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帝內經》養生智慧全書(彩圖精裝)
- 樊孟
- 6773字
- 2019-01-02 17:06:12
第四節 鉆石之旅—《黃帝內經》中的養生精要
由工人伐木想到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黃帝內經》中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當人體處于平和狀態的時候,是可以和所有的細菌、病毒和平共處的。而如果身體狀況變差,那么細菌、病毒這些邪氣就有了可乘之機,會壓過身體里的正氣,正氣不如邪氣,那人就會得病了。
《黃帝內經》中以工人伐木為例,解釋了這個問題。工人用斧頭去砍木材,由于木材的陰陽面有堅脆的差別,堅硬的不容易砍,脆弱的容易碎裂,而遇到樹枝有節的部位,甚至還會損傷斧頭。同一棵樹木,每個部分都有堅脆的不同,不同的樹木,彼此的差異就會更大。不同的樹木受氣候變化的影響,還會產生不同的損傷,更何況人呢?所以說,即使有些人患病的原因是相同的,但是患的病卻有可能不同。
總而言之,我們要健康無疾,就要內養正氣,外避邪氣。那么養正氣,究竟怎樣養呢?其實很簡單,《黃帝內經》告訴我們,只要注意以下三點就可以了。
第一,重視精神調養。人的精神情志活動與臟腑功能、氣血運行等有著密切的關系。突然、強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可導致臟腑氣機紊亂而發生疾病。因此平時要重視精神調養,做到心情舒暢,精神安定,修德養性,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第二,注意飲食起居。保持身體健康,就要做到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勞逸適度等。在起居方面要順應四時氣候的變化來安排作息時間,培養有規律的起居習慣,如定時睡覺、定時鍛煉身體等,提高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在勞逸方面,既要注意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相交替,做到量力而行,勞逸適度。
第三,加強身體鍛煉。運動是健康之本,經常鍛煉身體,能夠促使經脈通利,血液暢行,增強體質,從而防病祛病,延年益壽。
另外,規避邪氣的措施也很多,如順四時而適寒暑,避免六淫邪氣的侵襲,等等。總之,通過采取內養和外防兩方面的措施,人就可以達到預防疾病。
正氣與邪氣

邪氣與發病
邪氣作用
侵入人體,損傷性質
使人生病
邪氣侵入
感邪性質與發病的性質有關
感邪強弱與發病輕重有關
感邪部位與發病部位有關
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邪氣對發病起著主導作用

法于陰陽,和于術數—健康長壽的根本
在《黃帝內經》中,岐伯提出了中醫養生方法的總原則,即“法于陰陽,和于術數”。所謂“法于陰陽”,就是按照自然界的變化規律而起居生活,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隨四季的變化而適當增減衣被等。所謂“和于術數”,就是根據正確的養生保健方法進行調養鍛煉,如心理平衡、生活規律、合理飲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不過度勞累等。
上面提到一個陰陽的概念,而且在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聽到,那么到底什么是陰陽呢?陰陽其實是我國古代的哲學概念,是事物相互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它是自然界的規律,世界萬物的綱領,事物變化的根源,事物產生、消滅的根本。它認為陰陽是處處存在的,凡是明亮的、興奮的、強壯的、熱的、運動的、上面的、外面的事物,都是“陽”;而凡是屬于陰暗的、沮喪的、衰弱的、冷的、靜的、下面的、里面的事物則都是“陰”。
陰陽學說被廣泛應用于中醫學。中醫學上認為“陰”代表儲存的能源,具體到形上包括血、津液、骨、肉,性別中的雌性等;而“陽”則代表能源的消耗,是可以通過人體表面看到的生命活力,無形的氣、衛、火,性別中的雄性等都屬于陽。“陽”的生命活力靠的是內在因素的推動,即“陰”的存儲。
“陰陽”的收藏也相當于人體內部的新陳代謝,是吸收和釋放的過程,陰的收藏是合成代謝,而陽卻是分解代謝。合成代謝從能量角度看是一個吸能、儲能過程。也可以說是從能量轉變為有形物質,即“陰成形”的過程。分解代謝是分解消耗物質,釋放能量的過程,主要表現為消耗體內的有形物質而釋放能量的過程,也可以說是“陽化氣”的過程。
人體只有注意養收、養藏,即養陰,才有更多的能量供給人體的生命活動,生命才能持久地運轉。一位德國的傳染病專家米勒曾說過:“在從事體育活動或工作時,能量消耗的增加會縮短人的壽命。”例如,一只鷦鷯在一生中也就是2~4年中所消耗的能量相當于一只鸚鵡、烏龜一生50~100年中所消耗的能量。一個生物用完了它所有的能量就會死亡,米勒的話很有道理。有人曾將動物比做燃燒的蠟燭,燃燒越旺,它的壽命就越短。
所以,在人的生命中,要養陰惜陰,就要像仙鶴、烏龜一樣好好地養護我們的身體,養護我們的“陰”,只有這樣才能使生命更健康、更持久。
陰陽的收藏
陽的收藏
分解代謝
分解消耗物質
釋放能量
陰的收藏
合成代謝
減少能量釋放
增多儲存的物質
不拘一格,因人施養—《黃帝內經》養生原則
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見過這樣的事情:有時候,兩個人吃了同樣的東西,一個人沒事,而另一個人可能就會出現問題。為什么呢?這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體質、年齡、性別等不同,所以對同一個事情會有不同的反應。而這就要求我們在養生的過程中,應當以辯證思想為指導,因人施養,這其實也是《黃帝內經》所主張的。
因人施養,主要就是按照人的年齡和體質進行護理、保健。
1 按照年齡施養保健
人之生命,本源于先天精氣,它制約著機體臟腑、經脈、氣血的盛衰變化,從而使人的生命活動表現出由幼稚到成熟、由盛壯到衰竭的生長壯老的過程。對此,《黃帝內經·靈樞·天年》中以百歲為期,以10歲為一階段,詳細論述了各段的表現及生理特點。原文是:“人生10歲,五臟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20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30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40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榮華頹落,發頗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50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滅,目始不明;60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70歲,脾氣虛,皮膚枯;80歲,肺氣衰,魂魄離散,故言善誤;90歲,腎氣焦,四臟經脈空虛;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
由此可見,生命過程的各個階段均具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點,養生要取得預期的效果,必須因齡施養,選擇適宜各個年齡階段的養生方法,才能達到益壽延年的目的。
兒童生長發育迅速,但同時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抗病能力低下。心理發育也未臻完善,易受驚嚇致病,情志不穩,可塑性大,易于接受各方面的影響和教育。因此,這一時期養生的特點是養教并重,以保養元真,教子成才為目標。除了合理喂養,注意寒溫調護,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外,還要重視早期教育,促進孩子智力發展。

◎青少年心理行為變化大,應注意采取溫和的方式,培養他們健康的心理。
處在青春發育期的人,這時候機體精氣充實,氣血調和。隨著生理方面的迅速發育,心理行為也出現了許多變化。此時期的養生保健工作一方面要提高身體素質,進行全面合理的飲食調攝,滿足青少年生長發育迅速,代謝旺盛的生理需求。另一方面要培養他們有健康的心理。家長和教師要以身作則,給青少年以良好影響,同時又要尊重他們獨立意向的發展和自尊心,采用說服教育、積極誘導的方法,與他們交友談心,關心他們的學習與生活。
中年是生命歷程的轉折點,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這時候的養生保健至關重要。如果調理得當,就可以保持旺盛的精力而防止早衰、預防老年病,可望延年益壽。中年是承上啟下的關鍵,肩負社會、家庭的重擔,加上現實生活中的諸多矛盾,易使思想情緒陷入抑郁、焦慮、緊張的狀態,長此以往,必然耗傷精氣,損害心神,引起早衰多病。此時就要求中年人靜神少慮,精神暢達樂觀,不要為瑣事過分勞神,不要強求名利、患得患失。同時要注意避免長期“超負荷運轉”,善于科學合理地安排工作休息,節制房事,防止過度勞累,積勞成疾。
人到老年,臟腑、氣血、精神等生理機能的自然衰退,機體調控陰陽協和的穩定性降低。再加上社會角色、社會地位的改變,退休和體弱多病勢必限制老人的社會活動。狹小的生活圈子帶來心理上的變化,常產生孤獨垂暮、憂郁多疑、煩躁易怒等心理狀態,其適應環境及自我調控能力低下,若遇不良環境等刺激因素,易于誘發多種疾病,較難恢復。老年人養生保健時應注意這些特點,做到知足謙和,老而不怠,樹立樂觀主義精神和戰勝疾病的信心,多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和鍛煉,分散注意力,促進氣血運行。審慎飲食起居,老年人食宜多樣,食宜清淡,食宜少緩,食宜溫熱熟軟,謹慎調攝生活起居,防止外邪侵襲。同時還要合理用藥,藥宜平和,藥量宜小,多服丸散膏丹,少用湯藥,只有這樣,方能收到補偏救弊,防病延年之效。

◎老年人的各項生理機能開始衰退,宜堅持進行鍛煉,促進氣血運行。
2 按照體質施養保健
《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中有“陰陽勻平……命曰平人”。《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有“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但是機體的精氣陰陽在正常生理狀態下,總是處于動態的消長變化之中,使正常體質出現偏陰或偏陽的狀態。因此人的正常體質大致可分為陰陽平和質、偏陽質和偏陰質三種類型。正是由于個體體質的差異,所以養生也必須根據不同的體質特點,采用相應的養生方法和措施,糾正其體質之偏,達到防病延年的目的。
陰陽平和質的人,其特征表現為:身體強壯,胖瘦適度;面色與膚色雖有五色之偏,但都明潤含蓄;食量適中,二便通調;舌紅潤,脈象緩勻有神;目光有神,性格開朗、隨和;夜眠安和,精力充沛,反應靈活,思維敏捷,工作潛力大;自身調節和對外適應能力強。具有這種體質特征的人,不易感受外邪,很少生病。只要各種養生方法調養得宜,沒有不良生活習慣和嗜好,不受暴力外傷,其體質不易改變,容易獲得長壽。
偏陰質人的體質特征為:形體適中或偏胖,但較弱,容易疲勞;面色偏白而欠華;食量較小,消化吸收功能一般;平時畏寒喜熱,或體溫偏低;唇舌偏白偏淡,脈多遲緩;性格內向,喜靜少動,或膽小易驚;精力偏弱,動作遲緩,反應較慢,性欲偏弱。具有這種體質特征的人,對寒、濕之邪的易感性較強,受邪發病后多表現為寒證、虛證;表證不發熱或發熱不高,并易傳里或直中內臟;冬天易生凍瘡;內傷雜病多見陰盛、陽虛之證;容易發生濕滯、水腫、痰飲、淤血等病癥。由于本類體質者陽氣偏弱,長期發展,易致陽氣不足,臟腑機能偏衰,水濕內生,從而形成臨床常見的陽虛、痰濕、痰飲等病理性體質。所以此類體質的人在精神調養上,要善于調節自己的感情,消除或減少不良情緒的影響,保持樂觀豁達的心境。“動則生陽”,平時加強體育鍛煉并長期堅持,注意“避寒就溫”,培補陽氣。可多食羊肉、狗肉等壯陽之品,或選用鹿茸、蛤蚧、冬蟲夏草等補陽祛寒、溫養肝腎的藥品調養。
偏陽質人的體質特征為:形體適中或偏瘦,但較結實;面色多略偏紅或微蒼黑,或呈油性皮膚;食量較大,消化吸收功能健旺,大便易干燥,小便易黃赤;平時畏熱喜冷,或體溫略偏高,動則易出汗,喜飲水;唇、舌偏紅,苔薄易黃,脈多滑數;性格外向,喜動好強,易急躁,自制力較差;精力旺盛,動作敏捷,反應靈敏,性欲較強。具有這種體質特征的人,對風、暑、熱邪的易感性較強,受邪發病后多表現為熱證、實證,并易化燥傷陰;皮膚易生癤瘡;內傷雜病多見火旺、陽亢或兼陰虛之證;易發生眩暈、頭痛、心悸、失眠及出血等病癥。由于此類體質的人陽氣偏亢,多動少靜,故日久必有耗陰之勢。若調養不當,操勞過度,思慮不節,縱欲失精,嗜食煙酒、辛辣,則必將加速陰傷,發展演化為臨床常見的陽亢、陰虛、痰火等病理性體質。所以此類體質的人在精神調養上,一定要遵循《黃帝內經》里所說的“恬恢虛無”、“精神內守”養生之道,平日要有意識控制自己,遇到可怒之事,用理性克服情感上的沖動,自覺地養成冷靜、沉著的習慣。飲食起居方面,應注意避暑,保持居室環境安靜,飲食宜清淡,多食西瓜、苦瓜等清涼之品,忌食辣椒、姜、蔥等辛辣燥烈食物,少食羊肉、牛肉等溫陽食物。此外,要積極參加鍛煉,比如跑步、游泳等,以散發多余陽氣。
關于根據年齡養生與體質養生,在后面的章節我們還將分別以篇的形式詳加討論,這里就不再贅述。
飲食、起居作息當與自然相應
《黃帝內經》中有這樣一段:
黃帝乃問于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這些話是古人說的,但是現在看來一點也不過時。與古人相比,現代科技發達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為什么生病的人卻多了呢?是時代變了,還是人的問題?仔細觀察一下現代人的生活狀態就會得出結論:大多數疾病都是由于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導致的。與古人相比,現代人少了很多禁忌,沒有不敢去的地方,沒有不敢吃的東西,很多人覺得這是一種進步,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倒退,因為人們對于自然對于天地缺少了應有的敬畏之心,這就為很多疾病的入侵打開了缺口。
那么,到底什么樣的生活方式才是健康的呢?岐伯給出了明確的答案:順應自然界的變化規律而起居生活,按照正確的養生保健方法進行調養鍛煉。一言以蔽之:居處依天道,飲食遵地道。什么意思呢?
“居處依天道”。“天道”指日夜。居處依天道就是人的起居應該順應天地運轉的自然規律,天亮就起床,讓人體自身的陽氣與天地的陽氣一起生發。經常賴床的人會有這樣的感覺,雖然早晨比平時多睡了一會兒,但是起床后并沒感覺精神抖擻,反而不如早起的時候舒服,這其實就是由于賴床,體內陽氣沒有生發起來的緣故。同樣,天黑了就應該睡覺,不要貪戀夜生活,經常熬夜,這樣才能使陽氣潛藏起來,以陰養陽,這就是居處依天道。
居處依天道
合理安排起居生活
陰陽協和
健康長壽
起居生活混亂
陰陽不和
壽命減少
“飲食遵地道”。“地道”就是節氣,也就是說我們平時吃東西要遵照節氣規律去吃,盡量吃應季食品,這才是正確的飲食觀念。飲食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與人們的健康養生密不可分,對于飲食的調攝在養生中至關重要。可是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對飲食上的季節觀念似乎越來越淡薄了,冬天也可以坐在暖暖的屋子里隨便吃冷飲、吃西瓜,其實這些做法都違背了飲食遵地道的原則。西瓜性寒,本應在炎熱的夏季食用,以平衡陰陽,中和暑熱,而在冬季食用就在本來寒冷的環境下更增添了幾分寒意,對身體造成傷害,現在很多女孩子有痛經的毛病,很多就是飲食上不注意造成的。
另外,現在人們幾乎沒了季節概念,夏天有空調,冬天有暖氣,過著一種恒溫的生活,沒有機會出汗也沒機會感受寒冷,這往往衍生出一些富貴病,可以說是生活條件提高帶來的負面影響。所以現在很多在城市里生活的人會趁著節假日的時候往鄉下跑,去呼吸一下清新的空氣,感受一下綠色田野,再在農家院住上兩天,整個身心就會感覺很放松很舒服,這就是人們在長期遠離自然以后的一種本能。
《黃帝內經》所倡導的一些養生思想是最樸實、最智慧的,有很強的實踐指導意義和深厚的群眾基礎,可以幫助我們輕輕松松了解中醫養生的真諦,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掌握健康之道。
遵照節氣規律安排飲食

順四時以適寒暑,避六淫各有主時
《黃帝內經》把“風、寒、暑、濕、燥、火”稱為六氣.實際上,這六氣就是空氣流動,氣溫高低、濕度大小的反映.當六氣發生驟變或人體抵抗力和適應能力下降時,六氣就成為致病的因素,被稱為“六淫”。即風邪、寒邪、暑邪、濕邪、燥邪和火邪。
《黃帝內經》養生的一個重要理論就是“順時養生”,避六淫邪氣同樣如此。春夏秋冬各有其特點,春風、夏暑、長夏濕、秋燥、冬寒等是自然氣象的基本類型,它們因四時而更替變化。因此“六淫”也各有主時,春天多風病,盛夏多暑病,夏末秋初多濕病,深秋多燥病,冬天多寒病。
“風”四季都有,但以春天為主,故為春之主氣。人感染風邪就會引發鼻塞流涕、咽癢咳嗽、頭痛發熱等疾病,所以一年四季,尤其是春天一定要注意風邪的侵入。
寒邪就是冬天的“寒氣”侵入人體的外在病邪,寒邪傷人常使人體氣血津液運行遲滯,甚至凝結不通,不通則痛,從而出現各種疼痛的病癥。
暑,為夏天主氣,炎熱、暑濕交蒸、悶熱是它的特點,夏天說誰誰中暑了,說明他感染了暑邪,癥狀是高熱、大汗、煩渴、肌膚灼熱等。
濕,為長夏主氣,長夏相當于雨季,此時雨水較多,濕熱熏蒸,氣候潮濕,這樣的氣候也容易引發疾病沒如果濕困于脾胃,則不思飲食,口黏口甜,如果濕邪浸淫肌膚,則可見濕疹等皮膚病,所以長夏要注意防止濕邪的侵襲。
燥,為秋季主氣,與濕相反,燥以空氣中缺乏水分,濕度降低為特點,表現為勁急干燥的氣候,如初秋之際,久晴無雨,天氣燥熱,這種氣候也容易引身體的不適甚至疾病,如口鼻干燥、皮膚干澀,大便干結不通等。
火邪,大部分是由內而生的,外部原因可以是一種誘因,總的來說還是身體的陰陽失調引起的,外感火熱最常見的就是中暑,通常都是溫度過高、缺水、悶熱的環境下待的時間過長,然后提問也會升高。內感火熱的情況會更多謝,現代人的壓力大,經常熬夜,吃辛辣的食物等都會引發上火,導致出汗、口渴、小便短赤等。
由上可知,外避邪氣也要根據季節的更替而采取相應的措施,正所謂“虛邪賊風,避之有時”,養生順應自然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