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幾歲,男人要具備的20種杰出能力
- 游一行
- 1560字
- 2019-01-02 20:16:31

拓展人脈才能得到更多的信息
現在是一個信息資訊化社會。資訊化社會是從工業化社會轉換過來的,引發這一轉換的不是土地或資本,而是資訊。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中,誰擁有資訊誰就能成為贏家。
在中國古代實行科舉制度,人們推崇“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這在今天卻行不通了。因為窗外的世界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如果兩耳不聞窗外事,那么,很有可能你“讀的某些書”在社會上根本無用武之地,更別說發展了。
財富大家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的收入渠道有很多種,既有主動收入,也有被動收入。當然,他們的大部分財富都來自于被動收入,而信息是產生被動收入的主要來源。
他們知道兩條真理。
第一條真理:擁有多個收入渠道的必要性。聰明的人認識到有必要維護多個收入渠道——不是一個或者兩個,而是來自完全不同的多種渠道的收入。如果其中一個渠道“枯竭”了,另一個渠道還能用,這就是信息的靈活性。
第二條真理:沉淀收入的力量。比如,當你在銀行戶頭里的資金為你賺取利息的時候,那種收入就是沉淀收入。它會每天24小時不斷匯入你的戶頭,而不需要你額外付出任何精力與努力。
關于信息的重要性,在商場上更為突出。
商場上稱人際信息為“情報”。一個生意人怎樣獲得工作上急需的情報呢?最可靠的方法是:①養成讀書的習慣;②經常看報;③與人建立良好的關系。但是生意人最重要的情報來源是“人”,對他們來說,“人的情報”無疑比“鉛字情報”重要得多。
越是精明的經營人才,越重視這種“人的情報”。
日本三洋電器的總裁龜山太一郎被同行譽為“情報人”。對于情報的匯集他獨出心裁,最有趣的是他自創的“情報槽”理論。他說:“一般匯集情報,有從人身上、從事物身上兩個來源,我主張從人身上加以搜集。如此一來,資料建檔之后隨時可以活用,對方也隨時會有反應,就好像把活魚放回魚槽中一樣。把情報養在情報槽,它才能隨時吸收到足夠的營養。”把人的情報比喻成魚,恰如其分。
一位有名的評論家也說:“我每一次訪問都像燒一條魚一樣,什么樣的魚可以在市場買到,應該怎么烹調最好,我得先弄清楚。”對于生意人來說,從人身上得到情報并及時處理情報,其實是和做編輯一樣。許多記者都知道,在沒有新聞時,設法找個話題和人聊聊興許就能有所發現。生意人也是如此。
日本前外相宮澤喜有一個聞名的“電話智囊團”。宮澤喜在碰到記者窮追不舍時,往往要求記者給予一個小時供他考慮。如果碰巧在夜里,則只要一通電話就可以得到滿意的答復,這些答復就源于他的10名智囊團成員。一個人思考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建立品質優良的情報網,成了決定事業成敗的關鍵。或許你會說“我已經有很多朋友了”,我們這兒所說的“朋友”不是年幼時的朋友、同學或同事,彼此間的交情也不是建立在快樂和利害關系上。嚴格一點說,我們所指的朋友應該是人生旅途中可以同舟共濟、同患難共甘苦的朋友或工作伙伴。
而我們的“情報站”里儲存的就是這樣的信息:
具備溝通與拓展人脈的能力可以擴大經營成果。發明“戴克公開演說法”的戴克就曾說:“溝通是一種接觸運動。”
敞開胸懷打入人群,并與人分享信息,是個人成功的理想狀況。
認識的人愈多,獲得信息的過程也愈快,信息也就越多。
廣泛的人際關系網絡對我們的工作與事業的好處是很多的。讓我們回顧一下一個洗發水的廣告:“我告訴了兩個人,她們又告訴了另外兩個人……”接下來的屏幕便是數不盡的女性,個個擁有漂亮而干凈的秀發。
與人溝通、分離資源并建立人際關系網絡,不僅使我們有能力管理自己的生活,更讓我們充分享受生活并應付其中的可變情況。在決定選擇這條路之前,要仔細評估建立人際網絡的好處。潛在的好處便是常說的“信息就是力量”,因此,我們有東西可以與人分享。一方面,我們通過公司的通知、報告與自己所做的研究獲得“正式”的信息;另一方面,通過同事、朋友和閑聊與謠言的播散獲得非正式情報,這也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