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時間簡史
- 楚麗萍
- 4677字
- 2019-01-02 17:21:05
以光年為標尺,量一量宇宙中的“超遠”距離
丈量宇宙的標尺:光年
在宇宙中如何測量距離呢?宇宙中天體之間的距離非常遙遠,如果用地球上常見的米、千米等長度單位來測量,就好比把從你家到單位的距離說成是幾千萬毫米一樣,得到的結果往往會讓人啼笑皆非。那么,要測量宇宙中天體的距離,該怎么辦呢?
天文單位,是天文學上的長度單位,英文縮寫為AU,一天文單位約是149597871千米,相當于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由于人們最早是從地球、太陽開始認識宇宙的,因此早在人們提出地心說之時,他們就試圖測量地球到太陽之間的距離,并希望以此為標準單位來度量其他天體間的距離。古希臘天文學家阿里斯塔克斯提出日心說之時,就曾估算太陽到地球的距離是地月距離的18~20倍,但實際上這個數值是390倍。后來,托勒密在研究行星運動規律時,也曾推導出地球到太陽的距離大約是地球半徑的1210倍。雖然從理論上來說,托勒密的計算方法是可行的,但按照他的計算方法,只要測量數據稍起一點變化,就會導致測得的距離變成無限大。
當然,由于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隨時都在發生變化,因此只能取距離數值的平均值做一個天文單位。在2012年8月于中國北京舉行的國際天文學大會(IAU)上,天文學家就以無記名投票的方式把天文單位固定為149597870700米。

▲光在一秒鐘內就能繞地球7周半。

▲飛機的速度可以達到1萬千米/小時。
如果僅僅在太陽系中測量天體距離,天文單位作為一個度量是很合適的,但若將其應用到整個宇宙范疇中測量恒星間的距離,就會顯得有些不足。例如,如果用天文單位來表示太陽和離它最近的恒星α星之間的距離,就是270000個天文單位,后面依然有好幾個0。因此,為了更方便地測量整個宇宙中的天體距離,天文學家定義了一個單位叫“光年”,即光在真空中行進一年的距離,用它來度量宇宙中更大范圍的恒星間距。
光的傳播速度是非常驚人的,在真空中大約每秒30萬千米,一年中行進的距離達到9.5萬億千米。據說,目前人造的最快物體是1970年德國和美國合建并發射的Helio 2衛星,最高速度為70.22千米每秒,依照這樣的速度,它飛躍一光年的距離大約需要4000年時間。而常見的客機,時速大約是每小時885千米,飛躍1光年則需要1220330年。由此可以想象,光年對于人類來說是多么龐大的尺度,這樣的尺度足以應用到廣袤的宇宙空間了。此外,由于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是恒定不變的,因此光在一年時間里行進的距離也是恒定不變的,如此一來,天文學家就可以利用這把大尺子方便地測量宇宙中恒星間的距離。例如,太陽與α星之間的距離就大約是4.22光年,而所知的最遠的恒星離太陽的距離要超過100億光年。
需要注意的是,光年聽起來像時間單位,但它其實是一個長度單位。在天文學中,由光年而來的還有另一個單位,叫秒差距。秒差距是天文學中另一個常用的單位,1秒差距等于3.26光年。目前,我們所處的銀河系的直徑大約有7萬光年,而整個天文觀測的范圍已經擴展到了200億光年的廣闊空間。依靠著光年這把在地球人看來龐大無比的“空間大標尺”,天文學家展開了對廣袤宇宙的不斷探索。
如何測量天體距離:宇宙“量天尺”——造父變星
宇宙中,在測量不知距離的星團、星系時,只要能觀測到其中的造父變星,就可以利用周光關系將星團、星系的距離確定出來。因此,造父變星也被稱為宇宙的“量天尺”。
變星,就是指亮度經常變化并且伴隨著其他物理變化的恒星。通常,多數恒星在亮度上幾乎都是固定的,以太陽來講,其亮度在11年的太陽周期中,只有0.1%的變化。但其他許多恒星的亮度都有顯著的變化,它們就屬于我們所說的變星。
造父變星,是一類亮度隨時間呈周期性變化的變星。1784年,人們在仙王座發現了一顆變星,即仙王座的仙王座δ星,由于這是這種類型變星中被確認的第一顆,而中國古代又稱其為造父一,因此被叫作造父變星。1908~1912年,美國天文學家勒維特在研究大麥哲倫星系和小麥哲倫星系時,在小麥哲倫星系中發現了25顆變星,它們的亮度越大,光變周期越大,非常有規律。于是,科學家經過研究最終發現,造父變星的亮度變化與它們的變化周期之間存在著確定的關系,即光變周期越長,平均光度越大,他們把這叫作周光關系,并得到了周光關系曲線。

▲光變周期曲線圖
星等,是一個表示星體亮度的概念,其數值越大,說明星體越暗。據觀測,造父一最亮時的星等是3.5,最暗時星等是4.4,它的光變周期非常準確,為5天8小時47分28秒。通常,造父變星的光變周期有長有短,但大多都處于1~50天之內,并且以5~6天最多,當然也有長達一兩百天的。此外,造父變星都屬于巨星、超巨星,一顆30天周期的造父變星就要比太陽明亮4000倍,1天周期的也要比太陽明亮100倍,因此很容易利用它們的周光關系來測量其所在的星系的距離。

▲星等解析圖
如果兩顆造父變星的光變周期相同,則認為它們的光度就相同。此時,只要用其他方法測量出較近的這顆造父變星的距離,就可以由此知道周光關系的參數,進而測量出遙遠天體的距離。而以后在測量不知距離的星團、星系時,只要能觀測到其中的造父變星,就可以利用周光關系將星團、星系的距離確定出來。具體來說,假設有兩顆周期相同、在地球上看起來亮度不同的造父變星,而且我們到看起來比較明亮的造父變星的距離是已知的。那么由于周期相同,兩個變星的本來亮度就相同,如果較暗的變星的亮度是較亮的亮度的1/100,就可以得出較暗的變星的距離是到較亮的變星距離的10倍。
目前,造父變星通常分為幾個子類,表現出截然不同的質量、年齡和演化歷史,即經典造父變星、第二型造父變星、異常造父變星和矮造父變星。經典造父變星,也稱第一型造父變星或仙王座δ型變星,以幾天至數個月的周期非常有規律地脈動,常被用來測量本星系群內和河外星系的距離。著名的北極星就是一顆經典造父變星,光變周期約為4天,亮度變化幅度約為0.1個星等。
由于造父變星本身亮度巨大,用它來測量遙遠天體的距離非常方便。而除了造父變星,其他的測量遙遠天體的方法還有利用天琴座RR型變星以及新星等方法。不過,天琴座亮度遠小于造父變星,測量范圍比造父變星還小得多,精確性也不如造父變星,因此比較少用。
星系大小和間距:百萬光年?瞠目結舌的星系間距
目前,我們已經能測算出銀河系本身的直徑達10萬光年,而在銀河系之外,那些河外星系又有多大?它們之間的距離是多少呢?如何測定這么遙遠的距離呢?
通常,如果知道星系的距離,并且能通過觀測得出河外星系的角半徑,天文學家就能計算出星系的半徑。不過,由于星系的亮度都是從中間向外逐漸降低,其邊緣很難和整片星空背景分開,因此要確定星系的邊界有一些困難。
通常,各類型星系的大小相差懸殊,如最大的橢圓星系的直徑超過了30萬光年,而最小星系的直徑則只有300~3000光年。除了大小,各類型星系的質量也大相徑庭。一般認為,旋渦星系的質量大約是太陽質量的10億~1000億萬倍;不規則星系的質量比旋渦星系的質量要普遍小一些;橢圓星系的質量,則差別非常大,有些比旋渦星系質量還要大100~10000倍,有些則質量較小,或許只有太陽質量的百萬倍,被稱為矮星系。大小和質量之外,各類型星系的光度差別也很大。天文學上說的光度,表示的是物體每單位時間內輻射出的總能量。

▲星系的平均跨度大約為10萬光年。M83是一個位于長蛇座中的螺旋星系,它有兩條明顯的旋臂和一條相對較暗的旋臂。M83位于離我們銀河系大約2700萬光年的地方,其直徑大約為3萬光年。
對于星系之間的距離測量,天文學家也想出了很多辦法,上一節講到的利用造父變星的周光關系測定出造父變星的距離,從而求出它所在的河外星系的距離是其一。不過,當星系離我們非常遙遠時,造父變星看起來就會非常暗淡,再利用這個辦法測量星系距離就不適合了。那么,新的測量遠距離星系間距的辦法是什么呢?
天文學家發現,利用Ia超新星可以測量遙遠星系的距離。超新星的出現實際上就意味著發生了巨大的爆炸,也意味著大質量恒星生命的終極。而Ia超新星具有特征性的光度曲線,在爆炸發生后它的光度是時間的函數。而科學界普遍認為,那些由單一質量吸積形成的Ia超新星的光度曲線都具有一個相同的光度峰值。因此,它們可以被作為天文學上的一個標準燭光,用來測量它們宿主星系的距離。利用這種辦法,科學家測量出的星系距離可以達到820萬光年,而星系與星系之間的平均距離是二三百萬光年。
百萬光年?要知道,一光年就有9.5萬億千米,而百萬光年對地球人來說,絕對是個讓人瞠目結舌的距離。由此可見,在茫茫宇宙中,相比于數不清的巨大星系,地球,甚至太陽系、銀河系都只是非常渺小的一員,我們人類更是渺小到不值一提。不過,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會找出越來越多的科學方法,把浩渺宇宙中的秘密逐漸揭開。

▲圍繞太陽轉動的行星距離太陽的遠近各不相同。
太陽系究竟有多大:從太陽到比鄰星
我們知道,廣義上,太陽系的領域包括太陽,4顆像地球的內行星,由許多小巖石組成的小行星帶,4顆充滿氣體的巨大外行星,充滿冰凍的小巖石,被稱為柯伊伯帶的第二個小天體區。此外,在柯伊伯帶之外還有黃道離散盤面和太陽圈,和依然屬于假設的奧爾特云。那么,太陽系究竟有多大?它的盡頭又在哪里呢?
天文學家有時會將除太陽之外的太陽系非正式地分為幾個區域。
內太陽系:是類地行星和小行星帶區域的總稱,主要由硅酸鹽和金屬組成。這個區域擠在靠近太陽的范圍內,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四顆內行星,及由巖石和不易揮發的物質組成的小行星帶。
太陽系的中部地區是氣體巨星和它們有如行星大小的衛星的家,這一區域偶爾會被納入“外太陽系”中去。中太陽系的固體主要成分是“冰”(水、氨和甲烷),包括在外側的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四顆行星,以及彗星和半人馬群。外側的四顆行星,也稱為類木行星,幾乎囊括了環繞太陽99%的已知質量。
海王星之外的區域被稱為外太陽系或外海王星區,目前仍是未被探測的廣大空間。這里似乎是太陽系小天體的世界,主要由巖石和冰組成,包括柯伊伯帶、離散盤、日球頂層及奧爾特云。柯伊伯帶是由冰組成的碎片與殘骸構成的環帶。離散盤與柯伊伯帶相重疊,但向外延伸到更遠的空間。此外,太陽會噴出高能量的帶電粒子,稱為“太陽風”。太陽風吹刮的范圍一直達到冥王星軌道外面,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磁氣圈,即“日圈”。在日圈外面,有星際風在吹刮,太陽風保護著太陽不受星際風的侵襲,并在交界的地方形成震波面。日圈的終極處叫作“日圈頂層”,是太陽所支配的最遠端。當然,1950年,天文學家奧爾特根據當時已經觀測到的彗星軌道,發現多數周期彗星都是從距離太陽幾萬天文單位的地方飛來的。于是,他猜測可能存在一個球殼狀包住太陽系的彗星巢存在,這個被假設的彗星巢叫作“奧爾特云”。
奧爾特云向外延伸的程度,大概不會超過5萬天文單位,而太陽系的未知地區仍有可能被發現。不過,雖然無法確切知道太陽系的邊緣與盡頭,我們卻可以通過離太陽最近的恒星來了解太陽系的大小。
目前,科學家發現的距離太陽最近的恒星被稱為比鄰星,學名是α星C,它位于天空中的半人馬座。α星是半人馬座中最明亮的星星,除了天狼星和老人星,它是天空中最亮的星。α星是由A、B、C三顆子星組合而成的三合星,其中的C子星就是比鄰星。觀測計算結果顯示,比鄰星距離太陽大約4.22光年,是從太陽到冥王星距離的7000倍,就算乘坐目前最快的宇宙飛船,要達到比鄰星也需要17萬年的時間。

▲太陽到比鄰星的距離
17萬年?又是一個恐怖數字,僅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人類要飛出太陽系到達其他星系的道路還相當遙遠。如果你把太陽想象成一顆蘋果大小,那么地球就是只有1毫米直徑的米粒大小,它們之間相距10米左右。然后,按照這個模型來計算,半人馬座的α星到太陽的距離在2000千米以上,這兩顆恒星就像是漂浮在太平洋的兩顆蘋果,中間隔著2000千米的距離,永遠都不會碰撞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