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宋八大家(大全集)
- 《唐宋八大家 大全集》編委會編著
- 1371字
- 2021-02-23 11:42:39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又名老聃,春秋時期戰(zhàn)國人。相傳為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老子主張“無為”而治,甚至主張社會倒退回“小國寡民”的時代。其著作《道德經》比較詳細地敘述了無為的思想。老子的思想,不僅在今天看來是消極的,在當時也是消極的。王安石作為一個銳意進取的政治家,對這種思想無疑持批判態(tài)度。他的這篇文章,便體現了他對老子的無為思想的否定,認為“則亦近于愚矣”。
【原文】
道有本有末。本者,萬物之所以生也;末者,萬物之所以成也。本者出之自然,故不假乎人之力,而萬物以生也;末者涉乎形器,故待人力而后萬物以成也。夫其不假人之力而萬物以生,則是圣人可以無言也、無為也;至乎有待于人力而萬物以成,則是圣人之所以不能無言也、無為也。故昔圣人之在上,而以萬物為己任者,必制四術焉。四術者,禮、樂、刑、政是也,所以成萬物者也。故圣人唯務修其成萬物者,不言其生萬物者,蓋生者尸之于自然,非人力之所得與矣。老子者獨不然,以為涉乎形器者,皆不足言也、不足為也,故抵去禮、樂、刑、政,而唯道之稱焉。是不察于理而務高之過矣。夫道之自然者,又何預乎?唯其涉乎形器,是以必待于人之言也、人之為也。其書曰:“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夫轂輻之用,固在于車之無用,然工之琢削未嘗及于無者,蓋無出于自然之力,可以無與也。今之治車者,知治其轂輻而未嘗及于無也,然而車以成者,蓋轂輻具,則無必為用矣。如其知無為用,而不治轂輻,則為車之術固已疏矣。今知無之為車用,無之為天下用,然不知所以為用也。故無之所以為車用者,以有轂輻也;無之所以為天下用者,以有禮、樂、刑、政也。如其廢轂輻于車,廢禮、樂、刑、政于天下,而坐求其無之為用也,則亦近于愚矣。
【譯文】
道術有根本有末流。根本是萬物生長的基礎,末流是萬物成材的條件。根本出于自然,所以不用假借人力就可以體現出來,萬物依靠它生長;末流涉及外形器用,所以要依靠人力然后萬物才會成長。不用假借人力萬物可以依靠它生長,圣人能夠不用說、不用做;到了要依靠人力然后萬物才能長成,這就是圣人不能不說、不能不做的原因。因此當時圣人執(zhí)政時,把萬物生長、長成當做自己的職責,一定要有四種治理措施。這四種措施就是禮法、音樂、刑罰、政治,是萬物長成的條件。所以圣人盡心于培養(yǎng)萬物長成,而不說使萬物生長,可能是因為生長的東西效法自然,不是人力能夠實現的。老子卻不這樣,認為涉及外形和器用,都不值一提、不值得去做,所以抵觸取消禮法、音樂、刑罰、政治,只稱講道。這是不能洞察事理而又要求過高的錯誤。道是自然的東西,又為什么要進行干涉呢?只是因為涉及外形器用,一定要等人去說,等人去做。《老子》上講:“三十車輻共用一轂,因為它是空的才會安在車上。”轂輻能有用處,本來就在于車沒有用處,可是工匠砍削雕琢木料從來沒有達到無的地步,是沒有用到自然的威力,可以不用參與。現在造車的人知道造出轂輻從來沒有達到無的地步,但可以把車造成,是因為轂和輻備好了那么無就有了用處。如果明白無的用處卻不去造輻和轂,那么造車的技術必然就生疏了。現在知道無可以用于造車,用于治理天下,卻不明白用來干什么。所以無可以用于造車是因為有了轂和輻;無能用于管理天下是因為有了禮法、音樂、刑罰和政治。假如在車上廢棄了轂和輻,在天下廢棄了禮法、音樂、刑罰和政治,只是坐著等待無發(fā)生作用,也是近乎愚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