起,它們的一側常為高峻的斷層崖,陡立于平原之上。
地殼運動與地貌形態
兩個板塊的接觸帶和斷裂帶是地殼運動最活躍的地帶,也是地震、火山最多,地熱最強的地帶。
[地震] 中國大地震以臺灣東部(包括臺灣以東的海底)為最多,地震頻度也最高,就是由于這里是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接觸帶。新構造差異升降運動強烈的大斷裂帶附近,也是大地震經常發生的地帶。如六盤山、川西、云南、太行山東麓和燕山南麓等都是中國著名的大地震帶, 1970年云南通海的大地震、1966年太行山東麓邢臺的大地震、1976年燕山南麓唐山的大地震,以及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都是全國著名的。大地震往往引起地面的明顯形變。如邢臺地震后,在較大面積內出現幅度達40~50厘米的地面升降;通海地震時,在原曲江斷裂帶發生了一條延伸60千米的新斷裂,切過山嶺與河谷,平移錯動達0.14~1米。
[火山] 中國歷史上曾經活動的火山,最高的是中朝邊境的長白山火山,在1597年、1668年、1702年曾三次噴發,并留有完整火口湖——天池。嫩江支流訥謨爾河上游1720年火山噴發,熔巖流阻塞白河,形成5個湖泊,稱為五大連池。臺灣的大屯火山群由16個火山組成,迄今活動猶未歇止,山坡上常可見到硫磺氣體噴出。臺灣以東海區還有四座海底活火山,其中有一座曾于1927年爆發。一般說來,中國活火山數目不多,海拔通常僅數百至千余米,相對高度也只有百米左右,所以在全國地貌上不居重要地位。

正在爆發的火山橫斷面除了從主火山通道噴出來,從附近被稱為巖脈的通道熔巖也能流出來。
[溫泉] 地震和火山分布區常有溫泉,并有地熱顯示。中國溫泉共約1900處,主要分布于云南、廣東、福建和臺灣省。云南西雙版納有兩處過熱水泉,水溫高達103℃和104℃。西藏高原也有不少溫泉,有的水溫達90℃以上,超過了當地的沸點,最高一處溫泉位于昂仁縣的岡底斯山上,海拔5500米。在日喀則地區發現了中國罕見的間歇泉,每天噴水4次,噴發時水柱沖出泉口,高達20多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