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醉美南極:兩個中國攝影家眼中的南極
- 侯賀良 鞠航
- 3355字
- 2019-01-02 19:10:47
南極探索 向大自然致敬!Explore the South Pole to salute the great nature!
關于南極
南極洲由圍繞南極的大陸、陸緣冰和島嶼組成,其中大陸面積1239.3萬平方公里,陸緣冰面積158.2萬平方公里,島嶼面積7.6萬平方公里。
南極洲分東南極洲和西南極洲兩部分。東南極洲從西經30°向東延伸到東經170°,包括科茨地、毛德皇后地、恩德比地、威爾克斯地、喬治五世海岸、維多利亞地、南極高原和南極點,面積1018萬平方公里。
南極大陸98%的地域終年被冰雪覆蓋。冰蓋面積約200萬平方公里,平均厚度2000-2500米,最大厚度為4800米,它的淡水儲量約占世界總淡水量的90%,在世界總水量中約占2%。如果南極冰蓋全部融化,地球平均海平面將升高60米,我國東部的許多地區將被淹沒在一片汪洋之中。
南極洲距離南美洲最近,中間隔著只有970公里的德雷克海峽;距離澳大利亞約有3500公里;距離非洲約有4000公里;與中國北京的距離約有12000公里。南極洲是由岡瓦納大陸分離解體而成,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陸,平均海拔2350米,橫貫的南極山脈將南極大陸分成東西兩部分,這兩部分在地理和地質上差別很大。
東南極洲是一塊很古老的大陸,在這里有南極大陸最大的活火山——羅斯島上的埃里伯斯火山。西南極洲面積只有東南極洲面積的一半,南極洲的最高處——文森山地(5140米)即位于此。

中國南極考察船——雪龍號

威猛的南極風
1908年英國宣布對包括南極半島在內的扇形地塊及其水域擁有主權,其后,澳大利亞、新西蘭、法國、智利、阿根廷、挪威先后對南極提出領土主權要求。其中澳、法、新、挪四國互相承認各自的領土要求;阿、智、英三國要求的領土互相重疊,三方堅持各自的主張,互不承認它方的主權要求;美國、前蘇聯不承認任何國家對南極的領土要求,同時保留他們自己對南極提出領土要求的權利。這樣,到上世紀40年代,上述七國已對83%的南極大陸提出了領土主權要求。由于對領土主權要求的紛爭,致使南極大陸成了多種矛盾的焦點。這些矛盾的存在與發展,在客觀上需要有一個多邊條約以緩解各種矛盾與紛爭。
從1958年6月起,阿根廷、澳大利亞、比利時、智利、法國、日本、新西蘭、挪威、南非、美國、英國、前蘇聯等國代表經過60多次會議,在1959年12月1日簽署了《南極條約》(1961年6月23日生效)。此后,《南極條約》協商國又于1964年簽訂了《保護南極動植物議定措施》,1972年簽訂了《南極海豹保護公約》,1980年簽訂了《南極生物資源保護公約》。《南極條約》承認為了全人類的利益,南極應永遠專為和平目的而使用,不應成為國際紛爭的場所和對象;在國際合作下對南極的科學調查;確信建立堅實的基礎,以便按照國際地球物理年期間的實踐,在南極科學調查自由的基礎上繼續和發展國際合作,符合科學和全人類進步的利益。《南極條約》的規定適用于南緯60°以南地區。
人類探索南極之旅
數百年來,為征服南極洲,揭開它的神秘面紗,數以千計的探險家前仆后繼,奔向南極洲,表現出不畏艱險和百折不撓的精神,創造了可歌可泣的業績。

一代又一代的探險家前赴后繼探索南極
1772-l755年間,英國庫克船長率領的探險隊在南極海域進行了多次探險,但并未發現任何陸地。直到1819年,英國的史密斯船長才發現南設得蘭群島。
1820年11月18日,美國的帕默乘“英雄”號單桅縱帆船,發現了奧爾良海峽和后來證實為從南極大陸延伸出來的南極半島的西北岸。美國地圖繪制者一直將這個半島稱為帕默半島。
南極洲的探險,在1820-1830年趨于白熱化。1821年俄國別林斯高晉和拉扎列夫率領的探險隊,乘“東方”號和“和平”號環南極大陸一周,發現了亞歷山大一世島,別林斯高晉當時把它命名為亞歷山大一世海岸。戴維斯是第一位登上南極半島的人,他是在1821年2月7日乘“西西利亞”號縱帆船登陸的。1823年,英國航海家威德爾率兩艘小船發現了威德爾海。
1901年,斯科特船長率領的探險隊,乘坐雪橇完成了一系列的科學觀測工作。
1901-1904年,努登舍爾德率領的瑞典探險隊,在南極半島的東岸得到許多地理上的發現。
1907-1909年,沙克爾頓率領的探險隊,穿越羅斯冰架,在羅斯島過冬。次年向南出發,他們用西伯利亞矮種馬和人拉雪橇,找到了通往南極點的路線,并且創造了離南極點只有179.7公里的最南紀錄。
1909-1910年,沙爾科成功地探險到南極半島西部海岸,發現了沙爾科島。
1911年,菲爾希納的船“德蘭”號首先到達威德爾海的前端,他是從海的東邊進入的。
1911年,由挪威的阿蒙森、德國的菲爾希納、英國的斯科特、澳大利亞的莫森和日本的白獺矗中尉等率領的探險隊,分別在南極大陸展開探險,他們都以南極點為目標。阿蒙森是第一位到達南極點的人。他原計劃駕駛“弗拉姆”號離開挪威,經由合恩角和白令海峽前往北極點。當他得知皮爾里于1909年4月6日到達了北極點,他就改變了計劃,將探險目標轉向南極點。
1911年10月20日,阿蒙森等一行5人開始了南極點的遠征。12月14日,他們到達了南極點,設立營地并設置天文臺,進行了連續24小時的太陽觀測,確定出南極點的平均位置,并壘起一堆石頭,插上雪橇作標記,挪威的國旗也在此飄揚。
1911年11月1日,以斯科特為首的5人探險隊在支援隊的陪同下,離開麥克默多海峽,向南極點進發。他們在南極點住了兩天,重新確定了南極點的位置,測得的結果與阿蒙森確定的南極點只差幾百米。在歸途中,由于食物不足,加上天寒地凍,體力不支,全體人員在風雪中捐軀。
1929年11月18、19日,由伯德率領巴爾欽等人,首次飛入南極內陸,抵達南極高原,環繞南極點飛行,從飛機上拍攝了南極洲大約9萬平方公里的區域,看到了以前未曾發現過的山區,為美國提出了大片陸地的領土要求,成為首次飛越南極點的空中探險。
1926-1937年,挪威的克里斯騰森、米克爾森多次領導探險隊在南極洲探險飛行。在1934-1935年夏季的探險中,他們發現了英格麗德·克里斯騰森海岸,并進行了航空測量。1935年2月,米克爾森夫人隨挪威探險隊一起在英格麗德·克里斯騰森海岸登陸,并成為登上南極大陸的第一位女性。
1949-1952年,由挪威、瑞典、英國所組成的探險隊,冬季在毛德皇后地從事科學研究,他們用地震法探測的冰層厚度為274-2271米,還用飛機沿海岸探測飛行了804公里。
1950年1月,法國維克托領導的探險隊,在阿黛利海岸建立了馬丁港基地,從事氣象學或其他學科的研究,1952年關閉。1956年又被啟用,成為國際地球物理年計劃的一部分。
1954年,澳大利亞在南極建立第一個常設基地,并進行氣象學或其他方面的研究。
1957年1月,美國海軍的破冰船抵達古爾德灣,船上有30位軍人、9位科學家,在龍尼船長的領導下,在此地過冬。
1958年2月,國際地球物理年計劃完成后,國際科聯成立了南極研究特別委員會即現在的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SCAR),組織、協調南極科學考察研究活動。
時至今日,人類對南極的研究已經大步邁進。踏著前人的足跡,南極的科考工作正逐步深入。目前,世界上共有近30個國家在南極建立了70多個科學考察站,不過其絕大多數都建在南極邊緣地區。除中國外,只有美國、俄羅斯、日本、法國、意大利和德國幾個國家在南極內陸地區建立了內陸科考站。
中國探索南極之旅
1980年初,中國派董兆乾、張青松赴澳大利亞的南極凱西站度夏考察。至1984年,先后派出40名科學工作者分赴澳大利亞、新西蘭、智利、阿根廷和日本等國的南極站參加度夏和越冬考察,并參加1981年1-3月首次國際南大洋生物系統和資源考察等國際考察活動。
1984-1985年,中國首次派出由南大洋考察隊、南極洲考察隊、向陽紅10號遠洋科學調查船和J121號打撈救生船所組成的南極考察編隊,共有591人參加考察,以陳德鴻為總指揮,進行考察活動,航程26433.7海里,歷時142天。向陽紅10號曾進入南極圈內的南極半島附近海域考察,有36人登上雷克魯斯角;南大洋考察隊進行了磷蝦資源和環境狀況的多學科調查;南極洲考察隊進行了生物、地質、地貌、高層大氣物理、地震、氣象、測繪和海洋科學等領域的考察。
1985年2月20日,首次在南極洲南設得蘭群島的喬治王島上建立了中國南極長城站,為常年(越冬)站。1989年2月26日又在東南極大陸普里茲灣邊的拉斯曼丘陵上建立了中國南極中山站。到1992年中國已先后開展了9次南極科學考察。此后基本上每年一次。2009年1月27日又在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冰穹A西南方向約7.3公里建立了中國南極昆侖站。這也是中國首個南極內陸考察站。
從1984年11月至今,中國共進行了28次南極考察,我國的南極科考工作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由于我國南極長城站、中山站都在南極大陸邊緣地區,20多年來,我國南極考察也大都在這些區域展開。直到2009年,昆侖站的建成,終于實現了我國南極考察從南極大陸邊緣地區向南極大陸腹地的歷史性跨越。

耕海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