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四
東坡①之詞曠,稼軒②之詞豪。無二人之胸襟而學其詞,猶東施之效捧心③也。
注釋
①東坡:蘇軾。
②稼軒:辛棄疾。
③東施之效捧心:典故見自莊子的《莊子·天運》:“故西施病心而顰其里,其里之丑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顰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
譯文
蘇軾的詞曠達,辛棄疾的詞豪爽。如果沒有二人的胸襟而效仿他們的詞,就像是東施效顰。
賞析
蘇軾一生仕途坎坷,既受到新黨的打擊,又受到舊黨的排擠,多年被貶在外,因“烏臺詩案”幾乎喪命。然而蘇軾詞中保持著內心的灑脫和率真,用曠達的胸襟笑看人世的沉浮。他的詞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豪放詞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劉辰翁在《辛稼軒詞序》中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等詞作,絕非他人可以學到的。
辛棄疾出生時北方已經淪入金人的手中,他從小目睹了北方漢人的屈辱與痛苦,青年時代就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二十一歲的辛棄疾參加了當地的起義軍,紹興三十一年(1161)率兩千民眾參加北方抗金義軍,次年奉表歸南宋。一生堅決主張抗擊金兵,收復失地。曾進奏《美芹十論》,提出了強兵富國、恢復中原的具體措施;又上宰相《九議》,但都未得到采納。辛棄疾在地方任上并沒有泄氣,而是革除積弊,積極整軍備戰,希望有朝一日能夠興兵北伐,但這又遭到當時投降派的打壓,多次被罷官,無奈之中閑居于江西上饒一帶,只能在夢中“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憑著自己的忠肝義膽和一腔熱血,他寫出的詞熱情洋溢、慷慨悲壯,被稱為“稼軒體”。
詞是學不來的,真正的詞是從詞人的心間流露出來的。蘇軾和辛棄疾兩人在面對人生坎坷時的寬闊胸襟,注定了兩個人的詞不會庸庸碌碌。如王國維所言,沒有他們的寬闊胸襟而要勉強學習他們的詞,只能是“東施效顰”,貽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