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諾斯的傳說
在希臘神話和傳說里,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米諾斯國王是諾色斯、克里特和整個愛琴海的國王。有一次他派他的兒子安德羅吉到大陸去參加運動會。不料,安德羅吉遭到了雅典國王的妒忌并被謀害致死。米諾斯震怒之下,發動戰爭,眾神也紛紛降災荒和瘟疫到雅典,雅典被迫求和,答應定期送童男童女到克里特。而米諾斯國王把他們關禁在迷宮里,或是讓惡獸吃掉,或是饑餓而死。為此,雅典人惶惶不安。這是久遠的希臘傳說,盡管流傳得相當廣泛,但一直以來都沒能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20世紀初,英國的考古學家阿瑟·伊文斯帶考古隊來到克里特島,經過3年的發掘,終于在克里特島的伊拉克利翁市發現了米諾斯文明中最大最重要的王宮遺址——克諾羅斯王宮。而關于米諾斯國的傳奇故事更是吸引了世人的注意。
忒修斯傳說
在古希臘神話傳說中,忒修斯因其英勇而成為亮點人物。他有過許多英雄的壯舉,但他最偉大的行動卻是殺死牛頭人身的怪物米諾陶洛斯。
米諾陶洛斯是帕西菲王后與一頭公牛交配后產下的怪物。當時,強大的國王米諾斯在克里特統治著希臘,他和帕西菲結婚,但帕西菲卻愛上了一頭漂亮的公牛。帕西菲讓發明家代達羅斯為她制作了一只木制的母牛,以便于她可以藏在里面與公牛交配。以后她生下了可怕的米諾陶洛斯——一個半人半牛的怪物。
米諾斯便求助于代達羅斯,修建了一個巨大的迷宮來囚禁這頭牛頭人身的怪物。每隔9年,國王都要送14個雅典童男童女到迷宮喂這頭牛頭人身的怪物。這也是為死于雅典人之手的米諾斯之子安德羅奇斯報仇。在忒修斯以前,從來沒有一個年輕人生還。忒修斯是雅典國王埃勾斯的兒子,他自愿前往。忒修斯承諾父親他會回來,并且將升起白色的風帆來表明他的勝利。忒修斯殺死了牛頭人身怪物,走出了迷宮。這樣就結束了雅典年輕人被殘害的無謂犧牲,克里特對雅典的統治也就結束了。
對于忒修斯的故事和克里特文明,后人曾做過深入研究。1900年,牛津阿爾莫寧博物館的理事阿瑟·伊文斯來到了克里特。他的發現證明克里特不僅僅是偉大帝國的中心,而且有關忒修斯的故事遠遠不像曾經看起來的那般充滿幻想。

忒修斯找到父親的信物 油畫
19世紀20年代的艾倫·瓦斯和19世紀30年代的卡爾·布勒根,發現了與克里特文明同時存在的“邁錫尼”文明的證據,這種文明明顯獨立于克里特文明。他們認為,在公元前1500年后某些時候,邁錫尼人征服了克里特人。至此,邁錫尼文明得以繁榮發展。這些材料,在某種程度上似乎進一步證實了忒修斯的傳說是有一定歷史根據的。和邁錫尼人一樣,雅典人是希臘人,所以忒修斯的勝利可能意味著在某次(或者連續幾次)實際的戰斗中邁錫尼希臘人擊敗了牛頭人身的克里特人。
是忒修斯(或是他作為希臘人的象征)殺死了牛頭人身怪物(或者怪物是克里特人的象征)嗎?由于年代久遠,此外也沒有眾多的史料可考,也許進一步的發現和研究能為這個看似完全虛構的故事增加一點可信度,從而解開克里特文明之謎。
米諾斯文明的毀滅
4000多年前,地中海上的克里特島是一個光輝燦爛的文化中心,考古學家們現在已經證明克里特屬于東方式的奴隸制國家。它擁有強大的王權,處于被奴役的無權地位的是大量的奴隸和農民。從它的藝術面貌可以看出,它同古埃及、古希臘和美索不達米亞有諸多聯系,但它并不是東方與西方這兩個世界之間的簡單過渡,古代東方文明對其影響頗大,但是東方帝國的威嚴、沉重的氣息在它身上是看不到的??死锾厮囆g生動明朗,優雅秀逸,它最突出也最令人著迷的品質是世俗性和享樂性。克里特文明與后來的希臘文明缺乏直接的承繼關系。但它卻是后者真正的先導,它在氣質上無疑更接近古代希臘。
克里特文明大約萌芽于公元前3000年,那時它已經進入了青銅時代,是愛琴海文明的發源地。我們追溯人類的文明發展史,在進入青銅時代這一階段時,希臘與包括中國在內的四大文明古國相比絲毫都不遜色。今天的考古學家們已經能夠輕而易舉地描繪出克里特文明的三個階段,他們將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的克里特文明分為早期、中期、晚期三部分,其中米諾斯王在位的時代是克里特文明的黃金時代。因此人們常常稱克里特文明為“米諾斯文明”。
早期米諾斯文明(大約為公元前3000~前1900年),是青銅時代的早期。按考古學家伊文斯的說法,這種早期文明的輝煌發展,“決定因素……可以追溯到渡越利比亞海同尼羅河谷的公開交流”。這種文化交流,通過貿易,或是移民(他們是公元前3000年初埃及國王征服了整個埃及時被逐出的避難者)來進行。尼羅河三角洲的新技藝如寶石的雕琢和彩陶制造被移民們帶到克里特,當地的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的過渡因而大大加速。
在這1000年之間,島上人口增加速度很快。不僅南部麥沙拉平原擁有眾多人口,東部地區也成了繁榮富裕的地區,一些重要的市鎮和聚落也在沿海地區出現,如法萊卡斯折、普塞拉摩克洛斯、吉爾尼亞等。由于商品經濟的促進,專業手工匠人階層形成,燒制陶器、木器制作、房屋建筑、葡萄汁壓榨等技藝都有所發展,貧富分化已相當明顯,略顯粗陋的只是金銀飾品的制作。
中期米諾斯文明(約公元前1900~前1600年),是舊王宮和新王宮初期時期。這時期克里特島奴隸制國家形成并開始強盛,這一時期出現了兩個重要的變化:第一,出現了王宮;第二,交通困難引起地方差異,文化開始統一。在克諾羅斯、費斯托斯、瑪麗亞等地都修筑了規模宏大的王宮。這些王宮的形制布局大同小異,建筑風格和特征相同。
這段時期的陶器制作具有較高的水平,不僅有罐、缽、杯、碗、瓶諸多器型,而且彩陶也非常精美,盛行輪制陶術,生產的“蛋殼陶”非常薄。
王宮的壁畫水平令人眩目,不僅富麗堂皇,而且其具有豐富的題材內容,有些壁畫以花卉、葉草和海洋生物為主題,也有些壁畫描繪宮廷宴樂、禮儀和競技活動。
海上貿易在這段時期開始興起和興盛,因此米諾斯國逐漸富裕起來,它逐漸控制了愛琴海諸島,以保護海上貿易、控制海上交通,并逐漸成為海上帝國。
晚期米諾斯文明(約公元前1600~前1100年),是“米諾斯霸國”。米諾斯文明在這段時期達到鼎盛。
在這段時期,作為一個世界強國,米諾斯完全有資格與埃及帝國、亞述帝國平起平坐。那些在埃及陵墓墻壁上留下了“島民”形象的高傲大使們,不是作為臣服國進貢的使者,而是作為大國君王的送禮特使,昂首出入埃及、亞述帝國的宮廷。克里特國王就在豪華的克諾羅斯王宮里統治他的海外屬地。
當時已出現具有較大規模的城市,據測算,首都克諾羅斯大概擁有8萬人口,島上有許多城鎮。除此之外,米諾斯王朝版圖已包括愛琴海諸島和希臘大陸南部。
那時,米諾斯的海運非常發達,與埃及、敘利亞有較為頻繁的往來,并在愛琴島、希臘大陸南部伯羅奔尼撒沿海設立了商站。
米諾斯王朝在這段時期成為一方霸主。在當時的古代世界,其工農業、海運和商業都達到了頂峰水平。
讓我們回過頭來再次縱觀克里特文明,它于公元前3000年萌芽,大約從公元前1900年開始進入繁榮期,到公元前1600年左右則達到全盛。然而,令許多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迷惑的是,在公元前1450年左右,發展得蓬蓬勃勃的克里特文明竟在它的鼎盛時期突然于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其中緣由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我們暫且看一看這樣一種比較流行但并非共識的解釋。
公元前15世紀中期,克里特島飽受一系列地震及其余震的侵襲,這一切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和人員傷亡。驚恐和沮喪使人們內部出現了紛爭,克里特島的祥和與安寧被打破了。戰爭終于在克諾羅斯王國和島上其他統治者之間爆發了。雖然最后的勝利者是克諾羅斯王國,其他王宮都成了一片廢墟,但克里特的實力卻因為這場內部爭斗而大為削弱。從此,它變得不堪一擊??死锾氐奶撊醣幌ED大陸上好戰的邁錫尼人清楚地認識到了。
邁錫尼人最初從米諾斯人那里學會了航海技術,他們利用米諾斯人暫時的虛弱迅速出擊,米諾斯人在許多島嶼上的殖民地很快就被他們占領了。他們一次次地試圖攻占克里特島,但都未能如愿。直到大約公元前1450年,另一種從天而降的自然災難幫助進攻者終結了米諾斯文明。

克諾羅斯宮殿俯瞰,它是唯一幸存下來的米諾斯人的文明遺址。
在克里特島以北約130千米,有一座桑托林火山島,桑托林火山海拔僅566米,20世紀中的三次噴發規模不大,與維蘇威火山相比其威力甚小,它的寧靜使島上居民祖祖輩輩感到很安全。然而,人類歷史上最猛烈的一次火山爆發正是在這里發生的。那大約是公元前1450年前后,桑托林火山噴出多達62.5平方千米的火山灰渣,幾乎在瞬間,厚厚的火山灰便把島上所有的城市都埋在了底下。火山灰直沖天際,彌漫在空中,地中海東部地區都為其所覆蓋。
據記載,當時埃及的上空曾出現了三天漆黑一片的情景,巨大的海嘯也因火山爆發而產生,海嘯引起的浪頭高達50米,這滔天的滾滾巨浪迅速南下,很快便來到克里特島,島上的城市、村莊和良田都被摧毀了,港口設施被沖毀,船只被狂濤擊碎,米諾斯無敵的艦隊頃刻間化為烏有,整座島嶼幾乎完全喪失了防御能力。
火山內部極大的壓力迫使火山發生驚天動地的大爆炸,火山自行崩塌陷落,一個圓周足有60千米的火山口就此形成。熾熱的巖漿噴薄而出,火山灰散落地點最遠達70千米處。火山爆發給克里特島帶來了滅頂之災,火山灰很快就掩埋了整座島嶼,克里特島再次被火山爆發引起的海嘯沖擊,米諾斯的輝煌終于就這樣毀于一旦。
真的是這樣絕無僅有的一次火山大噴發,葬送掉了一個古老的文明社會的嗎?克里特王國永遠的消失在人類的文明史上,漸漸被人們所遺忘了,僅僅留下了神秘莫測的零星傳說。
克里特島上的迷宮是寢陵嗎
在中國古代,認真思考生死問題的人們把人的身體稱為“逆旅”,意思是身體只是靈魂在塵世間暫時歇腳的一個寓所。生和死,住所和寢陵,真的是沒有什么分別嗎?
4000多年前,地中海克里特島山上居住的是米諾斯人,他們專門從事航海貿易,創造了比希臘還早的物質文明,而且成為一個光輝燦爛的文化中心。
克諾羅斯王宮里的各類建筑物鱗次櫛比,錯落有致,中央是一長方形的庭院,周圍則是國王寶殿、王后寢宮,以及有宗教意義的雙斧宮等房舍建筑,其間有門廳、長廓、復道、階梯等相互連通,千門百戶,曲折通達。宮里有水管和浴室設備,墻壁上有琳瑯滿目的繪畫和浮雕,陳列著精美的陶器、織物和由金銀、象牙制成的奢侈品。
這座規模宏大的克諾羅斯王宮是一個由團塊結構房間集合成的建筑群,長方形中央庭院東西約29米,南北長約59米,圍繞該庭院的是一些至少是兩層,少數達四層的房屋。這些房屋看上去是極隨意的胡亂組合,其實卻是富有韻律的有機安排,所有的房間組合在一起便構成了一個封閉的整合體。從遺址平面圖上看,宮室廳堂圍抱,通道縱橫交錯,整個王宮很像是一塊叫人眼花繚亂的集成電路板。建在丘陵上的宮殿隨地勢的高低起伏而錯落有致,那些按不同功能需要設計,不計較對稱規則與否的建筑物,以及廳室之間遍設的通道、樓梯、臺階,實在是錯綜復雜。從東麓遠望,但見層樓高聳,門窗廊道參差羅列,蔚為壯觀。因為建筑物分處于不同的水平上,階梯和坡道就成為必不可少的了。房間的通風和采光問題則以天井來解決。眾多的梯道和天井又使建筑群的空間與受光生出無窮變化,整個宮殿樓層密接,廳堂錯落,廊道曲折,實不愧“迷宮”之譽。

通向克諾羅斯王宮的“王道”
這座宮殿的中央庭院以石板鋪地,建筑面積頗大,因而較為寬敞,給四周廳室帶來了足夠的陽光和空氣。王宮西面還有一個較小的庭院,而西南部則是王宮的主入口處,宮殿大門的平面呈一個橫向的“工”字形,在中間的橫墻上開有門洞,在前面設一對有方形柱頂板、圓盤形柱帽和柱礎,柱身為略呈上粗下細的圓柱。而西北角上有一個長方形露天劇場,它是目前發現的世界最早的露天劇場遺址。
穿過四對折門,便可以進入到這位于王宮心臟位置的幽秘的廳堂。廳內倚著北墻有一把帶樹葉狀高靠背的石椅,椅背中間稍稍凹進,椅座近乎正方體,整座椅子的造型及圖案顯得過于簡樸。王座兩側還有一些更加簡陋的石頭長凳,幾乎就像我們在山路涼亭里見到的那些。寶座廳墻上布滿根據殘跡修復的壁畫。王座兩側墻上對臥著一對鷹首獅身的神獸,昂著頭,胸部繪有美麗流暢的渦卷狀裝飾圖案。
中心庭院的西面,便是那所赫赫有名的有“御座之室”之稱的地窖式祭堂。
祭堂呈長方形,中間涂成紅色,門的右邊,靠北墻有一個高背的石膏寶座,寶座的靠背很高,座位呈斗拱形狀。寶座的前面,靠近門的左邊有寬敞的階梯向下通到一處神秘的窖穴。寶座兩邊,靠著墻壁的是石頭長凳。
在外面前屋中,擺放著可能供祭祀時用的小型的石壇和陶壇。

克諾羅斯宮殿南邊有聞名于世的兩個牛角,它們曾被認為是神圣的象征。
當研究者們剛發現這個祭堂時,曾把它錯認為是浴室,后來又認為是米諾斯王議政廳,稱之為“御座之室”,但堂內那種結構,卻給人一種非常強烈的宗教祈禱場所的印象,所以此房間又叫“地下世界恐怖的法庭”。
面對著地窖式祭堂的是一排房屋,這些房屋中有一間的墻壁上繪有鷓鴣的壁畫裝飾,所以研究者們稱其為“鷓鴣之室”。
“鷓鴣之室”內的壁畫色彩清新顯明,絕對不像3500多年前描繪的。研究者們認為,克里特的工匠們采用了一種繪畫新工藝,即用一種新鮮的濕灰泥來涂畫,在石灰泥干后就涂上一層薄薄的透明液體以防止褪色和干裂等現象。
在著名的“鷓鴣之室”的旁邊,是一間里面有一個洗腳的水池的小房屋,房屋四周備有休息的石長凳。水池的水可以放掉,流至房屋門口的陶槽里。這個水池可能是供王宮的客人洗腳飲馬飲騾之用的。離此不遠的一間房屋較大,屋內還留有一只彩色紅陶土澡盆的殘片和燒水設備的遺跡,應該是為客人準備的浴室。
“后宮”坐落在山崗下的河谷邊一個平臺上,由著名的大階梯將后宮與王宮連成一體。
大階梯一共有五道,上面兩道只剩下一些痕跡了,但仍不失宏偉莊嚴的氣派。
沿著大階梯向下走,中途在大階梯左邊有一堵米諾斯式的墻,墻上是一幅用淺藍與赤褐色繪成的壁畫。大階梯右邊是一道俯瞰中心墻壁的低矮欄桿,這種設計使階梯具有了良好的自然光源,欄桿上豎著上粗下細的米諾斯式柱,支撐著階梯上面的平臺。柱基和窩眼都是原有的,研究者們對這些建筑進行了部分修復。
大階梯的腳底,便是建筑精美的“后宮”了。
后宮中王宮婦女的房舍和王后的寢室位于后宮的中央,與外界隔絕,形成一個異常豪華的封閉區域。
后宮的一堵墻上,繪有藍色的海豚和五顏六色的魚,壁畫是用珊瑚和海綿形狀鑲邊,從那些珊瑚和海綿身上,向上冒出透明的氣泡。這是整座王宮中最為精彩的一幅壁畫。
整個王宮建筑中最引人入勝的建筑便要數“梯級宮”了。
梯級宮,由寬闊方便的階梯與上下左右相連,通過階梯向上通達兩層樓房,向下也通達二層房屋,那些階梯用一排排柱子分開,四周房屋圍成一個天井,以便于采光。
在另一邊,有一個門道通到更遠一點的一套較小的屋子,這套房子外邊沒有門,只能從內廳進入。套房中有一間小小的浴室,有陶瓷制的澡盆,其樣式和現代浴盆十分相似,地下有一個排放臟水用的洞孔。旁邊還有一間當作廁所的小房子。
這間廁所建在3600多年前,簡直讓人無法相信——它居然是沖水廁所。廁所右方一塊石膏板面上有一個槽,安放了大約57厘米高的座位。廁所過道外邊有塊石板斜向一個半圓形的洞孔,形成一個蓄水池,由此開出一個小導管通到大陰溝,這個通過大陰溝的孔穴部分被奇特的凸出物所遮蔽,從座位中心偏離開去,這樣,就在右邊給用作沖洗浴盆的容器留出了空間。
米諾斯王居住在后宮的幾間正堂里。其中以“雙斧大廳”的設計最為獨特。

米諾斯王宮內景
“雙斧大廳”和緊鄰的房間是用一排柱子分隔開來的。這些柱子上都有用來安折疊門的凹槽。這種折疊門冬天可以關閉起來保暖,到了夏天,又可以把門折疊起來推進柱子上的凹槽,使室內氣流通暢,清新涼爽。
克里特的建筑藝術是獨具風格的??死锾氐慕ㄖ际鞘浪仔缘?,其主要類型除宮殿外還有旅舍、別墅、公共浴室、作坊等。米諾斯宮殿的外觀不像亞述、波斯宮殿那樣壯麗,它不追求統一宏偉的外部效果,但內部體驗卻極為豐富多樣。建筑單元都很小,天花板很低,這是一種令人感到親切的尺度。它的圓柱上粗而下細,使人產生一種俯瞰的感覺。壁畫在建筑總體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的基本色彩是明亮的紅、黃、藍。在半明半暗的房間里,這些清新的壁畫帶來的是輕快活躍的氣氛??死锾氐某鞘袊揖褪黔h繞著米諾斯王宮這樣的宮殿群形成的,宮廷就是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不過,我們今天見到的米諾斯王宮并非一開始建成的樣子。一開始的建筑已經在無數次的地震和其他災變中面目全非了,如今的宮殿是歷經數次修建后保留下來的古跡。最早一批建筑大約完成于公元前2000年,而挖掘所見的這批建筑,即伊文斯所謂的“最后宮殿”,則完成于公元前1700~前1500年之間,屬于新王宮時期,是在舊王宮的廢墟上重建的。
那么,這座富麗堂皇、結構復雜的巨大建筑真的是一座王宮嗎?雖然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一般都同意這種說法,但德國學者沃德利克則不贊同,而且其說法好像有所依據。在1972年出版的一本書中,沃德利克說:“克諾羅斯這座宏偉建筑,絕對不是國王生時居所,而是貴族的墳墓或王陵?!币罁值吕说恼f法,被大多數考古學家所認為的是用作儲藏油、食物或酒的大陶甕,其實是用來盛放尸體的,尸體被放在里面后,加入蜜糖浸泡以達到防腐的目的;石地窖則被用來永久安放尸體;壁畫代表的是靈魂轉入來生,并且把死者在幽冥世界所需物品畫出來。沃德利克還認為那些精密復雜的管道,不是為活人設置的,而是為了防腐措施的需要。
為了支持自己的說法,沃德利克提出幾項很有意思的事實,比如說克諾羅斯這座建筑物的位置,絕對不是建筑王宮的絕佳位置,因為它所處的地方過于開敞,四面受敵,如若有人從陸上進攻即無從防衛。同時當地沒有泉水,必須用水管引水,水量很難供應那么多居民?!巴鯇m”及附近范圍內也無一望即知是馬廄和廚房之類的房屋,這里的居民難道不需要交通工具和食物?至于那些被認為是御用寢室的房間,更都是些無窗、潮濕的地下房舍,在氣候溫暖、風和日麗的地中海地區,絕不可能選擇這樣的地方來居住。
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米諾斯國留給人們太多的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