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教育:成就天才的根本(5)
- 聽教育學家講故事:成就天才的不朽神話
- 文成蹊編著
- 4031字
- 2016-04-21 11:09:39
小馬克6歲了,一直都不愛吃青豆,這天晚餐時,媽媽下決心不再縱容他挑食的習慣,堅持要他把那些濕漉漉的小東西吃下去。
就這樣,擁有強大權力的父母與頑固的孩子之間的沖突產生了,任何一方都不讓步。
將近一個多小時過去了,訓斥、威脅、哄騙以及勸說都用盡了,小馬克雖然眼淚汪汪,但依然不為所動。
媽媽真的下決心要把小馬克的這個毛病改過來,于是更嚴厲地威脅他,把一勺豆子塞進了小馬克的嘴里。可是,讓人無奈的是,小馬克始終不肯把它們咽下去。直到睡覺的時候,媽媽除了把他放到床上,讓那些青豆仍留在他嘴里之外別無選擇。
爸爸媽媽都很困惑,他們沒想到孩子居然那么倔強。
第二天早晨,媽媽給小馬克打掃房間的時候,在他的床底下發現了一小堆糊狀的豆子。
再看另一個故事。7歲的露西和5歲的弟弟約翰,都對胡蘿卜深惡痛絕。在經過了無數次的白費口舌后,瓊斯夫婦感到必須換一種方式了。于是這天晚飯的時候,瓊斯先生坐在飯桌前給露西和約翰講故事:“有一群可愛的小兔子,它們是賽跑的健將,為了給自己補充更多的維生素,它們每天都會去拔蘿卜吃,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的雙腿更強壯,才能在賽跑中得第一。我們的露西和約翰不是都喜歡跑步嗎?露西的學校馬上就要開運動會了,約翰也快要上學了,要是將來在舉行運動會的時候落在最后,可真是一件糟糕的事情。”
兩個小姐弟都不約而同地把眼睛投向了那盤胡蘿卜。然后,似乎忘了他們曾經一度對胡蘿卜深惡痛絕。后來,無論是再遇到什么食物,只要孩子拒絕,爸爸媽媽就都會想出各種類似的故事來講給孩子聽,媽媽甚至還特意制作了一個小不倒翁放在餐桌中央,不倒翁倒向哪個菜時,大家就都要吃那個菜。這樣的故事和游戲使得餐桌上父母與孩子間劍拔弩張的氣氛徹底改觀,孩子們心情愉快,也徹底改掉了挑食的毛病。
教育兒童,必須掌握兒童的生理和精神的本性的發展規律。
——裴斯泰洛齊
兒子的玩具
對于喜歡破壞東西的孩子一定不要縱容,要使他們在自己的過失所造成的后果中得到教訓,受到啟發。
盧梭是18世紀法國資產階級教育家。他非常注重對兒子的教育,并且是運用教育法則去教育培養兒子。
兒子聰明伶俐,盧梭夫婦都為此而感到欣慰。
一天,盧梭夫婦帶著兒子出去玩,走到一家玩具店,兒子被那些小積木、小車等玩具吸引住了。
“爸爸,可以給我買輛小馬車嗎?”兒子充滿了期待。
“可以,不過有一個條件。”盧梭笑著說。
為了能夠得到心愛的玩具,兒子當然會答應爸爸的條件了。
“好的,爸爸。”兒子歡快地說。
“玩具是為了開發智力,假如給你買了,你卻不愛惜,故意弄壞或不小心丟失,我就不會再給你買了。”盧梭嚴肅地說。
“好的,爸爸,我一定愛惜玩具。”兒子沒想到爸爸的條件如此簡單易做。
“真的嗎?”盧梭認真地說。
“真的,爸爸。”兒子一臉嚴肅。
于是,盧梭就給兒子買了包括小積木、小馬車在內的許多玩具。有了這么多玩具,兒子非常興奮。可是一段時間后,兒子對這些玩具失去了興趣,就偷偷地故意弄壞那些玩具。
幾天后,盧梭發現了兒子的這種行為,雖然心里有些惱火,但并沒有馬上教訓兒子。
又過了一些日子,兒子開始要求媽媽給他買新玩具。起初,盧梭夫人沒有答應,但是迫于兒子的哭鬧,只好向盧梭提出再給兒子買玩具。
盧梭沒有同意,他對妻子說:“買幾件玩具算不了什么,可是這樣會縱容兒子故意損壞東西的毛病,這可就是大事了。”妻子也認為盧梭的話有道理。于是她也就不再理會兒子的要求。兒子終于知道了父親的厲害,從此再也不敢隨意損壞東西了。
而盧梭從這件事中也得到了很大的啟示:有約在先的情況下,如果孩子還會故意損壞玩具,那就絕不給他新玩具玩;如果孩子故意打碎房間門窗的玻璃,就絕不給他安裝新玻璃,讓他自己受凍;如果孩子有意撕破衣服,那就讓他穿那件破衣服,不給他換新的等。
對于教育小孩子,做父母的應當在小孩子面前采取同一態度。要知道小孩子知識薄弱,以父母之言為言,以父母之意為意;如果父母意見不一,互相吵嘴,那么小孩子就“無所適從”了。
——陳鶴琴
責罵與表揚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倘若你的觀點是正確的,就務必始終保持。
史密斯太太發現女兒昨天才買的裙子弄破了,所以很生氣,便對女兒大聲責罵。看到媽媽生氣的樣子,還有媽媽嚴厲的語氣,女兒嚇哭了。女兒一哭,史密斯太太倒是有些于心不忍,于是馬上拿來女兒最愛吃的巧克力。
史密斯先生正好下班回到家里,看到這一幕,便問史密斯太太:“為什么要責罵女兒呢?”
“她把新穿上的裙子弄破了。”史密斯太太說。
“既然如此,你為何又給她巧克力呢?這是對她受責罵的補償,還是對她弄破新衣服這一行為的表揚?”
史密斯太太啞口無言。
你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盧梭
暴躁的小貝恩
有時候對待那些桀驁不馴的孩子不妨采取冷漠的方式,可能會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貝恩是非常叛逆的小男孩,這讓父母傷透了腦筋。為了給他一個教訓,父母幾乎用盡了所有的方法。他們打他、責罵他、懲罰他站墻角,甚至不允許他吃飯,然而,這一切都無濟于事。小貝恩的暴躁脾氣依然不改。
一天晚上,父母都在客廳看電視,不知道他們說了什么話使得小貝恩頗為惱怒,他立馬坐在地板上大喊大叫起來,后來干脆躺到地板上,甚至開始用頭撞地,揮手踢腳。看到孩子這種行為依舊不改,父母實在是很生氣,他們都感到再這樣下去,肯定不利于孩子的成長。雖然很惱怒,但是他們也沒有再像往常那樣責罵或毆打懲罰,因為事實已經證明那樣的方法根本不起作用。干脆不理他好了,于是倆人繼續看電視,對小貝恩視而不見、置之不理。
小貝恩大鬧了一會兒后感到有些異常,因為他并不期望爸爸媽媽對他置之不理的情形。然后他自己站了起來,走到電視機跟前,讓爸爸媽媽看著他,再躺到地板上,重演了一下剛才的鬧劇。可是,這一次小貝恩感到自己失敗了,因為第二次的吵鬧依然不能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他們依然在他倒到地板上大鬧的時候看他們的電視,或者偶爾說兩句話,而這些話都跟小貝恩的吵鬧無關。
父母的這種反映雖然讓小貝恩有了失敗的感覺,但他并不那么輕易就認輸。他第三次重演了同樣的鬧劇。結果依然沒有吸引父母的注意力。最后,貝恩安靜了下來,過了很長時間,他自己慢慢地坐在了沙發上,安靜地看起了電視。爸爸媽媽把這一切看在眼里,但是他們卻假裝什么都沒有發生過,偶爾還會同小貝恩討論兩句電視的情節。看完電視后,小貝恩也乖乖地去睡覺了。
第二天一大早,媽媽打開臥室的門時,發現小貝恩正站在門口,他說:“媽媽,我覺得自己趴在地上哭叫實在是太傻了。”
此后,小貝恩再也沒有無理取鬧過。
拷打、嚴厲和體罰永遠不能作為一種影響兒童的心靈和良知的好辦法,因為它們時常留給兒童的印象,就是成人的暴行。
——捷爾任斯基
養花和養孩子
父母應該要明白不要傷害孩子的心靈,要知道孩子的自尊比他所破壞的任何物質上的東西都重要。
約翰有兩個孩子,大的6歲,小的4歲。那天,他正在教大兒子凱恩使用瓦斯驅動的割草機時,回頭跟正在洗衣服的妻子說了兩句話,就幾秒鐘的功夫,當約翰回過頭來,發現凱恩已經把割草機推到草坪邊的花圃上——一部分花已經被毀壞,一片狼藉。
眼前的情景讓約翰非常震驚,沒想到自己投入了大量時間和精力修整的花圃就這樣被毀了,想到平時鄰居們對自己的花圃贊不絕口的情景,約翰幾乎失控了,他沖兒子大聲吼叫起來。正當他舉起巴掌時,妻子走了過來,平靜地說:“親愛的,請記住:我們是在養孩子,而不是在養花!”
教育上的錯誤比別的錯誤更不可輕犯。教育上的錯誤正和配錯了藥一樣,第一次弄錯了,決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補救,它們的影響是終身洗刷不掉的。
——洛克
美國的教育
今天我們的這個社會不是由千千萬萬個普通人組成的嗎?我們自己不是也很普通嗎?我們為什么不能容忍孩子的普通呢?我們應該明白,孩子的快樂和健康比什么都寶貴。
一位中國留學生在幫一對美國夫婦帶他們不滿周歲的孩子,那個小孩總是把大拇指放在嘴里不停地吮吸,中國留學生一看到孩子吮吸手指,就趕忙把孩子的手指從孩子嘴里拔出來。女主人看到后,非常驚訝地說:“怎么了,他并沒有妨礙你呀!讓他享受吧,不要阻止他。”中國留學生感到很奇怪,她對女主人說:“吮手指是一種不衛生的壞習慣,難道您不擔心孩子染上什么疾病嗎?”女主人說:“正是因為如此,你就應當多給孩子洗手。”女主人還告訴說,孩子們吮吸手指的習慣都是會一直持續到上小學,但是,作為父母,他們從來都不干涉,直到孩子自己認為這已經不是一種享受了為止。
還有一次,中國留學生正在陪孩子看連環畫,她發現那個孩子總是把書往嘴里塞,于是她趕忙阻止,這時,女主人正好也走了過來,說:“不用阻止他,就讓他啃吧。這書是用棉布做的,能洗。”中國留學生這才注意到書的質地,果然,紙張都是用很厚的布做的,既咬不破,也撕不壞。女主人還說:“美國有很多書都是專門為兒童設計,在抓咬時還會散發出食物的香味,以引起兒童更大的興趣。目前,有人正在試驗一種可以吃下去的書,香甜而有營養,從而為孩子用嘴撕書帶來了更多樂趣。你們中國人總是對孩子限制這,限制那,這很不利于孩子個性的發展。美國的孩子從小就自由地發展,有個性、有膽量,這樣才好。”
“您說的沒錯,是應該讓孩子自由發展,但是對于一些錯誤的事情,總應該有個約束吧?比如撕書就不是一個好習慣。”中國留學生說。
“不,”女主人搖頭道,“對于不到1歲的孩子,做這樣的要求未免太高了。只有當他明白書是什么的時候,你才能去要求他不撕書,倘若我們根本沒法讓他明白這一點,還要阻止他去做,這顯然無法成功,且不明智。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才創造出了這種用布做成的書,讓孩子在接觸書的過程中逐漸明白書是什么,同時又不必擔心把書撕壞。”
中國留學生無言以對。
制造凡人的方法是極為簡單的,那就是不讓孩子熱衷于某一事物,只這一點就夠了。對任何事物都不著迷,都不感興趣,這就是凡人的特征。
——木村久一
賞罰分明的母親
教育孩子也應該賞罰分明,孩子做得好,就應該適當獎勵一下,做得差,就要受到適當的“懲罰”,而且要教育孩子不能因為困難而灰心喪氣,要勇于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