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平下來,牽了驢,依著走到前面看時,原來轉過大石,靠里有人架了一條石橋。只是此橋僅有兩條石柱,每條不過一尺一二寸寬,兩柱又不緊相粘靠,當中還罅著幾寸寬一個空當兒,石上又有一層冰,滑溜滑溜的。子平道:“可嚇煞我了!這橋怎么過法?一滑腳就是死,我真沒有這個膽子走!”車夫大家看了說:“不要緊,我有法子。好在我們穿的都是蒲草毛窩,腳下很把滑的,不怕他。”一個人道:“等我先走一趟試試。”遂跳竄跳竄地走過去了,嘴里還喊著:“好走,好走!”立刻又走回來說:“車子卻沒法推,我們四個人抬一輛,作兩趟抬過去罷。”
申子平道:“車子抬得過去,我卻走不過去。那驢子又怎樣呢?”車夫道:“不怕的,且等我們先把你老扶過去,別的你就不用管了。”子平道:“就是有人扶著,我也是不敢走。告訴你說罷,我兩條腿已經軟了,那里還能走路呢!”車夫說:“那們也有辦法:你老大總睡下來,我們兩個人抬頭,兩個人抬腳,把你老抬過去,何如?”子平說:“不妥,不妥!”又一個車夫說:“還是這樣罷:解根繩子,你老拴在腰里,我們伙計,一個在前頭,挽著一個繩頭,一個伙計在后頭,挽著一個繩頭,這個樣走,你老膽子一壯,腿就不軟了。”子平說:“只好這樣。”于是先把子平照樣扶掖過去,隨后又把兩輛車子抬了過去。倒是一個驢死不肯走,費了許多事,仍是把他眼睛蒙上,一個人牽,一個人打,才混了過去。等到忙定歸了,那滿地已經都是樹影子,月光已經很亮的了。
大家好容易將危橋走過,歇了一歇,吃了袋煙,再望前進。走了不過三四十步,聽得遠遠“嗚嗚”的兩聲。車夫道:“虎叫!虎叫!”一頭走著,一頭留神聽著。又走了數十步,車夫將車子歇下,說:“老爺,你別騎驢了,下來罷。聽那虎叫,從西邊來,越叫越近了,恐怕是要到這路上來,我們避一避罷,倘到了跟前,就避不及了。”說著,子平下了驢。車夫說:“咱們舍掉這個驢子喂他罷。”路旁有個小松,他把驢子韁繩拴在小松樹上,車子就放在驢子旁邊,人卻倒回走了數十步,把子平藏在一處石壁縫里。車夫有躲在大石腳下,用些雪把身子遮了的,有兩個車夫,盤在山坡高樹枝上的,都把眼睛朝西面看著。
說時遲,那時快,只見西邊嶺上月光之下,竄上一個物件來,到了嶺上,又是“嗚”的一聲。只見把身子往下一探,已經到了西澗邊了,又是“嗚”的一聲。這里的人,又是冷,又是怕,止不住格格價亂抖,還用眼睛看著那虎。那虎既到西澗,卻立住了腳,眼睛映著月光,灼亮灼亮,并不朝著驢子看,卻對著這幾個人,又“嗚”的一聲,將身子一縮,對著這邊撲過來了。這時候,山里本來無風,卻聽得樹梢上呼呼地響,樹上殘葉漱漱地落,人面上冷氣棱棱地割。這幾個人早已嚇得魂飛魄散了。
大家等了許久,卻不見虎的動靜。還是那樹上的車夫膽大,下來喊眾人道:“出來罷!虎去遠了。”車夫等人次第出來,方才從石壁縫里把子平拉出,已經嚇得呆了。過了半天,方能開口說話,問道:“我們是死的是活的哪?”車夫道:“虎過去了。”子平道:“虎怎樣過去的?一個人沒有傷么?”那在樹上的車夫道:“我看他從澗西沿過來的時候,只是一穿,仿佛像鳥兒似的,已經到了這邊了。他落腳的地方,比我們這樹梢還高著七八丈呢。落下來之后,又是一縱,已經到了這東嶺上邊,‘嗚’的一聲向東去了。”
申子平聽了,方才放下心來,說:“我這兩只腳還是稀軟稀軟,立不起來,怎樣是好?”眾人道:“你老不是立在這里呢嗎?”子平低頭一看,才知道自己并不是坐著,也笑了,說道:“我這身子真不聽我調度了。”于是眾人攙著,勉強移步,走了約數十步,方才活動,可以自主。嘆了一口氣道:“命雖不送在虎口里,這夜里若再遇見剛才那樣的橋,斷不能過!肚里又饑,身上又冷,活凍也凍死了。”說著,走到小樹旁邊,看那驢子,也是伏在地下,知是被那虎叫嚇的如此。跟人把驢子拉起,把子平扶上驢子,慢慢價走。
一枝白蠟燭,口中問轉過一個石嘴,忽見前面一片燈光,約有許多房子,大家喊道:“好了,好了!前面到了集鎮了!”只此一聲,人人精神震動。不但人行,腳下覺得輕了許多,即驢子亦不似從前畏難茍安的行動。
那消片刻工夫,已到燈光之下。原來并不是個集鎮,只有幾家人家,住在這山坡之上。因山有高下,故看出如層樓疊榭一般。到此大家商議,斷不再走,硬行敲門求宿,更無他法。
當時走近一家,外面系虎皮石砌的墻,一個墻門,里面房子看來不少,大約總有十幾間的光景。于是車夫上前扣門。扣了幾下,里面出來一個老者,須發蒼然,手中持了一枝燭臺,燃了一枝白蠟燭,口中問道:“你們來做什么的?”
申子平急上前,和顏悅色地把原委說了一遍,說道:“明知并非客店,無奈從人萬不能行,要請老翁行個方便。”那老翁點點頭,道:“你等一刻,我去問我們姑娘去。”說著,門也不關,便進里面去了。子平看了,心下十分詫異:“難道這家人家竟無家主嗎?何以去問姑娘,難道是個女孩兒當家嗎?”既而想道:“錯了,錯了。想必這家是個老太太做主。這個老者想必是他的侄兒。姑娘者,姑母之謂也。理路甚是,一定不會錯了。”
霎時,只見那老者隨了一個中年漢子出來,手中仍拿燭臺,說聲“請客人里面坐”。原來這家,進了墻門,就是一平五間房子,門在中間,門前臺階約十余級。中年漢子手持燭臺,照著申子平上來。子平吩咐車夫等:“在院子里略站一站,等我進去看了情形,再招呼你們。”
子平上得臺階,那老者立于堂中,說道:“北邊有個坦坡,叫他們把車子推了,驢子牽了,由坦坡進這房子來罷。”原來這是個朝西的大門。眾人進得房來,是三間敞屋,兩頭各有一間,隔斷了的。這廠屋北頭是個炕,南頭空著。將車子同驢安置南頭,一眾五人,安置在炕上。然后老者問了子平名姓,道:“請客人里邊坐。”
于是過了穿堂,就是臺階。上去有塊平地,都是栽的花木,映著月色,異常幽秀,且有一陣陣幽香,清沁肺腑。向北乃是三間朝南的精舍,一轉俱是回廊,用帶皮杉木做的闌柱。進得房來,上面掛了四盞紙燈,斑竹扎的,甚為靈巧。兩間敞著,一間隔斷,做個房間的樣子。桌椅幾案,布置極為妥協。房間掛了一幅褐色布門簾。
老者到房門口,喊了一聲:“姑娘,那姓申的客人進來了。”卻看門簾掀起,里面出來一個十八九歲的女子,穿了一身布服,二藍褂子,青布裙兒,相貌端莊瑩靜,明媚閑雅,見客福了一福。子平慌忙長揖答禮。女子說:“請坐。”即命老者:“趕緊地做飯,客人餓了。”老者退去。
那女子道:“先生貴姓?來此何事?”子平便將“奉家兄命特訪劉仁甫”的話說了一遍。那女子道:“劉先生當初就住這集東邊的,現在已搬到柏樹峪去了。”子平問:“柏樹峪在什么地方?”那女子道:“在集西,有三十多里的光景。那邊路比這邊更僻,愈加不好走了。家父前日退值回來,告訴我們說,今天有位遠客來此,路上受了點虛驚,吩咐我們遲點睡,預備些酒飯,以便款待。并說:‘簡慢了尊客,千萬不要見怪。’”子平聽了,驚訝之至:“荒山里面,又無衙署,有什么值日、退值?何以前天就會知道呢?這女子何以如此大方,豈古人所謂有林下風范的,就是這樣嗎?倒要問個明白。”不知申子平能否察透這女子形跡,且聽下回分解。
第九回 一客吟詩負手面壁 三人品茗促膝談心
話說申子平正在凝思:此女子舉止大方,不類鄉人,況其父在何處退值?正欲詰問,只見外面簾子動處,中年漢子已端進一盤飯來。那女子道:“就擱在這西屋炕桌上罷。”
這西屋靠南窗原是一個磚砌的暖炕,靠窗設了一個長炕幾,兩頭兩個短炕幾,當中一個正方炕桌,桌子三面好坐人的。西面墻上是個大圓月洞窗子,正中鑲了一塊玻璃,窗前設了一張書案。中堂雖未隔斷,卻是一個大落地罩。那漢子已將飯食列在炕桌之上,卻只是一盤饅頭,一壺酒,一罐小米稀飯,倒有四肴小菜,無非山蔬野菜之類,并無葷腥。女子道:“先生請用飯,我少停就來。”說著,便向東房里去了。
子平本來頗覺饑寒,于是上炕先飲了兩杯酒,隨后吃了幾個饅頭。雖是蔬菜,卻清香滿口,比葷菜更為適用。吃過饅頭,喝了稀飯,那漢子舀了一盆水來,洗過臉,立起身來,在房內徘徊徘徊,舒展肢體。抬頭看見北墻上掛著四幅大屏,草書寫得龍飛鳳舞,出色驚人,下面卻是雙款:上寫著“西峰柱史正非”,下寫著“黃龍子呈稿”。草字雖不能全識,也可識得八九。仔細看去,原來是六首七絕詩,非佛非仙,咀嚼起來,倒也有些意味。既不是寂滅虛無,又不是鉛汞龍虎。看那月洞窗下,書案上有現成的紙筆,遂把幾首詩抄下來,預備帶回衙門去,當新聞紙看。你道是怎樣個詩?請看,詩曰:
曾拜瑤池九品蓮,希夷授我《指元篇》。
光陰荏苒真容易,回首滄桑五百年。
紫陽屬和《翠虛吟》,傳響空山霹靂琴。
剎那未除人我相,天花黏滿護身云。
情天欲海足風波,渺渺無邊是愛河。
引作園中功德水,一齊都種曼陀羅。
石破天驚一鶴飛,黑漫漫夜五更雷。
自從三宿空桑后,不見人間有是非。
野馬塵埃晝夜馳,五蟲百卉互相吹。
偷來鷲嶺涅槃樂,換取壺公杜德機。
菩提葉老《法華》新,南北同傳一點燈。
五百天童齊得乳,香花供奉小夫人。
子平將詩抄完,回頭看那月洞窗外,月色又清又白,映著那層層疊疊的山,一步高一步地上去,真是仙境,迥非凡俗。此時覺得并無一點倦容,何妨出去上山閑步一回,豈不更妙。才要動腳,又想道:“這山不就是我們剛才來的那山嗎?這月不就是剛才踏的那月嗎?為何來的時候,便那樣的陰森慘淡,令人怵魄動心?此刻山月依然,何以令人心曠神怡呢?”就想到王右軍說的:“情隨境遷,感慨系之矣。”真正不錯。低徊了一刻,也想做兩首詩,只聽身后邊嬌滴滴的聲音說道:“飯用過了罷?怠慢得很。”慌忙轉過頭來,見那女子又換了一件淡綠印花布棉祆,青布大腳褲子,愈顯得眉似春山,眼如秋水;兩腮濃厚,如帛裹朱,從白里隱隱透出紅來,不似時下南北的打扮,用那胭脂涂得同猴子屁股一般;口頰之間若帶喜笑,眉眼之際又頗似振矜,真令人又愛又敬。女子說道:“何不請炕上坐,暖和些。”于是彼此坐下。
那老蒼頭進來問姑娘道:“申老爺行李放在什么地方呢?”姑娘說:“太爺前日去時,吩咐就在這里間太爺榻上睡,行李不用解了。跟隨的人都吃過飯了嗎?你叫他們早點歇罷。驢子喂了沒有?”蒼頭一一答應,說:“都齊備妥協了。”姑娘又說:“你煮茶來罷。”蒼頭連聲應是。
子平道:“塵俗身體,斷不敢在此地下榻。來時見前面有個大炕,就同他們一道睡罷。”女子說:“無庸過謙,此是家父吩咐的。不然,我一個山鄉女子,也斷不擅自迎客。”子平道:“蒙惠過分,感謝已極。只是還不曾請教貴姓?尊大人是做何處的官,在何處值日?”女子道:“敝姓涂氏。家父在碧霞宮上值,五日一班。合計半月在家,半月在宮。”
子平問道:“這屏上詩是何人做的?看來只怕是個仙家罷?”女子道:“是家父的朋友,常來此地閑談,就是去年在此地寫的。這個人也是個不衫不履的人,與家父最為相契。”子平道:“這人究竟是個和尚,還是個道士?何以詩上又像道家的話,又有許多佛家的典故呢?”女子道:“既非道士,又非和尚,其人也是俗裝。他常說:‘儒、釋、道三教,譬如三個鋪面掛了三個招牌,其實都是賣的雜貨,柴米油鹽都是有的,不過儒家的鋪子大些,佛、道的鋪子小些,皆是無所不包的。’又說:‘凡道總分兩層:一個叫道面子,一個叫道里子。道里子都是同的,道面子就各有分別了,如和尚剃了頭,道士挽了個髻,叫人一望而知,那是和尚、那是道士。倘若叫那和尚留了頭,也挽個髻子,披件鶴氅;道士剃了發,著件袈裟,人又要顛倒呼喚起來了,難道眼耳鼻舌不是那個用法嗎?’又說:‘道面子有分別,道里子實是一樣的。’所以這黃龍先生,不拘三教,隨便吟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