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說哲學(超值全彩白金版)
- 龔耕 彭克慧 陸杰峰
- 3104字
- 2019-01-02 17:22:17
問題在于改變世界
——馬克思(1818~1883年)
一位傳記作家曾這樣評論馬克思:“生活于一個充滿敵意的、庸俗的世界的感覺——這種感覺也許被他對于自己是一個猶太人的事實的潛在厭惡所強化——增加了他天性中的粗暴和攻擊性,產生了民眾想象中的可怕形象。但是,如果說他在公眾場合的態度是傲慢無禮的,那么,在由他的家庭和朋友所組成的私人圈子里——在其中他感到徹底的安全——他是體貼周到而又溫文爾雅的;他的婚姻不可謂不幸福,他與他的孩子們熱情親密,他對他的終身好友和合作者恩格斯待以獨特的忠誠和摯愛——即使他的敵人也被他的人格力量的熱切所吸引……”
馬克思一生的絕大部分時間都生活于遠離祖國本土的流放之中,在貧困的邊緣維持著一個家庭,經濟上只能長期依賴其合作者恩格斯。他不可能沒有意識到在滿足基本需要方面所面臨的斗爭,但他那輝煌卻補償極少的精神產品在他人格的純粹熱忱之中得到了充足的體現。

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工業革命的到來,使歐洲出現了一個飽受苦難的工人階級,而馬克思則成了所有無產者的代言人。
1818年5月5日,馬克思出生在德國萊茵省特里爾城一個雙親世代均為猶太教士的家庭。祖父是一名猶太律法學家,父親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律師,不過為了執業需要而受洗為新教徒,他對馬克思豐富的思維、嚴密的邏輯和雄辯的演說才能影響很大。賢良淑德的母親善于持家,使這個家庭擁有較為富裕的條件和寬松的環境,充滿了和諧、幸福、歡樂和啟蒙運動的氣息。而馬克思又從威斯特華倫公爵那里吸收了某種程度上的浪漫主義與早期社會主義的理念,后來,他便同這位先生的女兒燕妮訂婚、結婚,相伴終老。
1835年的夏天,即將中學畢業的馬克思有一篇作文引起了老師的注意,這是篇命題作文,題目是《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馬克思在文中這樣寫道:
“如果人只是為了自己而勞動,他也許能成為有名的學者、絕頂聰明的人、出色的詩人,但他決不能成為真正的完人和偉人。”
“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我們就不會為它的重負所壓倒,因為這是為全人類所作的犧牲,那時,我們感到的將不是一點點自私而可憐的歡樂,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萬人,我們的事業并不會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
17歲的深刻思想和寬闊胸襟給老師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而馬克思一輩子的身體力行更是對這些論述的最佳詮釋。
父親想讓兒子繼續走自己的路,馬克思便被送到著名的波恩大學去學習法律。誰知道,受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波恩大學已經沒有了良好的學習氣氛,學生們整天追求的就是吃喝玩樂、無所事事,這里甚至根本就不像是一所學校。馬克思感到很遺憾,第二年便轉入柏林大學,并很快醉心于位居主流的黑格爾哲學。
針對專制統治,有人堅決擁護、支持政府,有人深惡痛絕、渴望民主。兩軍對壘中,馬克思毅然選擇了“青年黑格爾派”。這是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馬克思通過積極參與其各項活動,進一步吸收了他們的民主思想成分,加深了對世界的認識,更增強了改造世界的信心。
馬克思的學習積極性持續高漲,他的興趣也非常廣泛,哲學本來就對他十分重要,但除此之外,歷史、文學、數學以及外語等,他都一刻也不放松,并以加倍的努力認真對待,所取得的可喜成績為以后進行革命工作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哲學辭典
辯證唯物主義
又稱唯物辯證法。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無產階級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即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最一般規律的科學。它包括唯物史觀在內,是徹底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一。唯物辯證法是徹底的唯物主義,因為它把唯物主義運用到所研究的一切知識領域里去了。首先發現了唯物史觀,使從前最多只在自然觀方面的唯物主義,發展到了社會和思維的各個領域。它是徹底的辯證法,因為它把辯證法看作自然和社會所固有的運動過程,概念只是外部世界辯證運動的自覺反映,因而要求在認識過程中避免任何主觀片面帶來的形而上學。唯物辯證法認為,物質是世界的本原,除了物質在空間和時間中運動所表現的各種形態,世界上沒有別的東西。物質運動遵循著對立統一、量變質變和否定之否定三大規律。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物質性,意識只是人腦對外界的反映。認識來源于實踐,并以實踐為檢驗標準。

馬克思是世界無產階級的革命導師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創始人,這幅19世紀的作品表現了他在書房工作的情景。

法蘭克福大街上爆發的1848年革命
馬克思在這次革命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隨后的幾年,他發表了《共產黨宣言》。

馬克思和恩格斯正在審閱新印的報紙。在馬克思的領導和幫助下,《萊茵報》發行量增加了兩倍,成為普魯士的一家大報。
其實,馬克思一直想成為一名大學教師,以自己的哲學思想來改造人類世界。
1841年,大學畢業之際,馬克思認真完成了一篇有關亞里士多德學派希臘哲學的論文,系統完整地反映了他當時的哲學觀點、理論建樹和思想內涵。在論文中,他引用了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為人類寧愿犧牲自己的話語,以此來表現自己為改造世界而進行不懈斗爭的決心。他說:
你知道得很清楚,
我不會用自己的痛苦,
去換取奴隸的服役;
我寧愿被縛在巖石上,
也不愿做宙斯的忠順奴仆。
正是因為這篇論文,馬克思被耶拿大學授予博士學位;也正是因為這篇論文,他的激進思想引起了政府的警惕,他的大學任教之夢被徹底擊碎。
大學畢業后,他只好進入新聞界工作,竟立刻被聘為《萊茵報》主編。這倒給馬克思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他正好借用《萊茵報》的陣地來宣傳革命思想。
機緣恰又湊巧,馬克思剛剛走馬上任,就碰到了著名的“林木盜竊案”。
事情的發展經過是這樣的:德國西部有大片的森林和草地,原來生活在這里的居民都可以隨意到這些地方砍柴、放牧。可是后來,一些貴族地主把這大片的森林和草地都霸占了,不允許平民們靠近一步。不少居民想到山林中去拾些柴草,卻被認為是盜竊。廣大平民極為不滿,德國議會不得不認真審議這件事情。但是,他們只為貴族地主考慮,審議結果出來了,竟然是:居民們的行為確為盜竊!如果再持續下去,將用法律手段來解決!
這樣一來,全國民眾都對議會產生了強烈的不滿,人們憤怒地譴責議會不公。
馬克思也感到十分氣憤,便在《萊茵報》上寫了一系列文章發表自己的看法,嚴厲抨擊了普魯士政府的做法,立場堅定地站在民眾一邊,維護了平民的利益。
老百姓當然十分歡迎這些文章了,他們爭相購買《萊茵報》閱讀。馬克思剛開始到《萊茵報》時,其發行量只有800余份,幾個月后,已超過了3400份。
普魯士政府立刻派人查封了《萊茵報》,迫使它停止印刷。馬克思一氣之下,辭去了主編職務。
馬克思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從不感到絲毫后悔,這次也一樣,他反而更看清了反動政府的丑惡本質,此后,他便時刻尋找機會,不斷與反動政府做堅決斗爭。
本來,馬克思是為了宣傳自己的理論才與工人加強聯系,以便了解工人階級的愿望,將自己的理論思想與工人階級的實際思想結合起來。然而,由于長時間認真地參與了工人們的活動,馬克思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要使工人階級翻身得解放、成為社會的主人,就必須消滅私有制,全面提高整個人類的思想覺悟和文化水平,進而建立一種更完善、更理想、人人平等、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新型社會——共產主義社會,也只有在這樣一個社會里,才能夠實現人類大同。
與此同時,他也認識到了,要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光靠抽象的理論不行,還必須付諸實際的行動——打碎舊的國家機器,推翻資產階級專政,這必須依靠全世界的廣大無產者聯合起來,共同奮斗。

《資本論》書影
《資本論》不僅是一部經濟學著作,也是一部劃時代的哲學著作,是一部對人類歷史進程有著深刻影響的百科全書。
“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群眾掌握,也會變成物質力量!”
從此,馬克思以筆代槍,全面投入革命實踐,為實現他改變世界的偉大信仰而奮斗終身!