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攝影畫面構成
攝影構圖是指畫面的布局、組織、結構。那么攝影畫面有哪些組成部分?它們有什么意義和作用?拍攝時一般應如何應用與處理它們?下面分別闡述其作用和處理方法。
1. 主體
定義
主體是攝影者用以表達主題思想的主要形象,又是畫面的結構中心和興趣中心,是組織畫面的依據,它可以是一個人或者某一個物體,也可以是一群人或某一組對象,一幅作品中只能有一個主體。參見圖3-13。

圖3-13 艷麗。
作用
①體現主題思想:主體是主題思想的體現者,突出主體能給觀者鮮明的印象,使觀者能正確理解照片的內容。
②畫面的結構中心:主體是畫面的結構中心,有利于集中觀者的視線。
處理
①位置:一般將主體安排在靠近黃金分割點,往往比較醒目。
②面積:給主體較大的面積優勢。
③對比:通過明暗、色彩、虛實等對比來突出主體。
④其他:通過統一畫面中的一些變化和視線的引導以及景深大小等因素來突出主體。參見圖3-14。

圖3-14 國慶。
2. 陪體
定義
陪體是拍攝者選取的用以輔助主體表達內容的人或景物。
作用
①輔助主體完成主題思想的表達。
②增加畫面的信息量,使畫面更自然、更生動。
③使畫面造型更豐富,更具形式美。
處理
陪體的安排應以不削弱主體的表現為原則,主體與陪體不能均衡,以防主次不分。在畫面中主體應突出醒目,陪體應簡潔適度,陪體在畫面所占面積、色調安排、線條走向等方面都要與主體配合,不能喧賓奪主。有時候畫面中根據主題表達的需要也可能不需要有陪體。參見圖3-15。

圖3-15 秋忙。
3. 前景
定義
在主體前方,最靠近鏡頭的景物。
作用
①渲染主題,具有概括性。
②增強空間感,強化主觀地位,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③均衡畫面。
④加強畫面的裝飾性。參見圖3-16。

圖3-16 秋日長城。
處理
①運用前景要掌握分寸,不要為了單純追求前景,而忘了主體形象和照片要表現的主題。
②不要生硬地運用前景,有些畫面不需要前景。
4. 背景
定義
處于主體后面,襯托主體的景物。
作用
①烘托主體,增強主體形狀和輪廓感。
②交代環境,點化中心。如環境人像一般利用大景別,環境包容多,從而體現人物的個性、職業特征。
③幫助構圖,使畫面具有空間感和均衡感等。參見圖3-17、圖3-18。

圖3-17 社火隊伍。

圖3-18 沂蒙人家。
處理
①當背景能點化主題時,則可強調背景使其醒目。
②如背景無助于點化主題時,則簡化背景,突出主體。

圖3-19 碩果。
③注意主體與背景的明暗、色彩、動靜、虛實等對比,使主體形象鮮明突出。
A.影調、色彩變化:a.主體亮,背景暗;b.主體暗,背景亮;c.主體有明有暗則使背景呈中間調或明暗相對;d.利用不同的色彩區分主體與背景。
B.虛實變化:a.利用大光圈,且讓主體與背景拉開距離;b.用長焦鏡頭拍攝;c.借助大氣現象或特殊天氣。參見圖3-19。
5. 留白
留白是照片畫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俗話說:“畫留三分空,生氣隨之發。”運用空白,一是為了突出主體,二是為了創造畫面的意境。空白留取面積大小,視表現主體的需要而定,整幅照片中的空白,分散在實體周圍,不要面積相等,以免呆板,“疏可跑馬,密不透風”這也是攝影者考慮照片空白時可參考的一種處理方法。參見圖3-20。

圖3-20 遠方(天空留白)。
6. 線條
發現線條
點移動的軌跡組成線條,線條對攝影畫面的構圖起著重要作用,我們要善于發現線條。
①直觀線條:鄉間小路、門縫、投影、籬笆、樹枝、隊伍等。
②虛像線條:視線、情節交流線等。
理解線條
線條能加強照片的意境和氣氛,不同的線條會引起人們不同的情感體驗。
①直線:具有堅強、有力、舒展的感覺。
②水平線:有平坦、開闊、穩定、平衡的感覺。參見圖3-21。

圖3-21 臺階(水平線)。
③垂直線:挺拔、嚴肅、莊重、希望。參見圖3-22。

圖3-22 莊嚴之柱(垂直線)。
④斜線:有運動、興奮、不穩定的感覺。
⑤曲線:流動、順暢、優美、柔和的感覺,被人們稱之為“美的線條”。參見圖3-23。

圖3-23 夜光曲(曲線)。
利用線條
①表形:形狀的輪廓就是線,輪廓線在畫面中是區別不同形象的基本條件。
②表意:不同的線條會引起不同的聯想,線條具有象征性。
7. 色彩
基本常識
①色澤:某一色彩的顏色和光澤。
②明度:色彩的明亮程度。
③飽和度:色彩的純度。飽和度越高,色彩越鮮艷,飽和度越低,色彩越接近灰色。
④攝影三原色:紅、綠、藍,它們等量相加可產生白光。
⑤補色:從色光角度說,兩種色光相加,能產生白光的,這兩種色光互為補色。
⑥色溫:不同光源的色彩含量,計量單位為開爾文(K)。
⑦產生物體色彩的因素:a.物體本身的色彩;b.光源的色彩;c.環境的色彩。參見圖3-24。

圖3-24 多彩水果。
色彩構成
①暖調構成:主要選用紅、黃、橙等暖色組成畫面,使這些色彩在畫面中占據支配地位。暖調畫面給人以溫暖、熱烈、興奮、進取的感覺。參見圖3-25、圖3-26。

圖3-25 小花。

圖3-26 秋色賦。
②冷調構成:選用藍、青、藍綠、藍紫等冷色構成畫面,給人以清雅、涼爽的感覺。參見圖3-27。

圖3-27 長城內外。
③對比構成:將對比效果鮮明的色彩配置在一起,給人濃郁、強烈的感受,如明暗對比、冷暖對比等。參見圖3-28。

圖3-28 花季。
④和諧構成:選擇相近色、同類色和消色構成畫面,使色調顯得和諧統一。參見圖3-29。

圖3-29 水果。
⑤重彩構成:用色彩艷麗,飽和度高的色調配置,會使畫面濃重渾厚,色彩效果奪目而強烈。參見圖3-30。

圖3-30 紅旗。
⑥淡彩構成:用明度高、顏色淡、飽和度低的色彩構成畫面,可以營造清雅、舒展的效果。參見圖3-31。

圖3-31 白樺林。
⑦消色構成:黑色、白色、灰色、金色、銀色任何一種消色與其他色彩配置在一起,都會使畫面中的色彩趨向和諧。參見圖3-32。

圖3-32 門。
⑧利用重點色塊:在統一基調的畫面中配置一小塊對比明顯的色彩,這一色塊受到周圍色彩的烘托會顯得非常醒目,它往往是畫面的主體。參見圖3-33。

圖3-33 含苞待放。
色彩應用要注意的問題
①色彩的應用要有目的性,即為表現主題、表情、達意,而不能因表現色彩而表現色彩。
②色彩的應用要有整體的觀念,從大處著眼,使多樣性的色彩有統一的感覺。在同一畫面中色別不宜太多。參見圖3-34。

圖3-34 大地如織。
③畫面要有一個基本色調,這是主題、情感的傾向,也是色彩整體性表現。參見圖3-35。

圖3-35 泊。
④要注意冷暖色調的對比、配置。
⑤在畫面的色彩處理中,大的塊面要清楚,也應有主次。
8. 影調
影調,是攝影畫面中一系列不同等級的黑白灰的表現,它是黑白攝影構成可視形象的基本要素。
幾種影調層次處理模式
①硬調:相鄰影調間過渡層次少,明暗對比強、反差大,給人明快、粗獷的感覺。參見圖3-36。

圖3-36 皖南民居。
②軟調:以中間過渡層次為主,反差弱,給人柔和的感覺,利于表現質感,畫面平淡。
③中間調:影調明暗對比、反差適中的畫面,往往有缺乏創意的感覺。
三種基本影調
根據照片的基調,從總的方面以明暗總結為亮調、暗調和中間調。
①亮調:也叫高調,大量運用白和灰色影調,只有很少部分的暗影調構成的畫面,給人輕松、明快、純潔的感覺。參見圖3-37、圖3-38。

圖3-37 丹麥館。

圖3-38 小憩。
②暗調:又稱低調,大量利用黑灰的影調,只有少許亮影調構成畫面,給人肅穆、凝重、神秘的感覺。參見圖3-39。

圖3-39 華燈初上。
③中間調:在最常見的光線下攝影時所產生的影調效果,也叫灰調、一般調。參見圖3-40。

圖3-40 門雕。
影調的作用
①強化或弱化畫面的空間深度和立體感,如暗前景、亮背景。
②強調線條、形狀、質感等構圖的諸多因素。
③組織視覺重點、突出主體。如時裝攝影中的暗背景亮主體。
④烘托氣氛,創造不同的視覺感受。如下雪時的白影調給人輕飄的感覺,而夜晚的黑色則使觀者覺得沉重。參見圖3-41。

圖3-41 夜色。
⑤豐富畫面結構、均衡畫面。
在進行影調配置時應注意的問題
①根據被攝對象的特征確定畫面的基調。如拍攝煤礦工人時,用暗調可顯示出工人的力量和職業特點,而拍醫院中的護士則可運用亮調來表現。
②影調配置要完美地突出主體。如果主體是深色調的則應選擇淺色調的背景來配置,從而使主體形象完整清晰。
③避免黑、白、灰影調的等量分布,防止色塊的零亂,畫面的影調安排應有主次之分。
④一幅黑白畫面,一定要有最黑和最白的兩極影調,黑的區域要黑得純正,白的區域要白得分明,中間有適度的灰,這樣的畫面才有黑白攝影的韻味。參見圖3-42、圖3-43。

圖3-42 江南民居。

圖3-43 飄渺。
9. 呼應
呼應是指畫面中的主體與陪體,在視覺上或心理上形成一定的聯系,而使畫面顯得均衡,并使主體突出。在表現被攝對象之間的呼應關系時,還要注意怎樣使畫面均衡。均衡,就是一些攝影家常說的“小小砝碼可壓千斤”,均衡并不等于絕對平衡。畫面均衡,才能給人平衡的感受。
呼應的基本手法有兩種:
①利用實體呼應:畫面中有真正存在的被攝實體作為陪襯,與主體相呼應,取得構圖的均衡。
②利用虛體呼應:云、霧、明暗影調以及一塊色彩等。與一般的被攝體不同,它們常常在不斷變幻之中,但它們在構圖上同樣能與畫面里的被攝主體相呼應,獲得畫面上的均衡,成為畫面構成上一個積極的因素。參見圖3-44。

圖3-44 白樺林與白云。
10. 對比
對比是一種常用的藝術表現方法,也是表現事物存在狀態的有效途徑。所謂“全白非為白,有黑方有白”講的就是對比的手法。對比是對立統一的兩個因素的比較,對比法則是藝術的辯證法則,廣泛應用在各種藝術門類中,在藏與露、寫實與寫意、明確與朦朧、質樸與華麗、具象與抽象、雄渾與纖細、簡潔與復雜等對比中顯示出獨特的審美價值。
在攝影創作中,注重對比手法的運用,會增強畫面的藝術沖擊力。對比是攝影構成中經常使用的藝術手法,使畫面顯示出生動的效果。相反,如果缺少對比,畫面就會顯得平淡、單調。
對比的形式多種多樣,如大小對比、動靜對比、明暗對比、虛實對比、色彩對比、新舊對比等等。參見圖3-45、圖3-46、圖3-47、圖3-48、圖3-49。

圖3-45 親情。

圖3-46 高蹺隊。

圖3-47 同路人。

圖3-48 套娃。

圖3-49 牡丹。
要形成對比效果鮮明的畫面,就要善于從生活中發現對比因素,并借助于相應的技術和方法加以表現,同時要與自己的構思相統一。在運用對比時,要從實際出發,從內容到形式巧妙地加以利用,在同一畫面中也可以同時運用幾種對比形式,從而使畫面更加完美而生動。
本章思考與作業題
一 思考題
1. 名詞解釋:
(1)前景;
(2)色澤;
(3)明度;
(4)飽和度;
(5)攝影三原色;
(6)色溫;
(7)影調;
(8)硬調與軟調;
(9)亮調與暗調。
2. 簡答題:
(1)構圖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根據畫面范圍的大小可分為哪些景別?各有何特點?
(3)選擇拍攝方向和攝影點高低主要依據是什么?
(4)如何突出畫面主體?
(5)陪體在畫面中有何作用?
(6)前景在構圖中有何作用?
(7)如何處理背景?
(8)簡述你對不同線條的感受。
(9)列舉攝影色彩構成的種類及特點。
(10)色彩應用要注意哪些問題?
(11)簡述亮調與暗調給人的感受。
二 作業題
1. 選擇一個人物或物體進行研究并分別進行拍攝:
(1)變化拍攝景別(遠景、全景、近景、特寫);
(2)變換拍攝方向和拍攝高度。
2. 選擇一個制高點俯攝一個大場面(市場、集會、風光等)。
3. 拍攝前景畫面一幅,體現前景的作用。
4. 拍攝體現線條作用的畫面2-3幅。
5. 拍攝如下色彩構成畫面:
(1)暖調構成;
(2)冷調構成;
(3)重彩構成;
(4)淡彩構成;
(5)和諧構成。
(6)消色構成;
(7)對比構成;
(8)重點色塊構成。
6. 拍攝具有鮮明基調的彩色作品二幅。
7. 拍攝高調和低調畫面各三幅。
8. 拍攝一組體現對比手法的畫面。
9. 拍攝表現空間、質感、立體形狀的照片各一幅。
10. 拍攝一組敘事的照片。
11. 運用夸張手法拍攝一組照片(注意角度、距離、鏡頭的運用)。
光影鑒賞

五花馬 張文海 攝
該作品通過恰當的曝光創作出了具有藝術感染力的攝影畫面,表現出了天空云彩反射在梯田中的色彩,畫面簡潔、冷暖色調對比鮮明,是一幅光影效果獨特的攝影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