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選擇中的成本與收益
人生之路是一條選擇之旅
人的一生,只有一件事不能由自己選擇——自己的出身。其他的一切,皆是由自己選擇而來。
人生不過是一連串選擇的過程,從你早上起來要穿哪一套衣服出門開始,你在選擇;中午要去哪里吃飯,你又在選擇;女孩子有眾多的追求者,在考慮結婚的時候,到底是哪一位男士比較適合自己,要選擇;男生找工作時要從多家大企業中選擇。以上的選擇有大有小,但每日、每月所有的選擇累積起來,影響了你人生的結果。
一個選擇對了,又一個選擇對了,不斷地做出正確的選擇,到最后便產生了成功的結果。一個選擇錯了,又一個選擇錯了,不斷地做出錯誤的選擇,到最后便產生了失敗的結果。若想有一個成功的人生,我們必須降低錯誤選擇的幾率,減少做錯誤選擇的風險。這就必須預先明確你人生中想要的結果是什么,明確你人生想要的結果是什么——這本身又是一個選擇。
首先,選擇決定生活狀態。今天的生活是由3年前我們的選擇決定的,而今天我們的選擇將決定我們3年后的生活。我們要選擇接觸最新的信息,了解最新的趨勢,從而更好地創造自己的未來。要知道,我們的人生只有3天,昨天、今天、明天。你的今天是你的昨天決定的,你的明天將由你的今天來決定。
昨天的日子,我們過得太正常了。我們和大部分人一樣,過著正常的、沒有追求的生活。因為太正常了,心態一直是消極的、失敗的。大部分人只要有一只飯碗在手里,哪怕是一只破碗、泥碗,哪怕碗里只有一口粥、一口湯,都舍不得、也沒有勇氣把它扔掉。因為我們依賴于在習慣的環境里過日子。人在習慣中死亡,在不習慣中生存!
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圈子都是個小世界,在我們生活的小圈子里,你總會發現,有些人不管大事小事,總是比較容易獲得成功。他們掙更多的錢,過高品質的生活,有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人際關系,而更多的人忙忙碌碌,卻只能維持生計。他們的差別究竟在哪里呢?
不是智力上的差別,人在智力上是有差別,但是差別很小,智力超常和智力低下的都占極少數,不到3%。不是學歷上的差別,學歷只是對書本知識的一種認可,與成功沒有直接關系。情況往往是,書本知識學得越好的人,越喜歡給別人打工。學校的老師和教授們,不能教給你當老板的方法,不能教你做百萬富翁。如果他們能教你做百萬富翁,那么他們自己早就是百萬富翁、千萬富翁了。就像一個打工的人,永遠也沒有資格去教一個百萬富翁如何去掙錢,因為他沒有這種經歷和經驗。
其次,選擇內容決定結果。有選擇就有改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和優點、短處和長處,只有經過不斷的學習和改變,才能使自己變成一個出色的、專業的人員。改變從自身開始,不要試圖改變別人,在改變的過程中,我們第一個要戰勝的就是我們自己。改掉壞習慣,養成好習慣,這是一個人生至關重要的問題。
在你的人生中,因為沒有做出正確的選擇,你曾經錯失過多少獲得成功的機會?如果你可以洞悉未來,你愿意付出什么代價?如果你能夠預見未來,你又能否把握機會?有什么股票你應該賣卻沒有賣?有什么商品你應該買卻沒有買?有什么機會你應該把握而又錯失?你一生中又能遇到多少機會呢?這個時代可能是你最后的機會,你要格外留神。
每10年就會有一些與時代潮流相對應的偉大商機出現。20世紀80年代下海,90年代炒股票,在那個年代把握住機會的,有不少已成為百萬富翁。在未來幾年中,也一定會出現這樣的機會,你一定要留心你的選擇!
非多考個證不可嗎
當前最流行的是盡可能多的擁有幾個證,畢業證、四六級證就不說了,還有什么口語證、聽力證、駕駛證……多種從業證書,很多人想把它們作為擁有好工作的條件之一。現在我們從經濟學成本與收益的角度分析一下多考證件的選擇問題。
曾經流行IT熱,從事IT業就代表著高薪一族,所以大家都一窩蜂地去學計算機,但很多人最后發現自己學得很苦、很累,最要命的是自己剛剛學會某一種基礎編程語言,突然發現這種語言已經被淘汰了,新的又出來了。你還沒把前面用來學習的包括機會成本在內的總成本收回來,你又需要不斷地去追加學習培訓的成本,如此惡性循環,最終導致的就是你的學習培訓總成本被無限地增大,由于總成本的增大,你必然希望要通過獲得更高的回報來彌補這一投入的成本。眾所周知,成本越高,市場競爭力就越弱,這樣導致你在人才市場上的競爭力就會進一步減弱,這樣你就會越痛苦,這就是非理性“選擇”職業的必然結果。
人若對自我沒有足夠清醒而堅定的認識,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對自己的“比較優勢”的認識,便不能自主,而要經常受到外界的影響。聽到別人的一句贊美,便得意洋洋;別人的一句嘲笑,便勃然大怒,自己的喜怒哀樂,都建立在別人的評價里,完全喪失了自我。這樣的人最容易隨波逐流、盲目跟風,別人說好的,自己也跟著說好;別人說熱門的,自己也就跟著踏進去;別人說流行的,自己也就稀里糊涂地去跟風……
一個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整天在為什么而喜怒哀樂的人又何談“創新”,又何談“立業”,又何談持久“幸福”,何談持久“快樂”呢?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人們都是如此樂此不疲地去追逐這所謂的“流行”、“時尚”、“熱門”、“熱點”的話,那將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真正的“流行”、“時尚”、“熱門”、“熱點”,是靠自己的“比較優勢”來創造的,而不是跟在別人后面撿垃圾。
所謂流行的資格證書考試,什么計算機一級、二級、三級、四級考試,英語四級、六級考試,普通話標準考試,會計上崗證考試,CCNA,MCSE,日語四級、三級、二級、一級考試,公務員錄用資格考試,TOEFL考試,雅思考試,GRE考試……無窮盡!
人們之所以會去考這么多證書,原因就是一個,“多張證書,多點機會”,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已經知道了做任何“選擇”都是有機會成本的,你去學習并參加了一項證書考試,必然要放棄相當一部分在你自己最擅長的、最喜歡的領域所投入的時間、精力、金錢等資源。
我們也很容易發現,任何一種學習都是開始的時候收效很大,但學到較高的程度后都會覺得要再獲得進步就比較困難了,需要花費比原來更多的時間、精力等資源才能進步一點點。任何一門證書的學習也是一樣,盡管它主要消耗的是時間資源,但這種時間資源的投入越來越高,而收效卻是越來越少,如果你不是真的日常工作需要如此大量使用這項技能的話,你的這些投入基本上是沒有意義的,除非這是你的興趣愛好,那另當別論。
你要想在某一學科獲得進步,就必須更多地投入時間以及與之配套的金錢、精力等資源,這樣勢必進一步擠占本來具有“比較優勢”的另外一門學科的學習資源。如此惡性循環,最終導致的結果是,你早先投入某項學習里的成本所形成的比較優勢,在逐步缺乏學習資源支持的情況下也在逐步流失,而你原本不具有“比較優勢”的“一項證書的考核”卻吸收了你極大的學習資源。因為如果你是學英語專業的,與金融學專業的學生相比你在“金融精算師”方面不具有任何“比較優勢”,所以你要達到和他們一樣的專業水平的話,必須要付出更為高昂的投入總成本,成本越高,越不具有市場競爭力。與此同時,由于你在你原本具有“比較優勢”的英語方面學習投入的減少,導致你與其他英語專業的同學相比,你的英語的“比較優勢”也在喪失,最壞的結果就是,兩邊的比較優勢都在下降。
我們保持我們自己的“比較優勢”,不能隨便地受到周圍的浮夸宣傳的影響,一會兒去考什么會計資格證書,一會兒去考什么計算機二級,這樣只會無謂地浪費自己的時間、精力、金錢,抬高自己包括機會成本在內的總成本,使自己進一步喪失市場競爭力。教育培訓的投入要有的放矢,以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比較優勢”為目的,而不是盲目的,隨波逐流的。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最獨特的一面,發掘自己這種獨特的一面,進而充分發揮出自己的比較優勢,你就可以扭轉乾坤,立于不敗。沒有一個人在所有方面都是杰出的,人總有擅長與不擅長的地方,正所謂術業有專攻,沒必要為自己的短處而悶悶不樂甚至自卑,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讓自己展現應有的光芒。
喬丹有必要自己修草坪嗎
邁克爾·喬丹是一個優秀的運動員,是NBA中最偉大的籃球運動員之一,他能跳得比其他大多數人高,投籃也比其他大多數人準。但有一個問題,喬丹修剪自己的草坪比其他任何人都快嗎?更進一步說,僅僅由于他能迅速地修剪草坪,就意味著他應該自己修剪草坪嗎?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我們利用機會成本和比較優勢的概念。
我們假設喬丹能用4個小時修剪完草坪。在同樣的4個小時中,他能拍一部運動鞋的電視商業廣告,并賺到200萬美元。與他相比,住在喬丹隔壁的小伙子杰尼弗用5個小時修剪完喬丹家的草坪。在這同樣的5個小時中,他可以在麥當勞店工作賺取40美元。
在這個例子中,喬丹修剪草坪的機會成本是200萬美元,而杰尼弗的機會成本是40美元。喬丹在修剪草坪上有絕對優勢,因為他可以用更少的時間干完這些活;但杰尼弗在修剪草坪上有比較優勢,因為他的機會成本低。
比較之下,喬丹不應該修剪草坪,而應去拍廣告,他應該雇用杰尼弗去修剪草坪。只要他支付給杰尼弗的錢大于40美元而低于200萬美元,雙方的狀況都會更好。
還有一些白領或雙職工家庭會雇傭鐘點工幫助自己打掃房間、做飯、洗衣等。人們為什么會選擇別人代替自己付出一些勞務呢?這些人又能從中得到什么呢?人們為什么選擇在物品與勞務上依靠其他人?這種選擇如何改善了人們的生活?這是我們該學習的一種最簡單的經濟學。
假設世界上只有兩種物品——牛肉與土豆,也只有兩個人——牧牛人和種土豆的農民——他們每人都既喜歡吃牛肉,又喜歡吃土豆。如果牧牛人只能生產牛肉,而農民只能生產土豆,那么,貿易的好處是最明顯的。
在一個方案中,牧牛人和農民可能選擇“老死不相往來”。但在吃了幾個月烤牛肉、煮牛肉、炸牛肉和燒牛肉之后,牧牛人肯定覺得自己并不怎么愜意。同樣,一直吃土豆泥、炸土豆、烤土豆和用貝殼烘土豆的農民肯定也有同感。如果采取另一個方案,在牛肉和土豆之間展開貿易,這時每個人就都可以有漢堡包和炸薯條了。
當比較一個人或一個企業與另一個人或另一個企業的生產率時,經濟學家通常是看“絕對優勢”。當生產者生產一種物品所需要的投入量較少,就可以說明該生產者在生產這種物品中有絕對優勢。但是,還有另一種比較方法,我們可以不比較所需要的投入,而是比較機會成本,即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放棄的其他東西。由此,經濟學家提出了“比較優勢”的概念,即生產一種物品機會成本較少的生產者具有比較優勢。
比較優勢是1817年由英國古典經濟學派集大成者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在其《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一書中提出的。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遜曾經說過:“經濟學中最優美的理論是比較優勢。”他之所以這么講,與他早年的一段經歷有關。薩繆爾遜當學生時,一位哈佛的同學要他在所有社會科學原理中,指出一種既正確又重要的理論。薩繆爾遜這個當時已經嶄露頭角的高材生,一下子竟被難住了,未能給出一個自己認為滿意的答案。此后30年中,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腦海中,直到他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前一年即1969年,才找到了自己認為比較滿意的答案。薩繆爾遜認為,李嘉圖的比較優勢原理是那些可以稱作既正確又重要的社會科學原理中首屈一指的。
如果一個國家生產某種產品的成本與生產其他商品的成本相比,比另一個國家相對低,那么,該國就在這種商品的生產上與另一個國家相比具有比較優勢。
比較優勢說明了即使一國在兩種商品的生產上較之另一國均處于劣勢(即無絕對的優勢),仍有可能存在互利貿易。一個國家可以專門生產、出口它的絕對劣勢相對小一些的商品(這是其有比較優勢的商品),同時進口其絕對劣勢相對大的商品(這是其有比較劣勢的商品),即按照“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衡取其輕”的原則,進行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
比較優勢學說要求各國選擇自己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行國際貿易,以便提高勞動生產率,節約勞動消耗,取得最大經濟效益。它奠定了自由國際貿易的理論基礎,使得國際分工在更大范圍內展開,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繁榮。而整個世界正是沿著李嘉圖在近200年前指出的路實現著經濟全球化。
比較優勢原理說明,每種物品應該由生產這種物品機會成本較少的人生產。美國人生產一輛汽車的機會成本是2噸食物,但日本只是1噸食物,所以,日本人在生產汽車上有比較優勢。日本人應該生產多于自己使用需要的汽車,并把一些汽車出口到美國。同樣,由于日本人1噸食物上的機會成本是一輛汽車,而美國人只是0.5輛汽車,所以,美國人在生產食物上有比較優勢。美國人應該生產多于自己消費需要的食物,并把一些食物出口到日本。通過專業化和貿易,兩國人民都可以有更多食物和更多汽車。
同一個人不可能在生產兩種物品中都有比較優勢。因為一種物品的機會成本是另一種物品機會成本的倒數,如果一個人一種物品機會成本較高,那么,他另一種物品的機會成本必然較低。比較優勢就反映了機會成本。任何一個企業都要有其權衡和取舍。
從經濟學角度講,一個國家、一個地域、一個系統,要想尋求有效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必須發揮比較優勢。企業也是如此,企業必須在優勢最強的方向上創造最大的價值,以獲取最大的利潤。在某一方向上做成一流的企業才可能成功,世界上著名的通用、微軟、沃爾瑪都是很專業的企業。
了解這個基本的經濟學原理,對我們做出正確的決策是非常有益的。這個道理在經營商業、選擇學習科目,甚至在戀愛中同樣適用。如何把自己變得更加專業化,這將是你必須考慮的問題。
假如每個人都從事自己具有“比較優勢”的事情,那么世界將變得更美好。
但對于每個個人而言,在做出一個“選擇”時,如果能充分認識到:你做出的這個“選擇”的機會成本相對于別人做出同樣的“選擇”機會成本而言是較低的話,那么你做出的這個“選擇”就是具有比較優勢的,在與別人的競爭或者合作中就可以獲益。自然,我們每個人,你、我都有比較優勢,所以即使你所有的能力都比別人差,但你還是有你的“比較優勢”。
比如,我們前面所說的喬丹剪草坪就沒有比較優勢。
無論個人、企業還是國家,只要堅持自己的“比較優勢”,在與別人的合作和競爭中就可以獲得最大的效用收益。
其實,你只要始終堅持你自己的比較優勢去執著地努力,你會發現你的總成本會慢慢地下降,你的“比較優勢”會慢慢地變大。因為你去從事能發揮你比較優勢的領域,你會對這個領域非常熟悉,工作起來得心應手,工作技能也會不斷提高,從而使效率更高,你的比較優勢自然就會越來越大。
“霍布斯的選擇”
也許理想的人生,就是“有機會選擇”。
什么是選擇?可以看做一個判斷和舍棄的過程,在多種可能性中找到最理想的一個,標準是效用(機會收益減掉機會成本)最大。
在作選擇的時候你最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收益最大的結果也許并不是最有利的選擇——如果它的風險也太大的話,比如在肯定得到1萬元和只有1/10的可能得到10萬元之間做出選擇,你會怎么做?
經濟學中有一個名詞——“霍布斯的選擇”,據說這個名詞來自中世紀英國一位叫霍布斯的馬場老板。無論誰來買馬,他都答應,但是每次他只賣最靠近門口的那匹馬,不允許挑三揀四。其實,“霍布斯的選擇”就是“沒有選擇”。
在商業競爭不發達的社會,“霍布斯的選擇”很常見,隨著競爭的發展,這種不可選擇的現象較之過去大大減少了。可是另外的煩惱又出現了:太多的選擇叫人眼花繚亂。當然,這總比沒有選擇要好多了,可是要從諸多選擇中找到最優選擇也并非易事。
如果選擇只是限于買衣服、吃東西之類的小問題倒也無關緊要,可是小至人生道路的選擇、企業經營戰略的設定,大至國家大政方針的制定,都要有一個選擇最佳策略的問題。
選擇不容易,所以才有在兩堆稻草之間餓死的毛驢。每個人都希望有選擇,而且希望做出正確選擇——即使不是最好的,至少也是比較好的,那么有沒有一些方法幫助我們呢?
明智的選擇,需要清楚正確地計算成本和收益,評估風險,更重要的,是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選擇的形成共有5個步驟,每個步驟都極其簡單:
(1)列出所有可以采取的行動,包括不采用的行動也要列出來,而決策就是從各種可能的行動方案中選出一個來。
(2)盡可能列出每個行動的可預見后果。
(3)盡量評估每種結果可能發生的概率,這一點常被忽略,因此要仔細加以討論。
(4)試著表達你對每種結果的渴望或恐懼程度。
(5)最后把列出來的所有因素全部放在一起考量,做出合理的決策。
如果根本沒辦法列出選擇方案或可能的結果,那么你一定得先解決這兩個問題,畢竟決策的本質就是從眾多選擇中挑出一個最好的,其目的就是要達到最佳結果;如果你連選擇方案都說不出來,更別想做出任何決策了。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而作選擇,首先你要明確目標(知道你要做什么);然后是計算成本和收益(值得不值得做);最后才是策略選擇。
最好的選擇來自理性的比較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但如果問什么是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可能會說,幸福就是跟自己相愛的人在一起;有的人會說,幸福就是能周游世界;還有的人會說,幸福是天天睡懶覺;一個乞丐會說,幸福就是能吃到山珍海味;一個賭徒會說,幸福是整天都打麻將;一個游戲迷會說,幸福是能自由自在地玩電子游戲……
但這些回答正確么?
如果我們有機會到幼兒園去問小朋友:“什么東西最好吃?”很多小朋友會回答:“巧克力最好吃。”如果我們拿來很多巧克力,讓小朋友們吃個夠,再接著問:“什么東西最好吃?”這時候小朋友們肯定不會說是巧克力,回答可能是水、瓜子或者其他東西。可見“什么最好吃”這個問題并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因為對每個人來說,最好吃的東西是不斷變化的。
我們再問相類似的問題:什么最好聽……什么最好看……什么最好玩?這些問題都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魯迅在他的小說《社戲》中,描寫過他和小伙伴們一起看社戲的故事。在舞臺上,演員們不停地翻跟頭,剛開始時小朋友們都覺得很精彩,但是看的時間一長,大家就覺得沒有意思了。
可見,因為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的存在,對于每個人來說,不管做什么事情,時間一長都難以為繼。再好吃的東西,吃多了也會膩味;再好玩的游戲,玩久了也會厭煩;哪怕是休息,保持某種姿勢時間太長也會覺得不舒服。所以一個人要使自己的生活得到最大滿足,就要在不同的活動中進行變換。他不但要睡覺、吃飯,還要看電視、聽音樂、旅游,等等。總之,一個人活在世界上,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實現自己的幸福,就要對自己的時間進行分配,要在不同的活動中進行選擇。所以最好的選擇來自理性的比較。
如果你運用“排除法”,還是無法做最后的決定,比如選到最后,選來選去,排除A也不是,排除B也不是,令人難以選擇。這時候,你可以運用“比較法”。
方法很簡單,你只要拿出一張紙,把兩個要選擇的選項分別寫在兩邊,然后各自在這兩個選擇的底下,列出它們的優缺點。等你列好之后,你該選擇哪一項,通常便可以一目了然了。
正所謂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將你的備選答案進行客觀的比較之后,正確的選擇就如撥云見日般地出現在你的眼前。
國內某著名大學的一個女生跳樓自殺,據稱其在自殺之前,也曾用比較法為自己的“活著”還是“死去”作了一番選擇。她生前在網上寫帖子說:我在“死去”的下面寫了許多好處,而在“活著”的下面卻一片空白。于是,她選擇了縱身躍出窗臺。
眾多天之驕子的自殺,引起了許多人對當今教育的一片唏噓與反思。這些天之驕子在人生生死抉擇的十字路口,用生與死各自的好處進行了比較再做決斷,可謂有一定的理性,此為“得”。但其“失”之處在于比較的不客觀:死真的能一了百了嗎?活著真的沒有歡樂與希望嗎?事實上,死去原知萬事空,活著則一切皆有可能。
造成上面這位女生的悲劇的根源,不在于其運用了“比較法”,而在于其運用“比較法”時未能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判與比較,結果也就謬以千里。因此,人們在運用“比較法”做選擇時,一定要盡量做到客觀公正地評價與比較備選答案,不要預設立場,鉆入錯誤選擇的死胡同。
收益就是你的標尺
人們在做決定之前,心里一定有一個標尺——也就是所謂的成本和收益,這個標尺用來丈量、比較和判斷哪一個選擇更符合自己的實際。然而,這種標尺有很多種,因此才造成了選擇時的困惑。
比方說你約朋友去外面吃飯,你選擇去川菜館,因為你考慮到朋友是四川人——這時,你心里的標尺是“利他”;反過來,若你選擇的標尺是“利己”——假設你是廣州人——則你一定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粵菜館。同時,你還會面臨高檔與低檔、坐公交車去還是打的去等一系列的選擇。面對這些選擇,你若不拿出一個統一的標尺,則很難做出一個決定。
到了川菜館,朋友點了幾份素菜,而你點的是高熱量的蘑菇燉小雞。朋友正在減肥,不想吃高熱量的食物,素菜是他最佳的選擇。你卻因為整天熬夜,身體疲憊,想補充一些營養,因此對葷菜情有獨鐘。在點菜的問題上,朋友心中的標尺是低熱量,你心中的標尺是高營養。
人們在做一個選擇時,先要有成本和收益的概念。一旦這個標尺建立,就可以很明確地去判斷我們選擇的答案是好或不好、對或不對,而標尺判斷的實際過程,是將你心中的想法一一拿出來比對被選擇的答案。譬如你會考慮自己膽固醇太高、太油膩可能對健康不利,天氣太熱,湘菜大多又辣又燙,會不會吃得滿身大汗?附近有哪幾家湘菜館?距離會不會太遠?今天是周末假期,路上到處都是車子,到了餐館有沒有位子……你會對應所有的需要逐一去比較、判斷。
當然,考慮因素的多寡因人而異,有些人天生就比較注重菜色及氣氛,所以拼了老命也要去高級一點的餐廳,其他距離、健康、時間成本、交通等因素就不會那么在意;有些人天生比較精打細算,一旦評估了所有的因素,可能就推翻了出去吃的決定,改成干脆在家將就吃點算了。
每個人的判斷標尺不一樣,很難說誰的選擇一定是對的、十全十美的。個人品味及需求不同,人與人之間很難有一個共同的標尺。希臘哲學家普洛塔高勒斯說“人是萬物的尺度”,此話不愧為一句真理之言。
有些人常在做出一些決定前猶豫不定,就是因為心中擁有好幾把“標尺”,“想吃蛋糕又怕身體太胖,不吃蛋糕又不甘心”;“星期六下午想去看電影,又想和朋友去爬山,也想和女朋友去跳舞,又想……”類似這種矛盾,相信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出現。
事實上,不管每個人心中的標尺有幾把,每個人的價值標準差異有多大,每個人在做判斷型模式的思考時,方法和理論其實都大同小異,只是有些人反復在更換自己的“標尺”罷了。不管我們有多少把“標尺”,無論我們有多少選擇,最后只能有一個決定。
因此,了解了自己在做判斷時的“標尺”,統一了自己的“標尺”,有助于我們更迅捷地下決定,不會在猶豫中浪費時間,傷透腦筋。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標尺,當我們在比較事物、權衡利害得失時,這把標尺是判定一切的標準。
雖然我們心中的這把標尺是根據自身的需求打造出來的,但是這把標尺有很多不合邏輯之處,甚至和現實背道而馳。所謂的現實邏輯就是現實世界中的各項事實及定律,像是酗酒和抽煙對身體不好,卻有無數煙民與酒鬼樂此不疲;違法犯紀必定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卻不乏前仆后繼的以身試法者等。
有時候,我們做決定時,除了自己是阻礙自我效益原則的因素外,外在的客觀因素也是一大阻礙。最常見的現象,就是一個人下決定時所依據的標尺,竟然是用“別人的”標尺。這種做法等于是放棄自己選擇人生的權力,在這種情況下所做出來的決定,不見得是符合自身效益的。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和自己不喜歡的人結婚”。當事人在做決定時,可能以別人、父母親友、社會或道德的標尺來作為判斷依據,如此情況下所做的決定,很難是個好決定,是否符合自身的利益也很令人懷疑。因為只有你自己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只有你自己知道自己的效益點在哪里。
還有一個常見的情形便是高考后的選填志愿,本來要選擇什么專業什么學校應該是由自己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專長來選擇的,然而大部分的學生卻會受到社會價值觀、父母的期望等因素影響而做了錯誤的選擇。常常聽到因為興趣不合所以念得很辛苦的例子,適應力強的會繼續念下去,也有人幸運地念出興趣來了,但也有不少人浪費了寶貴的光陰。
如果當初能夠以自己的興趣為標尺,或許可以少走些冤枉路。與其花時間去適應沒興趣或不擅長的事物,還不如把精力放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收獲必定會更多,心情也會更自在開朗。不過,很多事可能要在你做了選擇之后才會發現吧!
或許有人會覺得,發生這種情況也是不得已的,做決定的人有太多的苦衷和無奈,或許這種決定才是完美的決定,能夠使大家皆大歡喜。這種想法可說是大錯特錯,就像“世上沒有不死的人”一樣,世上也沒有“完美的決定”。記住,你永遠無法同時滿足眾人的要求,只有符合自身效益的決定,才是正確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