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一個叫做博塔扎西森更的漢子,把犁頭尖放在地面上,趕著牛瘋跑,跑了一天,有了立腳之地,自稱“德格甲波”?!暗赂瘛边@個稱謂是元朝忽必烈帝師八思巴封贈的?!暗赂裢了尽迸c其它土司有不同之處。尤其是在文化建設上獨步天下。
曾經,這塊土地不叫“德格”。而是在有了一個叫做“德格”的家族后,才把一塊地方叫做了“德格”。
根據木刻本《歷代德格法王簡史》、根據德格地區民間流傳的說法,“德格”家族原本不叫“德格”?!暗赂瘛北疽鉃椤八牟渴啤保八牟俊?,是指法、財、欲、解脫(更流行的說法是法、財、欲、果);“十善”是指近牧和遠牧的善草,飲用和灌溉的善水,砌墻和制磨的善石,造屋和作為柴薪的善木。因此,就“德格”之名,從佛教教義來講,是一個十分吉祥的稱謂。原意的“德格”同今天人們印象里的“德格”原本不一樣。
這個木刻本,是德格家第十六代土司的侄兒、一位名叫澤旺多吉仁增的喇嘛,于土鼠年之四月九日寫成,他只寫到了他所經歷的那個時代,即第十六代和第十六代之前的事情。澤旺多吉仁增以后就無人續寫,以后的四代沒在其內。這本《簡史》雖然向人們提供了歷代德格土司的一些情況,但也存在一些問題。由于寫作者偏重于記錄歷代“法王”,眼光在觀察歷代“法王”在弘揚佛法時的行為,對歷代土司所處的時代背景,政治關系,世俗生活都很少提及。主要是記載了這十六代土司上一代與下一代的血緣關系,但沒有注意詳細寫明具體年代;記下了一些事跡,卻沒有注意各代土司的人物性格,人物活動的年代不很確切,人物的面目比較模糊。好在,還有德格民間的一些說法可以參考。民間的一些說法,內容同《簡史》幾乎一致,但民間的說法卻生動得多,各種“禁忌”似乎也要少一些。更重要的是,說起德格,民間人士的那種自豪,那種深情,足以讓人對他們的說法深信不疑。
此外,在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末,有一個資料,名:《康區北部社會情況調查》,其中也有“相傳,德格土司的祖先原在白玉……其子名扎西森更澤仁……奪取龔埡封建領主地盤,自龔埡到柯洛洞……自稱為‘德格王’……”的記載。這份《調查材料》,由于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關注的角度不一樣,調查的方向,比較注意從“階級”和“階級斗爭”這個問題上考慮,所作的分析,自然也都打上了那個時期的印記。但是,它所記錄的基本情況,卻與木刻本、與民間的一些說法基本相同。所以,也可作為距離今天最近的一個參考材料。
據說,在如今白玉縣境內有一個叫做“薩瑪”的地方(一種說法是白玉縣蓋玉地方),有一個名叫曲吉多吉的得道喇嘛,看了在“薩瑪”家主事的、名叫歐巴安絨波的面相,對他說,如果將你家遷到“上邊”一帶的地方,你可以發家。歐巴安絨波聽了喇嘛的勸說,便舉家遷到了如今德格的“龔埡”。在龔埡地盤上,已有一位很有勢力的“冷甲波”,但看見歐巴安絨波精明能干,就讓他作一位小頭人,留下了他全家。不久,歐巴安絨波去世,留下四子一女。長子名叫博塔,博塔是一個很有心計的、不愿久居人下的人,他一直在等待出頭的機會。
博塔有一個妹妹,貌美無比,而且聰明能干。“冷甲波”看中了她,便向已經掌握了歐巴安絨波家族權力的博塔提出,要娶這個女子為妻。對博塔說:我要娶你的妹妹為妻,不知要多少身價?博塔回答道:要一對耕牛一天耕完的土地。“冷甲波”以為一天之中一對牛耕不了多少地,就爽快地應承了下來。博塔套上牛,卻不把犁尖深深地插進土地去,趕著牛就跑,犁尖只是在地上留下了一道劃痕,一頭牛拉著犁跑不動了,他就換上另一頭牛,盡量快跑,一時也不停留。他沿著“色曲河”邊的小路,從天明跑到天黑,從龔埡,一直跑到了“柯鹿洞”地區一個叫做“嘎嶺”的寺廟前。一天之中,博塔就獲得了一大片土地。當時就沒有想到耕牛還能如此“耕地”,明知上了當,“冷甲波”卻也無奈,就把這一大片土地讓給了博塔。博塔就在這片土地上的中心地帶,一處叫“司更龍”的地方定居下來。
此地四周高山環繞,一條河流自西北而南環繞、奔騰而過,地形易守難攻。北控“柯鹿洞”,南接“龔埡”,西連“麥宿”,東達“汪布頂”,有草場,有耕地,有樹林,有河流湖泊,山水間物產富饒。民間傳說,這地方是塊風水寶地,“呈現出八種吉祥”,曾受過“唐東甲波”的祝福。離博塔的官寨不遠的地方,有盛產“松耳石”的山溝,名叫“玉哥隆”,有盛產白銀的地方,名叫“歐普隆”……
《德格地名錄》稱:“根據《德格土司世譜》記載,元初……法王八思巴稱贊四郎仁青具有‘四部十善’的品格和福份……從此,四郎仁青即以‘德格’作為本族族名”?!兜赂窨h志》說:其年代應在“元,憲宗三年,即公元1253年”?!兜赂竦孛洝酚终f:“德格城始建于藏歷第八饒迥的土龍年”,即公元1448年,還說創建德格城還有藏戲開山鼻祖、佛學家“唐東甲波”的功德在內。博塔未能來到之前,唐東甲波先就在此地原為一個“海子”的地方,建起了經堂?,F在的人們把這里叫做“恩珠頂”,這是這個地方第一個人力的建筑。這個建筑至今還在,人們習慣上都把這座經堂叫做“唐甲經堂”。這座“經堂”占地面積不大,在德格人心目中卻很有份量。因為傳說經堂是修筑在一個“海子”上,整個建筑其實是坐落在“唐東甲波”的兩條靴帶上。是他用靴帶把“海子”蓋了起來。不是他,別的人是做不到的。至到今天,在經堂里的一個角落邊,拿開蓋在洞口上的石片,側耳一聽,還能聽到從地下面傳來的浪濤聲。到德格旅游的人不妨親自到經堂里去聽一回。后來,他又幫助博塔修筑了“更慶寺”,并為博塔取名:扎西森更。博塔o扎西森更便自稱“德格甲波”。
從以上時間推論,“德格”家有“四德十格之大夫”稱謂之后的200多年時間里,開始并沒有將“德格”作為一種稱號公開。在四郎仁青得到了元朝皇帝忽必烈稱為帝師的“八思巴”,賜封的“四德十格之大夫”幾年后,四郎仁青還得到了元朝“安多下部千戶長”的封號,并賜有印信及“虎頭三寶”,但其家族在白玉建立的“政權”,也沒有以“德格”稱呼。民間口碑一直稱為“薩瑪”,直至今天,專家們也只把這個“政權”叫做“薩瑪王朝”。四郎仁青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也只是把“德格”作為家族名。
到了博塔oo扎西森更有了地盤之后,才正式有了“德格”之說,族名這時才成了地名。而且,在博塔o扎西森更時代,這地名還只限于如今的德格縣城一帶。后來隨著歷代的“德格土司”膨脹、發展,以后才逐漸把“德格”作為一片遼闊土地的稱謂,作為屬于土司的家園和私產,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公元1950年。
卻也還有另外一種說法。說第一代“德格土司”崛起于公元617年,土司名叫“嘎東贊”,據說是藏王松贊干布手下那位有名的大臣“錄東贊”的親兄弟。照這種說法,到1950年止,“德格土司”世襲達54代之多。而按照流傳于德格民間及一些木刻本的說法,德格土司卻一共只有20代。也有人說,崛起于公元617年的不是“德格土司”,而是“德格家族”,但是在公元617年,還沒有人賜封“四德十格之大夫”的稱號,何來“德格”?用“德格”作為家族名號的時間,當然要早于把“德格”作為地名的時間。把“德格”作為家族名號,也不是以后人們熟知的“德格土司”的“德格”。其順序應當是:先有“四德十格之大夫”的封號,然后才有“德格家族”,再后來才有了“德格土司”。把土司又稱為“法王”,則是更晚時期的事情,據說,直到清朝“順治年間”,德格土司才得到“法王”的封號,時間越長,“德格”這個說法或稱謂之內涵就更為深厚。
對于以上的種種說法,尤其是關于家族的變遷、土司崛起的年代、第一個自稱是“德格土司”的人物究竟是誰等等,相信總有一天會統一起來?,F在來看,認識統一的地方已經不少,首先是對“德格”的含義說法及其由來沒有異議,都認為是元代“八思巴”賜封的、是含有佛教意義的、一個有特定對象的說法,而絕非泛指;其次是認識到在全國藏區所有的土司中,德格土司是一個獨特,除了在政治、經濟、軍事,乃至在法律制度等方面有其一整套作法外,文化建設可稱獨步天下。比如,德格話,因其語法與文字同步,口語與書面語同步,既互為參照又互為補充,由于音與義一致,適用范圍就大為增加。成為了康藏高原能夠通行的“普通話”,語言的規范為德格地區的文化繁榮、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第三是都認為德格的影響巨大,主要是指在德格這片土地上的文化對外、對歷史的影響巨大,同時,對人們思想影響也大。尤其是“德格印經院”的出現,使德格所擁有的文化得以集中,得以更廣泛的傳播,更讓德格聲名遠播。
(二)德格這地方有著藏傳佛教所有“五大教派”的寺院。而且,有著藏傳佛教“五大教派”在康藏高原上的代表性寺廟。這些寺院的影響超越了藏區,這些寺院對康區的宗教文化也有重要影響,對人群思想、生活習俗也帶來了深遠影響。
佛教,于唐初(公元618年前后),從印度、尼泊爾和內地傳入藏區。經過一番磨合、碰撞、融合之后,佛教在藏區形成了與佛教有共同點、卻又有自身特點的藏傳佛教,即“喇嘛教”。藏傳佛教所分的黑(本波)、白(噶舉)、紅(寧瑪)、花(薩迦)、黃(格魯)五大教派,在德格這地方,五大教派的寺廟一應俱全,到1949年,德格全縣共有58座寺院。其中,有黑教寺廟10座;紅教寺廟14座;花教寺廟19座;白教寺廟11座;黃教寺廟4座。德格不僅寺院眾多,而且在康巴地區的每一教派寺廟的主寺或母寺也在德格,影響卻不僅僅只是在德格。歷史上,這些主寺或母寺,在國內外的信教群眾中都極有聲譽。慕名前往德格學經求法的曾經絡繹不絕,信教徒對藏傳佛教的熱情經久不衰,就成為了這些寺廟得以生存,不斷發展的一個最為根本的原因,也就是這些寺院能夠把自己的名聲傳得更遠的基礎條件。
地處德格中扎科鄉的“頂青寺”,是康區建立最早的黑教(本波)寺院,是黑教最高寺院和學府。不論是西藏還是其它藏區,意欲深造的“本波”教的僧人,必須到“頂青寺”求學,只有在這所寺院里取得了“眾繞覺”學位(相當于其它教派的“格西”、“堪布”資格),才有可能在黑教中享有威信,才能服人。據說,“頂青寺”曾經一直建有“錄扎”和“赫扎”兩所學校,針對不同對象,進行“本波”教義的普及和深造提高,兩所學校內每年有初學的“扎巴”、意欲深造的“喇嘛”多達100多人?!绊斍嗨隆睆墓?87年(一說是公元618年)建立,至公元1949年,相傳已傳了35代活佛,以每年只能考10個“眾繞覺”學位計,建寺1000多年,培養了黑教“眾繞覺”學位的人才總數達到萬人以上。因此,“頂青寺”在四川、西藏、青海、甘肅等省區的黑教寺院中地位崇高,被其它黑教寺院尊稱為“母寺”。“頂青寺”歷代高僧著述頗豐,至今,德格民間還流傳有第33代丹增活佛所著的《地獄四記錄》,第34代夏扎扎西降村活佛所著的《列西則》、《魯列則》《引弘則》、《得尼則》、《龍卡則》等五部作品。
德格的“八邦寺”,是全藏區有名的“白教”(噶舉)寺廟,也是康區第一座“白教”寺院。是一位名叫“巴登向窮冷巴”的高僧,于公元1181年創立(另一說法是,八邦寺由‘杜松青巴’創立于藏歷第二個饒迥土猴年,即公元1128年)。這兩種說法,時間距離不是太遠。歷代的“八邦寺”活佛,都與西藏白教名寺“楚普寺”活佛互為師兄弟,仿佛是黃教教派里達賴與班禪的關系。凡是康巴地區白教僧人要進藏受戒,必須先到“八邦寺”住寺學習三年,方由“八邦寺”辦理入藏手續。“八邦寺”分寺和下轄寺廟眾多,傳說共有108座,分布于西藏、青海、云南及四川甘孜州內各地。“八邦寺”名列德格土司“五大家廟”之首,從歷史上看,無論從宗教角度,還是從政治角度,“八邦寺”都一直聲名顯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