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0章 談官況令尹棄官 亂著書遺名被罵

那戈什哈,他不是說繼之的壞話,難道他倒說繼之的好話不成?那有這個道理!他說的話,說得太爽快了,所以我聽了,就很以為奇怪。你猜他說什么來?他簡直的對那大帥說:“江都這個缺很不壞。沐恩等向吳令借五百銀子,他居然回絕了,求大帥作主。”這種話你說奇不奇?那大帥聽了,又是奇怪,他不責罰那戈什哈倒也罷了,卻又登時大怒起來,說:“我身邊這幾個人,是跟著我出生入死過來的,好容易有了今天。他們一個一個都有缺的,都不去到任,都情愿仍舊跟著我,他們不想兩個錢想什么!區區五百兩都不肯應酬,這種糊涂東西還能做官么!”也等不及回省,就寫了一封信,專差送給藩臺,叫撤了江都吳令的任,還說回省之后要參辦呢。

我問繼之道:“他參辦的話,不知可是真的?又拿個什么考語出參?”繼之道:“官場中的辦事,總是起頭一陣風雷火炮,打一個轉身就要忘個干凈了。至于他一定要怎樣我,那出參的考語,正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詞’。好在參屬員的折子上去,總是‘著照所請,該部知道’的,從來沒有駁過一回。”我道:“本來這件事很不公的,怎么保舉折子上去,總是交部議奏;至于參折,就不必議奏呢?”繼之道:“這個未盡然。交部議奏的保折,不過是例案的保舉。就是交部,那部里你當他認真的堂官、司員會議起來么?不過交給部辦去查一查舊例,看看與舊例符不符罷了。其實這一條就是部中書吏發財的門路。所以得了保舉與及補缺,都首先要花部費。那查例案最是混帳的事,你打點得到的,他便引這條例;打點不到,他又引那條例,那里有一定的呢?至于明保、密保的折子上去,也一樣不交部議的。”我道:“雖說‘欲加之罪,何患無詞’,究竟也要拿著人家的罪案,才有話好說啊。”繼之道:“這又何必。他此刻隨便出個考語,說我‘心地糊涂’,或者‘辦事顢頇’,或者‘聽斷不明’,我還到那里同他辯去呢?這個還是改教的局面。他一定要送斷了我,就隨意加重點,難道我還到京里面告御狀,同他辨是非么?”

我道:“提起這個,我又想起來了。每每看見京報,有許多參知縣的折子,譬如‘聽斷不明’的改教,倒也罷了;那‘辦事顢頇,心地糊涂’的,既然‘難膺民社’,還要說他‘文理尚優,著以教職歸部銓選’,難道儒官就一點事都沒得辦么?把那心地糊涂的去當學老師,那些秀才們,不都叫他教成了糊涂蟲么?”繼之道:“照你這樣說起來,可駁的地方也不知多少。參一個道員,說他‘品行卑污,著以同知降補’,可見得品行卑污的人,都可以做同知的了。這一位降補同知的先生,更是奉旨品行卑污的了。參一個知縣,說他‘行止不端,以縣丞降補’,那縣丞就是奉了旨行止不端的了。照這樣說穿了,官場中辦的事,那一件不是可笑的。這個還是字眼上的虛文,還有那辦實事的,候選人員到部投供,與及小班子的驗看,大約一大半都是請人去代的,將來只怕引見也要鬧到用替身的了。”我道:“那些驗看王大臣,難道不知道的么?”繼之道:“那有不知之理!就和唱戲的一樣,不過要唱給別人聽,做給別人看罷,肚子里那一個不知道是假的。碰了岔子,那王大臣還幫他忙呢。有一回,一個代人驗看,臨時忘了所代那人的姓名,報不出來,漲紅了臉,愣了半天。一位王爺看見他那樣子,一想這件事要鬧穿了,事情就大了,便假意著惱道:“唔!這個某人,怎么那么糊涂!’這明明是告訴他姓名,那個人才報了出來。你想,這不是串通做假的一樣么?”

我笑道:“我也要托人代我去投供了。”繼之道:“你幾時弄了個候選功名?”我道:“我并不要什么功名,是我家伯代我捐的一個通判。”繼之道:“花了多少錢?”我道:“頗不便宜,三千多呢。”繼之默然。一會道:“你倒弄了個少爺官,以后我見你,倒要上手本,稱大老爺、卑職呢。”我道:“怎么叫做少爺官?這倒不懂。”繼之道:“世上那些闊少爺想做官,州縣太煩劇,他懶做;再小的,他又不愿意做;要捐道府,未免價錢太貴。所以往往都捐個通判,這通判就成了個少爺官了。這里頭他還有個得意之處:這通判是個三府,所以他一個六品官,和四品的知府是平行的,拜會時只拿個晚生帖子,卻是比他小了一級的七品縣官,是他的下屬,見他要上手本,稱大老爺、卑職。實缺通判和知縣行起公事來,是下札子的,他的署缺又多,上可以署知府、直隸州,下可以署州縣。占了這許多便宜,所以那些少爺,便都走了這條路了。其實你既然有了這個功名,很可以辦了引見到省,出來候補。”我道:“我舒舒服服的事不干,卻去學磕頭請安作什么?”繼之想了一想道:“勸你出來候補是取笑的。你回去把那第幾卯,第幾名,及官照的號數,一切都抄了來,我和你設法去請個封典。”我道:“又要花這個冤錢做什么?”繼之道:“因為不必花錢;縱使花也花不上幾個,我才勸你干啊。你拿這個通判底子,加上兩級,請一個封贈,未嘗不可以博老伯母的歡喜。”我道:“要是花得少,未嘗不可以弄一個;但不知到那里去弄?”繼之道:“就是上海那些辦賑捐的,就可以辦得到。”我道:“他們何以能便宜,這是什么講究?”

繼之道:“說來話長。向來出資助賑,是可以請獎的。那出一千銀子,可以請建坊,是大家都知道的了;其余不及一千的,也有獎虛銜,也有獎封典,是聽隨人便的。甚至那捐助的小數,自一元幾角起至幾十元,那夠不上請獎的,拿了錢出去就完了,誰還管他。可是數目是積少成多的,那一本總冊在他那里,收條的存根也在他那里。那辦賑捐的人一定兼辦捐局,有人拿了錢去捐封典、虛銜,他們拿了那零碎賑捐,湊足了數目,在部辦那里打點幾個小錢,就給你弄了來,你的錢他可上了腰了。所以他們那里捐虛銜、封典,格外便宜,總可以打個七折。然而已經不少了,你送一百銀子去助賑,他不錯,一點弊都不做,完全一百銀子拿去賑饑,他可是在這一百之外,穩穩的賺了七十了。所以‘善人是富’的,就是這個道理。

“這個毛病,起先人家還不知道,這又是他們做賊心虛弄穿的。有一回,一個當道薦一個人給他,他收了,派這個人管理收捐帳目,每月給他二十兩的薪水。這個人已經覺得出于意外了。過得兩個月便是中秋節,又送他二百兩的節敬。這個人就大疑心起來,以為善堂辦賑捐那里用得著如此開銷,而且這種錢又往那里去報銷?若說他自己掏腰包,又斷沒有這等事。一定這里面有什么大弊病,拿這個來堵我的口的,我倒不可不留心查查他,以為他日要挾地步。于是細心靜意的查他那帳簿,果然被他查了這個弊病出來,自此外面也漸漸有人知道了。有知道他這毛病的,他們總肯送一個虛銜或者一個封典,這也同賄賂一般,免得你到處同他傳揚。前回一個大善士,專誠到揚州去勸捐,做得那種痌瘝在抱、愁眉苦目的樣子,真正有‘己饑己溺’的神情,被述農譏誚了兩句。他們江蘇人最會的是譏誚人,也最會聽人家話里的因由。他們兩個江蘇人碰在一起,自然彼此會意。述農不知弄了他一個什么,他還要送我的封典,我是早請過的了,不曾要他的。此刻叫述農寫一封信去,怕不弄了來?頂多部里的小費由我們認還他罷了。”我道:“這也罷了。等我翻著時,順便抄了出來就是。”當下,又把廣東、香港所辦各事大略情形,告訴了繼之一遍,方才回到我那邊,和母親、嬸娘、姊姊,說點別后的事,又談點家務事情。在行李面里,取出兩本帳簿和我在廣東的日記,叫丫頭送去給繼之。

過得兩天,撤兒滿月,開了個湯餅會,宴會了一天,來客倒也不少。再過了十多天,述農算清交代回省,就在繼之書房下榻。繼之便去上衙門稟知,又請了個回籍措資的假,我和述農都不曾知道;及至明天看了轅門抄,方才曉得。便問為甚事請這個假。繼之道:“我又不想回任,又不想求差,只管住在南京做什么?我打算把家眷搬到上海去住幾時,高興我還想到家鄉去一趟。這個措資假,是沒有定期的,我永遠不銷假,就此少陪了,隨便他開了我的缺也罷,參了我的功名也罷。我讀書十年,總算上過場,唱過戲了,遲早總有下場的一天,不如趁此走了的干凈。”述農道:“做官的人,像繼翁這樣樂于恬退的,倒很少呢。”繼之道:“我倒不是樂于恬退。從小讀書,我以為讀了書,便什么事都可以懂得的了。從到省以來,當過幾次差事,做了兩年實缺,覺得所辦的事,都是我不曾經練的,兵、刑、錢、谷,沒有一件事不要假手于人。我縱使處處留心,也怕免不了人家的蒙蔽。只有那回分校鄉闈試卷,是我在行的。此刻回想起來,那一班取中的人,將來做了官,也是和我一樣。老實說一句:只怕他們還不及我想得到這一層呢。我這一番到上海去,上海是個開通的地方,在那里多住幾天,也好多知點時事。”述農道:“這么說,繼翁倒深悔從前的做官了?”繼之道:“這又不然。寒家世代是出來做官的,先人的期望我是如此,所以我也不得不如此還了先人的期望。已經還過了,我就可告無罪了。以后的日子,我就要自己做主了。我們三個,有半年不曾會齊了,從此之后,我無官一身輕,咱們三個痛痛快快的敘他幾天。”說著,便叫預備酒菜吃酒。述農對我道:“是啊,你從前只嬲人家談故事,此刻你走了一次廣東,自然經歷了不少,也應該說點我們聽了。”繼之道:“他不說,我已經知道了。他備了一本日記,除記正事之外,把那所見所聞的,都記在上面,很有兩件稀奇古怪的事情,你看了便知,省他點氣,叫他留著說那個未曾記上的罷。”于是把我的日記給述農看。述農看到一半,已經擺上酒菜,三人入席,吃酒談天。

述農一面看日記,末后指著一句道:“這‘《續客窗閑話》毀于潮人’是什么道理?”我道:“不錯。這件事本來我要記個詳細,還要發幾句議論的,因為這天恰好有事,來不及,我便只記了這一句,以后便忘了。我在上海動身的時候,恐怕船上寂寞,沒有人談天,便買了幾部小說,預備破悶的。到了廣東,住在名利棧里,隔壁房里住了一個潮州人,他也悶得慌,看見我桌子上堆了些書,便和我借來看。我順手拿了部《續客窗閑話》給他,誰知倒看出他的氣來了。我在房里,忽聽見他拍桌子跺腳的一頓大罵。他說的潮州話,我不甚懂,還以為他罵茶房。后來聽來聽去,只有他一個人的聲音,不像罵人。便到他門口望望。他一見了我,便指手畫腳的剖說起來。我看他手里拿著一本撕破的書,正是我借給他的。他先打了廣州話對我說道:‘你的書,被我毀了。買了多少錢,我照價賠還就是。’我說:‘賠倒不必。只是你看了這書為何動怒,倒要請教。’他找出一張撕破的,重新拼湊起來給我看。我看時,是一段《烏蛇已癩》的題目。起首兩行泛敘的是:‘潮州凡幼女皆蘊癩毒,故及笄須有人過癩去,方可婚配。女子年十五六,無論貧富,皆在大門外工作,誘外來浮浪子弟,交往彌月。女之父母,張燈彩,設筵席,會親友,以明女癩去,可結婚矣’云云。那潮州人便道:‘這麻瘋是我們廣東人有的,我何必諱他?但是他何以誣蔑起我合府人來?不知我們潮州人殺了他合族,還是我們潮州人□了他的祖宗,他造了這個謠言,還要刻起書來,這不要氣死人么!’說著,還拿紙筆抄了著書人的名字——‘海鹽吳熾昌號薌厈’,夾在護書里,說要打聽這個人,如果還在世,要約了潮州合府的人,去同他評理呢。”述農道:“本來著書立說,自己未曾知得清楚的,怎么好胡說?何況這個關乎閨女名節的呢。我做了潮州人,也要恨他。”

我道:“因為他這一怒,我倒把那廣東麻瘋的事情,打聽明白了。”述農道:“是啊。他那條筆記說的是癩,怎么拉到麻瘋上來?”我道:“這個是朱子的典故。他注‘伯牛有疾’章說:‘先儒以為癩也。’據《說文》:‘癩,惡疾也。’廣東人便引了他做一個麻瘋的雅名。”繼之撲嗤一聲,回過臉來,噴了一地的酒道:“麻瘋還有雅名呢。”我道:“這個不可笑,還有可笑的呢。其實麻瘋這個病,外省也未嘗沒有,我在上海便見過一個;不過外省人不忌,廣東人極忌罷了。那忌不忌的緣故,也不可解。大約廣東地土熱,犯了這個病要潰爛的,外省不至于潰爛,所以有忌有不忌罷了。廣東地方,有犯了這個病的,便是父子也不相認的了,另外造了一個麻瘋院,專收養這一班人,防他傳染。這個病非但傳染,并且傳種的,要到了第三代,才看不出來,然而骨子里還是存著病根。這一種人,便要設法過人了。男子自然容易設法。那女子卻是掩在野外,勾引行人,不過一兩回就過完了。那上當的男子,可是從此要到麻瘋院去的了。這個名目,叫做‘賣瘋’,卻是背著人在外面暗做的,沒有彰明較著在自己家里做的,也不是要經月之久才能過盡,更沒有張燈宴客的事,更何至于闔府都如此呢。”繼之愣愣的道:“你說還有可笑的,卻說了半天麻瘋的掌故,沒有可笑的啊。”我道:“可笑的也是麻瘋掌故,廣東人最信鬼神,也最重始祖,如靴業祀孫臏、木匠祀魯班、裁縫祀軒轅之類,各處差不多相同的。惟有廣東人,那怕沒得可祀的,他也要硬找出一個來,這麻瘋院當中供奉的卻是冉伯牛。”正是:

享此千秋奇血食,斯人斯疾尚模糊。

未知麻瘋院還有什么掌故,且待下回再記。

上半回可抵得一部《官場現形記》。

著書立說,凡率爾操觚者,必多舛誤。記載之事,尤不可不慎。同居一國,以甲省人記乙省事,其誤尚至如此,今之動輒以甲國人記乙國事者,吾每讀其書而不能無疑也。前年某雜志載有雜俎一則,言“外人每言中國人喜食蛆”。按粵中有一種水生之小蟲,名曰“禾蟲”,粵人有烹以供饌者,云味極美,余未嘗敢嘗之也。又繅繭成絲后,所遺蠶蛹,粵中貧人間亦食之。亦有野蠻鄉人取蜂窠中之蛹以蒸食者,是皆可謂之食蛆。然僅粵人耳,且粵中亦僅一部分之人為然,不盡然也,胡可以概我全國?后屢為人言之。有知者曰:“否,彼指海參為蛆也。”海參亦水產之涼血物,腹中具有腸臟,烏得謂之蛆?彼自蛆之耳!不知他人之內容而為之記載者,其誤蓋每如此。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沁阳市| 侯马市| 清河县| 新乡市| 万源市| 玉林市| 南部县| 溧阳市| 青河县| 宁安市| 通渭县| 中方县| 洛阳市| 扎兰屯市| 汉源县| 共和县| 辉县市| 霍林郭勒市| 和顺县| 济宁市| 宾川县| 文成县| 宁波市| 页游| 博乐市| 越西县| 宽甸| 紫阳县| 马关县| 乳山市| 郎溪县| 铜鼓县| 禹州市| 彩票| 偃师市| 浦北县| 汾阳市| 屏东市| 茂名市| 咸宁市| 刚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