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人生真味,全在內心(1)
- 品讀李叔同的人生智慧
- 劉軍娣
- 4854字
- 2016-04-25 13:08:55
很多時候,人生快樂不快樂,能否有所建樹,不是客觀世界所能決定的,不是他人所能左右的,也不是個人自己的身體說了算的。同樣,對生命的深淺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是自己的內心。人們常說,態度決定成敗,心態決定一切等,是強調心在個人人生中的重要性。因此,漫漫人生路上,要品嘗真味人生,我們應當如弘一大師那樣,管好自己的心。
內心清凈,處處蓮花開
禪宗的第一件著名公案是和蓮花有關的。據說釋迦牟尼成佛的時候,他只是閉著眼睛,周圍的蓮花竟然全開了。
梵天的天王供養佛天花,然后把自己的身體布施成佛的座位,據此,有梵天的天王讓佛在他身上現身的說法。大家都等著佛開口講話,但是這次,佛只是輕輕地捏了一枝花放在手里,一句話不說。大家都莫名其妙,平時聽佛講法聽上癮了,這次佛居然不說話了,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就在眾人都迷惑不解的時候,佛的侍者迦葉靜靜地微笑了一下。所謂“拈花微笑”說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因此,歷來佛教和蓮花有不解之緣,釋迦牟尼被稱為“蓮花王子”,故而把蓮花盛開比作最值得喜悅的事情。
但是像禪宗這樣,真的能讓現實中的荷開出花來,怕是不可能的,就算真的悟道很深,必然也不會實現。所以說,我們這里的“處處蓮花開”的所指與禪宗的是不同的。
所謂“內心清凈,處處蓮花開”,指的是把一切煩惱放下,把一切俗事看開,這樣你的內心將變得明朗、清凈,因此你將“得福”,得樂。
佛教里說,“業由心造”,因此人遭受的痛苦根本上來自于他的想法。佛理認為,世界就像夢境和幻影,喜怒哀樂每時每刻都在不斷地變化和更替,人在其中不能自拔,這就是“無常”。人生在世,經歷的不公平的事情有很多,若心內由此郁積不平之氣,必然會影響自己對其他事情的看法,阻礙“善緣”的運行。不如暫時忘記它,多留意好的事情。
有個故事說,一個小女孩對著窗外淚水漣漣,因為她看見樓下一個叔叔正在掩埋死去的小狗。他爸爸把她帶到另一個窗戶,小女孩立刻轉憂為喜,原來,窗外是油菜花盛開的田野。
可見,就算遭遇再悲傷的事情,也要知道,世上還有很多很多讓你由衷快樂的事情。因此,與其沉溺在悲傷中,不如換個角度,多看看讓自己快樂的事物。
有位智者曾嘆息道:“哎!人哪!有時候他非常理智,有時候又好像迷失了大道。童年的時候他不高興,每天盼著快快成熟;成熟了他又不高興,總愛回顧童年時代的美好;沒有財富的時候,他不顧健康去贏得財富;等到有了錢,卻又不得不丟掉財富來換取健康;在他活著的時候,好像自己永遠不會死去,在他走到生命盡頭的時候,又覺得自己好像從來沒有活過!”
智者請求菩薩給他指航。菩薩對他說,在佛教看來,生命是一個永恒的過程,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他給了智者一本厚厚的書,上面寫著一行字:“你不可能取悅所有人,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做一個什么樣的人。”
人的痛苦很大程度上來自于把無常看做永恒,把微小看做龐大,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因此,誠如菩薩建議智者要知道自己想做一個什么樣的人一樣,我們也應當要做希望中的自己。所以,當痛苦來襲的時候,究竟是要做一個新時代的“林妹妹”,還是要做一個樂觀向上的人,都完全取決于自己。盡管我們無法做一個人人都愛的橘子,但是我們可以做一個自己喜愛的自己。
要知道,很多時候,人之所以不快樂,只是因為內心不清凈,想得太多,把自己看得太重,以為自己的分量無人可取代。殊不知,世界不會因為你的離開而靜止:花還是在該開的時候開,太陽還是在該升起的時候升起。
因此,人生于世,要品味人生的真味,走出悲痛,獲得生活的真樂,就應當給自己的心洗洗澡,做一個內心清凈的人,這樣,才能如禪宗一樣,讓自己的生活處處都有盛開的蓮花,美得一抹無邪。
對此,弘一大師為我們樹立了一個絕好的榜樣。他出家之后,再不以世事為牽掛,將出家看做“已死”。
后來,大師在慶福寺居住的時候,只要有家信來,他都托人在信后批寫“該本人業已他往”,一律原信退回。弟子問他為什么不一封封拆開看看?就算不回信也無妨,何苦要原信退回?大師回答道:“既經出家,便應做已死想;倘為拆閱,見家中有吉慶事,恐萌愛心;有不祥事,易引掛懷。不若退還為得也。”
看似決絕,實則是在為自己的內心洗澡,以便能讓自己的內心清凈下來。最后他真的做到了,自此背著“拋棄妻子”的罵名閉關研律,一心修佛。正因為如此,他才能在佛學上有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造詣,才能成為民國佛家的一代大師。所謂“處處蓮花開”,在他出家后的生活中,指的就是這樣的情況。
古詩云:“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其中的妙處,與“內心清凈,處處蓮花開”是不謀而合的。人生于世,我們當有一顆清凈的心,才能聞得撲鼻的花香。否則,只能深陷于痛苦的沼澤中不可自拔,那么這樣的人生,必然也無真味可言。
養生,關鍵在養心
從古到今都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哲學家多高壽,詩人多早夭。無論是盛世,還是那些艱難的歷史時刻都是如此。這種現象和個人的貧富無關,和個人的家庭出身無關。
其實說到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處世哲學,詩人也不例外,只是這種哲學天生與“壽命”抵牾。哲學家重在“厚積薄發”、后發制人,因此不容易少年得志,越到后面越是吃香。詩人像是春季的花,短暫而蓬勃;哲學家像是秋季的果實,隨著歲月的積淀而成熟,散發馥郁香醇。
由此看來,人的壽命的高低與個人的內心所向是有極大的關系的。可見,人生于世,提倡養生,除了養身以外,還應當養心。自古以來,人們更為器重的是身體的健康,直到心理學日漸發展起來,并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的時候,人們才開始注意心理健康,并提倡身心俱全的健康。
試想,若是一個人光有一個健康的身軀,而內心卻病入膏肓,他何談擁有人生至樂呢?所謂“心病”、“病由心生”等,無不強調內心健康的重要性。可見,一個真正快樂的人,一個真正能體味到人生真味的人,除了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還應當有一顆健康的心。我們甚至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一個人快不快樂,很多時候,完全取決于內心。內心要是快樂,就算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也能笑得酣暢;反之,家財萬貫,也不過是一種擺設罷了。
在解釋李叔同出家的緣由的時候,豐子愷曾把人的意識劃分為三個境界,或是“三層樓”。第一層樓是物質和人倫的滿意,也就是普通人奮斗的歸宿;第二層樓是才藝和自我實現,就是所謂知識分子一類人的理想結局;第三層樓是精神和宗教歸屬的需要,這種人生命的欲望最強。有的人情愿一輩子待在“第一層樓”,有的人終身流連于“第二層樓”,有的人覺得“底下兩層樓”都不滿意,直奔“第三層樓”而去。
李叔同就是那個直奔“第三層樓”的人。眾所周知,李叔同年輕的時候患有神經衰弱癥,說到底,這是由心病而引發的精神疾病。夏丏尊告訴他“斷食”可以療治,建議他不妨試試。他聽后,立即前往大慈山虎跑寺“斷食”。十七天后,李叔同的病情逐漸好轉。但在治病的時候,他發現,佛能讓他內心輕松舒暢,能讓他從眾多悲苦中解脫出來,獲得無盡的快樂。因此,他最終打定主意要出家。
可見,使得李叔同出家的,是他“心”之所需。
所以說,養生,關鍵在養心。養生是為健康,養心是為心的滿意。內心為外物所驅的人不會快樂,外物為內心所役使的人才是既健康又快樂的人。
當代社會許多人熱衷于酒場宴席,餐餐山珍海味,缺乏體育鍛煉,導致肥胖和糖尿病等疾患,還有許多人為生計勞累奔波,為權位鉤心斗角,心力交瘁,最后一查,得了癌癥。這實在是讓人痛心的事,而自己回想起來,后悔都晚了。因此,生活中,我們應當引以為鑒。不論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都應當要求自己做一個內心健康而又快樂的人。
《晚晴集》里摘有《佛遺教經》里的句子:“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余,常無不足。”這段話的意思是,人的欲望少一點,心境就會更加坦然,沒有什么憂慮和害怕的了,遇到事情都很圓滿,沒有多少遺憾和不足。所以,養心的關鍵,在于清掃內心的欲念。不求“無欲無求”,但求“清心寡欲”,這樣一來,我們的內心才有空間盛裝美好的事物和讓自己獲得人生真樂的事物。
除此之外,養心還應當多與自然界接觸,要知道,樹木、空氣、陽光、雨露、和風……它們都是能讓人掙脫塵世的樊籠,讓人心曠神怡的事物。多和朋友聚聚,多和家人聊聊天,多讀讀有益身心的讀物,做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等等,悅己悅人,也不失為養心的好方式。
總之,人生中,體味人生真味,需要一個健康的身體做保障,更需要一顆健康快樂的心為依托。漫漫人生路上,切不可不知,養生,關鍵在養心。
心中無嗔便是凈土
《晚晴集》里摘有《諸法集要經》里的句子:“是身如掣電,類乾闥婆城,云何于他人,數生于喜怒?”這段話的大概意思是:人這一輩子像一瞬的閃電那樣短暫,就像乾闥婆城(佛經里講的一座空虛之城),為什么要對別人生那么久的怨恨呢?
華嚴經云:“一念嗔心,能開百萬障門。”古賢言:“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盡。”可見“嗔”的厲害。
“嗔”為佛教中所稱“三毒”之一,簡而言之就是對“討厭”的偏執。哪里來的“討厭”?既來源于自己的內心,又來源于客觀世界。
現實生活中,背離之事在所難免。對此,老年人因為對世事盛衰之道看得多,往往能看得開,而對心智尚未成熟的年輕人來說,要看開是不容易的,因而容易責怪這責怪那,甚至怨天尤人。
比如,家境不好的男孩會想,為什么我家沒有他家有錢?要是我也有十萬八萬說不定那個女孩就是我老婆了!于是嫌爸爸怨媽媽,有事沒事便對他們大發脾氣。而家境較好的男孩會想,為什么我只能考上三流本科還是靠走后門?要是我也能有像(他)那樣的成績說不定班花就是我女朋友了!于是,成天埋怨父母沒把自己生聰明點,最后索性沉淪,完全淪為放蕩不羈的紈绔子弟。
這樣的“嗔”,有一定的客觀原因,當然,更多的還是個人主觀上的原因,也就是由個人內心的想法所造成的。生活中,人們的“嗔”多是這樣的來源。顯然,帶著這樣的“嗔”的人,是不會快樂的,所謂“人生真味”,是他們一生遙望的彼岸花。因此,要品味人生真樂,體味人生真味,我們就應當做一個心中無嗔的人。
要知道,“嗔”不僅會影響個人的生活心態,還會影響個人的形象。那些說話嘴里帶火,擦稍抹邊傷害人的人,一看就是被“嗔”毒所害的人。這種人做事最容易不定,最容易偏激,最容易傷人,最容易得罪人,還自以為是。
對待“嗔”,弘一大師比較推崇印光大師的一句話:“但當志心念佛,以消舊業,斷不可起煩躁心,怨天尤人。”了解大師的人,都清楚他的為人。一生中,他的心中是少有“嗔”的,尤其是出家后,已然達到了無“嗔”的地步。比如,面對權高位重的來訪者,他也不會因為他們的身份地位而放棄自己修行的原則,他依然是不見的。但是,每當聽聞別人因此事責備他的時候,他并不發怒,也不辯駁,只是由他。
正因為如此,所以大師自他出家開始,便不為塵世諸事煩擾,一心修佛。若是心中總有牽掛,充滿“嗔”,必然難得修成正果。所以,心中無“嗔”不僅能讓自己靜心,進而體味人生真味,如與人為善的快樂,還能精心鉆研自己所關注的東西,并且最終有所建樹。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化解“嗔”毒,讓自己做一個心中無嗔,內心干凈的人呢?在佛教里,主要有三個方法,即戒,定,慧。
所謂“戒”指的是樹立做事的原則,遵戒律,不亂來,不為所欲為。所謂“定”指的是要有根據,有目標。而所謂“慧”指的是要從事物的發展過程中總結規律,化為智慧,才會有正確的判斷。
而這,也正是大師在修持中所堅持的方法。人生中,要戒“嗔”,我們不妨向大師學習,堅持戒、定和慧這三種方法,剔除心中的“嗔”,做一個內心干凈的人,為自己的成功人生培育更多的心靈凈土。
但是,并不是人人都能走到無“嗔”,而社會上,也總有那么些人“怙惡不悛”。生活中,我們可以做到不“嗔”別人,但是卻無法要求別人不“嗔”自己。那么,如果受到別人的“嗔”該怎么辦呢?弘一大師對此有言:以淡字交友,以聾字止謗;以刻字責己,以弱字御辱。
狗咬人,因為狗就是狗;人咬狗,你不覺得這個人太“卑躬屈膝”了嗎?不懷好意的人用“嗔”釣你,你若是與之強爭,便顯得太看得起他了,以“聾”字止謗,實在是最好的選擇。唐朝駱賓王有詩云:“露重飛難進,風高響易沉。”埋怨什么呢?凈土在心里,索性不進,不響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