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懸案大全集
- 楊紅林 翟文明
- 2379字
- 2019-01-02 20:57:56
頗具爭議的馬可·波羅
1254年,在意大利商業(yè)城市威尼斯的一個商人家庭,一個叫馬可·波羅的男孩出生了。誰也不會想到,就是這個男孩,他在長大后,竟會跟當時人們還非常陌生的、遙遠的東方中國發(fā)生奇妙的聯(lián)系。更想不到的是,他將在未來的幾百年里成為影響西方世界的重要人物之一。1298年,當44歲的馬可·波羅在熱那亞的監(jiān)獄里向獄友魯思蒂謙口述他在東方的見聞時,大概沒有人會想到,就是這本后來被稱為《馬可·波羅游記》的書,將會在西方世界引起怎樣的轟動,激發(fā)多少發(fā)現(xiàn)者的靈感,又招致多少爭議。
馬可·波羅其人其事
馬可·波羅(1254~1324年)出生于意大利古老的商業(yè)城市威尼斯。他的家族世代經(jīng)商,其父親和叔父常到地中海東部地區(qū)進行商業(yè)活動。據(jù)說,他的父親和叔父曾因經(jīng)商于1260年到過伊斯坦布爾,后來又到中亞的布哈拉,并且在那里遇到了一個波斯使臣,隨即和使臣一起到了中國,見到了當時中國元朝的皇帝忽必烈。1269年,當馬可·波羅15歲時,他的父親和叔父才從遙遠的東方回到威尼斯。回來以后,他們將在東方的種種見聞,講給馬可·波羅聽,這使得他從小就夢想長大后做一個商人去漫游東方。

馬可·波羅像
17歲那年,馬可·波羅的這一夢想終于實現(xiàn)了。1271年,他的父親和叔父決定再次動身去中國,并要帶馬可·波羅同行。于是,年輕的馬可·波羅便以意大利威尼斯商人的身份,懷著對東方的向往,踏上了漫漫征程。他們從威尼斯起程,渡過地中海,到達小亞細亞,然后經(jīng)由亞美尼亞折向南行,沿著底格里斯河谷到達巴格達,再由此沿波斯灣南下,向當時商業(yè)繁盛的霍爾木茲前進,繼而從霍爾木茲向北穿越荒無人煙的伊朗高原,折而向東。在他們到達阿富汗的東北端時,馬可·波羅由于適應(yīng)不了高原山地的生活,不幸病倒了,只好停下來療養(yǎng)。過了一年之后,馬可·波羅恢復(fù)了健康,繼續(xù)前進。大病初愈的他與父親一道,克服了種種困難,才翻越了帕米爾高原后來到喀什,沿著塔克拉瑪干沙漠的西部邊緣行走,抵達葉爾羌綠洲,繼而向東到達和闐和且末,再經(jīng)敦煌、酒泉、張掖、寧夏等地,終于在1275年到達當時元朝的上都(即今天內(nèi)蒙古的多倫),歷時三年半之久。他們又到達大都(即今北京),并在那里居住了十幾年。
據(jù)馬可·波羅在游記中說,當21歲的他跟隨父親和叔父去覲見忽必烈大汗時,忽必烈非常高興,在宮內(nèi)設(shè)宴歡迎,并留他們在朝中居住下來。由于馬可·波羅聰明好學(xué),很快就熟悉了朝廷禮儀,并掌握了蒙古語等語言。而忽必烈在和馬可·波羅的接觸中,對他產(chǎn)生了好感,于是授予他官職,對他很器重,曾好幾次安排他到國內(nèi)各地和一些鄰近國家進行巡游和訪問。根據(jù)游記記載,馬可·波羅曾到過云南,他從大都出發(fā),經(jīng)由河北到山西,自山西過黃河進入關(guān)中,然后從關(guān)中逾越秦嶺到四川成都,再由成都西行到建昌,最后渡金沙江到達云南的昆明。他還去過江南一帶,取道運河南下,在他的游記里,有淮安、寶應(yīng)、高郵、泰州、揚州、南京、蘇州、杭州、福州、泉州等城市的記載,其中還記載他曾在揚州擔任官職3年。此外,馬可·波羅還奉命訪問過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如印尼、菲律賓、緬甸、越南等國。

馬可·波羅行跡路線圖(示意圖)
后來,由于旅居中國多年,馬可·波羅和他的家人開始思念故鄉(xiāng),非常渴望返回故鄉(xiāng)威尼斯。終于在1290年底,大汗準許他們一家返鄉(xiāng),同時命他們護送闊闊真公主往伊兒汗國完婚。他們由泉州出航,由海路經(jīng)印度抵達波斯灣,在那里父子三人由陸路返回威尼斯。據(jù)說,當馬可·波羅回家時,模樣像個乞丐,穿著一件破舊的大衣,就在鄰居們懷疑的目光中,他脫下外衣,拉出襯里,只見里面塞滿了各種珍貴的寶石。于是,馬可·波羅的大名迅速傳揚開來,而他也開始將把自己的見聞公之于世。1298年,馬可·波羅44歲時,參加了威尼斯與熱那亞兩座城市之間的戰(zhàn)爭,結(jié)果被對方俘虜。在獄中,為了打發(fā)時光,馬可·波羅向獄友們口述了他在東方的見聞,并由魯思蒂謙執(zhí)筆記錄下來,這就是舉世聞名的《馬可·波羅游記》。1324年,馬可·波羅去世,葬在威尼斯的圣·多雷教堂,時年70歲。
可能馬可·波羅永遠也不會想到,當他的游記問世后,立即廣為流傳。700多年來,世界各地用各種文字輾轉(zhuǎn)翻譯,譯本之多,超過了100種。據(jù)歷史記載,《馬可·波羅游記》是在1298年寫出的,原本早就不見了,現(xiàn)存的各種版本有150種,包含多種語言的譯本,最老的為1351年版,現(xiàn)在流行的是16世紀的版本。
《馬可·波羅游記》的出現(xiàn),在歐洲引起了巨大轟動,使西方人了解到原來還有一個比他們的家園更為富庶繁榮的東方世界。此后,西方人對東方產(chǎn)生了極大的興趣,從而出現(xiàn)了探尋東方世界的狂熱。例如著名的發(fā)現(xiàn)者哥倫布,就深受馬可·波羅的影響,企圖開辟海上通向中國的航路。而當他于1482年8月3日開始航行時,隨身攜帶的,就包括西班牙國王致中國皇帝的書信,以及一本《馬可·波羅游記》。如今,這本他作過眉批的書,還保存在西班牙的一座圖書館里。
《馬可·波羅游記》分四卷,第一卷記載了他們東行時的沿途見聞;第二卷記載了蒙古大汗忽必烈及其宮殿、都城、朝廷、政府、節(jié)慶和游獵等事,以及在杭州、福州、泉州等地的見聞;第三卷記載日本、越南、印度等地的見聞;第四卷記載了成吉思汗的后代之間的戰(zhàn)爭和在亞洲北部的見聞。全書共229章,涉及100多個國家和城市的山川地形、物產(chǎn)、氣候、商業(yè)、居民、宗教信仰、風俗習(xí)慣等。

馬可·波羅描述中的大都城,城墻用巨石砌成。
馬可·波羅的這本游記,重點部分是關(guān)于中國的敘述,因為他在中國停留的時間最長。他在書中以大量的篇幅,熱情洋溢的語言,記述了中國無窮無盡的財富,巨大的商業(yè)城市,極好的交通設(shè)施,以及華麗的宮殿建筑等。
馬可·波羅的游記問世后,很多人因其內(nèi)容新奇而爭相傳閱,成為當時很受歡迎的讀物,被稱為“世界一大奇書”,并對后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首先,它打開了中古時代歐洲人的地理視野,在他們面前展示了一個寬闊而富饒的國家和文明,引起了他們對于東方的向往,也有助于歐洲人沖出中世紀的黑暗,走向近代文明。其次,馬可·波羅的游記對后來歐洲航海事業(yè)的發(fā)展,也起了促進的作用。當時一些著名的航海家和探險隊的領(lǐng)導(dǎo)人就是讀過他的書后,從中得到巨大的鼓舞和啟示,激起他們對于東方的向往和冒險遠航的熱情。因此,作為世界歷史上第一個將地大物博的中國向歐洲人做出報道的人,馬可·波羅被譽為“中世紀的偉大旅行家”。
據(jù)說,當馬可·波羅臨終時,他的朋友們都勸他取消那些令人難以置信的說法,因為只有這樣,死者的靈魂才能進入天國。而馬可·波羅馬對那些好心人說的卻是:“我所寫下的還不及我看到的一半。”
質(zhì)疑:馬可·波羅游記是不是虛構(gòu)的
不可否認的是,由于馬可·波羅的游記實際上是兩個人合作的結(jié)果,即由馬可·波羅口述,由魯思蒂謙執(zhí)筆,因此很有可能出現(xiàn)一種情況:這位充滿想象力的作家會將情節(jié)夸張甚至添油加醋。而且,這部游記的原稿早就失傳了,留存下來的只是一些經(jīng)過不斷謄寫的手抄本,其版本據(jù)統(tǒng)計達150多個。這自然會產(chǎn)生許多前后矛盾和與史實不符的情況,而這也使得后世一些研究者產(chǎn)生了巨大的懷疑。
事實上,自這部游記成書700多年來,就不斷有人質(zhì)疑書中那些夸大和虛構(gòu)的東西,甚至懷疑他是否真的到過中國。德國學(xué)者徐爾曼在其著作《中世紀城市組織》中就最早提出馬可·波羅根本沒有到過中國的觀點,認為馬可·波羅在元朝所謂17年的歷史完全是荒誕的捏造。而另一位德國漢學(xué)家福赫伯也列舉出了許多疑點加以印證。美國學(xué)者海格爾和英國學(xué)者克魯納斯、吳芳思等也不約而同寫了《馬可·波羅到過中國嗎》的文章表示質(zhì)疑。總結(jié)起來,他們的主要質(zhì)疑集中在以下幾點:
第一,馬可·波羅自稱在中國17年深受忽必烈器重,但是為何元朝史書中找不到哪怕一條可供考證的記錄?包括他自稱在揚州做官三年,揚州地方志里同樣沒有記載。
第二,他自稱學(xué)會了蒙古語和漢語,但游記中敘述的許多地名、人名甚至動物、器件,都使用波斯人的叫法,而他并沒有提到自己懂波斯語。
第三,游記中只是描寫了一些人們較為熟知的資料,而當時最富中國特色的漢字、印刷術(shù)、茶葉、筷子以及其他極其引人注目的東西沒有提到,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沒有提到長城。
第四,游記中記載混亂、錯誤百出,并且描寫了許多明顯不符合史實的場面。例如他自稱曾向元朝獻拋石機幫助攻打襄陽,而實際上襄陽在他到中國前一年就撤圍了。
其他疑點還有,書中幾乎很少提到馬可·波羅的父親和叔父,也從未提到過他們的生意,沒有提到過在中國符合他們身份的任何經(jīng)商活動,這是否能從側(cè)面說明他們沒有到過中國,所以經(jīng)商也無從談起。懷疑者發(fā)現(xiàn),馬可·波羅回國時沒有攜帶任何中國特有的東西,而威尼斯珍寶館收藏的所謂馬可·波羅罐,其實是14世紀的德化白瓷,與他毫無關(guān)系,而他帶回的一些寶石實際上是波斯的特產(chǎn)。書中還有一些明顯與史實不符之處,如將成吉思汗的病死說成是膝上中箭而死等,都屬于明顯的疏漏和錯誤。
盡管另有一些學(xué)者與上述懷疑的觀點進行了辯護,但最終他們往往也陷入了困惑。比如:懷疑者認為關(guān)于馬可·波羅自稱在揚州做總管3年是謊言,因為史書和揚州地方志都沒有記載。辯護者們解釋說馬可·波羅當時也許只是一個管理鹽務(wù)的小官,因為他在游記中寫到了產(chǎn)鹽區(qū)長蘆、海門和真州。但是揚州地方志中明確記載了元代大小官員,包括外國人的詳盡名單,仍然沒有找到他的記錄。辯護者后來又解釋說后人可能是將馬可·波羅的原話“奉大汗命‘居住’揚州三年”誤抄成了“奉大汗命‘治理’揚州三年”。但懷疑者馬上反駁說僅僅“居住”揚州為何要“奉大汗命”,而且他“居住”揚州三年都做什么?似乎除了知道繁華揚州出產(chǎn)馬飾外,就很少提到了。

馬可·波羅描述中的揚州城
馬可·波羅稱揚州城中有12000座橋。
關(guān)于馬可·波羅竟然沒有記載長城的問題,辯護者認為元長城已經(jīng)年久失修破敗不堪,況且元長城土木結(jié)構(gòu)并非明長城磚石結(jié)構(gòu)那樣引人注目,因此沒有引起他的足夠重視。但懷疑者指出當時的長城其實損壞并不嚴重,如果馬可·波羅真的游遍中國,必然要數(shù)次經(jīng)過長城,不可能視而不見。而同時代的元朝大臣張德輝就曾記載“北上漠北途中,有長城頹址,望之綿延不絕”,為什么單單馬可·波羅就忽視了它呢?
關(guān)于沒有茶葉的記載,辯護者們認為可能蒙古人不喜飲茶,所以馬可·波羅對此也無印象。但實際情況卻是:忽必烈于當時已下令官方組織茶葉貿(mào)易,還曾設(shè)立常湖等處茶園都提司“采摘茶芽,以供內(nèi)府”。而且,早于馬可·波羅的一位波斯商人蘇來曼在所寫的《中國印度見聞錄》就明確提到了茶。
關(guān)于漢字書法和印刷術(shù),辯護者們的解釋是馬可·波羅不認識漢字,因此對中國漢字書法和印刷術(shù)不會做記載。但懷疑者認為,如果他真的到過中國,那么當他回到歐洲,看到落后的手寫方式時,必然會聯(lián)想到中國神秘的漢字書法和先進的印刷術(shù),而比他早30年到蒙古的傳教士魯不魯乞就記載了中國的書法和印刷術(shù)。
至于其他一些疑點,如筷子、纏足等,其他外國人著作如《爵士游記》、《中國和通向中國之路》中都有記述,而唯獨馬可·波羅游記里沒有任何記載。更讓人們產(chǎn)生疑問的是,這部書中的敘述描寫常常充滿夸張失實的情節(jié)、信口妄說的逸事,其中許多地方即使今天看來也是非常夸張而令人吃驚的。由于書中動輒使用“百萬”這個詞,以至于人們送了“百萬先生”的綽號給馬可·波羅。
1995年,英國不列顛圖書館中國部主任吳芳思博士出了一本書,書中概括了前人對馬可·波羅游記提出的疑問,結(jié)合自己的研究,明確表示:馬可·波羅并未到過中國。吳芳思博士甚至進一步指出馬可·波羅可能從來沒有到比黑海沿岸和君士坦丁堡更遠的地方,有關(guān)中國的種種描述則是從來往經(jīng)過那里的波斯商人們口中打聽來的,并加以想象和夸張而形成的。因為馬可·波羅自稱懂蒙古語和漢語,在意大利用法文寫成此書,但書中很多名稱卻偏偏采用波斯語,而當時來往的商人們以波斯人居多。
假如這些懷疑者的論點成立,那么馬可·波羅為什么要編造并不高明的傳奇故事呢?對此,德國的徐爾曼教授認為他企圖借以激發(fā)蒙古貴族對西方人士的熱情和幫助,以及西方人士對東方古國的向往和興趣。而另一部著作《詳編不列顛百科全書》指出,這很可能與他的社會地位較低而又想向上層社會爬有關(guān)。有一個例子也許能說明問題:和馬可·波羅差不多同時代的、并自稱是他的旅伴的約翰·曼德維爾,寫出了《約翰·曼德維爾爵士的游記》。他也仿效馬可·波羅的說法,聲稱自己和大汗共同生活了一年半。他的書和馬可·波羅的書一樣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后來證明他是一個剽竊者,大量抄襲了阿爾伯等人關(guān)于中國的記述,這或許可以說明馬可·波羅說自己到過中國也不過是追逐名利罷了。

《馬可·波羅游記》書影
1999年,美國有關(guān)方面為了證實馬可·波羅事跡的真?zhèn)危M成一個科學(xué)考察隊。他們決定重走當年馬可·波羅走過的道路,不過是用現(xiàn)代交通工具代步,并全程網(wǎng)上直播。
考察隊先在北京集中準備,然后轉(zhuǎn)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喀什。絲綢之路在敦煌以西分三條路線,馬可·波羅走的是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這條路,考察也選擇了這條路線,1999年10月4日,考察從這里開始。大體上沿著馬可波羅的足跡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經(jīng)過河西走廊,黃土高原,于11月2日到達北京。11月5日,全部考察活動結(jié)束。考察隊將自己的見聞和《馬可·波羅游記》進行了比較,證明許多記載是真實的,但同時也有許多出入。
《馬可·波羅游記》中說,喀什是一個都會,當時歸屬大汗,這里是從西方進到中國的入口,中亞的通衢要道,城市繁榮,商業(yè)興盛。考察隊發(fā)現(xiàn),這里的風情仍有不少和馬可波羅的記述相似。馬可波羅曾著重記述的葡萄和棉花,仍是這里主要的農(nóng)作物。《馬可·波羅游記》中記述的絲綢、服飾、食品和手工藝品,不少在市場上還可以見到,并保持著舊日的風格與情調(diào)。《馬可·波羅游記》中說葉爾羌的居民,因飲水帶來的疾病使腿和喉嚨腫脹而苦惱。結(jié)果他們在今天的葉爾羌,真的看到了這樣的大脖子病人(因缺碘引起)。就這件事看,《馬可·波羅游記》是真實可信的。不過經(jīng)過考察,他們發(fā)現(xiàn)游記中有些記載屬明顯錯誤,還有些應(yīng)該記下的事物沒有記,而這些都足以成為否定馬可波羅來過中國的依據(jù)。
游記中說在喀什和田這一帶,丈夫如果外出超過20天,妻子就可以自行改嫁。考察隊注意到,這里的婦女言行謹慎,出門還戴面紗,700年前也是這樣,根本不存在這種風俗。游記說,在張掖的一座廟中,有幾尊約5米的臥佛。考察隊員、考古學(xué)家福克斯到張掖尋訪時發(fā)現(xiàn),這里的大佛寺確有臥佛,但其長度是游記所說的7倍,即35米。福克斯質(zhì)疑:如果馬可·波羅是親眼看過,誤差怎么會如此之大?福克斯感到《馬可·波羅游記》中好些記述,不像是他自己的經(jīng)歷。如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非常危險艱辛,當年馬可·波羅一路上遭遇的困難,肯定比他們今天遇到的要大得多,應(yīng)該大書特書,但在《馬可·波羅游記》中,僅占有200字的篇幅,不免使人生疑。
總之,經(jīng)過切身體會,考察隊發(fā)現(xiàn)了不少疑點。根據(jù)考察所得和其他相關(guān)學(xué)者的研究結(jié)果,福克斯得出結(jié)論:《馬可·波羅游記》對推動?xùn)|西方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確起了不可磨滅的歷史作用,但馬可·波羅極有可能沒有到過中國。
接下來,那些收看網(wǎng)上直播的年輕人,在考察結(jié)束后進行了投票,結(jié)果65%的人否定馬可·波羅到過中國,35%仍肯定他來過。仍然相信馬可·波羅到過中國的人,承認游記里面有錯誤和缺失,但認為這并不能得出馬可·波羅沒到過中國的結(jié)論。他們認為:馬可·波羅只是一個商人而非作家,游記是由他口述,別人寫的;他到過的地方也許沒有那么多,觀察不仔細,記錄也會有疏失,但記下的事物也夠多了,何況在這次考察中不少也確實得到了證實。
回應(yīng)質(zhì)疑:另一種聲音
盡管《馬可·波羅游記》中的確存在不少疑點,那些認為馬可·波羅在編造的研究者似乎有相當多的證據(jù),但同時也有大量的學(xué)者認為這部游記所敘述的內(nèi)容是不容置疑的,這些肯定者中間不僅有中國人,也有外國人。國際知名馬可·波羅研究專家、南開大學(xué)歷史系教授楊志玖,多年來一直致力于維護《馬可·波羅游記》真實性的研究,他明確地表示,這部游記絕對不是偽造的。
楊志玖指出,當前所有懷疑論者的論據(jù)不外有四點:一是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史籍中沒有一件有關(guān)馬可波羅的可供考證的材料;二是有些具有中國特色的事物在其書中未曾提到,如茶葉、漢字、印刷術(shù)等;三是書中有些記載夸大失實或錯誤,如冒充獻炮攻襄陽、蒙古王室譜系等;四是從波斯文的《導(dǎo)游手冊》抄來的。
對此,楊志玖認為,上述事例除第四點外,其他在馬可·波羅的書中確實存在。但是由此斷定馬可·波羅的記載不可靠或他根本沒有到過中國,顯然過于草率了。因為在馬可·波羅前后到達蒙古的西方傳教士、使臣、商人留有行跡的不下10人,但他們的名字和事跡同樣極少見于漢文記載。可見在漢文史籍中找不到名字或事跡并不是鑒定某一人物、著作真?zhèn)蔚奈ㄒ粯藴省6宜赋觯凇队罉反蟮洹分校l(fā)現(xiàn)了一段與馬可·波羅一家人離開中國有關(guān)的可供考證的資料。楊志玖認為,馬可·波羅書中記載了大量的有關(guān)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情況,人物活動和風土人情,其中大部分都可在中國文獻中得到證實。隨著研究的深入,還可以繼續(xù)得到證實。雖然其中不免有夸大失實或錯誤等缺陷,但總體上可以說是基本屬實。為什么非要抓住他沒有提及的事或個別錯誤記載而全盤否定其真實性呢?不錯,馬可·波羅的某些記載確實有錯誤、不清楚和疏漏的地方,但同時持懷疑論者也沒有認真仔細地對這些缺陷加以分析研究,找出其缺陷的原因,或根據(jù)可靠的資料證實其并非缺陷,而是以偏概全,夸大這些缺陷,進而懷疑其全部記載的真實性,抹煞馬可·波羅書的價值和貢獻。
另外一位學(xué)者、來自北京大學(xué)的黨寶海博士,也認為馬可·波羅到過中國是很有證據(jù)的,他對該問題有著獨到的觀點,其論據(jù)主要有:
首先,《馬可·波羅游記》中記載畏吾兒人(今維吾爾族)的祖先不古可汗是從樹癭里誕生的,13~14世紀的波斯文和漢文文獻也記載了類似的傳說。盡管馬可·波羅的記載比較粗略,但故事情節(jié)基本相同。而這個傳說應(yīng)是馬可·波羅在中國聽到的,因為他在歐洲或近東不可能看到有關(guān)的文獻。
其次,《馬可·波羅游記》記載元朝政府在滅掉南宋后,大量拆毀南方的城墻,而在元朝有關(guān)文獻里的確可見有關(guān)記載。迄今為止,馬可·波羅是記載此事的唯一外國人。如果沒有到過中國,他能從哪里抄襲呢?
另外,《馬可·波羅游記》還寫到忽必烈曾下令在國家主要道路的兩側(cè)栽植樹木,給行人提供陰涼,指示方向,這條記載和同時期元朝法律的規(guī)定是一致的。而馬可·波羅仍是記載此事的唯一外國人。
的確,幾乎中國所有的元史和蒙古史研究者都認為馬可·波羅到過中國,但這主要是基于他們的學(xué)術(shù)背景而不是所謂民族感情。當人們對元朝歷史有較多了解之后,再去閱讀《馬可·波羅游記》,就能夠明顯感受到,如果沒有到過中國,他根本不可能寫出這樣一部著作,因為書中涉及元代政治、經(jīng)濟、社會生活的大量細節(jié)。到目前為止,人們還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同時期的歐洲、西亞、中亞文獻對元代中國的記述如此翔實。比如其中記載了忽必烈的生日、元朝的慶典及狩獵、元朝在東北和西南地區(qū)的戰(zhàn)爭、阿合馬被刺事件、大都(今北京)與行在(今杭州)的高度繁榮、鎮(zhèn)江的基督教教堂、中國各地的物產(chǎn)、宗教、風土人情等。事實上,學(xué)術(shù)界對13世紀中國的很多研究都要使用該游記提供的資料。從12~13世紀東西方的了解程度來看,如果馬可·波羅沒有到過中國,他決不可能靠抄襲寫出這部行記。

馬可·波羅描繪的忽必烈的生活


從上至下分別為:忽必烈一次獵獲了100萬只獵物;忽必烈喜歡帶著獅子和狗去狩獵;忽必烈和妻子一同就餐。
對于那些質(zhì)疑者,黨寶海博士等人也有自己的看法。他們指出,像吳芳思本人并不是元史或蒙古史專家,而只是一個中國問題的研究者。具體到對馬可·波羅的研究,她對元代歷史沒有深入的了解,因而不具備必要的知識基礎(chǔ)。她的論據(jù)大多是引用其他學(xué)者已有的觀點,比如德國學(xué)者的研究,她自己并沒有提出有力的新證據(jù)。另外,吳芳思認為馬可·波羅抄襲,那她必須告訴我們,馬可·波羅究竟抄了誰的什么書。她不可能回答出這個問題,因為12~13世紀沒有哪個外國人對中國的了解能超過馬可·波羅。
最后,持肯定觀點的學(xué)者們一致認為,從身份來看,馬可·波羅是一個得到忽必烈信任、享受特權(quán)的色目人,能出入元朝統(tǒng)治的高層,地位相當特殊,這和學(xué)界的主流看法是一致的。從馬可·波羅本人的特點來看,他的觀察力和記憶力驚人,對不同地區(qū)的物產(chǎn),如礦物、動植物的觀察非常細致,也很關(guān)注各地的商業(yè)活動、經(jīng)濟水平、宗教信仰、風土民情等,他四處旅行,記錄了各地的地形和交通狀況。不過,馬可·波羅愛吹噓自己,喜歡夸大其辭。
另外,也有一些外國研究者加入到為馬可·波羅辯護的行列中來。美國國家地理頻道的攝影師麥可·山下先生,為了證實自己的看法,曾用了一年時間,重走了馬可·波羅的中國冒險之旅,試圖解開有關(guān)真相。結(jié)果他發(fā)現(xiàn),馬可·波羅所描繪的世界,精確程度之高令人驚奇,有太多的信息可以證明這一點,如果不是親眼所見,絕對不會如此精確地描繪出一些的細節(jié)。
不過,由于觀點對立的雙方勢均力敵,都認為自己有充分的證據(jù),所以,馬可·波羅有沒有到過中國將要成為一個長期存在的懸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