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五言律詩

人物簡介

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712年至756年在位。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竇德妃。廟號“玄宗”,又因其謚號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稱為唐明皇。清朝為避諱康熙皇帝之名“玄燁”,多稱其為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圣文神武皇帝”。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lián)手發(fā)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后。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禪位于李隆基,后賜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國家的最高統(tǒng)治權(quán),于長安太極宮登基稱帝[1]。前期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他的開元盛世是唐朝的極盛之世,在位后期寵愛楊貴妃,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wěn)定唐王朝的邊疆,結(jié)果導(dǎo)致了后來長達(dá)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天寶十五年(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為太上皇。寶應(yīng)元年(762年)病逝,終年78歲,葬于泰陵。

經(jīng)魯祭孔子而嘆之

夫子何為者?棲棲一代中。

地猶鄹氏邑,宅即魯王宮。

嘆鳳嗟身否,傷麟怨道窮。

今看兩楹奠,當(dāng)與夢時同。

望月懷遠(yuǎn)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人物簡介

王勃

王勃(約650年—約676年),字子安,漢族,唐代詩人。古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學(xué)世家,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為“初唐四杰”,王勃為四杰之首。王勃自幼聰敏好學(xué),據(jù)《舊唐書》記載,他六歲即能寫文章,文筆流暢,被贊為“神童”。九歲時,讀顏師古注《漢書》,作《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十六歲時,應(yīng)幽素科試及第,授職朝散郎。因做《斗雞檄》被趕出沛王府。之后,王勃歷時三年游覽巴蜀山川景物,創(chuàng)作了大量詩文。返回長安后,求補(bǔ)得虢州參軍。在參軍任上,因私殺官奴二次被貶。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不幸渡海溺水,驚悸而死。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學(xué)成就是駢文,無論是數(shù)量還是質(zhì)量,堪稱一時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等。

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fēng)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人物簡介

駱賓王

駱賓王(約638—684),字觀光,漢族,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唐代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杰”。又與富嘉謨并稱“富駱”。

高宗永徽中,為道王李元慶府屬,歷武功、長安主簿。儀鳳三年,入為侍御史,因事下獄,次年遇赦。調(diào)露二年,除臨海丞,不得志,辭官。有集。駱賓王于武則天光宅元年,為起兵揚(yáng)州反武則天的徐敬業(yè)作《代李敬業(yè)討武曌檄》,敬業(yè)敗,王那相斬其首降。

他是“初唐四杰”之一,辭采華膽,格律謹(jǐn)嚴(yán)。長篇如《帝京篇》,五七言參差轉(zhuǎn)換,諷時與自傷兼而有之;小詩如《于易水送人》,二十字中,悲涼慷慨,余情不絕。

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jìn),風(fēng)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人物簡介

杜審言

杜審言(約645—約708),字必簡,出生于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祖籍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官修文館直學(xué)士。唐高宗咸亨進(jìn)士,唐中宗時,因與張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今越南越池東南)。

曾任隰城尉、洛陽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館直學(xué)士,與李嶠、崔融、蘇味道被稱為“文章四友”,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樸素自然。其五言律詩,格律謹(jǐn)嚴(yán)。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輯有《杜審言詩集》。

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獨有宦游人,偏驚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zhuǎn)綠蘋。

忽聞歌古調(diào),歸思欲沾巾。

人物簡介

沈佺期

沈佺期(約656—約715),字云卿,相州內(nèi)黃(今安陽市內(nèi)黃縣)人,唐代詩人。與宋之問齊名,稱“沈宋”。善屬文,尤長七言之作。擢進(jìn)士第。長安中,累遷通事舍人,預(yù)修《三教珠英》,轉(zhuǎn)考功郎給事中。坐交張易之,流驩州。稍遷臺州錄事參軍。神龍中,召見,拜起居郎,修文館直學(xué)士,歷中書舍人,太子少詹事。開元初卒。建安后,訖江左,詩律屢變,至沈約、庾信,以音韻相婉附,屬對精密,及佺期與宋之問,尤加靡麗。回忌聲病,約句準(zhǔn)篇,如錦繡成文,學(xué)者宗之,號為沈宋。語曰:蘇李居前,沈宋比肩。集十卷,今編詩三卷。

雜詩

聞道黃龍戍,頻年不解兵。

可憐閨里月,長在漢家營。

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

人物簡介

宋之問

宋之問(約656—約712),字延清,名少連,漢族,汾州隰城人(今山西汾陽市)人,初唐時期的詩人,與沈佺期并稱“沈宋”。武則天時,以文才為宮廷侍臣,頗受恩寵;后因結(jié)交張易之獲罪,貶瀧州參軍。中宗景龍中(708年)轉(zhuǎn)考功員外郎,與杜審言、薛稷等同為修文館學(xué)士。又以受賄罪貶越州長史。睿宗景云元年(710年)流放欽州。玄宗先天元年(712年)賜死。

題大庾嶺北驛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復(fù)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

明朝望鄉(xiāng)處,應(yīng)見隴頭梅。

人物簡介

王灣

王灣,(公元693年—751年),字為德,號不詳。洛陽人。玄宗先天年間(712年)進(jìn)士及第,授滎陽縣主簿。后由滎陽主簿受薦編書,參與集部的編撰輯集工作,書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陽尉。王灣“詞翰早著”,現(xiàn)存詩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

作為開元初年的北方詩人,王灣往來于吳楚間,為江南清麗山水所傾倒,并受到當(dāng)時吳中詩人清秀詩風(fēng)的影響,寫下了一些歌詠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篇。尤其其中“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兩句,得到當(dāng)時的宰相張說的極度贊賞,并親自書寫懸掛于宰相政事堂上,是讓文人學(xué)士作為學(xué)習(xí)的典范。由此,這兩句詩中表現(xiàn)的那種壯闊高朗的境象便對盛唐詩壇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直到唐末詩人鄭谷還說“何如海日生殘夜,一句能令萬古傳。”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下,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fēng)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xiāng)書何處達(dá)?歸雁洛陽邊。

破山寺后禪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皆寂,惟聞鐘磬音。

寄左省杜拾遺

岑參

聯(lián)步趨丹陛,分曹限紫微。

曉隨天仗入,暮惹御香歸。

白發(fā)悲花落,青云羨鳥飛。

圣朝無闕事,自覺諫書稀。

贈孟浩然

李白

吾愛孟夫子,風(fēng)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yuǎn)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聽蜀僧浚彈琴

李白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嵋峰。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響入霜鐘。

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春宿左省

杜甫

花隱掖垣暮,啾啾棲鳥過。

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

不寢聽金鑰,因風(fēng)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數(shù)問夜如何。

月夜憶舍弟

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dá),況乃未休兵。

天末懷李白

杜甫

涼風(fēng)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dá),魑魅喜人過。

應(yīng)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奉濟(jì)驛重送嚴(yán)公四韻

杜甫

遠(yuǎn)送從此別,青山空復(fù)情。

幾時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謳歌惜,三朝出入榮。

江村獨歸處,寂寞養(yǎng)殘生。

別房太尉墓

杜甫

他鄉(xiāng)復(fù)行役,駐馬別孤墳。

近淚無干土,低空有斷云。

對棋陪謝傅,把劍覓徐君。

惟見林花落,鶯啼送客聞。

旅夜書懷

杜甫

細(xì)草微風(fēng)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yīng)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登岳陽樓

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

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王維

寒山轉(zhuǎn)蒼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門外,臨風(fēng)聽暮蟬。

渡頭馀落日,墟里上孤煙。

復(fù)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歸嵩山作

王維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閑閑。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guān)。

終南山

王維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酬張少府

王維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guān)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fēng)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過香積寺

王維

不知香積寺,數(shù)里入云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送梓州李使君

王維

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

山中一半雨,樹杪百重泉。

漢女輸橦布,巴人訟芋田。

文翁翻教授,敢不倚先賢。

漢江臨眺

王維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yuǎn)空。

襄陽好風(fēng)日,留醉與山翁。

終南別業(yè)

王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臨洞庭上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jì)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與諸子登峴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fù)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孟浩然

林臥愁春盡,開軒覽物華。

忽逢青鳥使,邀我赤松家。

丹灶初開火,仙桃正發(fā)花。

童顏若可駐,何惜醉流霞!

歲暮歸南山

孟浩然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發(fā)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過故人莊

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筵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秦中寄遠(yuǎn)上人

孟浩然

一邱常欲臥,三徑苦無資。

北土非吾愿,東林懷我?guī)煛?

黃金燃桂盡,壯志逐年衰。

日夕涼風(fēng)至,聞蟬但益悲。

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

孟浩然

山暝聞猿愁,滄江急夜流。

風(fēng)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維揚(yáng)憶舊游。

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

留別王維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dāng)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應(yīng)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早寒江上有懷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風(fēng)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云端。

鄉(xiāng)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人物簡介

劉長卿

劉長卿(約726—約786),字文房,漢族,宣城(今屬安徽)人,唐代詩人。后遷居洛陽,河間(今屬河北)為其郡望。玄宗天寶年間進(jìn)士。肅宗至德中官監(jiān)察御史,后為長洲縣尉,因事下獄,貶南巴尉。代宗大歷中任轉(zhuǎn)運(yùn)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轉(zhuǎn)運(yùn)留后,又被誣再貶睦州司馬。德宗建中年間,官終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

劉長卿生卒年未確論,各名家說法相差甚遠(yuǎn),爭議十分激烈,綜合看來約生于709—725年間,逝于786—790年年間。劉長卿工于詩,長于五言,自稱“五言長城”。《騷壇秘語》有謂:劉長卿最得騷人之興,專主情景。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入選中國全日制學(xué)校教材。

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yuǎn)眺

古臺搖落后,秋入望鄉(xiāng)心。

野寺來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陽依舊壘,寒磬滿空林。

惆悵南朝事,長江獨至今。

送李中丞歸漢陽別業(yè)

流落征南將,曾驅(qū)十萬師。

罷歸無舊業(yè),老去戀明時。

獨立三邊靜,輕生一劍知。

茫茫江漢上,日暮欲何之?

餞別王十一南游

望君煙水闊,揮手淚沾巾。

飛鳥沒何處?青山空向人。

長江一帆遠(yuǎn),落日五湖春。

誰見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尋南溪常道士

一路經(jīng)行處,莓苔見屐痕。

白云依靜渚,芳草閉閑門。

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

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人物簡介

錢起

錢起(722—780年),字仲文,漢族,吳興(今浙江湖州市)人,唐代詩人。早年數(shù)次赴試落第,唐天寶十年(751年)進(jìn)士,大書法家懷素和尚之叔。初為秘書省校書郎、藍(lán)田縣尉,后任司勛員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學(xué)士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稱“錢考功”。代宗大歷中為翰林學(xué)士。他是大歷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杰出者,被譽(yù)為“大歷十才子之冠”。又與郎士元齊名,稱“錢郎”,當(dāng)時稱為“前有沈宋,后有錢郎。”

送僧歸日本

上國隨緣住,來途若夢行。

浮天滄海遠(yuǎn),去世法舟輕。

水月通禪寂,魚龍聽梵聲。

惟憐一燈影,萬里眼中明。

谷口書齋寄楊補(bǔ)闕

泉壑帶茅茨,云霞生薜帷。

竹憐新雨后,山愛夕陽時。

閑鷺棲常早,秋花落更遲。

家僮掃蘿徑,昨與故人期。

淮上喜會梁川故人

韋應(yīng)物

江漢曾為客,相逢每醉還。

浮云一別后,流水十年間。

歡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

何因不歸去,淮上對秋山。

賦得暮雨送李胄

韋應(yīng)物

楚江微雨里,建業(yè)暮鐘時。

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

海門深不見,浦樹遠(yuǎn)含滋。

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

人物簡介

韓翃

韓翃(生卒年不詳),字君平,南陽(今河南南陽)人,唐代詩人。是“大歷十才子”之一。天寶13年(754)考中進(jìn)士,寶應(yīng)年間在淄青節(jié)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從事,后隨侯希逸回朝,閑居長安十年。建中年間,因作一首《寒食》被唐德宗所賞識,因而被提拔為中書舍人。韓翃的詩筆法輕巧,寫景別致,在當(dāng)時傳誦很廣泛。著有《韓君平詩集》。

酬程近秋夜即事見贈

長簟迎風(fēng)早,空城澹月華。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節(jié)候看應(yīng)晚,心期臥已賒。

向來吟秀句,不覺已鳴鴉。

人物簡介

劉眘虛

劉眘(shèn)虛:唐代詩人。生卒年不詳。江東人。8歲能屬文,上書,召見,拜童子郎。開元二十一年(733)進(jìn)士(《唐才子傳》作“開元十一年徐徵榜進(jìn)士”。據(jù)徐松《登科記考》,徐徵是開元二十一年狀元,則“開元十一年”當(dāng)為“開元二十一年”之誤),調(diào)洛陽尉,遷夏縣令。性高逸,不慕榮利,交游多山僧道侶。曾擬在廬山卜宅隱居,未成。早年逝世。

劉眘虛是盛唐著名詩人之一。鄭處晦《明皇雜錄》把他和王昌齡、常建、李白、杜甫等人并列,說是“雖有文章盛名,皆流落不偶”(《唐詩紀(jì)事》引)。嚴(yán)羽也把他與沈宋、初唐四杰、陳子昂、王維、韋應(yīng)物并舉,稱之為“大名家”(《滄浪詩話·考證》)。殷璠撰《河岳英靈集》,別擇精嚴(yán),而選錄其詩多至11首,說他“情幽興遠(yuǎn),思苦語奇。忽有所得,便驚眾聽”。他和孟浩然交誼甚深,有《暮秋揚(yáng)子江寄孟浩然》;孟去世后,又有《寄江滔求孟六遺文》,詞意墾摯。其詩題材、體制以及意境也與孟頗近似,而清微淡遠(yuǎn)之中,有幽深拗峭之趣,則又于孟之外自辟蹊徑。《闕題》“道由白云盡”一首,最能代表這種風(fēng)格。

闕題

道由白云盡,春與青溪長。

時有落花至,遠(yuǎn)隨流水香。

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

幽映每白日,清輝照衣裳。

人物簡介

戴叔倫

戴叔倫(約732—約789),唐代詩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潤州金壇(今屬江蘇)人。年輕時師事蕭穎士。曾任新城令、東陽令、撫州刺史、容管經(jīng)略使。晚年上表自請為道士。其詩多表現(xiàn)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調(diào),但《女耕田行》、《屯田詞》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艱苦。論詩主張“詩家之景,如藍(lán)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詩體裁皆有所涉獵。今存詩二卷,多混入宋元明人作品,需要仔細(xì)辨?zhèn)巍?

江鄉(xiāng)故人偶集客舍

天秋月又滿,城闕夜千重。

還作江南會,翻疑夢里逢。

風(fēng)枝驚暗鵲,露草泣寒蟲。

羈旅長堪醉,相留畏曉鐘。

人物簡介

盧綸

盧綸(739—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濟(jì)縣)人。唐代詩人,大歷十才子之一。

唐玄宗天寶末年舉進(jìn)士,遇亂不第;唐代宗朝又應(yīng)舉,屢試不第。大歷六年,經(jīng)宰相元載舉薦,授閿鄉(xiāng)尉;后由宰相王縉薦為集賢學(xué)士,秘書省校書郎,升監(jiān)察御史。出為陜州戶曹、河南密縣令。之后元載、王縉獲罪,遭到牽連。唐德宗朝,復(fù)為昭應(yīng)縣令,出任河中元帥渾瑊府判官,官至檢校戶部郎中。不久去世。著有《盧戶部詩集》。

送李端

故關(guān)衰草遍,離別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歸暮雪時。

少孤為客早,多難識君遲。

掩泣空相向,風(fēng)塵何所期。

人物簡介

李益

李益(約750—約830),唐代詩人,字君虞,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后遷河南洛陽。大歷四年(769)進(jìn)士,初任鄭縣尉,久不得升遷,建中四年(783)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棄官在燕趙一帶漫游。以邊塞詩作名世,擅長絕句,尤其工于七絕。享年八十余歲,是唐代最長壽的詩人之一。

建中元年(780)深秋或初冬,李益再次到靈武,依附朔方節(jié)度使崔寧。期間寫下了《夜上受降城聞笛》《祝殤辭》《軍次陽城烽舍北流泉》《從軍北征》《鹽州過胡兒飲馬泉》《塞下曲三首》等著名詩歌。

喜見外弟又言別

十年離亂后,長大一相逢。

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

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鐘。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

人物簡介

司空曙

司空曙(720—790),字文明,或作文初。廣平(今河北永年縣東南,一說今北京附近)人,大歷十才子之一,唐代詩人。登進(jìn)士第。曾官主簿。永泰二年至大歷二年,為左拾遺,在長安與盧綸、獨孤及和錢起吟詠相和。后貶為長林丞。貞元初,以水部郎中銜在劍南四川節(jié)度使韋皋幕中任職。官至虞部郎中。

曙為盧綸表兄,亦是“大歷十才子”之一。其詩多為行旅贈別之作,由于仕途蹭蹬,又長期遷謫,所以他對遭遇不幸的友人常常表現(xiàn)出深切的關(guān)心。《送鄭明府貶嶺南》、《送喬廣下第歸淮南》、《送流人》等篇,或感慨人事不平,或為竄身遐荒者一掬同情之淚,都寫得情詞凄惻,哀婉動人。明代文人曾稱譽(yù)他的交游詩“情多,所以難得”(《唐詩廣選》卷六引)長于抒情,多有名句。其名句如“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喜外弟盧綸見宿》),善狀目前之景,無限凄感,見乎言表。又如“乍見翻疑夢,相悲各問年”(《云陽館與韓紳宿別》),“情融神會,殆如直述”,“最能感動人意”(《對床夜語》卷五)。胡震亨曰:“司空虞部婉雅閑淡,語近性情。”(《唐音癸簽》卷七)有《司空文明詩集》。其詩樸素真摯,情感細(xì)膩,多寫自然景色和鄉(xiāng)情旅思,長于五律。詩風(fēng)閑雅疏淡。《新唐書·藝文志》載《司空曙詩集》2卷。《唐詩百名家全集》所收《唐司空文明詩集》為3卷。《全唐詩》編錄其詩為2卷。

云陽館與韓紳宿別

故人江海別,幾度隔山川。

乍見翻疑夢,相悲各問年。

孤燈寒照雨,深竹暗浮煙。

更有明朝恨,離杯惜共傳。

喜外弟盧綸見宿

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yè)貧。

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

以我獨沉久,愧君相見頻。

平生自有分,況是蔡家親。

賊平后送人北歸

世亂同南去,時清獨北還。

他鄉(xiāng)生白發(fā),舊國見青山。

曉月過殘壘,繁星宿故關(guān)。

寒禽與衰草,處處伴愁顏。

人物簡介

劉禹錫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唐朝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有“詩豪”之稱。

劉禹錫貞元九年(793年),進(jìn)士及第,初在淮南節(jié)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為杜佑所器重,后從杜佑入朝,為監(jiān)察御史。貞元末,與柳宗元,陳諫、韓曄等結(jié)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tuán)。后歷任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職。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贈戶部尚書。

劉禹錫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柳宗元并稱“劉柳”,與韋應(yīng)物、白居易合稱“三杰”,并與白居易合稱“劉白”,有《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哲學(xué)著作《天論》三篇,論述天的物質(zhì)性,分析“天命論”產(chǎn)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義思想。有《劉夢得文集》,存世有《劉賓客集》。

蜀先主廟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勢分三足鼎,業(yè)復(fù)五銖錢。

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

凄涼蜀故伎,來舞魏宮前。

人物簡介

張籍

張籍(約766年—約830年),字文昌,唐代詩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zhèn))人。漢族,先世移居和州,遂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zhèn))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yè)”。張籍為韓門大弟子,其樂府詩與王建齊名,并稱“張王樂府”。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征婦怨》《采蓮曲》《江南曲》《秋思》等。其中《秋思》為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五課《古詩詞三首》第二首詩,滬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每周一詩》第二首古詩。

沒蕃故人

前年戍月支,城下沒全師。

蕃漢斷消息,死生長別離。

無人收廢帳,歸馬識殘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時。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

遠(yuǎn)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人物簡介

杜牧

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jìn)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后赴江西觀察使幕,轉(zhuǎn)淮南節(jié)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

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nèi)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fā)俊爽,多切經(jīng)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大杜”。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

旅宿

旅館無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燈思舊事,斷雁警愁眠。

遠(yuǎn)夢歸侵曉,家書到來年。

滄江好煙月,門系釣魚船。

人物簡介

許渾

許渾(約791—約858),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州安陸(今湖北安陸),寓居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唐代詩人。

武后朝宰相許圉師六世孫。文宗大和六年(832)進(jìn)士及第,開成元年受盧鈞邀請,赴南海幕府,后先后任當(dāng)涂、太平令,因病免。大中年間入為監(jiān)察御史,因病乞歸,后復(fù)出仕,任潤州司馬。歷虞部員外郎,轉(zhuǎn)睦、郢二州刺史。晚年歸潤州丁卯橋村舍閑居,自編詩集,曰《丁卯集》。其詩皆近體,五七律尤多,句法圓熟工穩(wěn),聲調(diào)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謂“丁卯體”。詩多寫“水”,故有“許渾千首濕”之稱。

秋日赴闕題潼關(guān)驛樓

紅葉晚蕭蕭,長亭酒一瓢。

殘云歸太華,疏雨過中條。

樹色隨關(guān)迥,河聲入海遙。

帝鄉(xiāng)明日到,猶自夢漁樵。

早秋

遙夜泛清瑟,西風(fēng)生翠蘿。

殘螢棲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樹曉還密,遠(yuǎn)山晴更多。

淮南一葉下,自覺洞庭波。

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風(fēng)雨

李商隱

凄涼寶劍篇,羈泊欲窮年。

黃葉仍風(fēng)雨,青樓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舊好隔良緣。

心斷新豐酒,銷愁斗幾千?

落花

李商隱

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

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暉。

腸斷未忍掃,眼穿仍欲歸。

芳心向春盡,所得是沾衣。

涼思

李商隱

客去波平檻,蟬休露滿枝。

永懷當(dāng)此節(jié),倚立自移時。

北斗兼春遠(yuǎn),南陵寓使遲。

天涯占夢數(shù),疑誤有新知。

北青蘿

李商隱

殘陽西入崦,茅屋訪孤僧。

落葉人何在,寒云路幾層?

獨敲初夜磬,閑倚一枝藤。

世界微塵里,吾寧愛與憎。

人物簡介

溫庭筠

溫庭筠(約812—約866),本名岐,藝名庭筠,字飛卿,漢族,太原祁(今天山西省祁縣)人,晚唐時期詩人、詞人。唐初宰相溫彥博之后裔。出生于沒落貴族家庭,多次考進(jìn)士均落榜,一生很不得志,行為放浪。他曾任隨縣和方城縣尉,官至國子監(jiān)助教。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然恃才不羈,又好譏刺權(quán)貴,多犯忌諱,取憎于時,故屢舉進(jìn)士不第,長被貶抑,終生不得志。官終國子監(jiān)助教。精通音律。工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其詩辭藻華麗,濃艷精致,內(nèi)容多寫閨情,少數(shù)作品對時政有所反應(yīng)。其詞藝術(shù)成就在晚唐諸詞人之上,為“花間派”首要詞人,對詞的發(fā)展影響較大。在詞史上,與韋莊齊名,并稱“溫韋”。存詞七十余首。有《花間集》遺存。后人輯有《溫飛卿集》及《金奩集》。其詞作更是刻意求精,注重詞的文采和聲情。被尊為“花間詞派”之鼻祖。

送人東游

荒戍落黃葉,浩然離故關(guān)。

高風(fēng)漢陽渡,初日郢門山。

江上幾人在?天涯孤棹還。

何當(dāng)重相見?樽酒慰離顏。

人物簡介

馬戴

據(jù)《唐詩三百首新注》記載,馬戴,子虞臣,《唐才子傳》作華州(今陜西華縣)人,并云:[早耽幽趣,既鄉(xiāng)里當(dāng)名山,秦兒一望,……結(jié)茅堂玉女洗頭盆下,軒窗甚僻。]意思是結(jié)茅屋於玉女峰下。武宗會昌進(jìn)士。在太原幕府中因直言被貶龍陽尉,后逢赦回京。官終大學(xué)博士。前人很推崇他的律詩,嚴(yán)羽《滄浪詩話》說是在晚唐諸人之上。他與姚合友善,落第時姚合有贈詩,他也以詩答之,首兩句云:[路歧人不見,尚得記心中。]寫失意時的相知也頗覺真切。

馬戴工詩屬文,其詩凝煉秀朗,含思蘊(yùn)藉,饒有韻致,無晚唐纖靡僻澀之習(xí)。尤以五律見長,深得五言律之三昧。善于抒寫羈旅之思和失意之慨,蘊(yùn)藉深婉,秀朗自然。

灞上秋居

灞原風(fēng)雨定,晚見雁行頻。

落葉他鄉(xiāng)樹,寒燈獨夜人。

空園白露滴,孤壁野僧鄰。

寄臥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楚江懷古

露氣寒光集,微陽下楚丘。

猿啼洞庭樹,人在木蘭舟。

廣澤生明月,蒼山夾亂流。

云中君不見,竟夕自悲秋。

人物簡介

張喬

張喬(生卒年不詳),池州(今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qū))人,懿宗咸通中年進(jìn)士,當(dāng)時與許棠、鄭谷、張賓等東南才子稱“咸通十哲”黃巢起義時,隱居九華山以終。

張喬隱居九華山,池州人也。有高致,十年不窺園以苦學(xué)。詩句清雅,迥少其倫。當(dāng)時東南多才子,如許棠、喻坦之、劇燕、吳罕、任濤、周繇、張蠙、鄭谷、李棲遠(yuǎn)與喬,亦稱“十哲”,俱以韻律馳聲。大順中,京兆府解試,李參軍頻時主文,試《月中桂》詩,喬云:“根非生下土,葉不墜秋風(fēng)。”遂擅場。其年頻以許棠久困場屋,以為首薦。喬與喻坦之復(fù)受許下薛尚書之,欲表于朝,以他不果。竟岨峿名途,徒得一進(jìn)耳。有詩集二卷,傳世。

書邊事

調(diào)角斷清秋,征人倚戍樓。

春風(fēng)對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無兵阻,窮邊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長愿向南流。

人物簡介

崔涂

崔涂(約公元八八七年前后在世),字禮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帶人,唐末詩人,生卒年、生平均不詳,約公元八八七年前后在世。唐僖宗光啟四年(888)進(jìn)士,《全唐詩》存其詩1卷。他寫的最有名的一首詩是《除夜有懷》。終生飄泊,漫游巴蜀、吳楚、河南,秦隴等地,故其詩多以飄泊生活為題材,情調(diào)蒼涼。

除夜有懷

迢遞三巴路,羈危萬里身。

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xiāng)人。

漸與骨肉遠(yuǎn),轉(zhuǎn)于僮仆親。

那堪正飄泊,明日歲華新。

孤雁

幾行歸塞盡,念爾獨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遲。

渚云低暗度,關(guān)月冷相隨。

未必逢矰繳,孤飛自可疑。

人物簡介

杜荀鶴

杜荀鶴(約846—約906),字彥之,自號九華山人。漢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省石臺縣)人。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進(jìn)士,仍未授官,乃返鄉(xiāng)閑居。曾以詩頌朱溫,后朱溫取唐建梁,任以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故入《梁書》(按應(yīng)作《五代史記》;《梁書》主要記述了南朝蕭齊末年的政治和蕭梁皇朝(502—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

他以“詩旨未能忘救物”(《自敘》)自期,故而對晚唐的混亂黑暗,以及人民由此而深受的苦痛,頗多反映,如山中寡婦的避征無門,《旅泊遇郡中叛亂示同志》中官兵的遍搜珠寶,亂殺平民,甚至拆古寺,掘荒墳;《再經(jīng)胡城縣》中酷吏的殘忍,縣民的含冤,都是這一時期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其詩也明白平易,且都是近體詩,但也失之淺率,不甚耐讀。他自稱【苦吟】,從技巧上說,未必如此。《滄浪詩話》將他列為一體,翁方綱不以為然,在《石洲詩話》中說:【咸通十哲,概乏風(fēng)骨……杜荀鶴至令嚴(yán)滄浪目為一體,亦殊淺易。】《苕溪漁隱叢話》引《幕府燕閑錄》,也謂鄙俚淺俗,惟宮詞為唐第一。

春宮怨

早被嬋娟誤,欲妝臨鏡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為容。

風(fēng)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憶采芙蓉。

人物簡介

韋莊

韋莊(約836年—約910年),字端己,漢族,長安杜陵(今中國陜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詩人、詞人,五代時前蜀宰相。出身京兆韋氏東眷逍遙公房,文昌右相韋待價七世孫、蘇州刺史韋應(yīng)物四世孫。

韋莊工詩,其詩多以傷時、感舊、離情、懷古為主題。其律詩圓穩(wěn)整贍、音調(diào)瀏亮,絕句情致深婉、包蘊(yùn)豐厚,發(fā)人深思;其詞多寫自身的生活體驗和上層社會之冶游享樂生活及離情別緒,善用白描手法,詞風(fēng)清麗[1]。與溫庭筠同為“花間派”代表作家,并稱“溫韋”。所著長詩《秦婦吟》反映戰(zhàn)亂中婦女的不幸遭遇,在當(dāng)時頗負(fù)盛名,與《孔雀東南飛》、《木蘭詩》并稱“樂府三絕”。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輯其詞作為《浣花詞》。《全唐詩》錄其詩三百一十六首。

章臺夜思

清瑟怨遙夜,繞弦風(fēng)雨哀。

孤燈聞楚角,殘月下章臺。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來。

鄉(xiāng)書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人物簡介

皎然

僧皎然(730—799),俗姓謝,字清晝,湖州人,今屬浙江吳興。皎然是中國山水詩創(chuàng)始人謝靈運(yùn)的十世孫,唐代著名詩人、茶僧,吳興杼山妙喜寺主持,在文學(xué)、佛學(xué)、茶學(xué)等方面頗有造詣。與顏真卿、靈澈、陸羽等和詩,現(xiàn)存皎然470首詩。多為送別酬答之作。情調(diào)閑適,語言簡淡。皎然的詩歌理論著作《詩式》。

皎然的《詩式》為當(dāng)時詩格一類作品中較有價值的一部。其詩清麗閑淡,多為贈答送別、山水游賞之作,被時人成為“江東名僧”。和另外兩位詩僧貫休和齊已齊名。

尋陸鴻漸不遇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

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

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和县| 富源县| 海安县| 会理县| 定日县| 洛扎县| 甘南县| 万宁市| 张家川| 太和县| 两当县| 连江县| 嘉鱼县| 香港| 海兴县| 五河县| 宝丰县| 余姚市| 奈曼旗| 天长市| 巍山| 梧州市| 天祝| 乌什县| 丰台区| 清新县| 安国市| 射阳县| 分宜县| 井研县| 双江| 隆林| 宜丰县| 张北县| 怀安县| 游戏| 琼结县| 虞城县| 宝丰县| 拉孜县| 潢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